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解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群文教学设计领略经典之美

八年级群文教学设计领略经典之美

八年级群文教学设计领略经典之美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群文教学,帮助八年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文学欣赏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选择以下几个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和讨论:1. 《红楼梦》:通过朗读和解析文本,让学生体会并欣赏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方式;2. 《西游记》:通过剧本表演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3. 《论语》:通过解读经典语录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孔子思想,并学习他的人生哲理;4. 《木兰诗》:通过朗诵和分析诗歌,让学生理解勇敢和坚持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朗读和解析:通过师生共读和分析重要经典文本,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2. 剧本表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西游记》中关键场景的表演,让学生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情节;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4. 诗歌朗诵:学生进行《木兰诗》的朗诵,通过声音的抒发,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教学步骤:本教学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音乐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步骤二:前期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本、剧本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发。

步骤三:朗读和解析要求学生逐段朗读文本,并进行内容解析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

步骤四:剧本表演将学生分组,并发放《西游记》的剧本给每个小组。

学生根据剧本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剧本表演。

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节。

步骤五: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文体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文体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D.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通过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意,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答案】D
【解析】
A.《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慷慨激昂,而不是风趣幽默;
B.《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的是《虽有嘉肴》;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 是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为贵族文人所作。
C.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 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弱冠等。
6.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大雁归来》全文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答案】A
【解析】
A.有误,《社戏》是一篇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突然失足跌落深潭里。(这句话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C.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运》。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选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

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

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

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

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八年级语文名著阅读 3 《经典常谈》

八年级语文名著阅读   3 《经典常谈》

上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谁?《经典常谈》是面向青少年介绍中 国古代典籍的书,但作者不愿“板起面孔说话”,本段文字充分体现 了此书什么样的语言风格?(3分) 指 ___的__是__苏__秦___、__张__仪__等___纵__横__家__(_1__分__)_。__“__谁___用__他__们__就___帮__谁__”__“___帮__你__的__时___候_ 帮 ___你__,__不___帮__的__时__候___也__许__害___你__”__等__句___子__运__用__口___语__化__的___语__言__,__通___俗__易__懂___、_ 简 ___洁__明__快__(_2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C.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 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主张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 替旧文化和制度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借 ___他__人__的__歌___曲__来__抒__发___自__己__的__感___情__。__(_2_分___,__意__对__即___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联系前句可知,“借他人酒杯”指的是 借他人现成的歌曲。根据后句可知,“浇自己块垒”的意思是抒发 自己的感情。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借他人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建议:15分钟 答案:P27
总分:14分
得分:____
1.(四川达州期末)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3分)
他. 们. 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
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 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让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 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 势。……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 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二)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二)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二)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

●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千金买骨:燕昭王,郭隗。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

齐国将军田忌。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等。

建筑(桥、园林)(八上)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

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

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黄发垂髫(八上,P166)指老人与儿童。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以文言文部分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①,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通过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而教科书作为“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②,理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

因此,本文结合语文教育及教科书的特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目为探究对象,试图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国家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支撑。

新时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初中阶段要求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③,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要点。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开展工作,强调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的重要意义。

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多次出现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足见其的重视程度。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递保存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⑤《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解析与讲解。

《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以描绘元旦的欢乐氛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下面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

「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指炮竹、鞭炮等爆炸物。

辞旧岁:告别过去的岁月。

这一句表达了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辞旧岁的喧闹和热闹,寓意着欢送旧时光,喜迎新年。

「花灯影里月轮圆」花灯:指元宵节时的花灯。

影里:在影子里。

月轮:指圆圆的月亮。

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花灯的光芒在影子中照得月亮圆圆的,给人带来美好、喜庆的感觉。

「鼠年迎来瑞气生」鼠年:指以鼠为代表的属相年份。

瑞气:指吉祥、祥瑞的气氛。

生:充满、涌现。

这句诗暗示了新的一年是属鼠年,寓意着吉祥的新年即将到来,带来瑞气满满的喜庆氛围。

「竹荫送岁华」竹荫:竹子的阴凉之处。

岁华:岁月的流逝。

这一句通过竹荫与岁华相对应,表达了岁月在竹荫的陪伴下不断流逝,也暗含了守岁的习俗,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元日》一诗以欢庆元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欢乐氛围和美好的祝福寓意,表达了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微的表达,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首文言文的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

总结起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材既具有语言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传统文化解析》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朱红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材简析,八年级地方课程由《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国防教育》四部分组成,《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书主要由四个单元、18小节组成,四个单元分别为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

经典驿站由《论语》十三则、《诗经》、《易经》、《墨子》组成,其中论语部分由于贴近学生的语文课本,可做为重点讲解,诗经部分可以诵读为主,易经和墨子部分由于内容稍深,可以自我领悟为主。

名人长廊介绍了阮籍、顾恺之、李世民、康有为四人,我认为这部分可结合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其中李世民和康有为是学生所熟知的,可进得适当拓展,举行辩论,评判历史人物。

文艺园林主要是介绍文学作品及其写作风格,包括【南吕】一枝花、【越调】天净沙、诸葛亮舌战群儒、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四
篇佳作,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其中前两篇比较久远,以了解、诵读为主即可,第三篇出自《三国演义》,故事性较强,可进行适当的拓展,第四篇出自红楼梦,以品评语言为主。

风土画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领略观赏中国的风情民俗,黄山、庐山部分可分小组展示旅游图片,担任小导游等角色,引发兴趣,《茶经》部分可结合我们本地崂山茶的特点,拓展眼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部分的内容可进行研究性报告的调查写作,了解节日风俗和青岛本地的民俗,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地有所收获,而不是纸上谈兵。

在传统文化的课堂上,我们希望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为活跃课堂,可采用活动式教学,激趣法、归纳法、体验法、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我的发言就到此为止,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加以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