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复习
曼昆《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曼昆《微观经济学》复习题库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10章外部性;第11章公共物品与公有资源;第13章生产成本;第14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垄断;第16章寡头;第17章垄断竞争;第18 生产要素市场;第19-20收入与贫困;第21章消费者选择理论此次考试试题题型如下:一、名词解释(5个名词,每个3分,共15分)二、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三、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四、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五、作图和计算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作图和计算题以书后作业题为主,主要集中在供给与需求,弹性、生产成本或完全竞争企业这几章。
其它的就从下面的题库里选取。
第一篇导言一、名词解释1、经济学2、稀缺性3、机会成本4、理性人5、市场经济6、市场失灵7、外部性8、生产可能性边界 9、微观经济学 10、宏观经济学 11、实证表述 12、规范表述13、绝对优势 14、比较优势二、判断题1、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到权衡取舍2、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3、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价格,只要企业有利可图,汽车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增加的汽车。
4、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价格和可以用于用于学习的时间的价值。
5、当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外部性6、李文更擅长打扫卫生,姜飞更擅长做饭。
如果姜飞专门做饭而李文专门打扫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7、一个农民在小麦市场上更可能有市场势力。
8、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9、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失业减少。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专业化与贸易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
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
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2.比较优势原理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解答

微观经济学(曼昆)知识点梳理

1.经济学十大原理1.1.在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equality)之间权衡和取舍1.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1.3.理性人(rational people)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1.4.激励(incentive)1.5.贸易1.6.市场能够很好地组织经济活动1.7.市场需要产权(property rights),政府有时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但也可能因为市场权力或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即生产率(productivity),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1.9.通货膨胀(inflation)1.10.在经济周期中,人们需要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2.经济思维2.1.科学的方法2.2.假设思维2.3.经济模型2.4.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2.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2.6.微观(microeconomics)与宏观(macroeconomics)2.7.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与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3.贸易4.供给与需求4.1.市场:某服务或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
4.2.需求量(quantity demand):买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量。
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此为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5.弹性(elasticity)5.1.弹性是数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品(substitutes)、奢侈品往往富有弹性,互补品(complements)、必需品往往缺乏弹性;广义的市场缺乏弹性(inelastic),狭义的市场富有弹性;长期比短期市场更富有弹性。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含重点图表)

《曼昆一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第1篇导言懐1章经济学十夭原理尤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人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9边际成本來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睡: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町用的技术。
・经济学十人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酋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人们如何相互交易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整体经济如何运行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Z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町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P28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Z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权衡収舍可以改变。
・人篡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十个主张訂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町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町以专门从事他们具冇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环■章供给与需求的両珈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影响买者的变屋: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一、题型名词辨析(4分×5=20分)选择题(1分×20=20分)判断题(2分×10=20分)计算题(10分×2=20分)论述题(10分×2=20分)二、知识点第1章•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第2章•理解循环流向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两个模型的内容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1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一、题型名词辨析(4分×5=20分)选择题(1分×20=20分)判断题(2分×10=20分)计算题(10分×2=20分)论述题(10分×2=20分)二、知识点第1章•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第2章•理解循环流向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两个模型的内容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1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
P22第3章•学会利用图形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理解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含义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
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个单位的物品所需的投入要素比其他生产者少,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
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其他生产者小,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比较优势•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交易的机会成本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是因为它使人们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4章•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垄断者:一些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垄断竞争:有许多卖者,每个卖者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有决定价格的能力•能够分辨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需求量: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量: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和能够供给的商品量供给: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 理解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含义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 熟悉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的变动•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长期和短期均衡的含义第5章• 理解弹性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弹性:在经济上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一个变量变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程度。
它通常是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分母是自变量,而分子是因变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分母是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分子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本身用途的广泛性•()()12121212121222P P Q Q P P P P Q Q Q Q +-÷+-÷÷+-=•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E p>1 富有弹性曲线平坦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E p<1 缺乏弹性曲线陡峭提价销售才能增加销售收入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
E p=1 单位弹性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E p=0 完全无弹性一条垂线E p=∞完全富有弹性一条水平线•能够利用弹性概念分析“谷贱伤农”的含义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
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第6章•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管制造成的经济后果均衡价格未必是能使人满意的价格,它可能偏高或偏低,偏低则谷贱伤农,偏高则公众消费不起,所以政府要将其控制在适当的位置上,这就产生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支持价格,能在短期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如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业投资;长期中则增加财政负担,农产品供给过多,失业增加。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限制价格,在短期中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但却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引发黑市交易、请客送礼,败坏社会气,滋生腐败。
一般来说,行政手段干预的负面效应很大,市场手段改变需求的负面效应较小,但这两个手段仍只能在短期中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作为常规操作手段。
现在发达国家着眼于改变供给,其效果相对要好得多。
•能够区分稀缺与短缺这两个概念•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
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
•理解供求曲线的弹性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 p110对买者和对卖者征税本质上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第7章•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由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
反映了经济福利。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由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
总剩余:两者之和(=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
2)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学会利用供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变动(比如技术革新的影响)第8-9章•熟练应用供求曲线分析税收和补贴所造成的无谓损失 p137 无谓损失:当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
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
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由于供给和序曲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随着税收规模提高,无谓损失的增加越来越快,且快于税收规模。
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学会应用供求曲线分析自由贸易与关税对国内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自由贸易对出口国的影响: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自由贸易对进口国的影响: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关税的影响: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因为它是一种税,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优水平。
一部分是国内企业以高成本生产造成的无谓损失,一部分是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
P156第10章•理解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影响别的经济主体的福利。
外部性有负,也有正,前者增加别人的福利,后者减少别人的福利。
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最适量小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征税正外部性: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补贴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明晰,有关各方可以无交易成本地协商资源配置,那么,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庇古税是存在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因此,庇古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提高了经济福利。
第11章•理解公共品的经济含义(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免费搭车问题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有无竞争性,如国防、灯塔、知识、基础研究和反贫困。
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畅通的交通和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