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一课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0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一至十五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0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一至十五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0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一至十五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0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一至十五节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疏通文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卷八离娄章句下六)2.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卷八离娄章句下七)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卷八离娄章句下八)二、简介主要思想:“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老师指导学生解词释义,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1)词语解释:(A)资:积累。

(B)原:同“源”。

(2)译文: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文章。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学生齐读(4)个人朗读尝试背诵。

四、老师讲述故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五、领会名句:1.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1)之心者也。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六、熟读课文:七、拓展意义: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文章赏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初中校本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校本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言而有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三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并谈感受。

2、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行统一,把对经典的学习与鲜活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一、诚信故事导入引入新课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免贵姓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哎,你们怎么和我打个招呼呢?(你准备怎么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准备怎么和孙老师打招呼?)——咱班孩子可真懂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和“信”有关的故事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同学们请听:《范式严守信约》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

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

”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

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

”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

”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

”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式?(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中国自古重信,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于民,可见信乃立身立国之根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十三课:言而有信二、学习【熟读精思】,联系文段解诚信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熟读精思部分的第一则,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请看:任务一:大声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任务二:默读文段,结合文意理解文段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想。

老师:好,那组愿意展示一下,老师注意随机点拨(找2 个组学生读,评价:读得通顺,再找一个解释文意,一个谈感想。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交流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技艺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课堂作业,如实践活动报告。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各个传统节日及其传统习俗。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传统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20分钟)1.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照片,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2. 引导学生讨论并简单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

3.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谈一谈对其的理解。

第二节:中国传统节日(20分钟)1.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及庆祝方式。

2. 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传统节日照片,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节:春节的传统习俗(25分钟)1. 介绍春节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贴福字、包饺子、拜年等。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他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2.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春节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5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国画、中国茶文化等,并解释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可根据学生们的提议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习俗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研究,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它包含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医药、农学、历史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中既要准确传授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首先,教育者应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和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使教育氛围正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如讲授、演示、讨论、实践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理念。

最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防止其被淹没、侵蚀和遗忘。

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

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泛宣传和传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固定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

其次,通过文化旅游、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案7篇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案7篇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案7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1)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2)活动设计背景开学来的这些天,班上总有小朋友爱跟我说自己春节里的事,而且都是兴高采烈地,我就组织了这次交流活动。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古文中常用实词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在熟读和背诵中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把握文意,在诵读中体会其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字词意思,读懂大意,特别强调下列字词的音义。

1、音:颓()与()2、义:歇()颓()与()是()二、再读课文,指出本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指出这个句子所描写的对象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从“山川"看出作者要描写的对象,从“美”看出对象(景物)的特点,从“共谈"看出作者的情感(喜爱)。

三、围绕统领句,细读课文,解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的问题。

1、这篇小品文围绕“山川”展开,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从顺序:高→低(高峰→清流)从颜色:五色青翠从感官:晓雾夕日沉鳞(视觉)___猿鸟(听觉)从时间:四时朝暮(晓→夕)从修辞:对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沉鳞从写法:动静相衬→(高峰→清流) (晓雾→猿鸟)3、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照应了统领句的哪个字?景色怡人,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美"4、了解作者感情。

解读统领句的后半句及课文最后两句。

①“古来共谈”说明什么?喜爱自然之景。

②喜爱之情还可从文中最后两句中的哪些关键词看出?“仙都"、“与”③从最后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作者怎样感情?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最后一句。

明确:自豪之情。

(从“未复有”可以看出)四、本文景美情美意境美,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四字骈句,句式整齐。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绘画、瓷器等。

3.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

4.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5.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 第二课时:唐诗、宋词、元曲欣赏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艺术鉴赏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悟。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等。

7.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朝代等。

8. 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寺庙、园林等。

9.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旗袍、戏服等。

10. 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传说人物、神话故事等。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和优势。

2. 时间线梳理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3. 图像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和服饰,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4. 故事讲述法:讲述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概述3. 第八课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4. 第九课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5. 第十课时: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十一课礼动不虚
教学目标:1、理解“礼动不虚”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礼动不虚”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礼动不虚”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礼动不虚”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十一课礼动不虚
导言
《礼记》有云:“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强调的是礼仪的真诚性原则。

礼不是一些简单的行为框架,而是源自人情人性。

向别人说感谢之言时,内心定要有感思之情;向别人敬礼时,要对对方充满意;婚礼进行时,要有神圣庄严的感觉;丧礼过程中,要有悲伤之情和敬畏生命的情怀。

真诚的礼仪,可以让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习礼也成了一个温暖而诚挚的过程,我们也才能真正以礼自立。

二、新课教学
1、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明)吕坤《呻吟语・应务》注释:①矜:自我夸耀。

语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自己。

2、“礼不妄说人”者,礼动不虚。

若说人之德,则爵之;问人之寒,则衣之。

若无爵无衣,则为妄说,近于佞媚。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上》注释:①说:通“悦”。

②动:使用,运用。

③爵:给……官爵。

④衣(yi):给……衣穿。

⑤佞:巧言谄媚。

语译:礼不以虚假来取悦于人,就是说,礼的运用不是度假的。

君王如果喜欢某人有德操,就给他爵位;间及某人是否感到寒冷,就应当给他衣服穿。

如果不给他爵位,也不给他衣服穿,则是以虚妄取悦于人,接近于媚。

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注释:①与:参加,参与。

语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察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

孔子说:“我没有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

4、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

《礼记·祭统》注释:①怵(chu):恐惧。

语译:祭祀,不是有某种东西从外面降临,雨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的行为。

心中有所微畏,所以要以礼祭祀。

5、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礼记・问丧》语译:礼与义的基本原则,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只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已。

三、思考讨论
1.“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是一颗真诚体谅的心外化出的行为细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还能对你的哪些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2.“礼不妄说人”强调的也是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你有过“不妄说人”的经历吗?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来,再次体会真诚行礼带给自己内心的充盈。

四、延伸阅读
张良拾鞋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散步。

这时,有一个穿着灰色粗布衣服的老人,来到张良所站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了桥下面。

然后,老人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子拿上来!”听到他这样跟自己说话,张良很惊讶,当时就想揍他一顿,但是看到他这样年老,就强忍着怒气把他的桂子取了上来。

没想到,等张良把鞋子取过来后,这老人又缓缓地说:“给我穿上鞋子!"”张良想,我已经把鞋子给你取上来了何妨再给你穿上?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这个老人伸脚让他给自己穿上了鞋,然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感到很奇怪,看着他慢慢离去了。

没想到,那老人走了一半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这小子不错啊,是一块可之才。

五天后的黎明时分,来这里等我。

”张良听了,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很恭地跪下说:“好的。


很快,五天过去了,黎明时分,张良来到了约定的地点。

可是,那位老人已经在曾那里等着张良了。

看到张良来得这么晚,老人很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相约见面,还迟到,是什么原因?”老人转身就要离开,同时对他说:“五天后早点来这里等我。


五天后,张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鸡一叫他就立即赶到那里。

可出乎张良意料的是那个老人又已经先等在那里了。

老人又很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来晚
了?……五天后再来这里等我。

”说完,又走了。

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去了那里。

张良到了约定地点以后,不一会儿,那个老人也到了。

他看到张良已经到了,很高兴地说:“嗯,这样才对啊。

”这时,老人从怀里拿出了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当君王的军师了。

今后十年里,你就会兴旺发达。

”老人说完就离开了,从此张良再也没有见过他。

第二天天一亮,张良才看清那本书是《太公兵法》。

从此,张良经常通读并研究这卷兵书,终于成为了经天纬地的开国元勋。

五、积累与感悟
1.朗读下列名言。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善者,以有札也。

一一《晏子春秋・谏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2.张良克己守礼,历经考验终成一代名臣。

生活中,你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来,谈谈克己守礼的意义并积极与同学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