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古代文学知识介绍3. 第三课时:艺术知识介绍4. 第四课时:历史知识介绍5. 第五课时:哲学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单元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六、教学内容(续)6.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传统手工艺等。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政策支持等方面。
8.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9. 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10. 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展望传统文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学生如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教学方法(续)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0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4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精选4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开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八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份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化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学习经典文化,理解国学大师名言警句,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化意义。
学习写字和绘画的根本技能,欣赏范老师的书画作品。
理解中国文化开展史,体验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学习篆刻的根本知识,亲自体验印章制作的过程,理解印章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才能,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1. 以传统文化教学为根底,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2. 组织亲身理论活动,让学生守住传统文化的坚守信念。
3. 以故事传承为手段,让学生深化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和深沉底蕴。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要对每一门传统文化课程进展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及学生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举例来说:在书法书画课程中,我们可以先介绍篆刻与印制知识,然后以写字为根底让学生体会书法技艺的困难和乐趣。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进展书写,并进展评比和学习。
在古文诵读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几篇古文作为阅读素材,要求学生在体会古文意义的根底上,可以做到正确的背诵和理解。
在学生课外时间,我们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比方观看传统文化经典电影,并就电影主题进展深化讨论,或者组织诗歌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
我们将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每个传统文化课程进展评价,如评分、手工制作等方式。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也会定期对学生进展问卷调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我们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老师教学程度和思想素质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的精华。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基本概念、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体验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第三课时: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第四课时: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第五课时: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7. 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8. 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9. 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10. 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建筑、服饰、饮食文化、体育项目、医学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传统建筑、服饰、饮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实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医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 第七课时: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3. 第八课时: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4. 第九课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5. 第十课时: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4. 情景教学法: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课件: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3-4周: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第5-6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第7-8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 第9-10周: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情景教学:教师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
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交流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技艺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课堂作业,如实践活动报告。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各个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传统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20分钟)1.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照片,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2. 引导学生讨论并简单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
3.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谈一谈对其的理解。
第二节:中国传统节日(20分钟)1.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及庆祝方式。
2. 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传统节日照片,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节:春节的传统习俗(25分钟)1. 介绍春节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贴福字、包饺子、拜年等。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他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2.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春节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5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国画、中国茶文化等,并解释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可根据学生们的提议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习俗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研究,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名称: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古代文化的演变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章:儒家思想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2. 孟子的民本思想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三章:道家哲学1. 老子的道德经2. 庄子的逍遥游3. 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第四章:佛教文化1.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2.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3.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古代文学艺术1. 古代诗词的魅力2. 散文的发展历程3. 古代戏曲与小说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及古代文学艺术的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实践活动资源: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博物馆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八年级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宪问》(二则)(一)《论语·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实用文档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实用文档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1、读下列诗歌:实用文档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人力资本》)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实用文档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则、2之1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实用文档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实用文档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则、4之3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实用文档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