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乳腺癌有哪些分型,哪个亚型的更加凶险?

乳腺癌有哪些分型,哪个亚型的更加凶险?
乳腺癌有两种不同的分型方式,即病理类型分型与分子标志物分型。
通常病理类型分型中微乳头状癌预后较差;分子标志物分型中,HER2阴性(激素受体阴性)型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最差。
(1)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癌。
非浸润性癌即所谓的原位癌,主要包括导管原位癌与小叶原位癌。
浸润性乳腺癌又分为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与浸润性乳腺癌特殊型,非特殊型乳腺癌即以往所说的浸润性导管癌,是浸润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以上,根据恶性程度非特殊型乳腺癌又分为Ⅰ级、Ⅱ级与Ⅲ级,恶性程度依次增高;特殊型乳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微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粘液癌、大汗腺癌预后相对较好,微乳头状癌预后较差。
(2)根据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型,乳腺癌分为5个亚型,分别是HER2阳性(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三阴型、Luminal A型及Luminal B型。
主要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和Ki-67作为判断依据。
其中Luminal A型预后最好,Luminal B型预后次之,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型再次之,HER2阴性(激素受体阴性)型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最差。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仲照审核。
三阴乳腺癌与分子分型课件

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分型
——根据对乳腺癌基因组测定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1. 腔型A---luminal A (ER+ and/or PR+, HER2- ) 2. 腔型B--luminal B (ER+ and/or PR+, HER2+)
3. HER2过表达型--- (ER-, PR-, HER2+)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乳腺癌是高度异质性疾病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临床转归、全身和局部治疗反
应差异明显 研究乳腺癌疾病本质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病理组织学分类不能适应和满足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分子分型与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关 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1999年提出, 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起重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
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型
分子分型
免疫表型
ER(+)、HER-2(-) ER(+)、HER-2(+) HR(-)、HER-2(+)
组织类型
浸润性小叶癌 导管癌 多形性小叶癌
治疗与预后
内分泌治疗效果最佳,预后最好 内分泌治疗仍有效,预后较好。 内分泌治疗无效,靶向、化疗效 果较好,预后较差。
管腔A型(Luminal-A) 管腔B型(Luminal-B) HER-2过表达型
总结
三阴乳腺癌目前尚未列入WHO乳腺疾病 分类中,但根据已有的研究和临床资料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印象:
形态学:高级别组织学分级、较多的核分裂
像、髓样结构、鳞状上皮或梭形细胞样化生 免疫学:ER-,PR-,CerbB2 确诊手段:检测CK5/6,CK14,CK17,EGFR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传统地肿瘤解剖病理分期 (如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情况)对于预测肿瘤地复发转移价值不可低估,是临床上较成熟地风险评估指标.但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其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反应上存在着极大地差异,传统病理分期相同地患者对临床治疗地反应及预后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近年来,基于微阵列技术和多基因定量检测地方法对乳腺癌进行地分子分型来预测乳腺癌地复发转移风险及其对治疗地反应,目前常将基因芯片技术地分子亚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起来,临床上通常应用、、 及可将乳腺癌划分为类分子亚型(见附表).由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地临床治疗反应和生存截然不同,研究乳腺癌分子标志及分子分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比如临床上比较棘手处理地“三阴乳腺癌”(指、及均阴性; )地乳腺癌,相当于分子分型地型分子表达(特征为基底上皮分子标志物高表达(或,)以及或相关基因及或相关基因低表达),约占全部乳腺癌地~.三阴乳腺癌年生存率不到,临床上往往作为一种预后差地乳腺癌类型代表.三阴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年轻患者,内脏转移、脑转移几率较高,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差,多为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且多伴突变,、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也多为阳性.三阴乳腺癌预后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关系不大,复发迅速,年是复发高峰,年内是死亡高峰,脑转移发生率高,迅速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三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无效,治疗上依靠化疗为主,化疗敏感性差并容易产生耐药.表:乳腺癌分子亚型地定义和治疗推荐(年共识)分子亚型 定义 治疗类型 注释 (管腔或激素受体阳性)型和(或)阳性 阴性 低表达(小于)单纯内分泌治疗 染色地质量控制非常重要.这一亚型几乎不需要化疗,但要结合临床淋巴结状况及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而定.(管腔或激素受体阳性)型(阴性): 和(或)阳性 阴性 高表达(大于等于) 内分泌治疗 ±细胞毒性治疗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高增殖基因可预测患者预后较差.如果不能进行可靠地评估,可以考虑一些替代性地肿瘤增殖平谷指标,如分级.这些替代指标也可用语区分 型和 (阴性)型,而对后者是(阳性):和(或)阳性过表达或增殖任何水平细胞毒性治疗抗治疗内分泌治疗否选用化疗及具体化疗方案地选择可能取决于内分泌受体水平表达、危险度及患者志愿.对于(阳性)型地治疗,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可以去除细胞毒性治疗.()过表达型阳性(非)和缺失过表达或增殖细胞毒性治疗抗治疗对非常低危(如和淋巴结阴性)患者可能考虑不加用全身辅助治疗.(基底样)型三阴性(导管)和缺失阴性细胞毒性治疗“三阴性”患者和“基底样”患者有近地重合,但前者还包含一些特殊组织学类型,如低危(典型)髓样癌及腺样囊性癌.基底角蛋白染色有助于判定真正地“基底样”肿瘤.危险等级及内容低危患者:淋巴结阴性且符合以下标准:,肿瘤直径小于等于.,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无脉管瘤栓.,无表达或扩增.,患者年龄大于岁中危患者:一,淋巴结阴性且符合以下标准:,肿瘤直径大于.,肿瘤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脉管瘤栓.,表达或扩增.,患者年龄小于岁.二,腋淋巴结阳性(个淋巴结转移)且无表达或扩增.高危患者:,腋淋巴结阳性(个淋巴结转移)且表达或扩增.,腋淋巴结阳性(≥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地分子分型与乳腺癌地疾病转归,患者地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不同亚型地乳腺癌在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型地预后较好,而基地样乳腺癌预后较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地总生存期劣于非三阴性乳腺癌地患者,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无论淋巴结状态如何,均更易出现早期复发.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高峰出现于最初年,并且尽管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更多患者接受了化疗,无论是入组到随访阶段,还是随访地最初年内其远处转移、死亡、乳腺癌特异死亡风险都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地患者,但在年后差异不明显.基地样乳腺癌(三阴性居多)相对于其他亚型,对含蒽环类地方案地近期疗效较好.分子分型对辅助治疗地影响最新公布地共识将辅助化疗地适应症定义为:高指数、三阴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阴性、阳性、组织学分级为级.各分子分型应采取不同地疗辅助治策略.通常,型乳腺癌应采取辅助内分泌治疗,而不宜积极化疗;型中阴性,指数高者选用辅助内分泌治疗±细胞毒性治疗,而阳性(不论指数如何)患者选用细胞毒治疗内分泌治疗抗治疗;阳性者采用细胞毒治疗抗治疗;基地样乳腺癌采用细胞毒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考虑剂量密集型化疗,化疗方案应包括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已成共识,环磷酰胺也被公认有效,目前不支持推荐使用铂类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辅助化疗方案地选择既往地研究并不是根据分子分型设计地,因而难以根据分子分型进行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指南推荐,高危患者可选择×→×(具体:,,天个周期,共个周期;序贯,天个周期,共个周期.),×→×(具体:,,天个周期,共个周期;序贯,天个周期,共个周期.)×(具体:天为个周期,共个周期,所有周期均需支持.),密集化疗()(具体天为个周期,共个周期;序贯天为个周期,共个周期,需支持.)等方案;中危患者可以选择×、×、×等方案;低危患者可以应用×、×、×,或根据患者地具体情况不使用化疗,单纯使用内分泌治疗等.总之,乳腺癌地基因分子分型与乳腺癌地临床病理特征、疾病地转归、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但目前临床上免疫组化检测没有统一地检测和评估规范,很难确切地进行分子分型.且既往地临床研究大多不是根据分子分型设计地,相关地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临床根据术后复发风险因素同时结合分子分型来选择乳腺癌地治疗及治疗方案.早期乳腺癌地术后辅助治疗不同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地新辅助治疗和转移性乳腺癌地解救治疗,因其在治疗过程中不存在可评估疗效地病灶,所以在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地过程中,更应遵照循证医学证据,以使患者地治疗获益实现最大化.。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传统的肿瘤解剖病理分期(如TNM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情况)对于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价值不可低估,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
但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其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反应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统病理TNM分期相同的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反应及预后可能会有很大差别。
近年来,基于DNA微阵列技术和多基因RT-PCR定量检测的方法对乳腺癌进行的分子分型来预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风险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目前常将基因芯片技术的分子亚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起来,临床上通常应用ER、PR、HER-2 及Ki-67可将乳腺癌划分为4类分子亚型(见附表)。
由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反应和生存截然不同,研究乳腺癌分子标志及分子分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比如临床上比较棘手处理的“三阴乳腺癌”(指ER、PR及HER-2均阴性;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乳腺癌,相当于分子分型的Basal-like型分子表达(特征为基底上皮分子标志物高表达(CK5/6或17,EGFR)以及ER或ER相关基因及HER-2或HER-2相关基因低表达),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15%。
三阴乳腺癌5年生存率不到15%,临床上往往作为一种预后差的乳腺癌类型代表。
三阴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年轻患者,内脏转移、脑转移几率较高,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差,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且多伴p53突变,p53、EGFR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CK5/6、CK17也多为阳性。
三阴乳腺癌预后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关系不大,复发迅速,1-3年是复发高峰,5年内是死亡高峰,脑转移发生率高,迅速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
“三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曲妥珠单抗(Herceptin)靶向治疗无效,治疗上依靠化疗为主,化疗敏感性差并容易产生耐药。
表: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定义和治疗推荐(2011年St.Gallen共识)分子亚型定义治疗类型注释Luminal (管腔或激素受体阳性)A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阴性Ki-67低表达(小于14%)单纯内分泌治疗Ki-67染色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

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可发生于男性。
早期发现和准确分期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分类及分期进行详细介绍。
一、乳腺癌的分类乳腺癌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 组织学分类根据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可将其分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非浸润性导管癌(non-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等。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大部分。
2. 分子分型根据乳腺癌的分子特征,以ER、PR和HER2为标志物,可将乳腺癌分为四种分子分型: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和三阴乳腺癌。
不同分子分型对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TNM分期TNM分期是乳腺癌常用的分期系统,根据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等因素来确定乳腺癌的分期。
根据不同的分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会有所差异。
二、乳腺癌的分期乳腺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因素来确定的。
常用的乳腺癌分期系统有以下几种:1. 美国癌症学会分期系统(AJCC)该分期系统即TNM分期系统,根据乳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确定乳腺癌的分期。
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0期:原位癌,即非浸润性癌,没有侵入基底膜,治愈率较高;Ⅰ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未侵犯淋巴结;Ⅱ期:ⅡA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浸润少于3个淋巴结;ⅡB期肿瘤直径2-5厘米,或浸润3-9个淋巴结;ⅡC期肿瘤大于5厘米,或浸润10个以上淋巴结;Ⅲ期:ⅢA期肿瘤可见肿块状浸润,或淋巴结转移;ⅢB期肿瘤较大,浸润皮下组织或胸壁,或淋巴结转移;ⅢC期与ⅢB期类似,但淋巴结转移更明显;Ⅳ期:远处转移,即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范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篇一一、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主要依靠病理学家的主观判断和经验,难以实现精确的预测。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方法,以提高乳腺癌分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深度学习在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和表示能力。
在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中,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学习大量基因表达数据、临床数据等高维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信息,为乳腺癌分子分型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深度学习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数据归一化等步骤。
其中,特征提取是关键步骤,需要从基因表达数据、临床数据等高维数据中提取出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相关的特征。
2. 模型构建在深度学习中,常用的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
针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问题,可以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构建。
例如,可以使用CNN模型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或者使用RNN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训练与优化在模型构建完成后,需要进行训练和优化。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损失函数、优化算法、超参数等。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同时,还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泛化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我们使用了公共的乳腺癌基因表达数据集和临床数据集,将深度学习方法与传统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发布时间:2012/07/26 15:12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kangdongxu 我要评论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乳腺癌进行分型,有助于正确诊断乳腺癌并对选择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起指导作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上公布的《St. Gallen共识》中,专家组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型、三阴性四种亚型。 1)Luminal A型: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敏感,对化疗不敏感,一般不需要进行靶向治疗,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且Ki67 <14%,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 2)Luminal B型:Luminal B型乳腺癌对化疗的反应性较Luminal A型好,但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度相对较差,其中HER2阳性的患者还应该考虑抗HER2的靶向治疗,ER和/或PR阳性,且Ki67>14%或HER2阳性。 3)H型:H型乳腺癌患者ER和PR均为阴性,同时HER2表达为阳性,一般需要考虑化疗和靶向治疗。 4)三阴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ER、PR及HER2表达均为阴性,此类患者只有化疗是有效的全身治疗手段。 Tips: Ki67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中不可缺少,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Ki67常作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阳性说明癌细胞增殖活跃。
乳腺癌的组织分型 发布时间:2012/06/05 09:49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kangdongxu 我要评论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生于乳腺上皮组织,近年来,男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也在慢慢增多。 根据其组织形态,国内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三大类。 1.非浸润性癌 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导管基底膜内的肿瘤。按其组织来源,又可分为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两类。 2.早期浸润性癌 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刚向间质浸润的时期,即不同于原位癌,又不同于一般浸润癌。根据形态不同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两类。 3.浸润癌 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混杂的图像。国内将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浸润癌归为特殊型癌,其余为非特殊型和罕见型癌。非特殊型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和腺癌。罕见型癌有大汗腺癌、鳞形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类癌、未分化癌及分泌型癌等。 Tips:乳腺癌组织形态较为复杂,类型众多,往往在同一块癌组织中,甚至同一张切片中,可有两种以上的类型同时存在。 分享到: 隐匿性乳腺癌应进行的检查
发布时间:2012/09/05 14:42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kangdongxu 我要评论
临床上无乳房肿块可及,而以转移的淋巴结为临床首要表现的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乳腺X线检查、CT检查、ER测定、腋淋巴结活检及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等。 1、乳腺X线检查:隐匿性乳腺癌X线钼靶片可仅仅表现为钙化,也可出现单侧血管影增加、导管隆突增加或走向异常、皮肤增厚及连续检查局灶性基质密度增加等。 2、CT检查:CT是诊断乳腺癌的常用方法,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当肿瘤最大径小于1.5mm时,CT不易检出。 3、ER测定:ER测定有助于确认是否出现腋淋巴结转移癌,ER阳性提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但其阴性也不能排除乳腺癌。 4、腋淋巴结活检:腋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活检可发现各种瘤细胞,一般经电镜检查可发现瘤细胞内有腺管,分泌上皮等腺癌则可判断为隐匿性乳腺癌。 5、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腋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对影像学检查的可疑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及细针定位下活检,可明确诊断是否为隐匿性乳腺癌。 温馨提示:家族中有人患乳腺癌的女性,即使乳房无明显异常,也要抽空去医院定期检查。除检查乳房,还得检查腋下,以防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生。
适度性生活可预防乳腺癌
发布时间:2012/07/10 13:11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kangdongxu 我要评论
最新的调查研究发现,高龄未婚、性功能低下、早年丧偶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显着提高,也就是提示性冷淡或无正常性生活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 性冷淡或无性生活的女性通常会有乳房胀痛不适的表现,性冷淡使性欲长期受到抑制,得不到满足,以致乳房的充血肿胀不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这种持续性肿胀导致女性乳房胀痛不适。 性冷淡或性生活不和谐会诱发乳腺小叶增生,其原因在于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可导致女性性欲下降,进而出现性冷淡,性冷淡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可导致女性内分泌失调,使得身体的调节能力下降,持续的乳腺小叶增生就会诱发乳腺癌。 女性进入性兴奋状态时,乳房会充血增大,达到性高潮时,乳房比平时增大约1/4,得到性满足后,乳房充血消退恢复原状,这一过程一般为15~30分钟,因此有规律性生活的女性,乳房有充血、肿胀及消退的周期性变化,有利于促进乳房内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胀痛不适或乳腺小叶增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 乳腺癌患者性生活6窍门 发布时间:2012/07/25 14:18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fengxiaochen 我要评论
和健康人相比,术后乳腺癌患者往往对性生活存有恐惧心理,好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需要很长时间调适,那么乳腺癌患者术后如何应如何进行性生活呢?不妨看看以下的小窍门吧! 1、手术后不久和仍在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体质虚弱,不宜进行性生活,术后的1~3年病情仍未稳定前,都应减少性生活的次数。 2、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恢复性生活,但时间不宜长,力度不宜过大,以次日不感到疲惫为度。 3、性生活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胸部的挤压,以免引起疼痛和不适。 4、女上男下的姿势可节省女性的体力和减少对乳房的压迫及刺激,适合乳腺癌术后患者。 5、乳腺癌治疗过程中需要将雌激素水平降低,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阴道干涩,在性生活时可以适当借助润滑油,减轻不适感。 6、妊娠期患者雌激素水平急剧上升,可能使残余癌细胞生长繁殖,对乳腺癌复发有一定影响,患者应注意采取避孕措施。 除了性器官的接触,性伴侣之前还可以进行其他亲密的肢体接触,如亲吻、抚摸、自慰等,也能让患者得到性满足。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化,年轻女性发病率增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激素水平改变 随着女性审美观念的改变,再加上丰胸产品泛滥,很多年轻女性禁不住诱惑,这些丰胸产品大部分含有激素,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到正常的激素水平。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方法、环境污染等,都会对扰乱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增加乳腺癌风险。 精神压力增大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女性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造成女性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受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乳房是通过雌激素的分泌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内分泌失衡,紊乱,便成为乳腺癌的诱因。 晚婚晚育晚哺乳 有些女青年为了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往往是30岁以后才怀胎生子,甚至丁克,虽然晚婚晚育不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乳房产生不良影响,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所以年轻女性要增加健康意识,多关注乳房健康,生活中要适量应用激素,学会缓解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待婚育则要顺其自然。 乳腺癌基因表达模式预示预后 据Reutershealth报道,挪威和美国遗传学家在9月11号《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道了乳腺肿瘤5种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挪威的Anne-Lise Borresen-Dale博士称,这些不同的表达模式不仅指向不同肿瘤的生物学差异,而且指向临床中见到的存活率差异。她说,这些发现为将来旨在发现可能预测癌症重要临床特征基因活化的特异性模式搭建了舞台,例如对特异性治疗的敏感性、侵袭力和转移潜能等。此前,在40例大体切开的人乳腺肿瘤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每种乳腺肿瘤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或“分子肖像”。他们还发现,根据表达模式,他们可以把肿瘤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基底上皮样组、鲁米那/雌激素受体阳性组或正常乳腺样组。Borresen-Dale博士称,当前他们的研究中一项尤其有趣的发现是,可能有两或三种亚型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这些乳腺癌具有与众不同的基因谱和显著不同的临床预后。研究人员指出,49位局部晚期乳腺癌妇女的存活率分析(这些妇女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接受类似的治疗),证实基底样和雌激素受体阳性B亚型肿瘤也与最短的存活时间有关。这两种肿瘤的类型具有高水平的TP53变异,一种已知的较差预后的预测因素。Borresen-Dale博士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采用整个基因组,他们希望能够把所有的乳腺肿瘤划分为能够预测临床行为和对特异性治疗反应的类型。
摘自[好医生网站]
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不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有专家统计,乳腺增生症在30岁到50岁的女性人群中发病率为15%左右,在乳腺专科
门诊中占50%至70%。 医学家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疾病与女性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女性的性压抑可以增加乳腺小叶增生与乳腺肿瘤的发病几率。
性学专家认为,女性如果总是有性兴奋而不能达到性高潮,身体就会感到极度不适,未能释放的性张力很容易演变成痉挛和疼痛。从中医角度讲,长期性生活不协调的女性容易发脾气,即为肝郁气滞,气滞则乳络瘀阻聚结而成癖。所以说,性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女性乳房的生理健康。
乳腺癌与性生活
http://www.dekun.com 时间:2010-12-23 11:05来源:瑶医网 作者:瑶医专家组
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