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阅读书目和论文

合集下载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第七章评述(Discourse Analysis)由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共同编写,《话语分析》Gillian Brown是剑桥大学英语教授,George Yule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

它与之前的话语分析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地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语料涉及谈话录音、通知、书信、小说、报刊文摘等。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部分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继而讨论了句子与语句;第二章介绍了语境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情景语境;第三章作者讨论了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视角与话语结构的表现;第五章主要讨论信息结构,讲述了信息是如何通过短语和小句层次的小结构单位而得到包装的;第六章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上一章来说是大块语料的成构,讨论它们是怎样被解读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重点仍然是话语的指称这一中心问题;第七章探讨了话语理解中的连贯。

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讨论并作出简要评述。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话语的连贯。

话语连贯是篇章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多年来,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多种修正意见与观点。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篇章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读者的先有世界知识与篇章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相吻合时,篇章意义或意义连续体才能实现;胡壮麟(1994)认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知识有助于语篇连贯;张德禄认为语篇连贯的条件包括认知模式、情景模式、文化语境、心理思维语义联系等;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们在对语篇进行阐释时需要依赖一种假设,即,话语是连贯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依靠句法结构和语言信息中的词项进行理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缺乏这些文字形式上的输入我们就达不到理解。

有时,我们可以从作家写出的语法十分规范的句子中得出其字面意义,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全部理解它,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第1篇: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0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

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中国元杂剧自18世纪早期伴随着《赵氏孤儿》的西传并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英语世界元杂剧的早期传播多为单纯的译介以及简单的内容概要介绍,而英国则是早期元杂剧传播的中心。

但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后,美国遂成为英语世界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传播形式亦由先前单纯的译介为主转变为译介与研究并重。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像杜为廉、柯润撲、伊维德、马克林、时钟雯、刘君若,等人的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元杂剧的诸如兴起原因、作家作品(人物、主题、语言〕、艺术特征、舞台表演及其他(音乐、演员、演出、剧团、服饰、化妆等〕、功用等诸多方面;亦有如章道犁⑶血只.1。

匕飄曲律研究〕、彭镜禧与海登、夏颂〔传播研究)以及诸多博士论文一般,针对元杂剧的某一方面而展开的专论。

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新异,对我国国内学界而言极具借鉴性意义与价值。

篇幅所限,本文不便一一展开详述,拟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475001。

【精品】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

【精品】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

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一、引言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第一次提出了“话语分析”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进入语言学家研究的视野,并不断得到发展,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

“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话语不仅指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所使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也指一种社会实践和过程;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象,更可以对社会进行构建。

话语作为社會实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体现着权利和意识形态。

”①话语分析关注特定语境下超出句子范围的意义,与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文化、权利、意识形态以及世界政治等领域的结合,使语言意义具有了社会属性。

当今语言学界对话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批评话语分析(CDA)和积极话语分析(PDA)。

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其社会历史背景来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从“批判”“否定”和“揭露”揭示话语的立场和权利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它建立在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分析过于侧重政治,重视批评,因此其后果含有消极成分。

积极话语分析以“友善”“宽松”“和谐”的态度来分析话语,以“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批判性方法,引导读者朝着正面的方向思考,以“建设性”和和平语言学为目标,构建美好未来,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②本文将从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几个方面着手比较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异同,探讨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充分认识话语分析未来的走向。

二、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最早由R.Fowler等人提出。

批评话语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既能促进社会再生,也能促进社会转型,它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

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分析理论和社会分析理论相结合,分析社会实践中的话语和其他因素的辩证关系,特别关注社会生活在话语中的变化及语言符号和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改变的,既注重话语的分析,又注重话语中社会因素的分析,这里“批评”的衍生含义为“评价”“评论”“解释”以及“揭示意识形态和社会之间存在的隐含关系”,即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1.《话语与社会》- 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是英国话语学家Norman Fairclough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话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话语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话语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来分析话语的社会功能。

2.《话语与权力》- Michel Foucault《话语与权力》是法国哲学家Michel Foucault的经典著作之一。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被用作权力施展的工具。

通过对知识、权力和话语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并对话语权力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

3.《话语与行为》- John Searle《话语与行为》是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语用学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通过言语行为来实现特定的目的,并对话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4.《话语分析导论》- Deborah Tannen《话语分析导论》是美国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的经典著作之一。

她在书中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影响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传递信息、构建认同和建立权力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分析框架。

5.《话语的社会心理学》- Michael Billig《话语的社会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家Michael Billig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情感。

通过对话语的心理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对话语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6.《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 James Paul Gee《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是美国教育学家James Paul Gee的经典著作之一。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论文摘要:文章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来研究话语分析。

用实例来探讨理解话语的整体意义,从而使说话者能从语句的表层意义暗藏自己的深层意图,听话者则能从其表层意义洞察其深层意图。

论文关键词:语用原则,话语分析,面子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话语分析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首先使用的,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许多人关注的课题。

它具有跨学科性质,各种研究途径都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话语,或者说都是研究话语的一个侧面。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用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来阐释话语分析。

二、话语分析的理论形成及概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首先由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后来,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确立了此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并被广泛运用。

Austin(1962)认为一个思想,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Austin是从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的行为关系来分析话语的职能的。

他坚信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有真值可言,他在理论初期把所有的语句分成“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两大类,把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称作施为动词(performativeverbs),构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雏形。

后来,Searle整理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适合条件总结出五种基本言语行为句:表述句(representatives)、指令句(directives)、承诺句(commissives)、表情句(expressives)和宣告句(declaratives)。

Searle发现,语言里的句子其实都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句,都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中文摘要】《论语》由于其独特的文献地位,目前对其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但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分析和研究的还较少,鉴于此,文章结合话语分析和语境理论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语用学思想和独特的语境特点。

这些语用学思想具体体现为“言语谨慎”、“言语得体”、“言语辞达”、“言名一致”、“言语关联”、“言而有信”、“言语合礼”等方面,语境特点突出表现为“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的差异。

文章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语》语言视角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研究方法及对“话语”的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论语》中特定词语的语用价值,详细论述了叠音词、语气词及“对曰”形式在《论语》中的语用功能。

第三部分从“主谓位序异变”、“定心位序异变”、“状心位序异变”等句式的交际语用功能出发,论述了《论语》中异变句式的语用价值。

第四部分主要对《论语》中的话语进行语用分析,从“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两大方面对话语语境调控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第五部分在对《论语》言语分析的基础上,概述出“言语谨慎”、“言语得体”、“言语辞达”、“言名一致”、“言语关联”、“言而有信”、“言语合礼”等方面语用原则。

【英文摘要】The analects is researched on an extremely wide range of areas at present because of its unique literature status,but it is little to use pragmatics theory to analyse andresearch for it.Based on this,the paper use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ntextual theory to carry out preliminary analysis for the anal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in the analects it contains rich pragmatics thoughts and unique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s include“words carefully”、“language appropriateness”、“words concisely”、“the conformity of words and things”、“words association”、“as good as his word”、“words courtesy”and any other aspects; the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idden”context and the“dominant”context.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mainly over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from language angle and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objective,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efination of discourse.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ses the pragmatics value of specific vocabulary of the analects and particular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s function of the folden word,the mood word,the“Dui Yue”form. The third part searches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analects on the pragmatics from the pragmatics function of“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subject-predicate”,“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centering”,“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shape heart”and so on.The fourth part mainly makes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discourse,we go ahead the concrete analysis for the control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from the“hidden”context and the “dominant”context. The fif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view of the analects from“words carefully”,“language appropriateness”,“words concisely”,“the conformity of words and things”,“words association”,“as good as his word”,“words courtesy”and any other aspects.【关键词】《论语》话语语用语境【英文关键词】The analects Discourse Pragmatic Context【目录】《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绪论6-14 1.1 《论语》语言研究概况6-11 1.2 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11-12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2 1.4 关于“话语”12-14 2 《论语》话语中特定词语的语用价值探析14-20 2.1 《论语》话语中叠音词的语用作用解析14-15 2.2 《论语》话语中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解析15-18 2.3 《论语》中“对曰”的语用标记功能18-20 3 《论语》话语中异变句式的语用功能探析20-23 3.1 主谓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0-21 3.2 定心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1-22 3.3 状心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2-23 4 《论语》话语中的语境调控分析23-37 4.1 隐性语境下的话语分析23-26 4.2 显性语境下的话语分析26-37 5 《论语》话语中的语用观分析37-43 5.1 言语谨慎37-38 5.2 言语得体38 5.3 言语辞达38-39 5.4 言名一致39-40 5.5 言语关联40 5.6 言而有信40-41 5.7 言语合礼41-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6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后记47【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课题研究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育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owler在其著作《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最早提出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的概念。

它主要采纳了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通过分析语篇特点及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复杂关系。

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到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且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

因此,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可见,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传授、分析和理解语言及阐释社会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内目前对CD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介绍与综述性研究、对具体语篇的分析研究、英汉语篇的批判性对比分析和拓展性理论介绍与纵深研究。

从CDA的视角去研究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并不占多数,且大多数研究集中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话语分析,鲜有研究探讨把CDA带入到课堂教学设计。

Dijk认为把CDA引入语言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或者技巧的改变,而是用一种“质疑”语言的全新视角去看待社会与意识形态及其反过来构成影响。

本文将讨论CDA作为一种辅助模式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运用和设计的可能性,探讨如何把CDA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旨在说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也要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标。

在结论部分,笔者试图整理出从CDA角度出发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有拓展帮助。

一、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一般模式本文选取了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三》读写教程中Unit 4《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为例。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传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媒介的传播,话语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话语分析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意义构建和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话语分析理论概述话语分析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以及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包括言语行为、言语交际、言语与权力的关系等方面。

三、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1. 言语行为:指在交流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各种行为,如表达意见、提出请求、传达信息等。

言语行为是话语分析的基本单位,它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

2. 言语交际:指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活动。

言语交际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

3. 言语与权力的关系: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和工具。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使用语言来获取、维持或丧失权力。

因此,话语分析需要关注语言在权力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话语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

观察法可以借助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

2.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了解文本中的语言特征、结构、意义等。

文本分析法需要关注文本的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

3. 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

历史分析法需要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五、话语分析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话语分析理论在传播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来研究媒体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批评性语篇分析:名篇阅读
Contents 目录
Part 1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1.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Van Dijk, T. (ed.) 1997.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258-284.
2.Fowler, R. 1991/1996. On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Caldas-Coulthard, C. R. & Coulthard, M. (eds.)
1996.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Pp. 3-14.
3.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V ol.4(2):
249-283.
4.Wodak, R. 2001. What CDA is about – A Summe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1-13.
5.Chilton, P.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Language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t 2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1.Widdowson, H.G. 1995.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3):
157-172.
2.Fairclough, N. 1996. A Reply to Widdowson’s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49-56.
3.Widdowson, H.G. 1996. Reply to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57-69.
4.Widdowson, H. G. 2004. Text, Context, Pretex: 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Chapter 8, pp 128-146) .
5.Blommaert, J.2005. 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os and cons of CDA, pp31-38).
6.Wodak, R. 2006. Dilemmas of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in Society, 35: 595-611.
7.Billig, M. 2008.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se of Nominalisation.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783-800.
8.Fairclough, N. 2008.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eply to Michael Billig.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811-819.
9.van Dijk. T. 200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ominalisation: Problems or Pseudo-problems?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821-828.
Part 3 Methods and approaches
1.Fairclough, N. 2001b.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Wetherell,
M., Taylor, S. and Yates, S. 2001. Discourse as Data.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p.229-266
2.Wodak, R. 2001b.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63-94.
3.Chilton, P. 200
4.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hledge. (Chapter 7 pp. 110-134).
4.van Dijk, T. A. 1997. Cognitive Context Models and Discourse. In M. Stamenow (ed.). 1997.
Language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the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Amsterdam: Benjiamins. Pp.
189-226
Appendices
1.research websites
2.journals
3.titles by key research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