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与方程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考点-曲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考点-曲线与方程

9.5曲线与方程1.曲线与方程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__________,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____________M的坐标;(2)写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点M的集合:P={M | p(M)};(3)用__________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4)化方程f(x,y)=0为____________形式;(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________为坐标的________都在曲线上.注: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作适当说明,另外,也可以根据情况省略步骤(2).3.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x,y之间的关系f(x,y)=0.也就是: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证明,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必要时加以说明.(2)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的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3)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的曲线类型,先根据条件设出曲线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4)相关点法: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0,y0)又在某已知曲线上,首先用x,y表示x0,y0,再将x0,y0代入已知曲线得到要求的轨迹方程.(5)交轨法:动点P(x,y)是两动直线(或曲线)的交点,解决此类问题通常是通过解方程组得到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出所求的轨迹方程.(6)参数法:当动点P(x,y)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找到,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方程f(x,y)=0.(4)、(5)两种方法本质上也是参数法,只不过是多参数的参数方程或是隐性式的参数方程.自查自纠1.(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2.(1)坐标系任意一点(2)适合条件p(3)坐标(4)最简(5)解点方程x2+xy+x=0表示的曲线是()A .一个点B .一条直线C .两条直线D .一个点和一条直线解:方程变为x (x +y +1)=0,所以x =0或x +y +1=0.故方程表示直线x =0或直线x +y +1=0.故选C. 方程(x 2-y 2-1)x -y -1=0表示的曲线的大致形状是(图中实线部分)( )解:原方程等价于⎩⎪⎨⎪⎧x 2-y 2-1=0,x -y -1≥0或x -y -1=0,前者表示等轴双曲线x 2-y 2=1位于直线x -y -1=0下方的部分,后者为直线x -y -1=0,这两部分合起来即为所求.故选B.若点P 到点F (0,2)的距离比它到直线y +4=0的距离小2,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y 2=8xB .y 2=-8xC .x 2=8yD .x 2=-8y解:由题意知P 到F (0,2)的距离比它到y +4=0的距离小2,因此P 到F (0,2)的距离与到直线y +2=0的距离相等,故P 的轨迹是以F 为焦点,y =-2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P 的轨迹方程为x 2=8y .故选C.由动点P 向圆x 2+y 2=1引两条切线P A 、PB ,切点分别为A 、B ,∠APB =60°,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设P (x ,y ),x 2+y 2=1的圆心为O ,因为∠APB =60°,OP 平分∠APB ,所以∠OPB =30°,因为|OB |=1,∠OBP 为直角,所以|OP |=2,所以x 2+y 2=4.故填x 2+y 2=4.(2016·贵州调研)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P 和点M (-2,0),N (2,0)满足|MN →||MP →|+MN →·NP →=0,则动点P (x ,y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解:把已知等式|MN →||MP →|+MN →·NP →=0用坐标表示,得4(x +2)2+y 2+4(x -2)=0,化简变形得y 2=-8x .故填y 2=-8x .类型一 已知方程判断曲线|y |-1=1-(x -1)2表示的曲线是( ) A .抛物线B .一个圆C .两个圆D .两个半圆解:原方程|y |-1=1-(x -1)2等价于⎩⎪⎨⎪⎧|y |-1≥0,1-(x -1)2≥0,(|y |-1)2=1-(x -1)2,得⎩⎪⎨⎪⎧y ≥1,(x -1)2+(y -1)2=1或⎩⎪⎨⎪⎧y ≤-1,(x -1)2+(y +1)2=1. 所以原方程表示(x -1)2+(y -1)2=1(y ≥1)和(x -1)2+(y +1)2=1(y ≤-1)两个半圆.故选D.【点拨】化简曲线方程时要注意等价性,每一步都需等价转化,对含有绝对值的式子须进行分类讨论,且分类要彻底,最后再综合起来分析.方程(2x +3y -1)(x -3-1)=0表示的曲线是( ) A .两条直线 B .两条射线C .两条线段D .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解:原方程可化为⎩⎪⎨⎪⎧2x +3y -1=0,x -3≥0或x -3-1=0,即2x +3y -1=0(x ≥3)或x =4,故原方程表示的曲线是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故选D.类型二 直接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已知A 、B 为平面内两定点,过该平面内动点M 作直线AB 的垂线,垂足为N .若MN →2=λAN →·NB →,其中λ为常数,则动点M 的轨迹不可能是( ) A .圆B .椭圆C .抛物线D .双曲线解: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 设M (x ,y ),A (-a ,0),B (a ,0),则N (x ,0). 因为MN →2=λAN →·NB →,所以y 2=λ(x +a )(a -x ),即λx 2+y 2=λa 2, 当λ=1时,轨迹是圆; 当λ>0且λ≠1时,轨迹是椭圆; 当λ<0时,轨迹是双曲线; 当λ=0时,轨迹是直线.综上,动点M 的轨迹不可能是抛物线.故选C.【点拨】(1)直接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非常重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一般应遵循两原则:①对称性原则:坐标轴为曲线的对称轴,坐标原点为曲线的对称中心;②过原点原则:在优先满足①的情形下,尽量让曲线经过原点,这样方程可减少一个常数项.(2)直接法求曲线方程时最关键的就是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翻译为代数方程,要注意翻译的等价性.通常将步骤简记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证明这五个步骤,但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如果给出了直角坐标系,则可省去建系这一步,求出曲线的方程后还需注意检验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即“去杂”.已知|AB |=2,动点P 满足|P A |=2|PB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解:如图所示,以AB 的中点O 为原点,直线AB 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1,0),B (1,0).设P (x ,y ),因为|P A |=2|PB |,所以(x +1)2+y 2=2(x -1)2+y 2,整理得x 2+y 2-103x +1=0,即⎝⎛⎭⎫x -532+y 2=169. 所以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532+y 2=169. 故填⎝⎛⎭⎫x -532+y 2=169. 类型三 几何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2016·长沙模拟)△ABC 的顶点A (-5,0),B (5,0),△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 =3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解:如图,令内切圆与三边的切点分别为D ,E ,F ,可知|AD |=|AE |=8,|BF |=|BE |=2,|CD |=|CF |, 所以|CA |-|CB |=|AE |-|BE |=8-2=6<|AB |=10.根据双曲线定义,所求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实轴长为6的双曲线的右支,其方程为x 29-y 216=1(x >3).故填x 29-y 216=1(x >3).【点拨】利用平面几何或解析几何的知识分析图形性质,发现动点运动规律和动点满足的条件,从而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几何法.几何法通过挖掘图形的几何属性,联想有关的定义和性质,建立适当的等量关系,开阔了思维视野,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简化了思维过程,减少了计算量.(2016·河南郑州一模)如图,△P AB 所在的平面α和四边形ABCD 所在的平面β互相垂直,且AD ⊥α,BC ⊥α,AD =4,BC =8,AB =6,若tan ∠ADP +2tan ∠BCP =10,则点P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圆的一部分B .椭圆的一部分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解:由题意知P A AD +2×PBBC =10,则P A +PB =40>AB =6,又因为P ,A ,B 三点不共线,故点P 的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的一部分.故选B.类型四 定义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已知两个定圆O 1和O 2,它们的半径分别是1和2,且|O 1O 2|=4.动圆M 与圆O 1内切,又与圆O 2外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何种曲线.解:如图所示,以O 1O 2的中点O 为原点,O 1O 2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O 1O 2|=4,得O 1(-2,0)、O 2(2,0).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 则由动圆M 与圆O 1内切,有|MO 1|=r -1;由动圆M 与圆O 2外切,有|MO 2|=r +2.所以|MO 2|-|MO 1|=3<|O 1O 2|. 所以点M 的轨迹是以O 1、O 2为焦点,实轴长为3的双曲线的左支.所以a =32,c =2,所以b 2=c 2-a 2=74.所以点M 的轨迹方程为4x 29-4y 27=1⎝⎛⎭⎫x ≤-32. 【点拨】本题是利用常见曲线的定义求其方程的典型例子,求解过程充分运用了平面几何的知识.一般来说,利用定义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伴有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1)已知点F ⎝⎛⎭⎫14,0,直线l :x =-14,点B 是l 上的动点,过点B 垂直于y 轴的直线与线段BF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M ,则点M 的轨迹是( ) A .双曲线B .椭圆C .抛物线D .圆解: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MF |=|BM |,又因BM 垂直于直线l :x =-14,所以点M 到直线l :x =-14的距离等于其到定点F ⎝⎛⎭⎫14,0的距离,且F ⎝⎛⎭⎫14,0不在l :x =-14上,故点M 的轨迹是抛物线.故选C.(2)设P 是圆x 2+y 2=100上的动点,点A (8,0),线段AP 的垂直平分线交半径OP 于M 点,则点M 的轨迹为( )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解:如图,设M (x ,y ),由于l 是AP 的垂直平分线,于是|AM |=|PM |,又由于10=|OP |=|OM |+|MP |=|OM |+|MA |,即|OM |+|MA |=10,也就是说,动点M 到O (0,0)及A (8,0)的距离之和是10,又|OA |=8<10,故动点M 的轨迹是以O (0,0)、A (8,0)为焦点,中心在(4,0),长半轴长是5的椭圆.故选B.1.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动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方程时,要特别重视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方程中的应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就可直接得出方程.2.要注意一些轨迹问题中包含的某些隐含条件,也就是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取值范围,有时还要补充特殊点的坐标或特殊曲线的方程.3.求轨迹方程与求轨迹是有区别的,若求轨迹,则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还需要说明所求轨迹是什么曲线,即曲线的形状、位置、大小都需说明.4.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不同,求轨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有如下规律: (1)单点的轨迹问题——直接法+待定系数法; (2)双动点的轨迹问题——相关点法; (3)多动点的轨迹问题——参数法+交轨法.5.利用参数法求动点轨迹时要注意:(1)参数的选择要合理;(2)消参的方法灵活多样;(3)对于所选的参数,要注意取值范围,并注意参数范围对x ,y 的取值范围的制约.6.曲线关于点中心对称、关于直线轴对称问题,通常是转化为点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一般结论如下: (1)曲线f (x ,y )=0关于已知点A (a ,b )的对称曲线的方程是f (2a -x ,2b -y )=0; (2)曲线f (x ,y )=0关于y =kx +b 的对称曲线的求法:设曲线f (x ,y )=0上任意一点为P (x 0,y 0),点P 关于直线y =kx +b 的对称点为P ′(x ,y ),则由轴对称的条件知,P 与P ′的坐标满足⎩⎪⎨⎪⎧y -y 0x -x 0·k =-1,y +y 02=k ·x +x 02+b ,从中解出x 0,y 0,将其代入已知曲线f (x ,y )=0,就可求出曲线f (x ,y )=0关于直线y =kx +b 对称的曲线方程.1.到两定点A (0,0),B (3,4)距离之和为5的点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AB 所在的直线 C .线段AB D .无轨迹解:因为|AB |=5,所以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为5的点的轨迹是线段A B.故选C.2.若方程x -2y -2k =0与2x -y -k =0所表示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在方程x 2+y 2=9的曲线上,则k 等于( ) A .±3 B .0 C .±2D .一切实数解:两曲线的交点为(0,-k ),由已知点(0,-k )在曲线x 2+y 2=9上,故可得k 2=9,所以k =±3.故选A.3.方程y =|x |x2表示的曲线形状大致为( )A BC D解法一:当x >0时,y =x x 2=1x ;当x <0时,y =-x x 2=-1x,即y =⎩⎨⎧1x,x >0,-1x ,x <0.解法二:因为y >0,所以排除A 、B 、D ,故选C.4.在△ABC 中,已知A (-1,0),C (1,0),且|BC |,|CA |,|AB |成等差数列,则顶点B 的轨迹方程是( ) A.x 23+y 24=1 B.x 23+y 24=1(x ≠±3) C.x 24+y 23=1 D.x 24+y 23=1(x ≠±2) 解:因为|BC |,|CA |,|AB |成等差数列,所以|BC |+|BA |=2|CA |=4.所以点B 的轨迹是以A ,C 为焦点,半焦距c =1,长轴长2a =4的椭圆.又B 是三角形的顶点,A ,B ,C 三点不能共线,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 24+y 23=1,且x ≠±2.故选D.5.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A .线段B 1C B .线段BC 1C .BB 1中点与CC 1中点连成的线段D .BC 中点与B 1C 1中点连成的线段解:由AC ⊥BD ,AC ⊥DD 1知AC ⊥平面BDD 1,所以AC ⊥BD 1.同理AB 1⊥BD 1,故而平面AB 1C ⊥直线BD 1,所以P 点在线段B 1C 上, 故P 点的轨迹为线段B 1C.故选A.6.设圆O 1和圆O 2是两个定圆,动圆P 与这两个定圆都外切,则圆P 的圆心轨迹可能是( )① ② ③ ④ ⑤A .①②③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解:当两定圆相离时,圆P 的圆心轨迹可能为①;当两定圆外切时,圆P 的圆心轨迹可能为②;当两定圆相交时,圆P 的圆心轨迹可能为③;当两定圆内切时,圆P 的圆心轨迹可能为⑤.故选A.7.已知OP →=(2+2cos α,2+2sin α),α∈R ,O 为坐标原点,向量OQ →满足OP →+OQ →=0,则动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设Q (x ,y ),因为OP →+OQ →=(2+2cos α+x ,2+2sin α+y )=(0,0),所以⎩⎪⎨⎪⎧x =-2-2cos α,y =-2-2sin α所以(x +2)2+(y +2)2=4.故填(x +2)2+(y +2)2=4.8.(2016·武汉模拟)如图,设P 是圆x 2+y 2=25上的动点,点D 是P 在x 轴上的投影,M 为PD 上一点,且|MD |=45|PD |.当P 在圆上运动时,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为__________.解:设M 的坐标为(x ,y ),P 的坐标为(x P ,y P ),由已知得⎩⎪⎨⎪⎧x P =x ,y P =54y ,因为P 在圆上,所以x 2+⎝⎛⎭⎫54y 2=25,即轨迹C 的方程为x 225+y 216=1.故填x 225+y 216=1.9.若△ABC 的顶点B ,C 的坐标分别是(0,0)和(4,0),AB 边上中线的长为3,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解:设AB 的中点为M (x 1,y 1),由||MC =3知M 点轨迹方程为(x 1-4)2+y 21=9(y 1≠0). 设A (x ,y ),则⎩⎨⎧x 1=x2,y 1=y 2,代入点M 的轨迹方程得顶点A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16x +28=0(y ≠0).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AP 与BP 的斜率之积等于-13.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因为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所以点B 的坐标为(1,-1).设点P 的坐标为(x ,y ),由题意得y -1x +1·y +1x -1=-13,化简得x 2+3y 2=4(x ≠±1).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3y 2=4(x ≠±1).11.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坐标A (-2,0),直角顶点B (0,-22),顶点C 在x 轴上,点P 为线段OA的中点.(1)求BC 边所在直线方程;(2)M 为直角三角形ABC 外接圆的圆心,求圆M 的方程;(3)若动圆N 过点P 且与圆M 内切,求动圆N 的圆心N 的轨迹方程. 解:(1)因为k AB =-2,AB ⊥BC , 所以k CB =22.所以BC :y =22x -2 2. (2)在上式中,令y =0,得C (4,0), 所以圆心M (1,0).又因为|AM |=3,所以外接圆的方程为(x -1)2+y 2=9. (3)因为圆N 过点P (-1,0),所以PN 是该圆的半径. 又因为动圆N 与圆M 内切,所以|MN |=3-|PN |,即 |MN |+|PN |=3>|PM |.所以点N 的轨迹是以M 、P 为焦点,长轴长为3的椭圆. 所以a =32,c =1,b =a 2-c 2=54. 所以轨迹方程为4x 29+4y 25=1.(2015·抚州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1(-2,0),A 2(2,0),P (x ,y ),M (x ,1),N (x ,-2),若实数λ使得λ2OM →·ON →=A 1P →·A 2P →(O 为坐标原点),求P 点的轨迹方程,并讨论P 点的轨迹类型. 解:OM →=(x ,1),ON →=(x ,-2), A 1P →=(x +2,y ),A 2P →=(x -2,y ). 因为λ2OM →·ON →=A 1P →·A 2P →, 所以λ2(x 2-2)=x 2-2+y 2, 整理得(1-λ2)x 2+y 2=2(1-λ2).①当λ=±1时,方程为y =0,轨迹为一条直线;②当λ=0时,方程为x 2+y 2=2,轨迹为圆;③当λ∈(-1,0)∪(0,1)时,方程为x 22+y 22(1-λ2)=1,轨迹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④当λ∈(-∞,-1)∪(1,+∞)时,方程为x 22-y 22(λ2-1)=1,轨迹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9.8 曲线与方程

§9.8 曲线与方程

方程的曲线 _______________.
主页
要点梳理
忆一忆知识要点
2.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 y).
(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
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 y的方程式,并化简.
(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
轨迹方程.
主页
要点梳理
忆一忆知识要点
3. 两曲线的交点
(1)由曲线方程的定义可知,两条曲线交点的 坐标应该是两个曲线方程的 _________ ,即两个 公共解 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解;反过来,方程 组有几组解,两条曲线就有几个交点;方程组 _______ 无 解 ,两条曲线就没有交点. 充 要 条件是它们的方 (2)两条曲线有交点的 _______ 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可见,求曲线的交点 问题,就是求由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的实 数解问题.
即 ((x 即((- -x x,,- -4 4- -2 2y y)· )· x,,- -2) 2)= =0. 0. 12 1 2 所以曲线 所以曲线 C C 的方程为 的方程为 y y= =x x2- -2. 2. 4 4
主页
x
1 22 1 2 2 1 1 1 (2) 设 P ( x , y ) 为曲线 C : y = x - 2上一点. 上一点. (2) 设 P ((x , y ))为曲线 C : y = - 2 2 0 0 2x 0 0 0 0 (2) 设 P x , y 为曲线 C : y = x - 2 上一点. 0 0 4 (2)设 P (x0y , y0)为曲线 Cy : y= x2 - 2 上一点. (2)设 P(x C: = x4 - 上一点. 0, 0)为曲线 4 4 4 y 1 1 1 1 1 1 1 1x 因为 y y′′ ′1 =1x x,所以 ,所以 ll l 的斜率为 的斜率为 x00 . 因为 = .. 0 0 因为 y = x ,所以 的斜率为 x 2 2 因为 y ′ = x ,所以 l 的斜率为 x . 2 2 因为 y′= x,所以 l 的斜率为 x02 . 2 2 2 2 2 0 1 1 1 1 1 因此直线 ll l 的方程为 的方程为 y y- -y y00 =2 x00 (x x- -x x00 ), , 因此直线 = x (( )) 0 0 0 0 0 0 因此直线 的方程为 y - y = x x - x , 因此直线 l 的方程为 yy - y0= - x0), 因此直线 l 的方程为 y- x2 (x- x 0(x 0= 0), 2 2 02 2 2 2 O 2 即 x x - 2 y + 2 y - x = 0. 即 x x - 2 y + 2 y - x = 0. 2 0 0 0 2 x 0x-2y+2y 0- 0=0. 0 0 0 0 即 x - 2y2 + y00 - x =0. 即即 x0xx - 2 y+ y02 - x = 0. 0x 0 0 2 0 2 2 2 |2y y00 - x00 | |2 - || 2 1 22 1 0 0 2x 0 0 2 2 |2 y - x 1 |2 y - x | 1 |2 y - x | 0 0 1 2 所以 O 点到 l 的距离 d = . 又 y = x - 2 , 所以 O 点到 ll 的距离 d = . 又 y = - 2 , 0 0 0 0 2x 0 0 0 0 2 2 所以 O 点到 的距离 d = . 又 y = x - 2 , 2 0 0 4 所以 O 点到 l 的距离 d= 2 x .又 y0= x02 - 2, 4 所以 O 点到 l 的距离 d= .又 y0= x0 - , 2 x02 + 4 + 4 4 0 0 4 x + 4 4 x0 +4 x0+ 4 0 1 22 1 2 2 1 1 21x x +4 4 + 2 0 0 0 x + 4 0 4 4 2 x + 4 2 2 1 2 2 1 x02 + 4 0 4 2 1 4 4 x + 4 + 2 x + 4 + 2 1 2 0 2 1 0+4+ 0 x 2 所以 d d= = 22 = ≥2. 2. 所以 = ≥ 2 2 2 0 2 2 2 所以 d = = ≥ 2. x + 4 + x + 4 + 0 2 所以 d = = ≥ 2. x + 4 0 2 + 4 所以 d= 2 x = 2 ≥ 0 2x 2. 0 0 x + 4 x00 + 4 + 4 2 0 0 0 2 x + 4 x + 4 2 x + 4 0 x04 +4 0 x0+ 当x x00 =0 0 时取等号,所以 时取等号,所以 O O 点到 点到 ll l 距离的最小值为 距离的最小值为 2. 2. 当 = 0 0 当 x = 0 时取等号,所以 O 点到 距离的最小值为 2. x0 = 0 时取等号,所以 O 点到 l 距离的最小值为 当当 x0= 0 时取等号,所以 O 点到 l 距离的最小值为 2. 2.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一、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一般地,在坐标平面内的一条曲线C 与一个二元方程(,)0F x y =之间, 如果具有以下两个关系:1.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 的解;2.以方程(,)0F x y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 的点,那么,方程(,)0F x y =叫做这条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叫做这个方程(,)0F x y =的曲线.二、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相关点法(代入法),交轨法等.三、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M x y 表示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②写出适合条件P 的点M 的集合{|()}P M p M =;③用坐标表示条件P ,列出方程(,)0f x y =;④将方程(,)0f x y =化为最简形式;⑤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四、直线系 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直线的集合,称为直线系.它的方程称直线系方程.(1)共点直线系:过已知点 P (x 0 , y 0 ) 的直线系方程 y − y 0 = k (x − x 0 ) (k 为参数) (2)平行直线系:斜率为 k 的直线系方程 y = kx + b (b 是参数)与已知直线 Ax + By + C = 0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 Ax + By + λ = 0 (λ 为参数)(3)垂直直线系:与已知直线 Ax + By + C = 0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Bx − Ay + λ = 0(λ 为参数)(4)过直线 l 1 :A 1 x + B 1 y + C 1 = 0 与 l 2 :A 2 x + B 2 y + C 2 = 0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 1 x + B 1 y + C 1 + λ(A 2 x + B 2 y + C 2 ) = 0(λ 为参数),此直线系不含直线 l 2例1: “ 以方程 f(x, y) = 0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 C 上” 是 “ 曲线 C 的方程是 f(x,y) = 0 ”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曲线?① 29y x -=② 0324222=++-+y x y x 0)9)(2(22=-+-+y x y x例2: 设圆 C : (x − 1)2 + y 2 = 1 ,过原点 O 作圆的任意弦,求所作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练习1:(直接法)已知线段AB 的长度为10,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 轴,y 轴上滑动,求AB 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复习(理):第8讲 曲线与方程

高三数学复习(理):第8讲 曲线与方程

第8讲 曲线与方程[学生用书P192]1.曲线与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 (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2.曲线的交点设曲线C 1的方程为F 1(x ,y )=0,曲线C 2的方程为F 2(x ,y )=0,则C 1,C 2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F 1(x ,y )=0,F 2(x ,y )=0的实数解,若此方程组无解,则两曲线无交点.3.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 (x ,y ). (3)列式——列出动点P 所满足的关系式.(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 ,y 的方程式,并化简.(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常用结论1.“曲线C 是方程f (x ,y )=0的曲线”是“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关系(1)两条曲线交点的坐标是两个曲线方程的公共解,即两个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解;(2)方程组有几组解,两条曲线就有几个交点;方程组无解,两条曲线就没有交点.一、思考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f(x0,y0)=0”是“点P(x0,y0)在曲线f(x,y)=0上”的充要条件.()(2)方程x2+xy=x的曲线是一个点和一条直线.()(3)动点的轨迹方程和动点的轨迹是一样的.()(4)方程y=x与x=y2表示同一曲线.()(5)y=kx与x=1k y表示同一直线.()答案:(1)√(2)×(3)×(4)×(5)×二、易错纠偏常见误区|K(1)混淆“轨迹”与“轨迹方程”出错;(2)忽视轨迹方程的“完备性”与“纯粹性”.1.(1)平面内与两定点A(2,2),B(0,0)距离的比值为2的点的轨迹是________.(2)设动圆M与y轴相切且与圆C:x2+y2-2x=0相外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设动点坐标为(x,y),则(x-2)2+(y-2)2x2+y2=2,整理得3x2+3y2+4x+4y-8=0,所以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是圆.(2)若动圆在y轴右侧,则动圆圆心到定点C(1,0)与到定直线x=-1的距=1,所以其方程为y2=4x(x>0);若动圆在y轴离相等,其轨迹是抛物线,且p2左侧,则圆心轨迹是x轴负半轴,其方程为y=0(x<0).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y2=4x(x>0)或y=0(x<0).答案:(1)圆(2)y2=4x(x>0)或y=0(x<0)2.已知A(-2,0),B(1,0)两点,动点P不在x轴上,且满足∠APO=∠BPO,其中O为原点,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由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得|P A|=2|PB|,设P(x,y),则(x+2)2+y2=2(x-1)2+y2,整理得(x-2)2+y2=4(y≠0).答案:(x-2)2+y2=4(y≠0)3.已知⊙O的方程为x2+y2=4,过M(4,0)的直线与⊙O交于A,B两点,则弦AB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析:根据垂径定理知:OP⊥PM,所以P点的轨迹是以OM为直径的圆且在⊙O内的部分.以OM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2)2+y2=4,它与⊙O的交点为(1,±3).结合图形可知所求轨迹方程为(x-2)2+y2=4(0≤x<1).答案:(x-2)2+y2=4(0≤x<1)[学生用书P192]直接法求轨迹方程(师生共研)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1,0),B(2,3),C(1,22),定点P (1,1).(1)求△ABC 外接圆的标准方程;(2)若过定点P 的直线与△ABC 的外接圆交于E ,F 两点,求弦EF 中点的轨迹方程.【解】 (1)由题意得AC 的中点坐标为(0,2),AB 的中点坐标为⎝ ⎛⎭⎪⎫12,32,k AC =2,k AB =1,故AC 中垂线的斜率为-22,AB 中垂线的斜率为-1,则AC的中垂线的方程为y -2=-22x ,AB 的中垂线的方程为y -32=-⎝ ⎛⎭⎪⎫x -12.由⎩⎪⎨⎪⎧y -32=-⎝ ⎛⎭⎪⎫x -12,y -2=-22x , 得⎩⎪⎨⎪⎧x =2,y =0.所以△ABC 的外接圆圆心为(2,0),半径r =2+1=3,故△ABC 外接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y 2=9.(2)设弦EF 的中点为M (x ,y ),△ABC 外接圆的圆心为N ,则N (2,0), 由MN ⊥MP ,得NM →·PM →=0, 所以(x -2,y )·(x -1,y -1)=0, 整理得x 2+y 2-3x -y +2=0,所以弦EF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x -322+⎝ ⎛⎭⎪⎫y -122=12.(1)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可用直接法,其一般步骤是:设点→列式→化简→检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检验,即除去多余的点,补上遗漏的点.(2)若是只求轨迹方程,则把方程求出,把变量的限制条件附加上即可;若是求轨迹,则要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已知坐标平面上动点M (x ,y )与两个定点P (26,1),Q (2,1),且|MP |=5|MQ |.(1)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2)记(1)中轨迹为C ,若过点N (-2,3)的直线l 被C 所截得的线段长度为8,求直线l 的方程.解:(1)由|MP |=5|MQ |,得(x -26)2+(y -1)2=5(x -2)2+(y -1)2,化简得x 2+y 2-2x -2y -23=0,所以点M 的轨迹方程是(x -1)2+(y -1)2=25,轨迹是以(1,1)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2)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l :x =-2,此时所截得的线段长度为2×52-32=8,所以l :x =-2符合题意.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l 的方程为y -3=k (x +2), 即kx -y +2k +3=0, 圆心(1,1)到l 的距离d =|3k +2|k 2+1,由题意,得⎝ ⎛⎭⎪⎪⎫|3k +2|k 2+12+42=52,解得k =512,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512x -y +236=0, 即5x -12y +46=0.综上,直线l 的方程为x =-2或5x -12y +46=0.定义法求轨迹方程(师生共研)已知圆C 与两圆x 2+(y +4)2=1,x 2+(y -2)2=1外切,圆C 的圆心轨迹为L ,设L 上的点与点M (x ,y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m ,点F (0,1)与点M (x ,y )的距离为n .(1)求圆C 的圆心轨迹L 的方程;(2)求满足条件m =n 的点M 的轨迹Q 的方程.【解】 (1)两圆半径都为1,两圆圆心分别为C 1(0,-4),C 2(0,2),由题意得|CC 1|=|CC 2|,可知圆心C 的轨迹是线段C 1C 2的垂直平分线,C 1C 2的中点为(0,-1),直线C 1C 2的斜率不存在,所以圆C 的圆心轨迹L 的方程为y =-1.(2)因为m =n ,所以M (x ,y )到直线y =-1的距离与到点F (0,1)的距离相等,故点M 的轨迹Q 是以y =-1为准线,点F (0,1)为焦点,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而p2=1,即p =2,所以,轨迹Q 的方程是x 2=4y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1)在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时,若所求的轨迹符合某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则根据曲线的方程,写出所求的轨迹方程.(2)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轨迹是否是完整的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中的变量x 或y 进行限制.1.已知△ABC 的顶点B (0,0),C (5,0),AB 边上的中线长|CD |=3,则顶点A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设A (x ,y ),由题意可知D ⎝ ⎛⎭⎪⎫x 2,y 2.又因为|CD |=3,所以⎝ ⎛⎭⎪⎫x 2-52+⎝ ⎛⎭⎪⎫y 22=9,即(x -10)2+y 2=36,由于A ,B ,C 三点不共线,所以点A 不能落在x 轴上,即y ≠0,所以点A 的轨迹方程为(x -10)2+y 2=36(y ≠0).答案:(x -10)2+y 2=36(y ≠0)2.如图,已知△ABC 的两顶点坐标A (-1,0),B (1,0),圆E 是△ABC 的内切圆,在边AC ,BC ,AB 上的切点分别为P ,Q ,R ,|CP |=1(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段长相等),动点C 的轨迹为曲线M ,求曲线M 的方程.解:由题知|CA |+|CB |=|CP |+|CQ |+|AP |+|BQ |=2|CP |+|AB |=4>|AB |, 所以曲线M 是以A ,B 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挖去与x 轴的交点).设曲线M :x 2a 2+y 2b 2=1(a >b >0,y ≠0),则a 2=4,b 2=a 2-⎝ ⎛⎭⎪⎫|AB |22=3,所以曲线M 的方程为x 24+y 23=1(y ≠0).相关点法(代入法)求轨迹方程(师生共研)如图所示,抛物线E :y 2=2px (p >0)与圆O :x 2+y 2=8相交于A ,B 两点,且点A 的横坐标为2.过劣弧AB 上动点P (x 0,y 0)作圆O 的切线交抛物线E 于C ,D 两点,分别以C ,D 为切点作抛物线E 的切线l 1,l 2,l 1与l 2相交于点M .(1)求p 的值;(2)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解】 (1)由点A 的横坐标为2,可得点A 的坐标为(2,2),代入y 2=2px (p >0),解得p =1. (2)由(1)知抛物线E :y 2=2x .设C ⎝ ⎛⎭⎪⎫y 212,y 1,D ⎝ ⎛⎭⎪⎫y 222,y 2,y 1≠0,y 2≠0,切线l 1的斜率为k ,则切线l 1:y -y 1=k ⎝ ⎛⎭⎪⎫x -y 212,代入y 2=2x ,得ky 2-2y +2y 1-ky 21=0,由Δ=0,解得k =1y 1, 所以l 1的方程为y =1y 1x +y 12,同理l 2的方程为y =1y 2x +y 22.联立⎩⎪⎨⎪⎧y =1y 1x +y 12,y =1y 2x +y 22,解得⎩⎨⎧x =y 1·y 22,y =y 1+y 22.易知CD 的方程为x 0x +y 0y =8,其中x 0,y 0满足x 20+y 20=8,x 0∈[2,2 2 ], 由⎩⎪⎨⎪⎧y 2=2x ,x 0x +y 0y =8,得x 0y 2+2y 0y -16=0, 则⎩⎪⎨⎪⎧y 1+y 2=-2y 0x 0,y 1·y 2=-16x 0,代入⎩⎨⎧x =y 1·y 22,y =y 1+y 22,可得M (x ,y )满足⎩⎪⎨⎪⎧x =-8x 0,y =-y 0x 0,可得⎩⎪⎨⎪⎧x 0=-8x ,y 0=8yx ,代入x 20+y 20=8,并化简,得x 28-y 2=1,考虑到x 0∈[2,22],知x ∈[-4,-22],所以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8-y 2=1,x ∈[-4,-22].1.如图,已知P 是椭圆x 24+y 2=1上一点,PM ⊥x 轴于点M .若PN →=λNM →. (1)求N 点的轨迹方程;(2)当N 点的轨迹为圆时,求λ的值.解:(1)设点P ,点N 的坐标分别为P (x 1,y 1),N (x ,y ), 则M 的坐标为(x 1,0),且x =x 1, 所以PN →=(x -x 1,y -y 1)=(0,y -y 1), NM →=(x 1-x ,-y )=(0,-y ), 由PN →=λNM →得(0,y -y 1)=λ(0,-y ). 所以y -y 1=-λy ,即y 1=(1+λ)y .因为P (x 1,y 1)在椭圆x 24+y 2=1上, 则x 214+y 21=1,所以x 24+(1+λ)2y 2=1, 故x 24+(1+λ)2y 2=1为所求的N 点的轨迹方程. (2)要使点N 的轨迹为圆,则(1+λ)2=14,解得λ=-12或λ=-32.故当λ=-12或λ=-32时,N 点的轨迹是圆.2.已知曲线E :ax 2+by 2=1(a >0,b >0),经过点M ⎝ ⎛⎭⎪⎫33,0的直线l 与曲线E 交于点A ,B ,且MB →=-2MA →.若点B 的坐标为(0,2),求曲线E 的方程.解:设A (x 0,y 0),因为B (0,2),M ⎝ ⎛⎭⎪⎫33,0,故MB →=⎝ ⎛⎭⎪⎫-33,2,MA →=⎝ ⎛⎭⎪⎫x 0-33,y 0.由于MB →=-2MA →,所以⎝ ⎛⎭⎪⎫-33,2=-2⎝ ⎛⎭⎪⎫x 0-33,y 0.所以x 0=32,y 0=-1,即A ⎝ ⎛⎭⎪⎫32,-1.因为A ,B 都在曲线E 上,所以⎩⎨⎧a ·02+b ·22=1,a ·⎝ ⎛⎭⎪⎫322+b ·(-1)2=1,解得⎩⎨⎧a =1,b =14. 所以曲线E 的方程为x 2+y24=1.[学生用书P407(单独成册)][A 级 基础练]1.方程(x -y )2+(xy -1)2=0表示的曲线是( ) A .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 B .两条双曲线 C .两个点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C.(x -y )2+(xy -1)2=0⇔⎩⎪⎨⎪⎧x -y =0,xy -1=0.故⎩⎪⎨⎪⎧x =1,y =1或⎩⎪⎨⎪⎧x =-1,y =-1.2.(2020·新高考卷Ⅰ改编)已知曲线C :mx 2+ny 2=1.以下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若m >n >0,则C 是椭圆,其焦点在y 轴上;②若m =n >0,则C 是圆,其半径为n ;③若mn <0,则C 是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y =± -mn x ;④若m=0,n >0,则C 是两条直线.A .1B .2C .3D .4解析:选C.对于①,因为m >n >0,所以0<1m <1n ,方程mx 2+ny 2=1可变形为x 21m +y 21n =1,所以该方程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正确;对于②,因为m=n >0,所以方程mx 2+ny 2=1可变形为x 2+y 2=1n ,该方程表示半径为1n 的圆,错误;对于③,因为mn <0,所以该方程表示双曲线,令mx 2+ny 2=0⇒y =± -mn x ,正确;对于④,因为m =0,n >0,所以方程mx 2+ny 2=1变形为ny 2=1⇒y =±1n ,该方程表示两条直线,正确.3.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1,0),B (1,1),C (0,1),映射f 将xOy 平面上的点P (x ,y )对应到另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uO ′v 上的点P ′(2xy ,x 2-y 2),则当点P 沿着折线A -B -C 运动时,在映射f 的作用下,动点P ′的轨迹是( )解析:选D.当P 沿AB 运动时,x =1,设P ′(x ′,y ′),则⎩⎪⎨⎪⎧x ′=2y ,y ′=1-y 2(0≤y ≤1),故y ′=1-x ′24(0≤x ′≤2,0≤y ′≤1).当P 沿BC 运动时,y =1,则⎩⎪⎨⎪⎧x ′=2x ,y ′=x 2-1(0≤x ≤1),所以y ′=x ′24-1(0≤x ′≤2,-1≤y ′≤0),由此可知P ′的轨迹如D 项图象所示,故选D.4.已知两点M (-2,0),N (2,0),点P 为坐标平面内的动点,满足|MN →|·|MP →|+MN →·NP →=0,则动点P (x ,y )的轨迹方程为( )A .y 2=-8xB .y 2=8xC .y 2=-4xD .y 2=4x解析:选A.设P (x ,y ).因为M (-2,0),N (2,0),所以MN →=(4,0),|MN →|=4,MP →=(x +2,y ),NP →=(x -2,y ),由|MN →|·|MP →|+MN →·NP →=0,得4(x +2)2+y 2+4(x -2)=0,化简整理得y 2=-8x .故选A.5.动点M 在圆x 2+y 2=25上移动,过点M 作x 轴的垂线段MD ,D 为垂足,则线段MD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A.4x 225+y 225=1 B .x 225+4y 225=1 C.4x 225-y 225=1D.x 225-4y 225=1解析:选B.如图,设线段MD 的中点为P (x ,y ),M (x 0,y 0),D (x 0,0),因为P 是MD 的中点,所以⎩⎪⎨⎪⎧x 0=x ,y 0=2y .又M 在圆x 2+y 2=25上,所以x 20+y 20=25,即x 2+4y 2=25,x 225+4y 225=1,所以线段MD 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是x 225+4y 225=1.故选B.6.设D 为椭圆y 25+x 2=1上任意一点,A (0,-2),B (0,2),延长AD 至点P ,使得|PD |=|BD |,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点P 坐标为(x ,y ).因为D 为椭圆y 25+x 2=1上任意一点,且A ,B 为椭圆的焦点,所以|DA |+|DB |=2 5.又|PD |=|BD |,所以|P A |=|PD |+|DA |=|DA |+|DB |=25,所以x 2+(y +2)2=25,所以x 2+(y +2)2=20,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2=20.答案:x 2+(y +2)2=20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 (1,0),B (2,2),若点C 满足OC →=OA →+t (OB →-OA →),其中t ∈R ,则点C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设C (x ,y ),则OC →=(x ,y ),OA →+t (OB →-OA →)=(1+t ,2t ),所以⎩⎪⎨⎪⎧x =t +1,y =2t ,消去参数t ,得点C 的轨迹方程为y =2x -2.答案:y =2x -28.△ABC 的顶点A (-5,0),B (5,0),△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 =3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如图,△ABC 与内切圆的切点分别为G ,E ,F .则|AG |=|AE |=8,|BF |=|BG |=2,|CE |=|CF |, 所以|CA |-|CB |=8-2=6.根据双曲线定义,所求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实轴长为6的双曲线的右支,轨迹方程为x 29-y 216=1(x >3).答案:x 29-y 216=1(x >3)9.如图所示,已知圆A :(x +2)2+y 2=1与点B (2,0),分别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1)△P AB 的周长为10;(2)圆P 与圆A 外切,且过B 点(P 为动圆圆心);(3)圆P 与圆A 外切,且与直线x =1相切(P 为动圆圆心).解:(1)根据题意,知|PA |+|PB |+|AB |=10,即|P A |+|PB |=6>4=|AB |,故P 点的轨迹是椭圆,且2a =6,2c =4,即a =3,c =2,b = 5.因此其轨迹方程为x 29+y 25=1(y ≠0).(2)设圆P 的半径为r ,则|P A |=r +1,|PB |=r , 因此|P A |-|PB |=1.由双曲线的定义知,P 点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且2a =1,2c =4,即a =12,c =2,b =152,因此其轨迹方程为4x 2-415y 2=1⎝ ⎛⎭⎪⎫x ≥12. (3)依题意,知动点P 到定点A 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x =2的距离,故其轨迹为抛物线,且开口向左,p =4.因此其轨迹方程为y 2=-8x .10.已知动圆P 恒过定点⎝ ⎛⎭⎪⎫14,0,且与直线x =-14相切.(1)求动圆P 圆心的轨迹M 的方程;(2)在正方形ABCD 中,AB 边在直线y =x +4上,另外C ,D 两点在轨迹M 上,求该正方形的面积.解:(1)由题意得动圆P 的圆心到点⎝ ⎛⎭⎪⎫14,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 =-14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心P 的轨迹是以⎝ ⎛⎭⎪⎫14,0为焦点,直线x =-14为准线的抛物线,且p =12,所以动圆P 圆心的轨迹M 的方程为y 2=x . (2)由题意设CD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y =x +t . 联立⎩⎪⎨⎪⎧y =x +t ,y 2=x ,消去y ,整理得x 2+(2t -1)x +t 2=0.因为直线CD 和抛物线交于两点,所以Δ=(2t -1)2-4t 2=1-4t >0,解得t <14. 设C (x 1,y 1),D (x 2,y 2), 则x 1+x 2=1-2t ,x 1x 2=t 2. 所以|CD |=2[(x 1+x 2)2-4x 1x 2]=2[(1-2t )2-4t 2]=2(1-4t ).又直线AB 与直线CD 之间的距离为|AD |=|t -4|2,|AD |=|CD |,所以2(1-4t )=|t -4|2,解得t =-2或t =-6,经检验t =-2和t =-6都满足Δ>0. 所以正方形边长|AD |=32或|AD |=52, 所以正方形ABCD 的面积S =18或S =50.[B 级 综合练]11.设过点P (x ,y )的直线分别与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点,点Q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O 为坐标原点.若BP →=2P A →,且OQ →·AB →=1,则点P 的轨迹方程是( )A.32x 2+3y 2=1(x >0,y >0) B.32x 2-3y 2=1(x >0,y >0) C .3x 2-32y 2=1(x >0,y >0) D .3x 2+32y 2=1(x >0,y >0)解析:选A.设A (a ,0),B (0,b ),a >0,b >0.由BP →=2P A →,得(x ,y -b )=2(a -x ,-y ),即a =32x >0,b =3y >0.点Q (-x ,y ),故由OQ →·AB →=1,得(-x ,y )·(-a ,b )=1,即ax +by =1.将a =32x ,b =3y 代入ax +by =1,得所求的轨迹方程为32x 2+3y 2=1(x >0,y >0).12.若曲线C 上存在点M ,使M 到平面内两点A (-5,0),B (5,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8,则称曲线C 为“好曲线”.以下曲线不是“好曲线”的是( )A .x +y =5B .x 2+y 2=9 C.x 225+y 29=1D .x 2=16y解析:选B.因为M 到平面内两点A (-5,0),B (5,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8,所以M 的轨迹是以A (-5,0),B (5,0)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为x 216-y 29=1.A 项,直线x +y =5过点(5,0),满足题意,为“好曲线”;B 项,x 2+y 2=9的圆心为(0,0),半径为3,与M 的轨迹没有交点,不满足题意;C 项,x 225+y 29=1的右顶点为(5,0),满足题意,为“好曲线”;D 项,方程代入x 216-y 29=1,可得y -y 29=1,即y 2-9y +9=0,所以Δ>0,满足题意,为“好曲线”.13.(2021·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模拟)已知两定点F 1(-1,0),F 2(1,0)和一动点P ,给出下列结论:①若|PF 1|+|PF 2|=2,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 ②若|PF 1|-|PF 2|=1,则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 ③若|PF 1||PF 2|=λ(λ>0,且λ≠1),则点P 的轨迹是圆;④若|PF 1|·|PF 2|=a 2(a ≠0),则点P 的轨迹关于原点对称;⑤若直线PF 1与PF 2的斜率之积为m (m ≠0),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除长轴两端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对于①,由于|PF 1|+|PF 2|=2=|F 1F 2|,所以点P 的轨迹是线段F 1F 2,故①不正确.对于②,由于|PF 1|-|PF 2|=1,故点P 的轨迹是以F 1,F 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故②不正确.对于③,设P (x ,y ),由题意得(x +1)2+y 2(x -1)2+y 2=λ,整理得(1-λ2)x 2+(1-λ2)y 2+(2+2λ2)x +1-λ2=0.因为λ>0,且λ≠1,所以x 2+y 2+(2+2λ2)1-λ2x +1-λ21-λ2=0,所以点P 的轨迹是圆,故③正确.对于④,设P (x ,y ),则|PF 1|·|PF 2|=(x +1)2+y 2·(x -1)2+y 2=a 2.又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因为(-x +1)2+(-y )2·(-x -1)2+(-y )2=(x +1)2+y 2·(x -1)2+y 2=a 2,所以点P ′(-x ,-y )也在曲线(x +1)2+y 2·(x -1)2+y 2=a 2上,即点P 的轨迹关于原点对称,故④正确.对于⑤,设P (x ,y ),则k PF 1=y x +1,k PF 2=y x -1,由题意得k PF 1·k PF 2=y x +1·yx -1=y 2x 2-1=m (m ≠0),整理得x 2-y 2m =1,此方程不一定表示椭圆,故⑤不正确. 综上,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③④. 答案:③④14.如图,已知椭圆C :x 218+y 29=1的短轴端点分别为B 1,B 2,点M 是椭圆C 上的动点,且不与B 1,B 2重合,点N 满足NB 1⊥MB 1,NB 2⊥MB 2.(1)求动点N 的轨迹方程;(2)求四边形MB 2NB 1面积的最大值.解:(1)方法一:设N (x ,y ),M (x 0,y 0)(x 0≠0). 由题知B 1(0,-3),B 2(0,3), 所以k MB 1=y 0+3x 0,k MB 2=y 0-3x 0.因为MB 1⊥NB 1,MB 2⊥NB 2, 所以直线NB 1:y +3=-x 0y 0+3x ,①直线NB 2:y -3=-x 0y 0-3x ,② ①×②得y 2-9=x 20y 20-9x 2.又因为x 2018+y 209=1,所以y 2-9=18⎝ ⎛⎭⎪⎫1-y 209y 20-9x 2=-2x 2,整理得动点N 的轨迹方程为y 29+x 292=1(x ≠0).方法二:设N (x ,y ),M (x 0,y 0)(x 0≠0). 由题知B 1(0,-3),B 2(0,3), 所以k MB 1=y 0+3x 0,k MB 2=y 0-3x 0.因为MB 1⊥NB 1,MB 2⊥NB 2, 所以直线NB 1:y +3=-x 0y 0+3x ,①直线NB 2:y -3=-x 0y 0-3x ,② 联立①②,解得⎩⎪⎨⎪⎧x =y 20-9x 0,y =-y 0.又x 2018+y 209=1,所以x =-x 02,故⎩⎪⎨⎪⎧x 0=-2x ,y 0=-y ,代入x 2018+y 209=1,得y 29+x 292=1. 所以动点N 的轨迹方程为y 29+x 292=1(x ≠0).方法三:设直线MB 1:y =kx -3(k ≠0), 则直线NB 1:y =-1k x -3,①直线MB 1与椭圆C :x 218+y 29=1的交点M 的坐标为⎝ ⎛⎭⎪⎪⎫12k 2k 2+1,6k 2-32k 2+1. 则直线MB 2的斜率为k MB 2=6k 2-32k 2+1-312k 2k 2+1=-12k .所以直线NB 2:y =2kx +3.②由①②得点N 的轨迹方程为y 29+x 292=1(x ≠0).(2)由(1)方法三得直线NB 1:y =-1k x -3,① 直线NB 2:y =2kx +3,②联立①②解得x =-6k2k 2+1,即x N =-6k2k 2+1,故四边形MB 2NB 1的面积S =12|B 1B 2|(|x M |+|x N |)=3×⎝ ⎛⎭⎪⎫12|k |2k 2+1+6|k |2k 2+1=54|k |2k 2+1=542|k |+1|k |≤2722,当且仅当|k |=22时,S 取得最大值2722.[C 级 提升练]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取两个定点A 1(-6,0),A 2(6,0),再取两个动点N 1(0,m ),N 2(0,n ),且mn =2.(1)求直线A 1N 1与A 2N 2的交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2)过R (3,0)的直线与轨迹C 交于P ,Q 两点,过点P 作PN ⊥x 轴且与轨迹C 交于另一点N ,F 为轨迹C 的右焦点,若RP →=λRQ →(λ>1),求证:NF →=λFQ →.解:(1)依题意知,直线A 1N 1的方程为y =m6(x +6),①直线A 2N 2的方程为y =-n6(x -6),②设M (x ,y )是直线A 1N 1与A 2N 2的交点,①×②得y 2=-mn6(x 2-6),又mn =2,整理得x 26+y 22=1.故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为x 26+y 22=1.(2)证明:设过点R 的直线l :x =ty +3,P (x 1,y 1),Q (x 2,y 2),则N (x 1,-y 1),由⎩⎨⎧x =ty +3,x 26+y 22=1,消去x ,得(t 2+3)y 2+6ty +3=0,(*) 所以y 1+y 2=-6t t 2+3,y 1y 2=3t 2+3.由RP →=λRQ →,得(x 1-3,y 1)=λ(x 2-3,y 2),故x 1-3=λ(x 2-3),y 1=λy 2, 由(1)得F (2,0),要证NF →=λFQ →,即证(2-x 1,y 1)=λ(x 2-2,y 2), 只需证2-x 1=λ(x 2-2),只需证x 1-3x 2-3=-x 1-2x 2-2,即证2x 1x 2-5(x 1+x 2)+12=0,又x 1x 2=(ty 1+3)(ty 2+3)=t 2y 1y 2+3t (y 1+y 2)+9,x 1+x 2=ty 1+3+ty 2+3=t (y 1+y 2)+6,所以2t 2y 1y 2+6t (y 1+y 2)+18-5t (y 1+y 2)-30+12=0,即2t 2y 1y 2+t (y 1+y 2)=0,而2t 2y 1y 2+t (y 1+y 2)=2t 2·3t 2+3-t ·6tt 2+3=0成立,得证.。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曲线是一种描述函数行为的几何图形。

它由一个或多个参数确定,通常是空间中的一条曲线,表示为x和y的函数,或者以极坐标系的
形式表示为ρ和θ的函数。

曲线的形状受参数的取值范围、参数的
关系以及参数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方程,又称为函数方程,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表示多个变量之间
的关系,它是一种描述系统性质运动和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

方程通
常用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来表示,通过求解方程组可找到这些未知量的值,从而得出有关个系统的描述。

虽然曲线和方程都是数学概念,但它们不是一回事。

方程是一种
广义的概念,它可用于描述任何函数,而曲线只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也就是说,曲线也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通常情况下,曲线是二维空间
上的图形,而方程是一种关系表达式,可以用来解释性地描述曲线。

总之,曲线和方程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曲线是用来描述函数行为的几何图形,而方程则是用数学表达式来描
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2015.12
一、曲线与方程 :
考查函数y 2x 2(1 x 2)(方程)的图像(曲线)
①曲线C上点的坐标( x0, y0 )都是方程 2 y 2 x (1 x 2)的解.
②以方程y 2 x 2(1 x 2)的解( x0, y0 )为坐标 的点都在曲线上;
如: ①方程y | x |的曲线是一、二象限的角平分线; ②以点(1, 0)、 ( 1, 0)、 (0, 1)、 (0, 1)为顶点的 四边形的边框的方程是 | x | | y | 1; ③四个象限的角平分线方程是 | x || y | .
2015.12
二、练习:(1)如果曲线C上的点满足方程 F(x,y)=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曲线C的方程是F(x,y)=0 B.方程F(x,y)=0的曲线是C C.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在曲线C上 D.坐标不满足方程F(x,y)=0的点不在曲线C上 (2)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过A(3,0)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为x=3; √ ( ) ② 到x轴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y = - 2; ( ╳ ) ③ 到两坐标轴距离积为1的点的轨迹方程为xy=1; (╳ ) ④ △ABC的顶点A(0,-3),B(1,0),C(-1,0), D为BC的中点,则中线AD的方程为x=0。 ( ╳ )
2015.12
7. “以方程F ( x , y ) 0的解为坐标的点 都在曲线C 上”是“曲线C的方程为 F ( x , y ) 0”的
必要非充分
条件。
例.证明以坐标Biblioteka 点为圆心,半径等于4的圆 的方程是x2+y2=16,并判断点M1(2,-2), M2(-3,4)是否在这个圆上。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在数学中,曲线和方程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曲线是定义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函数的曲繁的一个例子,而方程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曲线的有效方法。

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多种数学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曲线及其定义。

曲线可以定义为数学函数或图像,它可以以不同类型的函数和表示形式描述。

曲线的一般形式是一些列点,当连接起来时,就会形成曲线。

在数学中,曲线的特性受到多个函数参数的结合影响,而这些参数的变化也会影响曲线的形状。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方程的概念。

方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表示数学函数的方法,它可以表示从简单的二次方程到更复杂的多项式方程。

其中,二元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是最常用的方程形式,它们在很多概念中展示出明显的特点,例如空间几何、椭圆几何等。

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

对于任意一个曲线,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反映它的数学方程,并且可以通过方程来描述曲线的特性。

与此同时,不同的曲线也可以用等效的方程表示,例如,椭圆可以用二次方程或双曲线方程表示。

此外,曲线的性质也受到变量的类型和特性的影响,特别是物理和数学上的变量。

例如,一个曲线的性质受到势函数的影响,因此,即使两个曲线有着相同的方程,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曲线和方程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研究时涉及到多种变量。

另外,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应用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中。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可以用曲线和方程来描绘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使用方程来检测视觉上有趣的特征。

在机械设计中,也可以使用曲线和方程来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几何形状。

总之,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共同依赖于变量特性,并可以应用到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中。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了解和研究更多的数学问题。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知识要点一、曲线方程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 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0f x y =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曲线方程;这条曲线叫方程的曲线。

若曲线C 的方程是(,)0f x y =,则点000(,)P x y 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00(,)0f x y =理解:(1)“曲线上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一一对应;(2)曲线可以看成一个点集C ,一个二元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组成一个点集F ,在定义中:条件(1)⇔C F ≤,条件(2)⇔F C ≤,综合(1)(2)即得C F =。

二、点与曲线的关系:(1点000(,)P x y 既在曲线C 1:(,)0f x y =上,又在曲线C 2:(,)0g x y =上的充要条件是点P 的坐标是方程组(,)0(,)0f x y g x y =⎧⎨=⎩的解。

(2)若点P 既在曲线C 1:(,)0f x y =上又在曲线C 2:(,)0g x y =上,则点P 与曲线3:(,)(,)0C f x y g x y λ+= (R λ∈)的关系是3P C ∈(曲线系方程)例、若曲线1C 的方程是()1,0f x y =,曲线2C 的方程是()2,0f x y =,若1C 与2C 有且仅有点12,P P 两个公共点,则曲线C :()()12,,0f x y f x y λ+=与曲线2C 的公共点( )A .只有一个点1P ;B .只有一个点2P ;C .只有1P ,2P 两个点;D .除了1P ,2P 两个点外,还有其它公共点。

三、坐标法(1)定义:借助坐标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叫做坐标法。

(2)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①根据已 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②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曲线与方程A级基础演练(时间:30分钟满分:5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动点P(x,y)满足5(x-1)2+(y-2)2=|3x+4y-11|,则点P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直线解析设定点F(1,2),定直线l:3x+4y-11=0,则|PF|=(x-1)2+(y-2)2,点P到直线l的距离d=|3x+4y-11|5.由已知得|PF|d=1,但注意到点F(1,2)恰在直线l上,所以点P的轨迹是直线.选D.答案 D2.(2013·榆林模拟)若点P到直线x=-1的距离比它到点(2,0)的距离小1,则点P 的轨迹为().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解析依题意,点P到直线x=-2的距离等于它到点(2,0)的距离,故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答案 D3.(2013·临川模拟)设圆(x+1)2+y2=25的圆心为C,A(1,0)是圆内一定点,Q为圆周上任一点.线段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的连线交于点M,则M的轨迹方程为().A.4x221-4y225=1 B.4x221+4y225=1C.4x225-4y221=1 D.4x225+4y221=1解析 M 为AQ 垂直平分线上一点,则|AM |=|MQ |,∴|MC |+|MA |=|MC |+|MQ |=|CQ |=5,故M 的轨迹为椭圆,∴a =52,c =1,则b 2=a 2-c 2=214,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x 225+4y 221=1. 答案 D4.(2013·烟台月考)已知点P 是直线2x -y +3=0上的一个动点,定点M (-1,2),Q 是线段PM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PM |=|MQ |,则Q 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2x +y +1=0 B .2x -y -5=0 C .2x -y -1=0D .2x -y +5=0解析 由题意知,M 为PQ 中点,设Q (x ,y ),则P 为(-2-x ,4-y ),代入2x -y +3=0,得2x -y +5=0. 答案 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5.(2013·泰州月考)在△ABC 中,A 为动点,B 、C 为定点,B ⎝ ⎛⎭⎪⎫-a 2,0,C ⎝ ⎛⎭⎪⎫a 2,0(a >0),且满足条件sin C -sin B =12sin A ,则动点A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2R -|AC |2R =12×|BC |2R , ∴|AB |-|AC |=12|BC |,且为双曲线右支. 答案 16x 2a 2-16y 23a 2=1(x >0且y ≠0)6. 如图,点F (a,0)(a >0),点P 在y 轴上运动,M 在x 轴上运动,N 为动点,且PM →·PF →=0,PM →+PN →=0,则点N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PM ⊥PF 且P 为线段MN 的中点,连接FN ,延长FP 至点Q 使P 恰为QF 之中点;连接QM ,QN ,则四边形FNQM 为菱形,且点Q 恒在直线l :x =-a 上,故点N 的轨迹是以点F 为焦点,直线l 为准线的抛物线,其方程为:y 2=4ax . 答案 y 2=4ax三、解答题(共25分)7.(12分)已知长为1+2的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上滑动,P 是AB 上一点,且AP→=22PB →,求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解 设A (x 0,0),B (0,y 0),P (x ,y ),AP→=22PB →,又AP →=(x -x 0,y ),PB →=(-x ,y 0-y ), 所以x -x 0=-22x ,y =22(y 0-y ), 得x 0=⎝⎛⎭⎪⎫1+22x ,y 0=(1+2)y .因为|AB |=1+2,即x 20+y 20=(1+2)2,所以⎣⎢⎡⎦⎥⎤⎝ ⎛⎭⎪⎫1+22x 2+[(1+2)y ]2=(1+2)2,化简得x 22+y 2=1.∴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2+y 2=1.8.(13分)设椭圆方程为x 2+y24=1,过点M (0,1)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O为坐标原点,点P 满足OP→=12(OA →+OB →),点N 的坐标为⎝ ⎛⎭⎪⎫12,12,当直线l 绕点M 旋转时,求: (1)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NP→|的最大值,最小值.解 (1)直线l 过定点M (0,1),当其斜率存在时设为k ,则l 的方程为y =kx +1. 设A (x 1,y 1),B (x 2,y 2),由题意知,A 、B 的坐标满足方程组⎩⎪⎨⎪⎧y =kx +1,x 2+y 24=1.消去y 得(4+k 2)x 2+2kx -3=0. 则Δ=4k 2+12(4+k 2)>0. ∴x 1+x 2=-2k4+k 2,x 1x 2=-34+k 2.P (x ,y )是AB 的中点,则由⎩⎪⎨⎪⎧x =12(x 1+x 2)=-k 4+k 2,y =12(y 1+y 2)=12(kx 1+1+kx 2+1)=44+k 2;消去k 得4x 2+y 2-y =0.当斜率k 不存在时,AB 的中点是坐标原点,也满足这个方程,故P 点的轨迹方程为4x 2+y 2-y =0.(2)由(1)知4x 2+⎝ ⎛⎭⎪⎫y -122=14,∴-14≤x ≤14而|NP |2=⎝ ⎛⎭⎪⎫x -122+⎝ ⎛⎭⎪⎫y -122=⎝ ⎛⎭⎪⎫x -122+1-16x 24=-3⎝ ⎛⎭⎪⎫x +162+712,∴当x =-16时,|NP→|取得最大值216, 当x =14时,|NP →|取得最小值14.B 级 能力突破(时间:30分钟 满分:4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12·全国)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在边AB 上,点F 在边BC 上,AE =BF =37.动点P 从E 出发沿直线向F 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 第一次碰到E 时,P 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 .16B .14C .12D .10解析 当E 、F 分别为AB 、BC 中点时,显然碰撞的结果为4,当E 、F 分别为AB 的三等分点时,可得结果为6(如图1所示).可以猜想本题碰撞的结果应为2×7=14(如图2所示).故选B.答案 B2.(2013·沈阳二模)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BAD =60°,AD =2AB ,若P 是平面ABCD 内一点,且满足:xAB →+yAD →+P A →=0(x ,y ∈R ).则当点P 在以A 为圆心,33|BD →|为半径的圆上时,实数x ,y 应满足关系式为( ).A .4x 2+y 2+2xy =1B .4x 2+y 2-2xy =1C .x 2+4y 2-2xy =1D .x 2+4y 2+2xy =1解析 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D =2.据题意,得AB =1,∠ABD =90°,BD =3.∴B 、D 的坐标分别为(1,0)、(1,3),∴AB →=(1,0),AD →=(1,3).设点P 的坐标为(m ,n ),即AP→=(m ,n ),则由xAB →+yAD →+P A →=0,得:AP →=xAB →+yAD →,∴⎩⎨⎧m =x +y ,n =3y .据题意,m 2+n 2=1,∴x 2+4y 2+2xy =1. 答案 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M 在AB 上,且AM =13AB ,点P 在平面ABCD 上,且动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的平方与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Ay 中,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 过P 作PQ ⊥AD 于Q ,再过Q 作QH ⊥A1D 1于H ,连接PH 、PM ,可证PH ⊥A 1D 1,设P (x ,y ),由|PH |2-|PM |2=1,得x 2+1-⎣⎢⎡⎦⎥⎤⎝ ⎛⎭⎪⎫x -132+y 2=1,化简得y 2=23x -19.答案 y 2=23x -194.(2013·南京模拟)P 是椭圆x 2a 2+y 2b 2=1上的任意一点,F 1、F 2是它的两个焦点,O 为坐标原点,OQ →=PF 1→+PF 2→,则动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 由OQ →=PF 1→+PF 2→,又PF 1→+PF 2→=PM →=2 PO →=-2OP →,设Q (x ,y ),则OP →=-12OQ →=-12(x ,y )=-x 2,-y 2,即P 点坐标为-x 2,-y2.又P 在椭圆上,则有⎝ ⎛⎭⎪⎫-x 22a 2+⎝ ⎛⎭⎪⎫-y 22b 2=1,即x 24a 2+y 24b 2=1. 答案 x 24a 2+y 24b 2=1 三、解答题(共25分)5.(12分)(2013·郑州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E :x 2a 2+y 2b 2=1(a >0,b >0)经过点A ⎝ ⎛⎭⎪⎫62,2,且点F (0,-1)为其一个焦点. (1)求椭圆E 的方程;(2)设随圆E 与y 轴的两个交点为A 1,A 2,不在y 轴上的动点P 在直线y =b 2上运动,直线P A 1,P A 2分别与椭圆E 交于点M ,N ,证明:直线MN 通过一个定点,且△FMN 的周长为定值. 解 (1)根据题意可得⎩⎪⎨⎪⎧32a 2+2b2=1,b 2-a 2=1,可解得⎩⎨⎧a =3,b =2,∴椭圆E 的方程为x 23+y 24=1.(2)由(1)知A 1(0,2),A 2(0,-2),P (x 0,4)为直线y =4上一点(x 0≠0),M (x 1,y 1),N (x 2,y 2),直线P A 1方程为y =2x 0x +2,直线P A 2方程为y =6x 0x -2,点M (x 1,y 1),A 1(0,2)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x 23+y 24=1,y =2x 0x +2,可得⎩⎪⎨⎪⎧x 1=-6x 03+x 20,y 1=2x 20-63+x 20.点N (x 2,y 2),A 2(0,-2)的坐标满足方程组⎩⎪⎨⎪⎧x 23+y 24=1,y =6x 0x -2,可得⎩⎪⎨⎪⎧x 2=18x 027+x 20,y 2=-2x 20+5427+x 20.由于椭圆关于y 轴对称,当动点P 在直线y =4上运动时,直线MN 通过的定点必在y 轴上,当x 0=1时,直线MN 的方程为y +1=43⎝ ⎛⎭⎪⎫x +32,令x =0,得y =1可猜测定点的坐标为(0,1),并记这个定点为B .则直线BM 的斜率k BM =y 1-1x 1=2x 20-63+x 20-1-6x 03+x 20=9-x 206x 0,直线BN 的斜率k BN =y 2-1x 2=-2x 20+5427+x 20-118x 027+x 20=9-x 206x 0,∴k BM =k BN ,即M ,B ,N 三点共线,故直线MN 通过一个定点B (0,1),又∵F (0,-1),B (0,1)是椭圆E 的焦点,∴△FMN 周长为|FM |+|MB |+|BN |+|NF |=4b =8,为定值.6.(13分)(2013·玉林模拟)已知向量a =(x ,3y ),b =(1,0),且(a +3b )⊥(a -3b ).(1)求点Q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2)设曲线C 与直线y =kx +m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M 、N ,又点A (0,-1),当|AM |=|AN |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1)由题意得a +3b =(x +3,3y ),a -3b =(x -3,3y ),∵(a +3b )⊥(a -3b ),∴(a +3b )·(a -3b )=0, 即(x +3)(x -3)+3y ·3y =0.化简得x 23+y 2=1,∴Q 点的轨迹C 的方程为x 23+y 2=1. (2)由⎩⎪⎨⎪⎧y =kx +m ,x 23+y 2=1得(3k 2+1)x 2+6mkx +3(m 2-1)=0,由于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Δ>0,即m 2<3k 2+1.①(i)当k ≠0时,设弦MN 的中点为P (x P ,y P ),x M 、x N 分别为点M 、N 的横坐标,则x P =x M +x N 2=-3mk3k 2+1, 从而y P =kx P +m =m3k 2+1,k AP =y P +1x P =-m +3k 2+13mk ,又|AM |=|AN |,∴AP ⊥MN .则-m +3k 2+13mk =-1k ,即2m =3k 2+1,②将②代入①得2m >m 2,解得0<m <2, 由②得k 2=2m -13>0,解得m >12,故所求的m 的取值范围是⎝ ⎛⎭⎪⎫12,2.(ii)当k =0时,|AM |=|AN |,∴AP ⊥MN ,m 2<3k 2+1,解得-1<m <1. 综上,当k ≠0时,m 的取值范围是⎝ ⎛⎭⎪⎫12,2,当k =0时,m 的取值范围是(-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