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_孟耀华

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_孟耀华
科技论坛
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孟耀华 1 朱宝泉 2 杨 坤 3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2、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453
3、中国石油管道华中输气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介绍了随钻测量技术并对当前国内部分油田随钻测量(MWD)工具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外 MWD 研究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提出 了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国外 MWD 研究发展现状。国际上的 垄断。
在精度、耐温、测量成功率、使用方便性等方面都
MWD 制造公司主要有八家,生产约 20 个系列的
2.2 国内 MWD 技术的应用开发。国内 MWD 达到并且有些已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国内许
8 种产品,可测量 30 多种参数,基本能满足各种定 技术的引进应用与研发也在不断进展中并已经取 多油田服务公司,例如大庆油田,中海油服都逐渐
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并且具备了随钻测井和地 度可达±0.25 毫欧,伽玛短节±燮3%(测量范围 0~ 井系统 CGDS-1 的一个测量传输子系统。该系统
质导向能力。
500API)垂直分辨率可达 9 英寸。
的推出,解决了地质导向钻井所要求的数据传输
1 随钻井下测量技术
2.1.3 MWD 井底仪器规格。直接将各测量仪 高速率,大井深问题,在深井大于 4500 米中仍能
平井中,现在广泛应用的是泥浆脉冲和电磁波 量/测井作业。近几年来,曾先后在国内的十几口探 能更真实的反映地层客观情况。
MWD。20 世纪 80 年代以有线随钻测量仪应用较 井和开发井中提供了随钻测量/测井服务,取得了
3.2 多方法集成 MWD 系统。
为普遍,但工作距离有限等缺点使其很快被性能 很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随钻测量系统技术发展现状探讨

随钻测量系统技术发展现状探讨

43随钻测量是钻井作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可以对钻遇的地层岩性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获取到准确的地层物理参数。

随钻测量多利用声波、放射线、电阻率等技术,可以对钻遇地层进行评价并进行地质导向,可为水平井、大斜度井等钻井作业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随钻测量数据是在地下储层没有受到钻井液污染前获取到的,可以更为准确地体现出地下储层岩性,该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取得到很大的进步,本文主要对随钻测量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随钻测量系统技术发展情况1.国外随钻测量系统发展情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石油行业的科研人员就已经对随钻测量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但只停留在电极测量、地下储层电阻率测量方向。

进入到五十年代,科研人员开始把电磁波技术应用到随钻测量中,但电磁波在地层中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强度会不断衰减,没有取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五十年代后期,正脉冲泥浆遥测传输系统已经被研发出来,在六十年代初得在钻井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应用,是随钻测量系统首次进入到工业应用领域。

进入到七十年代以来,随钻测量技术得到了石油行业的重视,正弦波泥浆遥测传输系统研发成功,制定了随钻测量工业标准及可靠性标准,在钻铤部位设置发射器和接收装置,对随钻系统进行了完善,研发的自然伽马井下随钻仪也被推向市场。

进入到八十年代,很多石油公司加大对随钻测量仪器的研发力度,随钻测量仪质量和性能也在不断进步,利用导向螺杆钻具和无线随钻系统,在水平井钻井作业中取得了成功。

随着定向井、水平井等钻井作业的需求增多,随钻测量系统的应用也逐渐变多,随钻测井技术服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石油公司已经开发出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测井等技术。

最近一些年来,国外公司研发出使用寿命更长的随钻测量系统,该测量仪器可以适应井下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满足钻井作业的多种需求。

国外随钻测量系统不断向着高性能、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在硬件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监测数据解释和软件性能方面也取得很大突破。

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测井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连续性强、节约成本等优势。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着更深更复杂储层的推进,常规测井技术逐渐难以满足当前地层评价的需求。

对此,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致力于改进、提升测井探测和评价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欢迎阅读与收藏。

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篇1[摘要]石油测井技术主要用于地下油气层的勘察,并对油气层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石油勘探事业的快速发展,测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并且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技术手段。

本文就从石油测井技术的现状出发,对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测井,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927年,法国的斯伦贝谢公司开发出测井技术。

而我国于1939年将它正式应用到石油工业当中。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测井技术从最初的模拟测井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等。

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列为石油十大学科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整个勘探、开发过程中。

另外,测井技术不仅能应用于油气田的开发利用,还被广泛应用到对煤炭、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中。

1测井技术现状分析1.1电法测井电法测井是通过井下测井仪器向地层发射一定频率的电流测量地层电位,从而得到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如地层倾角测井、侧向测井、感应测井等),还包括向地层发射电流测量地层自然电位的测井方法。

1.2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又被称作核测井技术。

其具体形成原理是通过研究地层岩石见空隙流体的核物质性质,探测油气储备的一种石油测井技术。

根据所使用的放射源或者测量的放射性物质和所研究的岩石性质,核测井技术可分为,伽马测井技术和中子测井技术。

伽马测井技术是以伽马射线为基础的核测井技术。

中子测井技术是通过对岩石及空隙流动体与中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核石油测井技术。

电磁波随钻测量——精确定向钻井利器

电磁波随钻测量——精确定向钻井利器

集 的过程 中 ,E MWD M— 的通 讯工 具提
供 了一种高效益 的方式 ,可 以应用在欠
去循环 井 ,垂直钻井 ,水平井 ,再入井
随钻测 量系统E MWD 是这样一种 平衡钻井 ,煤Βιβλιοθήκη 气抽提 ,过压地层 ,失 M— 就
技 术 ,它可 以针 对 不 同的地 质及 录 井
的钻 井 时 问。 当等待 测量 数据 时 ,降
在钻进 的过程 中实时了解井斜 ,方位角
和工具 面以便于按照 汁划准确钻进 。它
可 以传输 准确 、实时的数据 以满足严格 眼的重力高边 。这 种配置 通过 与 目标 层 的钻井过程管理 要求 ,提高与定 向井工
图1
程师的沟通 ,见 图3 。
9 4 石油与装备 P t l m&E up n er e ou qi me t
H ^ T M I L ^
o IW E I L IL
V ^ H CO



L 0
q腑

含少量的 自然辐射元素 。
他们可以更好的利用由电磁波传输 的钻 E MWDT. 以提供 诸如录 井及地 M— 具可
头的方位等数据并接受 , 码 , 解 处理并 质导 向功能作为可选项 :内部环空压力
传递到司钻显示屏上 ,而不受为传 输电 传感器 ,轴向和径向震动传感器和录井
泛应用 。同时 ,其他相关技术也在广泛 应用 :旋转导向钻井 ,多点测量工具和
E MWD M— 技术 采用E MWD M— 技 浆 系统 。此外 ,我们的工具还 可以应用
马比较他有更好的 灵敏度 ,也不容易 由
于震动和 冲击的影 响而 损坏 。3 0 6 度伽 马常 用于 直井或定 向井的直井段 。 聚焦伽 马 伽马探测 器安装在一个

钻井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

钻井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

钻井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1 钻井技术新进展1.1石油钻机钻机是实现钻井目的最直接的装备,也直接关系到钻井技术进步。

近年来,国外石油钻机能力不断增强,自动化配套进一步完善,使钻机具备更健康、安全、环保的功能,并朝着不断满足石油工程需要的方向发展。

主要进展有:(1) 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套装式井架,减少钻机的占地面积,提高钻机移运性能,降低搬家安装费用。

(2) 高性能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促进石油钻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3) 采用套管和钻杆自动传送、自动排放、铁钻工和自动送钻等自动化工具,提高钻机的智能化水平,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1.2随钻测量技术1.2.1随钻测量与随钻测井技术21 世纪以来, 随钻测量(MWD) 和随钻测井(LWD) 技术处于强势发展之中,系列不断完善,其测量参数已逐步增加到近20种钻井工程和地层参数,仪器距离钻头越来越近。

与前几年的技术相比,目前,近钻头传感器离钻头只有0.5~2 m 的距离,可靠性高,稳定性强,可更好地评价油、气、水层,实时提供决策信息,有助于避免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引导井眼沿着最佳轨迹穿过油气层。

由于该技术的市场价值大,世界范围内有几十家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其中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3 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

1.2.2电磁波传输式随钻测量技术为适应气体钻井、泡沫钻井和控压钻井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电磁波传输MWD(elect romagnetic MWD tool s ,EM MWD) 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很大进展,测量深度已经达到41420 km。

1.2.3随钻井底环空压力测量技术为适应欠平衡钻井监测井筒与储层之间负压差的需要,哈里伯顿、斯伦贝谢和威德福等公司研制出了随钻井底环空压力测量仪(ann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APWD) ,在钻井过程中可以实时测量井底环空压力,通过MWD 或EMMWD 实时将数据传送到地面,指导欠平衡钻井作业。

发展中的我国电磁随钻测量技术

发展中的我国电磁随钻测量技术

钻井工程无疑是石油工业中采用先进技术思想、实施新科技最活跃的领域,近年来,气体钻井技术更加有利于发现和保护油气层,能大幅度地提高机械钻速和钻头使用寿命,为复杂地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工程技术手段。

可喜的是这项技术在我国呈迅猛发展态势,形成了空气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氮气钻井、天然气钻井、柴油机尾气钻井、充气钻井等配套装备和工艺技术,具备了3500米井深的气体钻井能力。

气体钻井中的钻井液可压缩性强,不能产生有效的钻井液脉冲,常规随钻测量技术(MWD)无法使用,因此斯伦贝谢、哈利博顿以及俄罗斯的一些石油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电磁随钻测量系统(EM-MWD),并在欧洲、加拿大、南美洲和俄罗斯等地区推广应用。

在我国,中国石化经过几年的技术储备和研究攻关,研制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EM-MWD系统样机——CEM-1 (China Electromagnetic MWD),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空白。

工区现场试验表明:在相近的地层条件下,CEM-1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CEM-1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中国的石油钻井工程界从2002年开始跟踪国际电磁随钻测量技术,并于2003年初由中国石化所属的科研部门完成了调研报告。

2003年11月,完成了俄罗斯ЗТС-172M型EM-MWD系统在我国的现场试验。

试验井的地层电阻率为2~4Ωm,其有效测量深度为1600米。

2006年,中国石化正式启动了“电磁随钻测量系统研制”项目的立项研究,经过连续攻关,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首次现场试验即获得圆满成功。

由于电磁波可以穿透包括大多数导体在内的若干介质并在这些介质中传播,因此基于电磁信号传输方式的CEM-1可用于各种钻井液。

CEM-1的井下信号发射机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功率放大,由发射天线发出电磁信号;地面的信号接收机用信号接收天线来获取电磁信号,同时用噪声天线来接收电磁干扰;信号和噪声分别经低噪声放大后,由DSP(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即经过数字滤波、自适应消噪、解调、译码后,送入数据处理计算机、司钻显示器等终端设备。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

发射机连接图
第三部分 现场操作




施工准备 仪器连接 开机测试 井口安装 入井测试 出井测试 注意事项
施工准备




在到达井场后,将接收机及计算机放进仪器房,确认仪 器房与钻机的距离,距离太远不能进行安装; 在钻机上找一个接触比较良好的地方安装接收天线连钳; 以井口为中心,便于连接接收机方向找一个湿润的地方, 将地锚砸入地中,在接线口安装上连接线缆; 将连接线缆安全高架,注意防碰、防损,连接线不允许 打直角弯,以防折断;
电 磁 波 随 钻 测 量 系 统
今后发展方向
1.高数据传输率随钻测量系统 采用数据压缩技术、高效编码技术的EM-MWD系统。 2.地质导向技术 大量的测井技术转化为随钻测井工具,实现随钻实时地 质评价,通过测井信息与井眼轨迹信息结合,使得钻井轨迹 能够准确行进在储层中最佳位置。 3.提高综合井控能力 随钻测量系统携带大量的地质信息、工程参数、井眼轨 迹信息,更多的工程信息井下化对于安全井控意义重大,利 于工程事故早期准确预报。
e)
f)
仪器主体外径:Φ48mm;电路骨架直径:Φ35mm;
测量范围和精度: 井斜角: 0~180° ±0.2° 方位角: 0~360° ±3.0°(井斜角 <5°) ±2.0°(5°≤井斜角≤9°) ±1.5°(井斜角>9°) 工具面角: 0~360° ±1.5°
下密封盖帽
下密封盖帽安装在仪器测量串的最下端,其材料为优质钛 合金,其外径为: Φ48mm,有效长度为:175mm。
第二部分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原理和组成
一.系统概述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是以电磁波形式将井下随钻测 量参数通过地层向地面传输的随钻测量系统。 测量参数:井斜、方位、工具面、温度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和 NQ 司的产 品情 况 。 I公 Ry n公 司 E MWD的最 小外 径 为 1 0 6 a M 2 . 5mm,
长 度 为 2 5 . 9m,质量 为 1 7 3k ,要求 的排 量为 0 5 8 . g . 1 0m / n 适用 于井径 为 1 9 2 0 . . mi , 4 . ~2 0 0mm 的井
刘修 善 侯 绪 田 涂 玉林 杨 春 国
( 国石 化 打 油 勘 探 肝 发 研究 院德 州 7油 钻 井研 究所 , 中 山东 德 州 2 3 0 ) 5 0 5
摘 要 :随 钻 测 量 是 井 眼轨 迹监 测 与 控 制 中的 一 项 关 键 技 术 。 气体 钻 井技 术 的 推 广 应 用 为 电磁 随 钻 测 量 ( M~ E
l 国外 EM— MW D技 术 现 状
电磁 随钻 测量 技术 的研 究 可追溯 到 2 O世纪 3 0年
代 ,并 于 2 0世 纪 7 0年 代初 研 制 出 了 实用 型 的 E M—
MWD系统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实 现 了商 业 化 生 产 和 应用 ] 。特 别 是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S hu c lm—
用。
whl d iig i r l ,简称 E MWD)是 2 e ln M 0世 纪 8 0年 代
1 1 加 拿 大 .
E MWD技术 在 加 拿 大 应 用 广 泛 ,有 1 M 0多 个 E MWD生产 厂 家 。笔 者 主 要 介 绍 R a 、P onx M— y n h e i
因此 使用 成本高 。
电 磁 随 钻 测 量 ( lcrma n t a ue n eeto g ei me s rme t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 卷第 # 期 石( ( 油( ( 钻( ( 探( ( 技( ( 术 9:;<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 月 )*+,-.*/0( 1,2..234( +*56327/*8 8=>< ,$%%& (
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0?0D1 系统的测量 深度及可靠性不断提高。 *0?0D1 技术因其良好的 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和 技术服务公司的研究热点,而且国外很多公司已经推 出了一系列的商业化产品,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0? 万方数据 0D1 技术必 将对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
第 5H 卷第 4 期Z Z Z Z Z Z Z Z Z Z Z Z 刘修善等: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 !" 部分国外 #$%$&’ 产品概况 研制公司 ./+0 9:+;<%=+> @A+=,A>BC>D E;,:F-$A>GA> "+::I$F>=C0 !"#"$%&’( )*$’+*,-. 频率 ! "# ’12 1 32 1 32 1 32 1 32 1 ’2 3 8 ’32 1 8 312 1 8 312 1 8 312 1 8 ’12 1 最高传输速率 ! $・% & ’ 3 ? ’3 ? ’1 ’1 耐温 ! ( ’41 ’41 ’41 ’31 ’41 ’31 耐压 ! )*+ ’56 ’56 ’56 7H ’3H ’14 连续工作时间 ! , 71 8 ’51 71 8 ’51 ’31 311 311 涡轮供电
・" ・
最小外径 ! -672 1 ’3’2 1 ’312 ? ’312 ? 7J2 1 ’632 1
眼;最大外径为 ’?42 ’1 --,长度为 52 37 -,质量 为 H1H2 1 <G,要求的排量为 12 J 8 32 1 - ! -I0, 适用于 井径 3332 5 8 3412 7 -- 的井眼。这两种 K)L)@M 系 统的工作温度为 & H1 8 ’41 ( ,最大耐压为 ’56 )*+, 最高传输速率为 3 $ ! %。其标准配置可测量井斜角、 方位角、工具面角、井下温度、磁场强度和电池电 压,另外可选配伽马、环空压力、钻柱内压力等参数 的测量。311’ 年 H 月 4 日, ./+0 公司成功开发出了 外径为 6J2 57 -- 的小尺寸 K)L)@M,据称可在井眼 曲率为 61N ! 51- 的水平井中使用。 *,CA0IO 公司 PQR K)L)@M 系统的外径为 772 J 8 3372 ? --,工 作 温 度 为 & 31 8 ’41 ( ,可 耐 压 ’54 )*+。对钻井液密度没有限制,但要求含砂量必须小 于 3S 。在排量为 ’2 4 - ! -I0 的条件下,压耗为 12 6 )*+。井斜角的测量精度为 T 12 ’N ,方位角和工具面 角的测量精度为 T 12 4N 。 PQR K)L)@M 系统已经在 ?11 多口井中累计使用了 3’ 111 ,,累计进尺达 431 111 -。 UVQ 能源技术服务公司的 9:+;<%=+> K)L)@M 系 统使用锂电池供电,可连续工作 71 8 ’51 ,,系统耐 压为 ’562 J )*+。根据井底环境和发射功率,可分别 选用低温电池和高温电池,它们的工作温度分别为 & 31 8 74 ( 和 & 31 8 ’41 ( 。可测量井斜角、方位角、 工具面角、伽马、环空压耗、振动参数、井下温度等 参数。工作频率为 3 8 ’3 "#,可根据地层情况进行 设置。传 输 速 率 有 ’2 1 、’2 4 、32 1 、32 H 、H2 1 、H2 7 和 ?2 1 $ ! % 供选择,最小排量为 ’’H Q ! -I0,能够在 5 8 ’ 111 /・ - 的地层电阻率条件下工作。系统的抗 震能力为 ’4 !,抗冲击能力为 ’ 111 !。
!教授专家专栏"
(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修善( 侯绪田( 涂玉林( 杨春国
(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 山东德州( $#!%%# )
摘( 要: 随钻测量是井眼轨迹监测与控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气体钻井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电磁随钻测量( *0?
0D1) 技术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空间。此外,由于 *0?0D1 系统的投资和服务费用低廉,所以在浅层油气资源 开发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地介绍了 *0?0D1 技术的国内外现状、现场试验及应用情况、应用前景及发 展趋势,提出了未来 *0?0D1 技术的主要攻关方向:增加 *0?0D1 系统的有效测量深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井下连 续工作时间;进一步拓展测量功能并实现地面与井下以及井下短程的双向通信,进而形成基于电磁信号通信的导向钻 井系统。
定向参数的测量范围及精度 ! ( " ) 井斜角 - . )方位角 - . 12工具面角 - . 12-
其它测量参数
供电方式
耐温 ! #
耐压 ! $%&
5 5
)@M 可用延伸天线技术,使信号的传输距离达到 5 J?32 H -。新一代的 KLWXKQM )@M 不需要延伸天线 就可以达到更大的测量深度,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 ’JJ4 & ’JJ6 年, EYA>>/ EF0 公司研究开发了 K)L )@M 系统的中继转发器、气体钻井用马达和随钻压 ,实现了 K)L)@M 系统与空 力测量传感器( *@M ) 气马达的配套使用。 EYA>>/ EF0 公司的 K)L)@M 系 统,有 07J 、 0’3’ 、 0’?4 、 0315 、 033’ -- 4 种 尺 寸。最大传输速率可达 ’1 $ ! %,耐温 ’41 ( ,耐压 ’34 )*+。使用中继转发器,信号的传输深度达到了 H 463 -。 E;,:F-$A>GA> 公司的 KL*F:%A 系统,最高工作温 度为 ’3’ ( 、最 高 工 作 压 力 为 732 6 )*+,可 通 过 51N ! 51- 曲率的井眼,在 31N ! 51- 的井眼中可进行旋 转钻进。井斜角数据的更新周期为 HH 8 J3 %,方位角 数据的更新周期为 ’4 %,仪器尺寸为 ’312 ? --。
[ J] @A+=,A>BC>D 公司开发的 R>A0DEKR )@M 系统 ,
耐温 ’41 ( 、耐压 ’562 J )*+,传输速率高达 ’3 $ ! %。 仪器有 0’312 ? 、0’?42 ’ 和 0’6’2 H -- 5 种规格,可 通过的最大井眼曲率分别为54N ! 51-、 31N ! 51- 和 31N ! 51-。 R>A0DEKR )@M 的抗震性能达 H1 !,与其它的 K)L)@M 系统相比,具有更好的抗冲击和抗震性能 ( 其它的 K)L)@M 系统最高为 31 !) 。R>A0DEKR )@M 系统自 311H 年投入商业化生产以来,已有 ’’ 套在加 拿大和美国应用。
!( )" 美国
E;IA0=IBI; M>I::I0G 的 KLWXKQM )@M 传输速率是钻 井液脉冲 )@M 的 H 倍以上。 KLWXKQM )@M 的长度 为 72 11 8 J2 64 -,外径为 HH2 H --,可在 06J2 H 8 03H’2 5 -- 的 钻 铤 中 使 用。测 量 探 头 距 仪 器 底 部 12 J’ 8 ’2 33 -,可测量井斜角、方位角、工具面角、 振动强度、伽马、环空压力和钻柱内压力。 KLWXKQM 万方数据
・! ・
石U U 油U U 钻U U 探U U 技U U 术U U U U U U U U U U
[ () ] 表 !" 俄罗斯 #$%$&’ 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U U U U 3--2 年 ) 月
生产 年份 ()*+
仪器型号 !"##$#%, &#%,+ ’( )*(, ’+,1 !"##$#%, &,-./ !"##$#%, &+%,5+ !"##$#%, &+%,(43 !"##$#%, &+%,(55
[ A] 0D1 系统无法解决的难题 。同时,随着电磁技术
响。
!" 国外 *0?0D1 技术现状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 $% 世纪 !% 年 代,并于 $% 世纪 @% 年代初研制出了实用型的 *0? 0D1 系统,$% 世纪 C% 年代中期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 $?C ] 和应用 。特 别 是 $% 世 纪 ’% 年 代 以 来, 8FQ;OI?
收稿日期:$%%&?%#?$’ ;改回日期:$%%&?%@?%#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电磁随 钻测量系统研制” ( 编号:)%&%&$ ) 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修善( A’&$ B )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A’C" 年 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 年于清华大学博士后流 动站出站,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本刊编委。 联系电话: ( %#"& ) $&@%A’’
S=HK=H、 6J;;MSOHG:L
8>=HHT
8OL、 D=JGQ=HU:HR、
!"#"$%&’( )*$’+*,-. 等 公 司 推 出 了 一 系 列 的 *0? 0D1 商业化产品( 见表 A ) ,使该项技术迅速在欧 洲、加拿大、南美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推广பைடு நூலகம்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