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翻译赏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散步》一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都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⑥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
B.第②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新生生命的活力。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背诵两首诗歌,翻译两首诗歌。
2、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异同。
3、积累有关劳动的诗歌,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
学习任务一
背诵、翻译两首诗歌
学习任务一
芣苢
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最悠然的劳动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天真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习近平谈劳动:
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 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
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 生活靠劳动创造。
《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 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
《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 不同?
最惭愧的劳动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描绘一副江南农忙生活的景象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描绘一副江南农忙生活的景象杨万里的《插秧歌》是一首生动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情景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农家生活的繁忙与和谐,还深刻体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诚斋体”风格。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2、注释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栽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
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
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
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插秧诗》鉴赏

这首诗简单吗?
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 源自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 映着的蓝蓝的天空。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 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 (道)”,
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 却是一直向前的。
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种的什么田? 低头是什么 意思? 同学们六根清净了吗? 你听过后退是向前的故事吗?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者简介
契此和尚,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明 州(浙江宁波)云游僧人,号长汀子。世传为弥 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 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 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 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受欢迎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 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 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在日本,布袋和尚是七福神之一。
六根是啥?
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 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六根怎样才能清净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插秧 诗歌

插秧诗歌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插秧歌》2.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插秧偈》3.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契此《插秧歌》4.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
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
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
——姜特立《观插秧》5.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陆游《时雨》6.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范成大《插秧》7.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戴良《插秧妇》8.闻道田家日夜愁,黄云白雪不全收。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
——王炎《闻田家插秧已毕》9.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耕图二十一首·插秧》10.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
——胤禛《耕图二十三首其十插秧》11.秧把束西畦,东畦翠罽齐。
甘心鹤俯啄,不用马行泥。
井井塍千曲,泱泱水半犁。
黄云它日事,欢喜舞龉齯。
——葛立方《观插秧》12.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载秧把,往来疾於鸿。
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长歌相赠答,宛转含豳风。
日暮飞桨归,小市鼓冬冬。
起居问尊老,勤俭教儿童。
何人采此谣,为我告相公,不必赐民租,但愿常年丰。
——陆游《夏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13.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笛怨辞

插秧歌
作者:张契此
(版本一)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版本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释 青苗:指稻秧。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
获。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
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作者简介
俗名张契此,生于后梁乱世,浙江奉化岳林寺僧,常背一布袋出游 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 名长汀子。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他容貌猥琐,头大腹鼓,出语 无定,寝卧随处。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以为弥勒 菩萨应化。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庙多塑其相,置于首殿,虔诚供奉。 关于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广。
3、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 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4、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 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5、唐·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 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 7、宋·晁补之《鸡肋集·六·代尚书侍郎两制祭魏王文》:“汉 惩秦馀,非刘不王,矫枉过中,尾大股强。” 8、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miǎo邈然以风裁自持, 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 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纵读《钓台题壁》全诗,觉得语言凝炼,情韵双绝,确可称为现代 著名的爱国诗篇。此诗中名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历 来为人传诵,前半句尚真实,名马不必着鞭而知奋蹄,鞭即后悔;后半 句则是假设的真实——那其实不是怕情多而累及“美人”,也不必有此 自信,却是着实的最怕累及自己。常用来形容潇洒脱俗风流自赏的人 物,此句为人津津乐道,著名的武侠小说巨匠古龙先生,就曾经在其小 说《猎鹰赌局》中进行引用,也常常将此诗句用以自诩的对联。
插秧歌原文及注释

插秧歌原文及注释
插秧歌原文:
插秧歌
契此〔五代〕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译文:
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插秧歌注释:
青苗:指稻秧。
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后退原来是向前: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前言】《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
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注释】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翻译】全家人一起忙农活,小儿子负责拔秧,田妇负责接秧,农夫负责抛秧,大儿子负责插秧。
斗笠就像打仗用的头盔,蓑衣就像打仗穿的盔甲,雨下的很大,从头湿到了肩膀。
有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继续低着头弯着腰干着活。
抢插的工作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你得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赏析】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翻译赏析《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作者为宋朝诗人布袋和尚。
其古诗全文如下: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前言】《插秧歌》,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
契此俗姓张,又称“布袋和尚”,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注释】⑴青苗:指稻秧。
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⑶后退句: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赏析】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
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
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
各家的田均已插好。
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
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
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