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货币银行学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1)
该理论的产生:1937 年凯恩斯的学生罗伯逊 在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因此是古典利率理论的延伸。 对凯恩斯利率理论的批评: 认为凯恩斯利率理论完全忽视储蓄、投资等 实际经济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认为利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与现 实经济现象不符。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2)
一、古典利率理论(4)
(二)均衡价格论(马歇尔) 基本观点:认为利息是资本需求与资本供给达到均 衡时的价格。 资本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资本的供给取决于抑制现在消费而对未来享受的 “等待”; 利息率由资本供求双方共同决定。
一、古典利率理论(5)
(三)古典学派关于利率与储蓄、投资间变动关系 的分析: 资本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 好”、“节欲”、“等待”等因素。 当这些因素既定时,利率越高,储蓄的报酬 越多,储蓄增加,反之减少;储蓄是利率的增函 数。 当资本边际生产力一定时,利率越高,投资 越少,利率越低,投资越多;投资是利率的减函 数。
(一)利息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 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 利润的一部分。 (二)利率 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金的比率 称为利息率,简称为利率。以公式表示: 利率=(利息/本金)×100%
二、利率的计算方法
(一)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1、年利率:1% 如:年息 5 厘,指本金 100 元,每年利息 5 元。 2、月利率:0.1% 如:月息 5 厘,指本金 1000元,每月利息5 元。 3、日利率:0.01% 如:日息 5 厘,指本金 10 000元,每天利息 5元。 4、换算:月利率=年利率/12 日利率=月利率/30=年利率/365
利率的变动因素分析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1、从货币的供求看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
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
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
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3 / 30这个问题: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利息与利息率

收益的资本化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使收益的资本化成 为可能,即所谓的收益资本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 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 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算 出资本金额或价格,这就是资本化的概念。 “收益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P=B/r,其中B代 表收益,r表示利息率。
利率的一般作用
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 ①调节社会资本供给; ②调节投资; ③调节社会总供求。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 ①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 高经济效益。 ②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 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利率 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终值(final value):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
和,一般是指到期的本利和.
★现值(present value):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
值.
▲可以从
S P (1 r ) 倒算出
n
p
S (1 r ) n
▲现值的概念可以用于贴现、投资决策等.
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复利是单利的对 称,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再加入 本金,一并计算出来的利息.
▲复利的利息计算公式为:
I P[(1 r ) n 1] 或 : I P (1 r ) n P
▲复利法是指按复利计算利息的方法,即在计息 时把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再加入本金,一并计 算利息的方法。其本利和公式为:
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 单利(simple
interest):单利是指单纯按 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用公式表示为:
第四章 利息和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一、利息 ★ 利息的含义 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借出货币资金而从借 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 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 利息的产生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货币 持有人贷出货币就等于放弃了用这笔货币购置土地而能获得 的地租,所以他应该获得相应的补偿,即取得利息。第二节 利 Nhomakorabea及其种类
二、利率计算公式 利息 利率 100% 借贷额 月息率=年息率÷12 日息率=月息率÷30 例如:借贷资本金为10000元,一年 的利息额为1000元,则年利率为10%。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三、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 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此利率发生变 动时,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一、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社会平均利润率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预期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利率管制
二、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总体上来看,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 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 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 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最终转化形 式,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取 决于平均利润率。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具体内容: ☆ 利率的变化范围介于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 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进行分配 的比例。 ☆ 由于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使利率具有如下特点: 1、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 下降的趋势,因而导致受其影响的平均利率也有同方向变 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就一个阶段来考察,每一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是相对稳定 的量,因而平均利率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3、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 ,因而使利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找到一个具 体的决定规律。
第八讲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第十二章第一节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1.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 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
2.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 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
利率 = 机会成本补偿水平 + 风险溢价水平
所以,无风险利率也就是消除了种种风险 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
对利率作用的一般估价
1.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 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 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利率 的影响非常直接; 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需求与供给,对市场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对国民收入分配, 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 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 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4)1
第十二章 目录
第一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4)2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第一节 利率及其种类
(4)3
第十二章第一节 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及其系统
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 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经济学的著述中也称之 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return)。 现实生活中的利息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如3个 月期的贷款利率、1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6个月期的短 期公债利率等。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利率品种已达千种 以上。 经济学家在著作中涉及的利率及利率理论,通常是把形形 色色、种类繁多的利率综合而言的。有时,“市场平均 利率”这类概念也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指哪一种具 体的统计意义上的梳数量念。
(4)11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二)利率结构
在不同类型的融资中,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就存 在着利率的结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利率的 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二)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 环境与条件
• (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 决定利率水平; (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 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 (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 高; (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 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为什么我国要进 行利率市场化改 革?
• 为什么应逐步放 松利率管制,实 行渐进式的利率 市场化改革?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总结
• 要理解利息,可以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也 可以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它都能表明利息 实际上是租用资金的价格。
•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 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即是收益的资本化。 B=P×r
• 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农奴或小生产者所创 造的。体现了剥削关系。
• 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 (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的分析)本质上是剩余价 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借贷 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瓜分剩余 价值的关系。
• 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要经 济杠杆之一,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 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报 酬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要从现值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种类的债 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 但其思想是相同的。
金融学-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1、中央银行利率、金融机构利率、金融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
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
利 率 体 系
金融机构利率
贷款(贴现)利率
发行金融债券利率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如LIBOR等
金融市场利率
民间借贷利率 各种债券的利率
2、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1)存款利率:
客户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时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额的比率。
一、利率决定理论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观点: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M=M1+M2=L1(Y)+ L2(Y) 4、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观点:利率由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正相关)来自储蓄、银行信用和反窖藏 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来自投资、反储蓄和窖藏;
二者的比较:
固定利率: 融资中的不确定性减弱、有可能成为不合理的利率。 浮动利率:利率能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资金供求的变动而适时地 调整,但融资中不确定性提高。
5、官定利率、市场利率、公定利率
(1)市场利率
在借贷货币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 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通资金时商定的利率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各种有价证券时的利率。 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
(2)贷款利率:
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所收取的利息与借贷本金的比率。
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 A、银行作为企业的本质 B、一部分资产处于低利甚至无利状态 C、贷款收息率问题 D、贷款的流动性低于存款的流动性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名义利率
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
(2)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1)

上例:(1+5%)(1+4%)-1=9.2%
• 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息税曾三度被免征,而每一次 的变革都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 1959年
• 1993年
• 2008年10月9日
• 1999年10月31日前,不征收利息所得税 • 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20% • 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5% • 2008年10月9日后(含10月9日),免征
▲单利法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利息仅按借贷本金、利率和期限一 次计算。
▲其本利和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 本利和=本金+利息
S=P+I=P+P·r·n=P(1+r·n)
▲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 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 第一年, S 1 P I 1 P P r P ( r1 ) • 第二年, S 2 P I 2 P P r 2 P ( 21 r ) • ……. • 第n年, S nP I nP( r 1n)
二、现值、终值与贴现
1、含义 • 现值是指未来金额的现在价值,把未来价
值折算成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 终值反映了按复利计息的资金的未来价值,
于0; 3、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小于0
时,即为负利率。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粗略计算方法 rip (1)
• 精确计算方法 i 1r 1
(2)
1p
r=(1+i)(1+p)-1 (3)
推导:
i
1 1
r p
1
i(1+p)=(1+r)-(1+p) r=i(1+p)- 1 + (1 + p) =i+ ip+ (1+p)- 1 =i(1+p) + (1+p)- 1 =(1+i)(1+p)-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利息率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如认为由资本供求所决定的实际利率论、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流动偏好论以及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等。
与之相对,马克思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
2。
利率的影响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因素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 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
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3。
我国利率决定及影响因素有:
利润的平均水平;
资金的供求状况;
物价变动的幅度;
国际经济的环境;
政策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