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公开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金刚石、石墨、C60》公开课教案

《金刚石、石墨、C60》公开课教案
学生在用玻璃刀刻划玻璃时可能不注意,弄伤手,教师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这么大的差异感到疑惑,教师通过图片以及感知模型、小实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
有的组可能实验现象不明显,通过组间交流观看成功组的实验现象来弥补。
精习
1、知识梳理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及用用途
学习重点
金刚石、石墨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C1型)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
及对策
备习
1、生活中常见的碳单质的一些用途;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电池盒、导线、铁架台、烧杯、注射器、电池、玻璃刀、红墨水、脱脂棉、铅笔芯、碳棒、金刚石、石墨、C60模型。
播放PPT,展示焦炭和炭黑的用途播放C60有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及部分用途
观看动画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名同学分别用铅笔芯、小刀、玻璃刀刻划玻璃,其他同学观察。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得出金刚石硬度大这一结论。
学生阅读材106
页,结合刚才的实验完成学案上的探究一。分组报告,补充、纠错得出正确的结论。
2、重点深化
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1、依据学案上的表格梳理本节课知识
2、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知识运用部分的问题。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与学生共同总结提升;查看学生知识运用完成情况,个别问题进行点拨。
独立完成学案上知识梳理,组内交流。与老师共同梳理本节知识。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同素异形体”,详细内容涉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2. 了解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难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这些碳同素异形体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2)石墨的结构与性质;(3)C60的结构与性质;(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3.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举例说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石墨:层状结构,C60:足球烯结构;(2)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60转化为石墨;(3)金刚石:饰品、工业切割;石墨:电极、润滑剂;C60:超导材料、药物载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掌握程度如何,实验环节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2)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3)进行关于碳同素异形体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重点分析这三种碳单质的异同,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并能解释其成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点: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碳单质样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讲解三种碳单质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实例。

5. 课堂实验: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3. 三种碳单质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说明其优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碳单质,如纳米碳管、富勒烯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碳单质的应用,提高化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2单元“碳的世界”中的第1章“金刚石、石墨和C60”。

具体内容包括: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以及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

2. 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并能运用该概念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共性与特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的区别。

重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放大镜、导电实验装置等),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2)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3)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6. 实验演示: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2. 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验现象及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结果。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硬度大,导电性差;石墨:层状结构,导电性好,硬度较低;C60:足球烯结构,导电性能介于金刚石和石墨之间。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已对氧气的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技能已初步形成,并在水的净化中对木炭、活性炭吸附性有所了解,很容易实现从气态非金属单质到固态非金属单质认识的过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已有了由现象推知性质,由性质了解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知道;在情感态度方面本节课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高新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本节课为课题一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教材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都是碳单质,它们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因此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放在石墨中介绍。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碳单质化学性质及碳的氧化物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⑶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⑴学习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图片、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⑵通过对碳原子排列方式等内容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⑵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注射器、棉花、活性炭、品红溶液、烧杯、药匙、蒸发皿、蜡烛、打火机、玻璃刀、小刀、玻璃片、铅笔、灯泡、电池、开关、导线。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焦炭、炭黑木炭、活性炭:吸附性二、石墨:决定决定三、金刚石:结构→性质→用途←←体现体现四、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金刚石、石墨和C60》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 石墨和C60
第1课时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单质 和 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的单质
例如:
氧元素组成氧气和臭氧, 磷元素组成红磷和白磷。
碳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石
石墨
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简介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金刚石的结构
金刚石金Βιβλιοθήκη 石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 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经过仔细的琢磨就会成为璀 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含有杂质的金 刚石带有颜色
钻石装饰品
钻头
玻璃刀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正八面
金 刚
体形状、有强折光 性的固体

天然最硬
用途 钻石装饰品
切割玻璃 钻探机钻头










食品脱色
木炭的吸附性
木炭 活 性炭 炭黑
焦炭
结构
用途
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 作燃料,制造黑火药, 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制造活性炭,冶炼金 的,具有疏松多孔的 属,作吸附剂。 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 用于防毒面具,作吸 附剂
制造油墨、油漆、 鞋油和颜料等, 橡胶制品的填料
人造金刚石:
人造金刚 石用于材 料科学, 涂于材料 表面增加 耐磨性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固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 分子似足球、有金属

、不透明的细鳞片 光泽的固体

九年级化学金刚石石墨c60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九年级化学金刚石石墨c60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天然存在旳 最硬旳物体
用途
石墨旳物理性质
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 泽旳鳞片状固体,软,有 滑腻感
用途
导电性能良好பைடு நூலகம்
讨论:都是由碳元素构成旳单质,物理性质 为何会有如此大旳差别?
金刚石构造图
石墨构造图
碳单质旳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旳排 列方式不同
构造 决定
反应
决定
性质
反应
由石墨晶体构造和少许旳杂质构成
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
----有二氧化碳生成
观察这个方程式,看看有什么特点?
C + 2 CuO 高 温 2 Cu + CO2
象这种,
含氧化合物里旳氧被夺去旳反应, 就叫做:还原反应。 例如: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单质, 我们就说它被还原了。
C + 2 CuO 高温 2 Cu + CO2
是碳使氧化铜变成单质铜旳, 我们则说碳具有还原性。
C + O2 2C + O2
C点O2燃(O2充分) 碳具有 书写方程式 可燃性, 一定要注明 条件不同,反应条件, 燃烧产物 冬天用煤取
点2C燃O(O2不充分) 也不相同。暖一定要注 意通风。
碳和某些氧化物旳反应:
C + 2 CuO 高温 2 Cu + CO2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旳红色
----有铜生成
第六单元 碳和碳旳氧化物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什么是单质?请举例阐明。
同种元素构成旳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不一定,氧气和臭氧构成旳就是混合物, 但氧气和臭氧都是由O元素构成。
诸多元素都能够构成不同旳单质,如C元 素构成旳单质主要有:金刚石和石墨和C60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4.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本案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
5.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认知,促进他们在化学学科上的持续成长。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深入讲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结构和应用。
1.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如硬度、导电性等,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
2.介绍C60的结构特点,解释它为何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3.讲解碳单质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刚石切割、石墨电极等,使学生们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2.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单质的性质、结构和应用。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
案例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分享观点。这种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的人教版化学课程中,第六单元课题1引领学生们进入了碳的世界,探索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三种形态各异的碳单质。本案例旨在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碳单质的性质、结构及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碳氏三兄弟”
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具有广泛应用高科技材料”。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碳的单质
提出问题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 、石墨和C 60
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

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一无定形碳
提出问题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因为它们没有固定
⑴木炭具有吸附能性,可以吸附气体、色素,可用来作冰箱的去味剂。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制白糖、处理水等。

(3)焦炭用于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4)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橡胶工业的填充剂等。

知识拓展
1.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的脱色吸附是物理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
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

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碳的单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在教学中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
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
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

不足之处学生生活的经验较少,联系的生少实例不够丰富。

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点)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还原反应认识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出现,钻戒成了婚礼的
必备,成了爱意和忠诚的象征。

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损伤或者掉
色,依然被称以永恒完美品质。

所以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碳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古代书画家用墨写的字画,为什么能完好的保存至今不褪色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稳定性: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时比较困难,所以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
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所以古代用墨写的字经久不褪色。

2.可燃性:碳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1)O2充足时,完全燃烧:C+O2点燃CO2
(2)O2不充时,不完全燃烧:2C+O2点燃2CO
由此证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同。

3.还原性:
探究实验
【实验装置】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最好用喷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少许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固体。

【实验分析】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为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同时碳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变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C+2CuO 高温
2Cu+CO2↑
课堂讨论
1.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
2.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知识拓展
高温下碳能跟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使这些氧化物失去氧而发
生还原反应。

例如:2CuO+C 高温
2Cu+CO2↑,在该反应中,碳得到氧、被氧化生成二
氧化碳,碳是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是氧化剂。

1.碳在高温条件下,还能使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

CO2+C高温2CO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1)O 2充足时,完全燃烧:C +O 2
点燃
CO 2
(2)O 2不充时,不完全燃烧:2C +O 2
点燃
2CO
3.还原性:
C+ 2CuO 高温
2Cu + CO 2↑
CO 2+C 高温
2C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