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

《桃花源记》

一、在以下原文上注释加点的重点词: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名句默写填空: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B.

(6)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三、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本文以为线索,按顺序,依次写了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经过。

3、各段主要内容概括:(1)

(2)

(3)

(4)(5)

4、从全文看,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具体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答:(1)(2)(3)

具体表现:

4、《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答:(1)(2)(3)

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桃花源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通过描写这样的桃花源寄托作者什么感情?(中心)

答:

6、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

四、文段内容理解:

(一)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1、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里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

3、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

4、第二段划线句子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一个怎么样的桃花源?

答:

5、第三段文字叙述了哪两方面内容?

答:

6、第三段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答:

渔人“具答之”想想答的什么话?答: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

8、为什么来了就“不复出焉”?

答:

9、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答:

11、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二)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

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作用是什么?

答:

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虚构的目的)

答: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为什么作者要寄托在这篇文章中?

答:

五、拓展延伸发挥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注意描写要有文采,句子优美)答:

(2)“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你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