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篇: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7

拨开云雾见彩虹,透过现象见本质——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出现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1.抓关键语句法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保护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所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为叙事,后为评论。
关键语句是两句评论的话。
审题立意时就要抓住这两句评论的话,正确揣摩其含义,同意其看法就从正面立论,不同意其看法,就从反面立论,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
所给两句评论,角度不同,这就提醒考生写作该文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一是强调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二是要想有创造发明,就要重视细节,多观察多思考,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透过现象看本质PPT课件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 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
①人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②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远见!
.
.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 题目作文。
.
.
事物“本质”的核心 → “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 任何好的社会现象→ “公心” 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 “私心”
寻找现象中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整理 归纳。
.
“感动中国人物”中扎根边疆 的胡忠和谢晓君教师夫妇以及 烤羊肉串助学的阿里木。
他们都是
?
他们都做到了
?
他们都让我们
?
.
针对现象中的共同特征进行探究并解 释,运用的方式是进行提问并解答。
审读材料,运用所学方法,切入一个 角度进行观点的提炼。
.
试一试
我国每 天消耗一次 性筷子450 亿双,需要 砍伐大约 2500万棵大 树。
.
这是一个思维 习惯的问题,人在 对事物进行解读的 时候,首先看到的 都是事物的表象, 如果只根据事物的 表象去推导自己的 观点,就使得观点 显得苍白而不深刻。 要想深入的解读事 物,就必须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 质”!教案
又比如环境问题,似乎是与“私心”没什么联 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 “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草原为什么会衰 退?是因为过度放牧。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 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越来越大的需求,是 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 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 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 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 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果能分析 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立意就很深刻了。 教案
画虎画皮画骨知人知面知心——2016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画虎画皮画骨知人知面知心——2016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13期韩延明考纲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表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
能够面对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剥去外壳,洞察真相,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提分技巧一、记叙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1.深入本质,揭示灵魂。
记叙文要写得深刻,就必须从身边的人、事中寻求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提高一步,开拓一层,由表及里深入本质,触及骨髓,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
2015高考江苏卷《王大爷的早餐店》,描写王大爷的性格好,小店生意红火,他的粥里有肉,且价格不贵。
.当“我”好奇地问到“那大妈呢”之后,王大爷的笑容僵了下来:“你大妈啊,陪着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们来陪陪我嘛……”考生叙述凡人小事,暗合“智慧”的题旨。
但文章不止于此,后文进而交代王大爷丧偶后靠开店与街坊谈天说地打发孤独的时光。
至此,王大爷忍受苦难、化解苦难的智慧跃然纸上。
2.以小见大,以事寓理。
即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大精神。
不露声色地叙述平凡小事,但琐事中隐含生活哲理。
叙事娓娓而谈,充分蓄势,文末揭示哲理,犹如相声抖开“包袱”,立意突显,回味无穷。
2015高考四川卷《老实爸爸PK聪明儿子》,写爸爸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但只图快;爸爸喜欢玩游戏,“我”也喜欢玩游戏,但没了兴趣就换一个;爸爸做事执着,“我”用心不专。
结果,爸爸走到哪儿都有朋友”,而“我”却“成了孤家寡人”。
我迷惑不解。
爸爸告诉“我”:“老实人才最聪明,聪明人不一定真聪明!”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结尾水到渠成揭示蕴含的哲理,突出寓意。
3.画龙点晴,升华主题。
高明的作者总是不慌不忙地叙事,把读者引向自己设定的思维方向,设置一个“陷阱”,让读者按照常规思维模式去理解。
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训练点阐释】“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剥去一层,讲出至理,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写作时,仅仅是从人到人,由事到事,从表面到表面,内容不免过于直观化。
如此写作,其直接后果无非就是就事论事,在高考中必然导致就材料而议论的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
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
【应对策略】近几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考查点侧重于: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创新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注度、真善美的意识等。
譬如今年的作文题,如果考生能超越“感恩”,能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这其实就是要写出生活的精神层面的内涵来。
而有一些考生只是实写现实的生活,缺乏对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思考,只是就事说事,就现象说现象,因而文章显得非常肤浅。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就是告诫我们作文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要做到深入发掘和有机生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文章灵动起来。
1.慧眼: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对社会经验和阅读能力有限的人来说,细致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入能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今年有一篇高考作文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亦有如父亲般宽广的胸怀,能够让父亲靠在我怀里,撑起爱的晴空。
”这样的表达显得视角独特,儿女从父亲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感受父亲的辛苦与爱,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2.理性: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
第20招 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中考作文指导快速提分26招

第20招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篇【故事播讲站】让路外国作家马克·吐温一次上街,正好和一个骄横的年轻人碰了个照面。
年轻人气势汹汹地说:“我从来不给蠢人让路。
”旁边的人看看年轻人,又看看马克吐温,看这僵局怎么收场。
没想到马克吐温侧身而过,口中只说出两个字:“我让。
”马克吐温走过去了,人群发出了笑声。
原来大伙理解了,那两个字是“我从来不给蠢人让路”的延续,也就是说他给蠢人让路,只是没有把话说明、说透。
故事中的双关语含蓄、敏锐,让文章更耐人品味。
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时不时就会迸发出好句子,甚至还会有奇思妙语。
把这些句子放进文章中,还愁写不出思想深刻,令人回味的佳作吗?【技法报告厅】有的文章,看一眼就能通晓它的意思,再深入分析,就没有别的意思了。
这样的文章,我们只能说它肤浅。
一篇文章缺少深刻的内涵是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的。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肤浅的表层认识上。
中考作文贵在有独特的见解。
如果你的见解是新颖的、独到的、深刻的、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议论性文章要求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要求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中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这也只是举例而已,具体作文和具体观点要具体评价。
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向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刻,中考作文中认同社会流行的正确点而又有自己深切体会的,也是深刻。
高明的考生,要做一只健美的猪豹,在无数次奔跑中,寻找草原各个角落藏匿的猎物。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呢?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
要深入本质必须有一个概括的过程,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认识才能产生飞跃。
独到的见解来源于深邃的思考。
语文作文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子

语文作文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子《原来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在森林里看到一棵大树,大树的叶子都掉光啦,看起来特别可怜。
小兔子就想:“这棵树肯定是生病了,太可怜啦。
”
可是,当小兔子把这个事情告诉小猴子的时候,小猴子却笑着说:“小兔子,你只看到了表面。
这棵树掉叶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秋天到啦,天气变冷,树也要准备过冬呢。
”
小兔子听了,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哦。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同学哭了,可能会觉得他是因为不开心,但也许是他被一个故事感动了呢。
所以呀,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会多想想,多观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别被表面骗啦》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在笼子里懒洋洋地趴着,一动也不动。
我就跟旁边的小伙伴说:“这老虎是不是没力气,太懒啦。
”
这时候,动物园的叔叔听到了,他笑着跟我说:“小朋友,不是老虎懒哦。
它在笼子里活动的地方小,没办法尽情跑跳,而且现在是中午,天气热,老虎也想休息休息呢。
”
我这才明白,原来是我误会老虎啦。
这件事让我知道,我们看东西不能光看表面,得好好想想里面的原因。
比如说,看到同学考试没考好,不能就说他没好好学习,也许是他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呢。
所以,小朋友们,咱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搞错事情哟!。
高考作文系统训练(26)——现象与本质

高考作文系统训练(26)——现象与本质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
——鸭子定律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
——作家林达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主题:价值理念生活哲思来源:安徽省皖北高三2022年3月联考【审题】材料一讲的是“鸭子定律”——安逸需要底气,悠闲需要实力。
那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轻松与自在,都是“假象”,真相是水下一刻不曾停歇的努力;没有一种光鲜亮丽是理所当然的。
材料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厚积薄发;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等等。
材料三的句子,有诗意,有哲理,让人看到了器物中蕴藏的历史,看到了疤痕、碎片中人类的前进脚步,令人想到表面背后的真相,细节背后的浩瀚文明。
写作时,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来确定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风轻云淡,从容淡定,其实已经历过世间繁华;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苦难、奋斗和拼搏,才能换来表面的从容,甚至是美丽的伤疤。
亦可互相参照,分别提炼。
但不论哪种思路,关键都在于讲清“表面现象(轻松、安逸、成功、幸福、文明……)”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苦难、拼搏、积淀、岁月……)”的关系——“发现荣耀表层背后的艰辛、深蕴、苦难”,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
【立意】1.透过表象发现本质。
2.美丽背后是汗水,疤痕背后是人生;伤疤亦美丽,碎片也温柔。
3.厚积薄发,绽放精彩。
4.唯有奋斗不息,方能从容自在。
5.磨难中成长,汗水中奋起。
6.做厚重之人,行低调之风。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2高考作文预测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净铅华,归于明镜——立意篇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供稿/陈强[华东师大二附中] 专题解说《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庄子见鲁哀公。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庄子日鲁少儒。
哀公日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日‘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
哀公之浅陋,在于其只重其形而忽其心;庄子之高妙,在于其抛开现象的迷惑,看到了内在的本质。
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一如虞公信宗亲鬼神而亡国,一如桓公受孟子之教而豁然。
这就是本质的力量。
治国如是,文章亦然。
若能免哀、虞之粗鄙,发庄、孟之辨识,透过现象切近本质,不独能增益论说的力量,更能彰显思想之深刻。
既如此,我们又怎样做到在行文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呢?首先在于清楚的认识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所谓现象,指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外部表现,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各个片面或表面特征。
包括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
所谓本质,强调的则是事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联指尖,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它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往往难以通过具体的感官感知。
由此可见,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征,是局部的、个别的东西。
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
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世上千差万别的生命机体,其本质都为核酸和蛋白质;而同样是水,却分为雨、雪、冰、露等表象存在。
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它们是为表里,互相依存。
其次在于自觉的意识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反映了当时以顾宪成等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们的一种博学笃己、心怀天下的自觉情怀,流传颇为久远。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学堂,尚能耳闻风声、雨声与朗朗读书声,而于家事、国事、天下事,却往往乏于目见、置之案桌之下。
个中原因自是不一。
但一学子没有深广的济世之心,自然不会对世间万象投入更多的关注,而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自然难以有深远的思索与‘高瞻的识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发于文章之中,也就不免于只见叶落而难以感受秋之将至了。
故而要于作文中透过现象切近本质,首先心中要有现象,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观察与积累,掌握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形成第一手材料。
因为材料是认识本质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感性材料,就无法进入认识本质的大门。
而在积累第一手材料之后,更要有时刻剖析现象的意识。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意即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得从何来,来源于求思之深,源于无不在的深思。
古人的话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应是有所启迪的如果我们只津津于对象的观察与积累,而乏于思考,不仅难窥庐山之面目,更会迷失在林林之象中,其危害则更甚于心中无象了。
最后在于正确的方法鲁人截杆而入城门,曹冲置船以称象,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方法,不仅能使事情达成,往往还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的作文过程中,要真正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一些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者学会抽象思维,切忌停留表象。
所谓抽象思维,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它能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如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面对千姿百态的大雁、海燕、仙鹤、天鹅,我们只识其为水果,又或者只见其为鸟类,这是不是无趣且无味呢?如若我们能于其水果鸟·类的外表下抽象出生命的共性,能看到它们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背后生命的勃发,能看到世界上万物共生的和谐,那么,我们的文章是否也就显得诗意盎然,甚至于附着了些生命的光辉呢?二来学会由此及彼,切忌就事论事一考场作文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单一的一则材料,常常难以一下把握其要旨,若能有两则相近或者相反的材料,理解起来反而容易得多。
这是因为两则材料,往往提供了一个比较点,而这一个点恰恰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透过现象看本质亦然,因为现象是复杂的、多变的,而本质却常常是单纯的、固定的。
如果我们能从一种现象联想到与之相类似的现象,再由多个现象去发现其共同点,其内在所蕴含的本质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比如前些时间沸沸扬扬的小悦悦事件,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这一事件中路人的行为,那么大致也就停留在对人性冷漠、道德沦丧的审判层面;若是能够联系到社会中层出不穷的诸如老人倒而不扶的现象,便能引发我们对产生人性冷漠、道德沦丧背后的社会原因、价值取向的深思了。
三则学会慧眼识珠,切忌为假象所迷。
负鼠假死而逃生,树蛇化枯木而毙敌。
现象对人的迷惑不仅仅在于它的复杂,还在于它的真假。
假象之所以成功,源于人自身的局限与盲目,只有不为假象所迷,才能发现其背后的本质。
一如近些年盛行的古城重建风,行事者多打着保护历史弘扬文化的旗号,粗略一看不无裨益。
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现象仔细分析,又有多少重建真正是为了历史与文化,是痛心于历史的湮没与文化的失落?其背后隐藏的大多是政绩的需要,行的是开发旅游、聚敛钱财之实。
试想历史怎能轻易重建,文化怎能一天速成?透过假象,这些所谓的历史、文化运动,不过成了物质的附庸、利益的面具,岂不悲哉!四要学会抽丝剥茧,切忌半途而终。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有一个过程,它的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而,对于现象,要善于作多层次的分析,像剥笋一样,一层深入一层,如登山一般,一级更上一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品得笋的美味,才能领略山之险峻,也才能体悟到现象背后有别于一般认识的更深层的意蕴。
如上海高考之丹麦人钓鱼的材料,有人着眼于人的行为,于是谈舍得的智慧;有人专注人的智慧,从而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人推究人的意识,所以谈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者之间,已然形成剥笋之效。
但还有人由此思考人性,探究人如此行为的根本目的,进而论及人类的先存之见,视其为自私的智慧,与前三者相较,似又深入一层了。
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不止于此,比如转换角度、见微知著、因小及大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要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是提升文章立意的不二法门。
百无一用是书生文/陶文婷[华东师大二附中] 在现今的社会里,文人们走到了穷途末路。
从中文系的深闺大院中刚探出头来,大学生们便发现,这个社会已没有角落供他们舞笛吹笙。
小帽绸衣褪落,留下一个个形销骨立的落寞书生。
无处弄文。
几乎没有企业招聘时考的是文字素养,考精算和经管的倒是不少;就业率排名列表上,计算机雄踞一方,把中文哲学远远甩在后面。
文科生们孕育了四年的诗情豪气,还没啸出就只得失望地生生咽下。
做什么好呢?写小说需要新鲜噱头,搞理论研究不能维生,出国吧——文科类专业前景不佳。
前段时间,哈工大一位教授更是直截了当地断言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
言下之意,文科类研究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陈旧、冗长,仿佛旧社会中抽出来的一块裹脚布。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确。
想天上宫阙不能把人类送人太空,风花雪月也不能阻止气候变暖。
千金散尽不仅不会还复来,还很有可能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些幻梦般的呓语和玫瑰色的理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们自然敬而远之。
但我们真的不需要书生了吗?讲科学爱理性的今天,我们真的应该急切地甩去这个老朽的累赘吗?你一定会摇头,即便只是因为你月月都看的《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书生,或者文艺青年们,是他们不懈的吟诵使我们精神世界不至于空虚垮塌。
至少是几丛小繁花。
他们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他们是民族的记忆者。
数千年前那个纤巧的少女已经不在,但青青子衿仍被一个又一个有情人哼唱着;长江边的白发渔樵已然仙逝,但看秋月春风的笑声依然回荡。
一分一秒,一颦一笑,文人用笔挽留下了五千年。
是谁告诉你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是谁教导你吾日三省吾身?没有书生,这些都会埋没在黄土里;是他们用孱弱的双手把这些珍宝挖了出来。
他们是社会的呼唤者。
社会的发展总有风波,那挥舞旗帜的就是他们。
我记得韩寒曾义愤填膺地写《三峡是个好大坝》,也记得蒋方舟说快乐不是派发药丸。
风口浪尖上,是文人喊出了群众的心声。
的确,文科生造不出跨海大桥,但他们大笔一挥便绘出巨龙越江的图景。
哲学不是我们的双手,而是头脑、内心和灵魂。
如果文科生真的领略了自己的所学所感,他们绝不会茫然不知何从。
他们明白社会需要自己。
因为,总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
专题点评材料提供的是当今社会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看法文科生落寞寂寥、缺乏前途;理科生蔚为大观、备受追捧。
文章扣住了材料提供的信息,却不局限于材料提供的信息,她从文科的背后看到了文化,从理科的背后看到了科学,从而将文科、理科形而下之争升华为文化、科学形而上之辩,这便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
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文章的立意自然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而不存在就事论事之弊了。
陈强知文论世文/陈韵菲[华东师大二附中] 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这一出自哈工大某教授的言论,恐怕是寻常人也不敢苟同的吧?且先不论文、哲的好处,这位教授的论断本身就是片面的、矛盾的。
他说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可于大学文科学堂,却不难发现如蒋方舟这样的知性青年;他说文科生反科学、爱哲学,可是哲学原本就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何以既爱且反呢?他说挺中医,将贻害社会,那中医文化又怎能延续千年,并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正步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从个人主观角度…发,武断且不合实际地作出评价,只能说这位教授在科学理性的重压下,不自觉地陷入了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怪圈,能不谬哉?文、史、哲,是祖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成果,是先人思想与文化的结晶。
放眼中国,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史记》《春秋》到《资治通鉴》,从天人之辩到气理之论,正是它们铸造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也正是它们滋养了一代义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再通观世界,古代丽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神话与悲剧,古罗马的十二铜法表,谁又能否认它们对于人类发展无可估量的价值?的确,这是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产品在理的基础上层出不穷,不仅种类丰富,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这并不能就此否认、抹杀文的重要性。
想想,诺贝尔在嘉奖物理、化学的同时,也为文学领域的杰出者留下了一席之地,不是吗?由此可见,那些嘲讽文的人,不尊重文之价值的人,大概也是不懂文的人吧。
当然,明文之意,重文之用,却也不能偏执于文,唯有文理兼备,方能从容行走于天下,立足于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