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和《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三峡、答谢中书书

三峡、答谢中书书

一、主要内容及情感(主旨)
1、《三峡》: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 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 三峡风光的欣赏之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赞美之 情。 2、《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 秀美的山川景色,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 勃勃生机,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表达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二、山水等景物特点(总的景物特点 见上)及写法
1、《三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美) 水—夏水:水涨流速、交通阻绝;(奔放美)
春冬之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 秋水: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凄婉美)
二、山水等景物特点(总的景物特点 见上)及写法
①为何先写夏水再写其他季节的水?作者是为江水作注, 重点写水,而水又以夏季水为盛,故先写夏水。 ②为何先写山再写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既揭示水急 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 的图画。 ③哪句话写山的连绵不断?哪句话写山的遮天蔽日?写山 的遮天蔽日用了什么手法?“自三峡……阙处。” “重 岩……曦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④为了写夏日江流湍急,用了什么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 ⑤全文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将 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 影”等字;写秋景,着“寒、肃、凄、哀”等字,便将景 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①景物特点:空阔、肃杀、冷寂、脱俗 ②从哪几个角度写景:未游西湖时,概写; 游时,先总写,后具体描写。 ③写“湖上影子”的手法:白描(作用:宛 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包含了 诸多变化,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悠远脱 俗,人与自然精神上统一和谐) ④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人教版2017审定版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2017审定版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三峡》同步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注音。

(5分)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属()2.填空题。

(13分)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③故渔者歌曰:“ ,。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1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6分)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词句。

(7分)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4分)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2分)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分)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3分)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3分)13.《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郦道元(470-527):偏学术性的,客观的; 陶弘景(456-536):偏娱乐性的,潇洒的; 吴 均(469-520):偏劝导性的,恬淡的。 谢中书(500-536)
பைடு நூலகம்
南北朝时期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 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 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清谈务虚
写山水
根据视频描绘山水(优酷上有很多山川景色的视频)
万水千山总是“情”
南朝政治,先后有刘宋、萧齐、萧梁和南陈,多 为禁军首领政变所建。鉴于东晋王室孤微、门阀 势盛的教训,南朝皇帝为维护皇权和制衡高门世 族,往往以宗室子弟掌握军权,守为外藩。但皇 室与外藩诸王之间,多有猜忌,常起冲突,以致 骨肉相残,政局更迭,各朝维持的时间都不甚 长。
尊佛重道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内心矛盾)
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
之情;
2.都运用了多种修辞;
3.俯仰,远近,动静,视听等;
4.郦、吴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青白之色;
5.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
密林,泉水,猿啼……

1.形式上:骈散不同; 2.描写上:顺序不同; 移步换景、移时换景、移目换景 3.目的上:动机不同。
陶水:
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吴氏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山:
夹岸高山——千百成峰;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描写 1.都主要运用了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

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一)(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

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

人滩,江水非常湍急。

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沿溯阻绝..阻断,隔断;有的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

(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险水急三峡景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异同。

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二)【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峡》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峡》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峡》一、课内阅读(2022·重庆沙坪坝·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B.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出师表》)C.每至晴初霜旦./旦.辞爷娘去(《木兰辞》)D.属.引凄异/忠之属.也(《曹刿论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时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依次写作。

B.本文第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

C.第二段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直接描写出夏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D.本文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本文与链接材料都以落泪作结,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听者落泪的不同原因。

【链接材料】舟出巴峡[清]王士禛曲折真成字,沧波十月天。

云开见江树,峡断望人烟。

新月数声笛,巴歌何处船。

今宵羁客泪,流落竹枝前。

(2022·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专题05 八年级上册(上)-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六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专题05 八年级上册(上)-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六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专题05 八年级上册(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17组)(一)(2021年安徽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 [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4.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 (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 (1)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 (2)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12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
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晓雾将歇() (4)
四时俱备()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
勃勃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