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比较_探究《游岳阳楼记》(北师大)
《游岳阳楼记》教案

游岳阳楼记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2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
第一课时
学习《诗两首》
一、导入新课: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
(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一)投影:李白画像。
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游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游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范仲淹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岳阳楼,了解其历史背景。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2)分析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1)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重点句式的结构和作用。
第二课时1.领悟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原因。
(2)讨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2.欣赏文章之美(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2)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或感动的段落进行欣赏和分享。
3.课堂讨论(1)讨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1.课堂检测(1)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检测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分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2)强调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4.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领悟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中作者的哪种情感最打动你们?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谈谈你们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是的,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悲喜之情。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比较_探究_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
②掌握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③分析文章的结构,探究其主旨;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反复诵读,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②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③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品味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分析比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个性化情感。
②通过诵读,激发自己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难点:1.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品味理解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比较、讨论交流、质疑解难、对比分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评价任务:1.预习、讨论、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评价,疏通文意。
2.熟读游记散文,积累文中的重点语句。
3.比较探究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文章的写法优劣。
4.运用比较思维方法,比较孟浩然、袁中道、杜甫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展示:同学们曾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心情如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与情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借描摹岳阳楼、洞庭湖之景,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游岳阳楼记》,去体会那妙趣横生的景致中寄寓的敢哭敢笑的率性情感。
(板书:游岳阳楼记袁中道)2.题目解说: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散文,题目点明了作者游览的。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较_探究:《游岳阳楼记》(1课时)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2课时)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资料(公安派)。
相关课程标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丰富知识面。
3.了解文章主旨,体味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4.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评价任务:1.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检验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中的语句断句,并能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3.再朗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能不能试着将课文翻译出来,并能把握课文内容。
4.探究问题,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5.比较一下,这篇课文与前几篇以岳阳楼为题材的课文有什么异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
(切入、引导、激发)同一个岳阳楼,一样的洞庭湖,由于观赏者的处境和心情不同,而流露出不同的情感。
本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袁中道笔下的岳阳楼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前几篇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积。
(记忆、积累、巩固)指导语: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我们学习每一课,都要学会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及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的学习。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练习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积累的情况。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1. 介绍作者。
学生活动:指名完成投影中作者介绍填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明确答案并作简要评价。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进士,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2.生字注音。
学生活动一:指名读出加点字的读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岳阳楼记》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极登临之胜”、“越人食盐于海”、“东南形胜”等。
(3)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2)对文中某些比喻和意象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解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意象。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句式。
3. 写一篇关于岳阳楼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岳阳楼记》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准确的描写表现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3. 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将文章中的景象与现实相结合,进行想象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游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及其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讲解与讨论: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分析与欣赏: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美丽的自然景象。
5. 写作练习:以《游岳阳楼记》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3. 结合文章内容,创作一篇描写自然景象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游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查其文言文阅读和合作能力。
3. 欣赏并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关注其对文中景象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等,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北师版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版岳阳楼记教案教案标题:北师版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岳阳楼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难点:-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对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理解:教师给学生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 重点词汇与句子:教师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于实际语境中。
4. 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进行总结,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版》岳阳楼记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3. 图书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外拓展: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游岳阳楼记》全文。
(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更多关于范仲淹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章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语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
巢湖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
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我们已经读了几篇诗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
阳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杜甫、孟浩然的都是诗歌,都是概括的写法,借助想像和虚拟,主体形象是抒情的,不过取岳阳楼和洞庭
湖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借以抒发诗人的感情。
诗和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诗的形象,不是照抄现实的,而是把现实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的。
袁中道的散文《游岳阳楼记》却描绘了一个现实的、引人泪下的洞庭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排遣抑郁的情思。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袁中道及其作品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阅读相关鉴赏文章,制作相关课件;布
置预习任务。
厂♦教学过程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诗两首》。
•《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其绩稍逊于
宏道。
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
真率,抒写性灵。
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
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
百里。
”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
么看法?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
任。
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
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
袁中道认为藤
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
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
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象,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曾祺《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年版)。
那么
()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
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
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
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
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
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
“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
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
的色彩。
()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
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
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
状和质地都改变了。
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四、课堂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
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
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
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
悦目的佳作。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完成课本同步训练第一、二、三、题。
六、板书设计:
散文一篇:(散写实)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