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归纳航天学是一门探索宇宙空间的科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础的航天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下是一些航天知识点的归纳:一、航天的基本概念航天,又称为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进入、探索和利用太空的活动。

航天器可以是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二、航天器的分类1. 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或其他天体运行的人造物体,用于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

2. 宇宙飞船:载人或无人的航天器,用于执行太空任务。

3. 空间站:在地球低轨道上的大型人造结构,可以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和工作。

三、航天器的运行原理航天器通过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利用地球或其他天体的引力进行轨道运动。

航天器的轨道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

四、航天器的发射1. 火箭: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运载工具。

2. 发射场:进行航天器发射的地点,需要具备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五、航天器的控制航天器在太空中需要进行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姿态调整,以完成预定的任务。

六、人类在太空的活动1. 太空行走: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舱外活动。

2. 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睡眠、健康等日常生活。

七、航天技术的应用1. 通信卫星:提供全球通信服务。

2. 地球观测卫星:监测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

3. 导航卫星: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八、航天探索的意义航天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增进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激发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九、中国的航天成就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建设等。

十、未来航天的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天探索将更加深入,包括火星探测、深空探索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的航天知识点,六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对航天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成为他们未来探索宇宙奥秘的起点。

载人航天知识点总结

载人航天知识点总结

载人航天知识点总结一、载人航天的历史载人航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苏联和美国开始进行太空探索和飞行器的发射。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代。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进行了地球轨道飞行,成为了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人类。

同年,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也成功进行了地球轨道飞行。

此后,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包括月球登陆、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

二、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载人航天器是指能够搭载宇航员进行太空飞行的飞行器,它必须具备适应太空环境的封闭式生命保障系统、高精度的导航控制系统、较大的燃料储备和动力系统等。

典型的载人航天器包括太空舱、推进器、太阳能电池板、通讯设备、仪器设备等。

在设计与制造载人航天器时,需要考虑飞行器的重量、结构强度、热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众多因素,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和航天器的可靠性。

三、载人航天的生命保障系统生命保障系统是载人航天器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主要包括提供空气、水和食物的生命支持系统、航天器的舱内环境控制系统、宇航员的太空服和逃生系统等。

在太空中,宇航员需要在封闭的舱内生存多个小时甚至数天,因此载人航天器必须具备高效的空气循环系统,以及合理的水和食物供应系统。

此外,宇航员的太空服必须能够抵御宇宙射线、宇宙微尘、极端温度等各种外界危险,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四、载人航天的发射载人航天的发射是整个任务的第一步,它涉及到火箭的组装、燃料注入、导航计算、动力系统检测等多个环节。

在发射之前,必须确保火箭的各项系统完好无损,所有的参数都符合设计要求。

一旦发射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发射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载人航天的安全。

五、载人航天的返回载人航天的返回是整个任务的最后一步,它涉及到飞行器的再入大气层、减速降落、着陆等一系列流程。

盘点25个中国航天专业知识

盘点25个中国航天专业知识

盘点25个中国航天专业知识1.火箭推进:火箭推进是航天发射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速气体,推动火箭升空。

2.航天器轨道:航天器轨道是描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动路径,包括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等。

3.航天器发射窗口:航天器发射窗口是指航天器发射时合适的时间范围,要考虑地球位置、太阳辐射压和其他因素。

4.航天器测控:航天器测控是通过地面测控站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和控制,确保航天器正常运行。

5.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指太空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包括真空、辐射、微流星体等,对航天器的影响。

6.航天员训练:航天员训练是为航天员提供的全面培训,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技术训练等。

7.航天医学:航天医学是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学科。

8.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是通过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对地面进行定位和导航,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

9.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通过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实现远距离通信。

10.空间探测:空间探测是对太空中的天体、空间环境和现象进行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1.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指人类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医学和心理学问题。

12.火箭回收:火箭回收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使用过的火箭返回地球,进行维修和重复使用,降低航天发射成本。

13.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指在太空中漂浮的废弃物和碎片,对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14.空间站建设:空间站建设是指在地球轨道上建立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设施,用于科研、实验和探索等任务。

15.月球探测:月球探测是对月球进行的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6.火星探测:火星探测是对火星进行的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7.小行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是对太空中小型天体进行的探测和研究,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8.太阳探测:太阳探测是对太阳进行的探测和研究,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载人飞船航天知识点总结

载人飞船航天知识点总结

载人飞船航天知识点总结一、载人飞船概述载人飞船是一种能够搭载人员前往太空的航天器,通常用于执行载人太空任务,例如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进行太空科学实验等。

载人飞船的研发和运行对于人类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载人飞船的种类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载人飞船有美国的联邦航空航天局(NASA)的奥利安-奥里恩飞船、SpaceX的载人龙飞船、俄罗斯的联盟飞船、中国的神舟飞船等。

这些载人飞船在技术方面各有特点,但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太空探索的需求而设计。

三、载人飞船的组成1. 舱段舱段是载人飞船的核心部分,通常包括飞行员控制区、生活支持系统、舱外活动区域等。

舱段是飞船内部的主要活动区域,飞行员将在这里执行各种任务。

2. 助推器助推器是载人飞船的动力来源,其作用是提供足够的推力,使得飞船能够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

助推器通常采用火箭推进技术,可以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或者固体火箭发动机。

3. 载人舱载人舱是载人飞船内部的密封舱体,用于保护飞行员在太空中的生命安全。

载人舱通常包括舱门、座椅、氧气系统、食品储备、紧急逃生系统等设施。

4. 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是载人飞船的电力来源,它提供飞船内各种设备和仪器所需的电能。

为了确保持续供电,供电系统通常包括太阳能电池、电池组、太阳能充电器等设备。

5.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载人飞船的操纵和导航系统,用于控制飞船的航向、姿态、速度等参数。

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惯性导航设备、推进器、舵机等设备。

6.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载人飞船的通讯设备,用于飞船与地面指挥中心以及其他飞船之间的通讯。

通信系统通常包括无线电台、卫星通讯设备、语音通讯设备等。

7. 生命支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是载人飞船内部的气体、水和食品供应系统,用于维持飞行员在太空中的生存所需。

生命支持系统通常包括空气净化设备、水循环系统、食品储备等设施。

四、载人飞船的发射与返回1. 预发射准备在载人飞船发射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发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飞船各个系统的运行状态、确定发射时间、进行直觉和气象条件的评估等。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常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推动了人类不断前行的步伐。

这里将为您介绍一些航天科普小知识。

1. 什么是卫星
卫星是一种人造的飞行器,用于在地球轨道上运行,以实现通信、导航、科学研究等目的。

卫星有很多种类,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

2. 什么是火箭
火箭是一种能够在空间中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它采用燃料和氧气的燃烧反应来产生推力,从而推动它进入空间轨道。

火箭是进行航天活动的必要工具。

3. 什么是太空
太空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无限空间。

太空中没有空气、水、重力和温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它对人类探索和研究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什么是航天员
航天员是指进行航天活动的人员。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技能和知识,才能够在太空环境中执行任务。

航天员的工作包括宇航服的穿着与维修、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科学实验的开展等。

5. 什么是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空间站,它位于地球轨道上,是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基地。

国际空间站拥有多个实验模块,包括实验舱、船坞、能源舱等,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总之,航天科普小知识涵盖了卫星、火箭、太空、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对于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航天所有的知识点总结

航天所有的知识点总结

航天所有的知识点总结一、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一)航天器的分类1. 根据用途和功能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载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卫星、探测器等。

2. 根据使用地点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地球轨道器、深空探测器等。

(二)航天器的结构1. 载荷:包括卫星、空间站、火箭等。

2. 推进系统:包括发动机、燃料等。

3. 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导航、姿态控制系统等。

(三)航天器的制造工艺1. 材料:航天器通常采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等。

2. 加工工艺:包括精密加工、焊接、表面处理等。

二、航天工程的原理与应用(一)航天动力学1. 轨道理论:包括开普勒定律、轨道计算等。

2. 航天器的推进原理:包括火箭发动机、离心机、离心泵等。

(二)航天电子学1. 信号处理与控制:包括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

2. 卫星导航:包括全球定位系统等。

(三)航天遥感技术1. 卫星遥感原理:包括电磁波传播、成像原理等。

2. 遥感影像处理:包括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解译等。

三、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一)航天大气动力学1. 大气层的结构与性质: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

2. 数据采集与分析:包括大气探测仪器、气象卫星等。

(二)航天热力学1. 空间工程热力学原理: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等。

2. 载人飞行器的热管理:包括舱内空气循环、舱外散热等。

(三)航天生物学1. 航天生理学:包括航天员的生理变化、健康管理等。

2. 航天医学:包括空间医学、航天医疗设备等。

四、航天工程的前沿技术(一)新型推进系统1. 电推进技术:包括离子推进、等离子体推进等。

2. 核动力系统:包括核电推进、核电供能等。

(二)新型卫星技术1. 小卫星技术:包括微型卫星、纳米卫星等。

2. 网络卫星技术:包括卫星通信网络、卫星导航网络等。

(三)新型空间站技术1. 空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太空采矿、太空工业等。

2. 空间环境适应技术:包括空间农业、空间生活保障等。

以上是对航天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航天领域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深奥,涉及的内容不胜枚举。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一、航天知识1、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2、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5、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6、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7、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8、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9、航天包含哪些内容?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10、人类已研制出几种载人航天器?人类现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

11、载人航天器各有什么用途?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且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又可称为天地往返运输器;空间站在太空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研究空间科学、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12、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由几个舱段组成?神舟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推进舱和轨道舱上各有一对太阳能帆板。

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

13、神舟号飞船“三舱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的。

在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14、飞船返回地面时,是所有舱段都返回吗?不是。

事业编航天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航天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航天知识点总结一、航天器的种类航天器是指进入地球大气圈以外空间的载人或无人飞行器,包括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探测器等。

根据用途和使用环境的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地球轨道飞行器、深空探测器和载人飞行器三种类型。

1.地球轨道飞行器地球轨道飞行器是指在地球近地轨道上飞行的卫星和飞船,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空间站等。

它们主要用于地球观测、通信、导航、科学实验等任务。

2.深空探测器深空探测器是指在地球轨道以外的太阳系内进行科学研究和探测的航天器,包括行星探测器、小行星探测器、彗星探测器等。

它们可以对行星、月球、彗星等进行科学探测和观测,为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提供宝贵的数据。

3.载人飞行器载人飞行器是指能够搭载宇航员进行太空飞行和执行任务的航天器,包括宇宙飞船、空间飞机、航空飞船等。

它们主要用于执行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如载人登月、载人飞向火星等。

二、航天器的设计航天器的设计是航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热工、材料、电子、通信等。

航天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结构强度、热控制、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航天器的使用环境和任务要求,确保其在太空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并完成任务。

1.结构设计航天器的结构设计是航天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考虑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在轨运行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

为了确保航天器的结构稳定和安全,设计师需要对航天器的结构材料、连接方式、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并进行结构分析和仿真验证。

2.热控设计航天器在太空中会面临极端的温度条件,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并且在进入大气层再入过程中会受到高温的影响。

因此,航天器的热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师需要考虑航天器的热保护材料、热控结构、热辐射等问题,确保航天器在各种温度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

3.动力系统设计航天器的动力系统设计涉及到推进系统、能源系统等多个方面。

推进系统是航天器进行轨道调整、姿态变换、离轨等任务的关键,设计师需要考虑推进剂的选择、推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器发展史专业:10-221 学号:3042010039 姓名:王东航天器的基本知识“在太空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具有一定功能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称为航天器。

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和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三大类。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苏联 1957 ”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 1号”,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第一个兼有运载火箭、航天器和飞机特征的航天飞机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至今,航天器还都是在太阳系内运行。

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 90%以上。

空间探测器,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类。

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既是航天器又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航天器在天体引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环绕地球运行和飞离地球在行星际空间航行。

环绕地球运行轨道是以地球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或以地心为圆心的圆轨道。

行星际空间航行轨道大多是以太阳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的一部分。

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在空间运行,必须获得足够大的初始速度。

在地球表面的环绕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高度越高,所需的环绕速度越小。

航天器在空间某预定点脱离地球进入行星际飞行必须达到的最小速度叫做脱离速度,又叫逃逸速度。

预定点高度不同,脱离速度也不同。

在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从地球表面发射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所需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一、火箭技术火箭是人类实现航天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载人飞船还是人造卫星,都需要火箭作为运输载体。

中国三国时期就出现一种带火的箭,即在箭杆前部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出,称为火箭。

后来火箭在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为多种构造,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研究。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

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

他在 1919 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

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 103km/h,上升高度 12.5 米,飞行距离 56 米。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

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 A2 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

194210月成功发射 V-2 火箭(A4 型),飞行高度 85 公里,飞行距离 190 公里——300 公里。

1950 年和 1955 年又先后研制成 P-2 和 P-3 火箭,射程分别达到 500 公里和 1750 公里。

1957 年 8 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 P-7,射程 8000 公里,经过改装的 P-7 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

前苏由于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号、 "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 100 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二、卫星时代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 0.58 米,外伸 4 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

同年 11 月 3 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 508.3 公斤,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用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 射线和宇宙线。

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

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 1945 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核“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V-2 火箭。

V-2 火箭的发射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美国在 1926年由戈达德带领成功研制试验世界第一枚液体火箭,到 1941年先后设计试验了代号为 A,K,L,P 的 4 种系列火箭。

在这些火箭的改进中,主要加大了发动机尺寸,燃料的混合比例,利用陀螺控制燃气舵,研制小型离心来喷住推进剂,其中 1940 年研制的火箭已与V-2相差无几了。

”1945 年 5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 V-2 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

在此基础上,1947年前苏联仿制V-2 火箭成功。

1948 年自行设计了 P-1 火箭,射程达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60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

70 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

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 80 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

三、空间探测器1959年1月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 1 号,此后美国发射了徘徊者号探测器、月球轨道环行器、勘测者号探测器。

60年代以后,美国和苏联先后发射了100 多颗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分别探测了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和土星,以及行星际空间和彗星。

1998年10月美国航宇局发射的空间探测器“深空”1号率先实现了以离子发动机系统为主推进,这标志着电推进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深空”1 号在离子推进系统工作期间,其自主导航仪能够根据太阳电池阵产生电能的模型和器载设备功耗的情况,选择推力器的节流级,调节推力大小。

在一般情况下,弹道机动和中途修正也由离子推进系统来执行。

目前法国正在研制稳态等离子体推力器,欧空局准备应用氙离子推力器。

俄罗斯的稳态等离子体推力器得到了实际应用。

日本的电弧加热式推力器已在空间自由飞行器上通过在轨测试。

体气体聚变的推力器等。

国际上核推进技术的研发也已崭露头角。

核推进火箭提供的最大速度增量可达到每秒22千米,可以大大缩短探测器到达月球的时间。

运用核推进火箭,探测器到达土星的飞行时间只需要3年,而传统航天器则要花费7年的时间。

核推进火箭非常安全而且有利于环保,这一点与人们平时的想象相反,因为发射核火箭时,放射性并不强。

载有核助推器的空间探测器可作为普通化学火箭头部的有效载荷被发射出去,当有效载荷进入地球高轨道(即大约 800 千米以上)时,核反应堆开始工作。

制造核动力火箭发动机所需的技术并非遥不可及。

目前美国已经设计出一种小型核动力火箭发动机,称为微型核反应堆发动机,大约还要 6~7 年可制造出来。

美国航宇局最近表示,它近期在月球探测技术方面想做的主要是加速包括核能推进在内的新推进技术的研发工作。

高效能源变换技术将朝着小型、轻便太阳电池方向发展。

在传输技术方面,未来将开发微波或激光能源传输技术,包括从卫星到月球探测器,从月球上的能源站到月球探测器等的能源传输。

由于传统控制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航天器月球探测任务多样性和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的高性能指标要求,先进航天国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着手发展航天器智能自主技术,并在自己的空间探测计划中逐渐增大了对智能自主技术的投入力度。

欧空局较早就展开了在轨智能自主技术的研究。

美国航宇局“新盛世”计划把智能自主技术放在首位,旨在研制自主航天器,使深空探测器能自主完成导航控制、数据处理、故障判断和部分重构与维修工作,从而大大减少对地面测控、通信等支持系统的依赖。

俄罗斯和日本的航天研究机构,在自主技术方面也都开展了研发工作。

印度宇航界也非常重视具有自主功能的软件的开发。

四、载人航天飞船目前,国际电推进研究对象还扩展到了一些采用新的工作原理的推进方案,如采用微加工工艺成型的微型离子器、采用等离子载人航天在航天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

初期载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学和医学试验,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航天员在密闭舱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对接时和走出航天器时的人的生理反应。

前苏联自 1961 年 4 月到 1970 年 9 月共发射了 17 艘载人飞船(“东方”号 6 艘,“上升”号 2 艘,“联盟”号 9 艘)。

1965 年 3 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1966年1月两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两个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转移。

1971年到1982年发射了7 艘重量为 18-20 吨的“礼炮”号空间站,截至 1985 年还发射了 27 艘载人飞船(“联盟”T 号、TM 号)和25艘无人飞船(“进步”号)用作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将于 90 年代建成由 7 个舱组成的大型空间站。

美国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发射了16艘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星座”)。

“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是载人登月飞行目标“阿波罗”计划的头两个阶段,1965 年 6 月“双子星座”飞船上的航天员第一次步入式环境试验室太空,1966 年 3 月“双子星座”-8 号和“阿金纳”飞行器在轨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对接,此后,“双子星座”飞船系统进行过多次交会和对接。

1967 年至 1972 年共发射了14次“阿波罗”飞船(其中 3 次无人飞行,3 次载人绕月飞行,6 次载人登月飞行,12 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3 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与“阿波罗”飞船进行过对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