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合集下载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进行设计的。

通过本课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活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学生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利国为民》这篇传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文章中表现的爱国情感和主题;-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意识到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分析《利国为民》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让学生明白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利国为民》这篇文章,并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主题,并展示他们的结论。

4. 分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隐喻的使用。

5. 讨论公民责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学生练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并与同学分享他们对爱国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堂参与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示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课后作业评分:评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 其他爱国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利国为民的重要性,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利国为民》的内容和主旨。

2. 研究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利国为民”、“奉献”、“忠诚”等。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4. 讨论研究利国为民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利国为民的兴趣。

2. 阅读:分组阅读课文《利国为民》,让学生理解文中情节以及作者的意图。

3. 讲解:重点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4.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利国为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

6. 总结: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利国为民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作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书籍,加深对利国为民的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惯。

3.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探究具体案例中利国为民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利国为民》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讲义和练题4. 社区服务活动安排5. 相关书籍和阅读材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替引起的社会动荡。

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史料分析问题等方式,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东汉建立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掌握黄巾起义的史实。

目标二:通过让学生对史料、历史年表研读,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目标三: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只有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那么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盛世的?而东汉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衰亡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就带领大家去看看——题目。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时空观念一:光武中兴问:西汉经历了汉武帝大一统鼎盛时期之后,就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下列的问题:谁灭了西汉?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问:光武帝在位期间,东汉达到了了鼎盛时期,你知道原因?让学生阅读找到答案。

(意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过渡:东汉中期以后,有一种职业很危险,那就是——皇帝。

我们就进入下一个模块看看这个危险的职业皇帝。

时空观念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导致东汉灭亡时空观念三:黄巾起义根据提示,让学生找出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原因,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让学生知道黄巾起义只是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

三.知识总结,感情升华教师:自古以来,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民安则国安!。

八上13《人琴俱亡》课案

八上13《人琴俱亡》课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人琴俱亡》设计人:徐严兰所在单位:海安县雅周初中课案(教师用)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新授课)【理论支持】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每个学生自身潜力,唤醒学生内在自觉,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的教学原则,追求有效预习、高效教学、强效练习、优效辅导的“四效”境界,构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对于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及生字的读音。

2.理解并识记主要的文言虚实词。

3.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手足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人名)的《世说新语》。

2. 给加点字注音。

弦既不调()掷()地恸()绝3.翻译下列句子。

(1)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

【参考答案】1.南朝宋刘义庆2.tiáo zhì tòng3.(1)琴弦已经不协调了。

(2)(子猷)于是就痛哭了好长时间。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4.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5.你读《人琴俱亡》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4.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泰山出版社八年级教材中的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国家为民的概念和内涵。

-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国家为民的概念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读国家为民的概念。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国家为民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包括儒家思想、孝道文化、礼仪文化等。

通过故事、传统节日、经典文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通过情感教育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国家为民的理念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的责任感。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运用丰富的案例和故事进行讲解。

-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观点。

- 观摩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演讲、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家为民理念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价- 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程度、主动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演讲等作品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于国家为民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安排- 引入:激发学生对国家为民的思考和兴趣。

- 知识传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观点。

- 研究任务:完成相关作业和实践任务。

- 总结反思: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让我们通过本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为民的理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对国家为民的认同和责任感,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教案初三第1课人格品位授课内容: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同“逸”。

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义利相依教学目标:1、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利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利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孟认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生存权利,是符合“义”的利,是需要保护的。

孔子肯定民生,主张对人民“富之”“教之”,主张“养民也惠”,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作为为政之本,重视“民、食、丧、祭”。

孟子则更明确地主张人民应当有稳定的财产,这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也是道德存在的前提。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

《大学》中说“以义为利”,《左传》中说“义以生利”。

在义利统一的情况下,“利”指的是公众利益、整体利益和符合正义标准的私人利益。

“义”所的来和反对的是不当的利益,是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是损人利己所得之利,是靠钻法律的空子、靠不道德的手段所获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语译:正义与利益,是人的共同需要。

即使尧、舜再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2、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注释:①与:给予。

②居:处,占有。

语译:古人给予人利益,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3、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

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注释:①苟:假如。

(②毕:完成。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1.3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价值观念2.2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友情等道德观念2.3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包容、创新等精神品质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3.1 学习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贡献3.2 了解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的作品和影响3.3 掌握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如张衡、毕昇、祖冲之等的成就第四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学习《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古代哲学著作的基本思想4.2 掌握《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魅力4.3 了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的理论和价值第五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5.1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技巧5.2 掌握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的历史和流派5.3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第六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6.1 分析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6.2 探讨地域文化与历史、地理、民俗的关系6.3 了解各地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秦始皇陵、丽江古城等第七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7.1 学习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方式,如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术传承等7.2 掌握近年来我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等7.3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国学教育、传统文化课程等第八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8.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如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8.2 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如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等8.3 了解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第九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9.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历程,如丝绸之路、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等9.2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中华美食、武术等的国际传播等9.3 探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如国际文化节、文化交流团组等第十章: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1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10.2 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如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10.3 探讨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方式,如加入国学社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第十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11.1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11.2 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内涵和作用,如拜年、吃团圆饭、赛龙舟等11.3 了解中国传统节气和农事活动的关系,如立春、夏至、冬至等第十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12.1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如饮食的五味、烹饪技艺、餐桌礼仪等12.2 探讨中国传统食材的选用和搭配,如中药食材、素食文化等12.3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对现代健康生活的启示,如早餐的重要性、饮食的均衡等第十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服饰与审美13.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如汉服、旗袍、戏服等13.2 探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内涵,如对称美、意境美、曲线美等13.3 分析中国传统审美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如传统图案的现代设计、传统美学的创新等第十四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与空间艺术14.1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分类,如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等14.2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理念,如天人合一、借景生情等14.3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如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等第十五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15.1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15.2 探讨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等15.3 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核心价值、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表现形式、地域特色、传承与弘扬、当代社会、国际传播以及青少年传承等方面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十三课义利相依
教学目标:1、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利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利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孟认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生存权利,是符合“义”的利,是需要保护的。

孔子肯定民生,主张对人民“富之”“教之”,主张“养民也惠”,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作为为政之本,重视“民、食、丧、祭”。

孟子则更明确地主张人民应当有稳定的财产,这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也是道德存在的前提。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

《大学》中说“以义为利”,《左传》中说“义以生利”。

在义利统一的情况下,“利”指的是公众利益、整体利益和符合正义标准的私人利益。

“义”所的来和反对的是不当的利益,是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是损人利己所得之利,是靠钻法律的空子、靠不道德的手段所获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语译:正义与利益,是人的共同需要。

即使尧、舜再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2、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注释:①与:给予。

②居:处,占有。

语译:古人给予人利益,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3、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

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注释:①苟:假如。

(②毕:完成。

语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

我的道理如果显明,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

如果不计教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显明?
4、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

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注释:①出:离开。

语译: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

高开正义,进入利益之
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5、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颜元《四书正误》注释:①道:通“义
语译:遵循正义来课取利益,倡行正道并且要建功立业。

三、思考讨论
1.《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调之行。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面对“利”和“义”的矛盾,应该如何选择,开展一次班级讨论,谈谈你的理解。

2.贵州的出租车司机余太湖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向乘客“讨”废旧闲置的图书,捐给山里的孩子阅读。

请查找资料了解这个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余太湖的做法?
四、延伸阅读
子贡:中华儒商鼻祖
孔子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七十二贤人”,而子贡可称为“七十二贤人”中最优秀而独特的人オ之一。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间的开支全靠子贡支援。

我们今天常提到“儒商”一词,其实,论起来,子贡才是儒商的祖师爷。

子贡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子贡的一些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率军讨伐齐国。

许多人都抱着旁观者的心理看热闹,而子贡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由于这次战争爆发在冬天,为确保众将士在战争中粮饷充足,吴王夫差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棉花。

如此一来,棉花紧缺,棉价走高将成必然之势。

于是,子贡立即派人从其他国家收购大量的棉花,并迅速卖到吴国,这中间的“价格差”让子贡获利颇丰。

不仅如此,子贡还是第一个经营“跨国公司”的人。

那时,为了生意,子贡不断奔走于各国之间。

在此过程中,子贡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藏珠宝为时尚,于是,就着手大量制造珠宝首饰“跨国”经营,其中盈利可想而知。

子贡不仅富甲天下,更为可贵的是,他曾出资拯救沦为奴隶的鲁国同胞,可谓富而不骄,富而有仁。

五、积累与感悟
1.自古以来,“重义轻利”“义利相依”的美德一直被人们推崇,留下了胡雪岩经商“戒欺”“良心油条”“一元理发师”等故事,请查阅相关资料,积累一则小故事,在班级活动中讲给大家听。

2.查阅“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孔子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