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1-9)教学案
初中民族文化教案

初中民族文化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中华民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差异,增强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2. 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
3.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差异,增强民族团结。
四、课堂互动1. 开展民族知识问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五、总结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分布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我国民族分布特点1. 大散居:各民族分布广泛,相互交错。
2. 小聚居:各民族在特定地区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格局。
3. 交错杂居:各民族在同一地区相互交织,共同生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处理民族差异问题上,仍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中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 模板九 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模板九 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
目录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单元二 人生礼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目标
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风俗,提升民族认同感。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内涵,感受不同风俗中所蕴含 的民族文化精神。 考察思索节日风俗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传承和发展。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一) 春节风俗 1. 办年货 备年货、送年礼几乎是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 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如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 品等。 2.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有扫尘(亦称扫屋)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 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2.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 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艾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 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5.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 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 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谓之可去邪祟、禳灾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年级下册9兵之五事

板书设计
第9课兵之五事
一、经典导读
二、经典原文
三、文化雅苑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兵之五事,并据此对一些战役经行了分析,形成了对战争内部规律的初步认识。
课后分析
本课的内容远离同学们的生活,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作业批改情况
达到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兵之五事
教学难点:兵之五事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即时பைடு நூலகம்究
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图片材料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经典导读
教师简介:
指导同学阅读第三单元介绍,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了解。
一、经典导读
1.战争的重要性
(1)举例说明战争的重要性
预设: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课题:第9课兵之五事
区(县)、学校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兵之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地、将、法。能够初步运用兵之五事分析战争或者战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军事学习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例子: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2.什么是兵之五事
预设:道天地将法
经典原文
二、经典原文
1.阅读原文(《孙子兵法》节选)
略
2.翻译原文
略
3.谈谈自己对本段军事文章提出的军事思想的理解
略
文化雅苑
三、文化雅苑
1.学生叙述围魏救赵战役的经过
略
2.根据兵之五事谈谈双方胜负的原因
2024年初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7篇)

2024年初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两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力。
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努力,仅有少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并有效提升其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设计基于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预设以下教学策略、方法与手段:1.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快速捕捉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发展脉络,以把握课文大意。
2. 强化默读训练,注重语言积累、体验与评价,同时倡导跨学科学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3. 针对八年级学生已具备的预习能力,教学中应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强调合作交流中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4. 鉴于语文学习强调积累,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诗词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关注时事,拓展视野。
本学期特别推荐名著《名人传》与《三国演义》。
5.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如办手抄报等,通过实践提升其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培养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6. 优化作业管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发挥课代表与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与监督作用,确保每课、每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业布置与批改需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具体分配略,保留原格式框架)六、教学评价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评价,针对不同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关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优生的学习能力与视野拓展。
七、个人提升计划1. 定期参与听课及教研组活动,收集并研究优秀课例。
2. 撰写并整理教学反思与教学日记,提炼为随笔与经验总结。
3.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创新教学思路以适应学生实际需求。
4. 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训练,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与能力培养。
5. 对待差生给予更多关爱、耐心与帮助,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卢志宁)089-2教案 第9课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

课题第9课中国传统建筑(一)课时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熟知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与特点2.熟知庙堂殿宇、园林等不同建筑类型及其特点3.熟知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传统建筑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教学难点: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举例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直观导入(8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讨论与小结(15 min)第2节课:直观导入(5 min)→传授新知(18 min)→课堂讨论(15 min)→课堂小结(5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与特点考勤(2 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直观导入(8 min)⏹【教师】多媒体播放故宫、赵州桥的故事短片,引入课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故宫、赵州桥的故事短片,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
⏹【学生】观看,思考通过播放短片,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传授新知(20min)⏹【教师】视频短片引入课题,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安排学生拓展阅读《脊兽》(详见教材),加深了解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通过理论讲解、举例、PPT展示等教学方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很多,包括民居、宫殿、庙宇等。
一般中国传统的单体建筑,无论规模大小,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
(一)台基: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有挡水防潮的功能,能体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从形态上主要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学习:选取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如《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等。
2. 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风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 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体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诗词的背诵量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体验程度。
3. 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体验传统文化。
2.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
3. 结合现代生活,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现代文学与文化常识: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重要作家、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化现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化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掌握文学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初中小学文化常识教案

初中小学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讨论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风俗习惯:拜年、吃团圆饭、贴春联等。
3. 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孙中山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对文化常识的思考,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文化常识,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二、教学中国传统节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教材,了解节日的详细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三、教学风俗习惯(15分钟)1. 教师介绍拜年、吃团圆饭、贴春联等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或询问家人了解更多的风俗习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
四、教学历史人物(15分钟)1. 教师介绍孔子、诸葛亮、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教材,了解历史人物的详细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调查、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自己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调查和讨论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易》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二、简介《周易》《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四、知识链接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五、作业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2《诗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2.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二、了解《诗经》概况: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1.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巴滚满一身!式:作语助。
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2.《黍离》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四、知识链接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3《左传》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成语名言积累:1.东道主《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
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3.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链接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业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4《礼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
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
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
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
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
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
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
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
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
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
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
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
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5.《老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诵读[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