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
•
•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 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 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 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 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 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非理性进化名词解释

非理性进化名词解释
非理性就是否定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直觉和盲目的力量. 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有很多种类.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的哲学以及上个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回应楼下朋友: 宁儿朋友,你不理解这很正常,人的思维能力中有理性能力和非理性能力.理性是一种能力,非理性也是一种能力;理性思维可以认识世界,非理性思维也可以认识世界.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等都是很有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将人的这两种能力作出比较后得出结论说:人的理性能力不能真正把握世界,意志或直觉(即非理性能力)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因而他们尝试着用人的非理性能力去描述世界,并写出作品,这就是他们的哲学. 本人无意于肯定或否定这种哲学,只是想说明这种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 “盲 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其特点是求生 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为了求 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战胜死亡的办法是 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繁殖的意 志。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 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 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 而完整地表现意志。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 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 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 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 者在自然与社会层面的异化,最终体现资本主义 社会中劳动者在人本层面的异化,只有消除资本 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技术)异化使劳动者的身 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机器劳动(技术的应用) 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 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 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技术) 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劳动毫无内容”。 [注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 和痴呆。” [注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 卷[M],第93页.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 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 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 西哲的发生重大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 的。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 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 的批判浪潮的兴起,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 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 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的直接 原因。
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从自 然、社会与人本三个层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技术(劳动)异化。 (1)马克思分析了劳动者在人与自然关系层 面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应用技术进行生 产的目的在于通过劳动(技术)的对象化,使自 然界被人类合乎目的地改造为人化自然。劳动者 本应在营造人化自然的劳动(技术)活动中,占 有“劳动的生活资料(指土地、原料、劳动工具 等)”和肉体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资本主 义私有制却使劳动者越是从事劳动(技术)活动, 越是失去“劳动的生活资料”与生活资料。“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 民窟。”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 [M],第93页.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1 世纪初 ,当黑格 尔将哲 学推 到 “ 9 绝对理念” 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后 , 人类理智便在 综合与分化 的矛
圣 的理 『 生的秩序和道德 观念 已弊端 百出 , 越来越与现
实 发生尖锐冲突 。对 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 ,给未来发展 指 出新道路 , 已是 时代 的需要 。 因此 , 他们二人对 “ 意 志”范 畴诠释和理 解则大相径庭 ,以致盛开 了 “ 唯意
CU ICh g— i an x
( ma i e p rme t T ih uT a h r o lg , a z o 2 3 0 Ch n Hu n t s i De a t n , a z o e c e sC l e T ih u2 5 0 , i a e Ab t a tS h p n a e n e z c e wo rp e e t t e me fv l n a im h l s p y e d c g a e p i s p i a sr c : c o e h u ra d Nit s h ,t e r s n ai n o o u t rs p i o h ,h l o n t h l o h c l v o o
德 的意志论 以及贝克莱 的 “ 存在 即感知”论和佛教 的
悲 观 出 世 等 思 想 ,被 后 世 冠 之 “ 观 主 义 的哲 学 悲 家” 。作为人本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的创始人 ,他 的思 想集 中反映在其代表 作 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中, 作
代 。叔本华哲 学形成于 1 纪中期 ,英法德主 要西 9世 方 国家资本主义革命 先后结束、资本主 义制度先 后确 立后 , 人们 发现 理性 的社会和 国家所带来 的不是理性
Vo . n r l o 1 1 5 Ge e a . 9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
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
综观以上各点,叔本华实际上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
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思想,但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即生命力强大精神出发,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
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
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第一,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第二,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因此所谓普通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
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真”只应作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其至高而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
宣称:“唯有我才掌握着‘真理’的准绳,我是唯一的仲裁者”,“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之中以维护自己”
尼采提出,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人云亦云没有价值。
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非人所是。
”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地非理性特征。
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且带来无穷灾难。
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把人们导向普通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
三、叔本华与尼采在伦理观上的观点分歧
意志主义主张把伦理的基础建立在意志上而不是理性上,但是因为叔本华和尼采分别赋予意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而在伦理观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系列分歧。
叔本华伦理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悲”字,即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伦理观或人生观,说的具体些: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而即理智。
有了理智和个性,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意志和理智的矛盾中。
叔本华意志的中心是生命意志或生存意志,为了活得好,生存的舒适,人才分化出并仅仅依靠理智。
而理智一出现,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迟早要破灭,这对人说来不能不是一种痛苦。
当然,除意志之外,人还怀有希望,抱有理想。
但是希望和理性对于痛苦的缓解好像投食于乞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过来,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如果没有了痛苦,反倒没有了支撑,没有了动力。
希望完全实现了,人反而感到无聊。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既然认为世界的本体、动力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因而他提出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
1、他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成为“超人”。
尼采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把人降低为达到超人的“桥梁”、手段。
并坚持认为“超人”才应该是人类崇拜和追求的目标。
2、用对超人的追求代替对上帝的膜拜
把超人作为人生的目标,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上帝的问题。
因为在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关于这一点,尼采和他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不同,他不是简单认为上帝不存在,而认为虽然存在,但却“被我杀死了”,并提出人类在不成熟时崇拜上帝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人类成熟时,再相信上帝就无法生存了,因此就要“杀死上帝”,即使这是一种充满罪恶感的活动也在所不惜。
3 、超人的意志在痛苦中磨练
以意志为基础,可以从中引申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则。
一种是否定式的,即压抑、遏制意志;另一种是肯定式的,即升华意志、超越他人。
在尼采看来,他主张的是后一种方式,这是英雄道德,而叔本华主张的却是前一种方式,即奴隶道德。
针对叔本华的善恶观尼采还提出:“何者为善?一切能增强人的权利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
何者为恶?一切软弱而生的东西。
何者为幸福?权力在增长着感觉,抵抗被压迫的感觉”。
显而易见,从中即可引出向往强者、卑视软弱、倡导人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可引出以抉取、扩大权力为乐,并为当权者辩护的另一面。
两者相比较,叔本华和尼采虽然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一个是叙说做人的痛苦、人生
的艰辛,另一个却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利的诱惑;一个是悲观主义的低鸣,另一个却是乐观主义的高唱,他们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送走了神的世界,迎来了人的黎明。
而其学说恰如人类思想史上两座突兀而起的高峰,有待人们去探索、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