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8讲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四年级传统文化第8课 教案

备注
教
学
反
思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学生结合文意体会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
3、全班交流。
4、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学生小组交流。
6、教师小结。
7、齐读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节选)并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意思。
8、拓展活动:第21页
课题
第8课塔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塔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
难点: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1、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一上传统文化1-8课教案

2、"看"动画提问导入:你们平时会自己穿?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你们早上起床是怎样穿衣的?
(2)妈妈告诉你们怎样的衣服就可以穿?
(3)小朋友你觉得怎样的衣服才是漂亮的?
学生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学生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四、妙拓展。
1、积累《幼学琼林》中的名句。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容有度,言有章的理解。
教学反思
级部主任签批: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设计教师:
教学主题
4、不学礼无以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学礼,无以立”的出处;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意思;
3、培养学生知礼懂礼、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学生学会穿着衣服,纽扣要对齐,鞋子穿正确。
难点让学生明白穿衣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合适。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及
策
略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学生随着歌曲做律动。
2、带领学生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说文解字
1、出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2、解释: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重威严的样子使人望而有所畏惧。1、安静听《刘琎束带》故事,情境导入。
(二)读裴秀学礼的故事
1、自由读2、说说裴秀做的对吗?从中读懂了什么3、你平时应该怎么做?
(三)出示图片,看看谁做得对,为什么?
三、拓展阅读
1、读《弟子规》的“凡道字,重且舒……”。
2、行为演练:公共礼仪
8礼从宜使从俗(课件)--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

(六年级)
第三单元 责任
8 礼从宜 使从俗
知识回顾
礼有三本:__天__地__者,生之本也;__先__祖__者, 类之本也;__君__师__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 三本也。
学习新课
第8课 礼从宜 使从俗
经典诵读
第8课 礼从宜 使从俗
诋毁
制定礼的总原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 时,顺乎阴阳,体乎人情,本着这样的原则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 去制定才叫作礼。那些诋毁礼的人,压根儿
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就不知道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礼有吉礼、
訾(zǐ)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 凶礼,二者的做法大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
余力学文
第8课 礼从宜 使从俗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余力学文
第8课 礼从宜 使从俗
子张问:“十世可知 也?”子曰:“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可知也。”
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 属于理智上的东西是义的表现,属于原则性
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礼记˙丧服四制》
的东西是礼的表现,属于灵活性的东西是智 的表现。仁义礼智都有了,做人的道德也就 齐备了。
课文解读
第8课 礼从宜 使从俗
课文出自《礼记˙丧服四制》,其中心思想是礼要根据不同时 代、不同地方,针对不同对象,因时而变,因人而异。
礼是与时俱进的,礼变化的根据 是什么?试着说一说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是什么有哪些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是什么有哪些意义与价值中国八大传统文化如下:①儒家思想;②中医理念;③民族音乐;④中国功夫;⑤茶道精神;⑥戏剧曲艺;⑦工艺制品;⑧中国饮食文化。
当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只是只有这八大类,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古诗词,乐曲,国画,书法,酒令,民族音乐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中国八大传统文化如下:①儒家思想;②中医理念;③民族音乐;④中国功夫;⑤茶道精神;⑥戏剧曲艺;⑦工艺制品;⑧中国饮食文化。
当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只是只有这八大类,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古诗词,乐曲,国画,书法,酒令,民族音乐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为主的,是构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意义: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8篇)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8篇)演讲稿是一种有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预备的书面材料。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进展的今日,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信任写演讲稿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欢迎阅读与保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1时间如水,生命如歌。
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进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宽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遗忘!去年,我刚进进入肥乡二中时,学校便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本《弟子规》,要求我们朗读并背诵,军训原来就苦,还要读考试无关的书,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这段艰苦又充实的军训‘旅程’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是《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还在连续,书里不仅教会我们读书,更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军训练就了我健康的身体,而文化却影响了我的心灵,它教会我的学问和道理使我受益终生。
此后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每天都在坚持读经典作品,品经典礼仪,学经典内容,因为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青年,理应遵纪守法,敬重老师,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做一个传承美德的好青年。
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呢?因为在社会上总有一些目无法纪,目无尊长,目中无人的人。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伴侣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相容吗? 对同学进行文明礼貌训练,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奋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奋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了解奋斗的重要性,并能够引用相关成语和故事来表达这一观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奋斗的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奋斗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相关成语和故事。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奋斗的内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PPT、成语卡片、故事文本。
2. 学具准备:学生练册、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奋斗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奋斗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5分钟)- 通过教学PPT讲解奋斗的概念和重要性。
- 介绍与奋斗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如"卧薪尝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3. 拓展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或故事进行加工表演。
- 学生展示成果,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4. 小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奋斗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奋斗,不达目的地不止步。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册上与奋斗相关的练。
2. 思考并写下对奋斗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研究和生活中的奋斗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奋斗的含义和重要性。
拓展活动中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和故事,并能够进行创意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

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通用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一起看看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通用,欢迎阅读!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从千年前江新渔船上越女的歌声,到水之《诗三百》的悠扬旋律;从优美的楚辞常规汉赋,到多姿多彩的唐诗宋词,再到被江南女子捧红了牙、捧红了板的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书经》--帝王之学
古代历史文献集。大多为周代政府公告,总 结了夏商两代兴衰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为 邦本”思想,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 本特性,就是以人事为根本,奠定了中国文 化人文精神的根基。
• 4.《春秋》--中国人的价值观 编年史。分三传 左传:记事为主 公羊传: 谷梁传(后二者谈事件的意义)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 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 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井荥 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 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 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 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 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 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
第二节
经典导读
一、五经:
1.《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第一部诗歌总集 ,305篇。最初称《诗》, 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 称《诗三百》。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 密切 。 “诗言志”,学诗可以表达情感、志向, 遣词造句等。
•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国风· 周 南·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 秦 风· 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 周南· 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 卫风· 硕人》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 王风· 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国风· 郑风· 子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国风· 卫风· 木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 采薇》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国风· 郑风· 风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 卫风· 淇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周南· 关雎· 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 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 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 荡》)
•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 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 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 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 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 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 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 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 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 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 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 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 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经典著作
• 述而不作: 《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重点是叙述、阐发前人的思
想。
• 理念相通:文化理念、各门学问之间都是
相通的,如文史相通、医文相通
中国的学问--四部分类!不像现在的
“学科”。
• 朱自清《经典常谈》
•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 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 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 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 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 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 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 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 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 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 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 编撰者的本心了。 • …… • 朱自清 1942年2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 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 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 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 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 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 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 《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 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 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 《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 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 “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 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 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 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 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 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 5.《易》--宇宙奥秘(象数之《易》-占卜)
二、“三玄” 1.《易》--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哲 理) 2.《老子》--道法自然 3.《庄子》--逍遥游
• 三、“四书” 1.大学--如何达到至善之境 2.论语--为人之道 3.孟子--完美政治 4.中庸--最高的德
• 四、其他: 1、史记 2、淮南子 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 哪些书能称得上经典? • 楼宇烈--“三、四、五”说 “三”--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四”--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五经:周易、三礼(仪礼、周礼、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 刘 更 生
genghao111@
第八讲 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典籍概述
• 中国存世典籍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
无法比拟的。原因?楼宇烈先生说:
“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
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
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
• 九针十二原第一
•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 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 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 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 经,愿闻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 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
•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 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 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 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 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 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也,非皮肉筋骨也。
• 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 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 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 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 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 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 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 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 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 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针,长一寸六 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 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 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 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 四寸。鑱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 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 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 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 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2.三《礼》--不学《礼》,无以立 “礼”不仅是礼貌, 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 而且是制度,也是道德伦理,甚至是生活 艺术。
• 《仪礼》:古礼仪集成 (1)士冠礼 (2)士婚礼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 (6)燕礼 (7)大射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诸候宴请大夫-迎送、揖拜、座次、 (10)觐礼:诸候秋天觐见天子(春“朝”,夏“宗”,冬“遇”) (11)丧服:人死后亲族所穿衣服-式样、等级、时限、 (12)士丧礼:士族死后的收敛、陪葬、安葬、 (13)既夕礼:黄昏后如何哭祭、守灵、陈列、出殡、 (14)士虞礼:下葬后一系列事项 (15)特牲馈食礼:祭祀祖先的礼仪-筮占、酬宾、献牺牲、 (16)少牢馈食礼:诸候车卿士大夫祭祖(羊、猪) (17)有司彻:祭祖
序
昔黄帝作《内經》十八卷,《靈樞》九 卷,《素問》九卷,廼其数焉。世所奉行唯 《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 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 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 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 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 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 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 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 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 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 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 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