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资料整理
山东省考研考古学重点时期遗址及文化的整理与分析

山东省考研考古学重点时期遗址及文化的整理与分析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山东省的历史和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山东省考古学领域的一些重点时期遗址的整理与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些遗址及其相关文化。
一、山东省考古学重点时期山东省地域辽阔,可追溯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考古学领域,山东省的重点时期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等。
1. 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其中以济南趵突泉遗址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济南趵突泉遗址是山东省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
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山东省远古时期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则是山东省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2. 商代遗址山东省的商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济南郑村山商城遗址、临沂沂水商城遗址等。
这些遗址是研究山东省商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商代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3. 周代遗址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山东省作为周王朝的重要一部分,其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东省的周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历城、荣城、临沂等地,这些遗址是研究周代山东省政治、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二、遗址的整理与分析1. 遗址的整理工作遗址的整理工作是考古学的基础工作之一,它主要包括遗址的保护、整理、清理、修复等工作。
对于山东省的考古遗址,整理工作至关重要。
遗址的保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其原始状态不受破坏。
整理工作包括对遗址进行细致的清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遗址的结构和功能。
修复工作则是对遗址的损坏部分进行修复,使其更加完整。
2. 遗址的分析工作遗址的分析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它主要包括遗址的文化层序划分、遗物的分类与鉴定、区域性文化差异等内容。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发掘资料整理工作

发掘资料整理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资料整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各行各业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被整理和利用。
特别是在科研、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发觉、筛选和整理资料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关于发觉资料整理工作的必要性、方法和技巧,并尝试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为何需要发觉资料整理工作1.1 保留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料在历史学和考古学领域,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需要被发觉和整理。
这些资料可能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手稿、碑文、卷轴等,涵盖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发觉这些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有助于重新发现历史,挖掘文化价值,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遗产。
1.2 科研中的重要性在科研过程中,发觉并整理相关资料是不可或缺的。
科研工作者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等进行发觉和整理,以便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验证假设和开展新的研究方向。
优质的资料整理工作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1.3 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利用的挑战。
发觉资料整理工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的情况,从海量信息中发觉有用的、有价值的资料,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二、发觉资料整理的方法2.1 借助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发觉资料整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利用数据库、检索引擎、文献管理工具等技术手段,可以更高效地发觉和整理资料。
数据挖掘、信息抽取等技术的应用,也有望帮助人们更快速地发现有用的信息。
2.2 建立规范化的整理流程在发觉资料整理工作中,建立规范化的整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确定发觉的来源渠道,建立发觉规范,建立整理标准等。
只有建立了规范化的整理流程,才能保证整理工作的准确和高效。
2.3 多方渠道发觉资料要想获得全面的资料,需要利用多方渠道进行发觉。
这包括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传统的资源,还包括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的渠道。
考古学书目整理

考古学书目整理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过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研究文物、遗址等物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以下是一份考古学书目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学习和研究考古学的人们。
1.《考古学概论》——李学勤这本书是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教材,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考古学入门的必读之作。
2.《世界考古史》——查尔斯·凯迪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著作,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的所有时期和地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齐民要术》——贾思勰这是一本唐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收录了当时中国的种植、养殖、渔猎等方面的知识,也是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农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4.《当代考古学》——布莱恩·福根这本书是对当代考古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涉及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伦理等多个方面,是考古学家必读的重要著作。
5.《丝绸之路考古发掘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丝绸之路考古发掘的报告,介绍了考古人员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所发现的文物、遗址、建筑等重要发现,是了解丝绸之路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6.《中国古代都城》——沈尹默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著作,从历史、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对古代中国的都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研究中国古城和古代城市文明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考古学方法与技术》——科林·雷恩福斯这本书是一份关于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系统介绍,涉及到考古学家在实地发掘、文物保护、数字化重建等多个方面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对于考古学家和学生都是一份重要的参考书目。
8.《人类学与考古学》——弗雷德里克·麦克莫兰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人类学和考古学关系的著作,强调了两个学科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文化考古学》——戴维·赫尔曼这本书是一部介绍文化考古学的著作,强调了考古学在研究文化和社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考古学家知识点

考古学家知识点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发掘文物、遗址、墓葬等遗迹来推测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考古学家是研究考古学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考古学家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一、历史学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学家,对历史学有深入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考古学是通过考古材料来还原古代社会,而历史学则对古代社会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
了解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对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更准确的解读。
二、地理学知识地理学是考古学的重要辅助学科之一,它帮助考古学家确定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分析这些位置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地理学知识还能帮助考古学家理解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对古人活动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解读考古资料。
三、人类学知识人类学是考古学的另一个重要辅助学科,它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考古学家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知识来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特征等。
对于考古学家而言,了解人类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考古资料,揭示古代社会的内在规律。
四、艺术学知识考古学常常需要研究和解读各种艺术品,如壁画、雕塑、瓷器等。
因此,对艺术学也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艺术学知识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解析艺术品的风格、技法,从中获取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
五、化学和物理学知识考古遗址和文物往往需要进行化学和物理学的分析。
化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鉴定材料的成分,例如陶器中的矿物成分等;物理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方法,确定文物的年代。
因此,对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考古学家而言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考古学家需要掌握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艺术学以及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这些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还原出古人的生活场景。
同时,考古学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例如现场勘探、绘图和石器制作等,这些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考古工作。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和变迁。
史料搜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文献是最常见的史料之一,通过搜集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手稿等,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文献搜集时,可以通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
此外,还可以通过借阅、购买等方式获取特定的文献资料。
二、考古搜集法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人类遗址、古物,来揭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
通过考古搜集法,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物质文化史料,如器物、遗迹、墓葬等。
考古学家可以进行现场勘探、发掘,也可以研究已存在的考古报告、调查数据等。
考古搜集法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口述史料搜集法
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各种历史事件中的见证者或相关人士,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经历,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口述史料搜集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生活历史、社会历史等非书面的史料。
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群体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四、档案搜集法
档案是政府、组织、机构等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总称。
通过搜集档案,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史料,如国家档案、地方
档案、机构档案等。
在搜集档案时,可以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先进行初步了解目标档案的内容,然后通过申请、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的史料。
五、多媒体搜集法。
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方法

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方法
1. 分类整理:将田野考古中获得的各种资料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如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
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件文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包括其名称、材质、形状、尺寸、重量、纹饰等信息。
2. 编号登记:对每件文物进行编号登记,以便于管理和查询。
编号可以根据考古工地的编号系统进行编制,也可以根据文物的类别进行编制。
3. 绘图:对文物进行绘图是田野考古资料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绘图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形状、结构和装饰等信息。
绘图应该准确、细致,并注明比例尺和方向。
4. 拍照:拍照是田野考古资料整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拍照可以记录文物的全貌、细节和纹饰等信息,同时也可以记录考古工地的环境和考古工作的过程。
5. 分析研究:在对田野考古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绘图拍照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可以包括对文物的制作技术、年代、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包括对考古工地的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6. 编写报告:在田野考古资料整理的最后阶段,需要编写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应该包括考古工地的背景、考古工作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等内容。
考古报告应该客观、准确,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考古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社会,推动考古学研究的发展。
考古与文物 讲座2-2考古学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相对年代的判断 绝对年代的判断 器物的制作方法和用途
声音2-2-1
相对年代的判断:
所谓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物、遗迹在时间上的先后 关系。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依靠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的研 究,在各种自然科学测量方法发明及广泛应用之前, 这是考古学范围内两种主要的断代方法,时至今日, 仍不失为重要的断代手段。
声音2-2-9
器物的制作方法和用途:
整理、分析考古资料的又一重要任务,在于判别各种古代器 物的原料成份及其产地,并探明其制造方法和用途。这对于 研究各个时代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探明古代器物的制造方法,除可利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鉴定以外,究各种器物的制法和用途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 俗学的研究资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声音2-2-10
声音2-2-8
树木年轮断代的原理与方法
这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进行断代的一种技术,是目前最精确 的断代方法。其原理是:树木每年春长秋止,在树干横截面上显出年轮, 年轮的宽窄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同一气候区中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 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谱是相似的。如果将一个地区先后生长的树 木衔接起来,就可以建立起本地区的主年轮序列。如果在同一气候区的 考古发掘中能获得木材标本,只要将标本与主年轮序列对照,就可以定 出非常准确的年代。虽然这种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建立 起连续不断且一直延伸到史前的主年轮序列,因此,限制了这一方法的 广泛应用。树木年轮测定方法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对碳-14断代方法 的校正。因为树轮的年代相应于日历年代,相当精确,而用同树轮木片 测定的碳-14年代,却与之有差别。因此,经过树轮年代校正后的碳-14 年代才比较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三期说:1816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在对博物馆杂乱无章的藏品编排顺序时,依据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依次承继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
其后在1836年出版的《国家文物指南》一书中把史前文化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三期说”的提出标志着考古学的诞生。
2.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典型的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居址为向心性环壕聚落,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
墓葬为公共墓葬,婴儿死后瓮葬。
陶器以红陶尖底瓶为代表。
3.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并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文化。
玉器精美,房屋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
4.铜石并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期,自新时期时代晚期起,人类开始使用天然金属来制造工具,但由于金属工具数量少,仍然代替不了石器,磨制石器依然是新时代时代末期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这一时代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5.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兴盛于商朝中后期。
安阳殷墟小屯是现今发现甲骨最多的地方。
甲骨文在商朝中后期主要用于王室占卜吉凶记事,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6.妇好墓: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北宫殿区内被考古工作者发掘,保存完好,为商王武丁妻子妇好之墓。
是长方形竖穴中型墓,也是殷墟唯一保存完好的王室墓葬。
随葬品丰富,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近2000件。
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7.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内,有四条墓道,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西周大墓,为西周初期重臣周公旦之墓,是周公采邑。
出土了大量甲骨卜辞和陶范,除此之外还在这一大型墓地周围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8.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翼城天马与曲沃曲村之间,为晋文化遗存、晋侯采邑。
墓葬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晋侯墓地,一为中小型墓地。
晋侯墓地所属年代为西周早中期之交到春秋初年,每组墓墓室东部都有一个长方形车马坑。
其中最大一座,也是唯一发掘的一座属南排晋侯苏夫妇墓,是现知西周最大的一座车马坑。
9.侯马盟书:盟书又称”载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
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鬼神。
以1965年发现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为代表。
10.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为秦国秦景公大墓,位于陕西凤翔县。
它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大墓;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葬实物。
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
11.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墓主为西汉燕王及其夫人。
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文化,特别是汉代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黄肠题凑。
12.满城汉墓:位于河北保定市满城县。
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之墓,是西汉凿山为洞的崖洞墓的代表。
出土随葬品较多,其中有著名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等著名物品,也有“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
13.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结构砖石,所属建筑多为丧葬礼制性建筑。
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主要分布于苏鲁豫皖、鄂北、陕西、晋西北地区。
主要题材: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14.史君墓:位于长安东郊,墓穴主人为北周凉州萨宝史君,是一座大型斜坡土洞墓。
出土文物带有西方特色,墓室壁画描绘了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的文化交流。
15.白沙宋墓:墓主是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为宋代北方仿木构砖室墓的典型代表。
墓室西壁上刻有开芳宴题材壁画,画上有高桌椅。
墓门正面有仿木建筑的门楼,墙壁也砌成柱和斗拱,后室壁上砌成妇人启门状,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资料。
16.斗彩:又称“逗彩”,烧制于明朝成化年间。
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品种。
先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800°C低温烘烤而成。
二.简答题1.简述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即直立人,头骨扁平,骨壁厚。
眶上脊粗壮,形成眶上圆枕。
头骨后部的枕骨比颅顶骨几乎厚一倍,形成枕圆枕。
颧骨较高。
脑量平均仅1075毫升,是现代人的75%,比类人猿大1倍以上。
四肢与现代差别不大,但身材偏粗短,男性高约156-157厘米,女性约144厘米。
腿短臂长。
从考古学家根据他们的遗骨所复制的形象看,他们的外貌还有点像猿:嘴巴向前伸着,没有下颏,鼻子扁平,头部前倾。
2.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1、掌握了磨制技术加工石器。
早期前段,在南方洞穴、贝丘遗址仍以打制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早段后期,磨制石器种类、数量较前段大量增加,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中期,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晚期,磨制石器普遍使用,切割、管钻技术提高。
2、开始制作并使用陶器。
早期前段,开始制作陶器;早期后段,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陶质容器如鼎、钵、罐等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期,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以红褐陶为主,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磨光黑陶成为典范,出土大量日用陶器;晚期,陶器种类丰富,日用陶器数量庞大,以灰、黑陶为主,轮制流行,烧陶的火候较高,陶质较硬。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早期前段,农业、畜牧业的分工已基本完成,渔猎和采集在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早期后段,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北方地区的粟作农业和南方地区的稻作作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中期,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人口增加,聚落规模扩大,黄河流域普遍发现粟类作物遗存,长江流域普遍发现稻类作物遗存;晚期,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3.殷墟族墓地的特点第一、墓地内墓葬大多较有规律的成片分布,分为若干独立的墓区,墓区之间有空地隔开。
第二、不同墓地或墓区出土铜礼器的族徽铭文有所区别。
第三、各墓地或墓区随葬的陶器组合有一定的差异。
第四、墓地的死者有阶层之分。
第五、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区中,规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
第六、在殷墟墓地中,经常发现大小相近、彼此相邻、左右并列或前后相随的墓葬成对排列在一起。
第七、殷墟族墓地中的祭祀遗存,部分见于墓穴内,部分在墓穴之外独成一个单位。
4.简述大明宫遗址的主要发现:武则天把朝会正衙由太极宫迁到大明宫。
大明宫内发现宫殿遗址三十余处。
朝会正衙的转移,除因高宗患风痹病,嫌太极宫潮湿外,根本原因是太极宫地势低,不利防变。
大明宫从此成为长安城内的政治中心,一直到唐朝灭亡。
位于长安城东北,禁苑内龙首原高地上,始建于贞观8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此修建永安宫,作为太上皇李渊的避暑之地,次年改名为“大明宫”。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扩建,次年潜入大明宫听政,成为政治中心。
东西1500米,南北2500米,南宽北窄,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基宽13.5米,厚1.1米。
共有11座城门,南5、北3、东1、西2。
宫内建筑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和玄武门南北建筑群为中轴,其他建筑分布于东西两侧。
大致以太液池为分界,可分为南北为两大区,南区为朝政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主要建筑;北区为池苑园林区,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
丹凤门为大明宫正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宫门,有5个门道。
含元殿是大明宫朝堂,正南殿前有三条自高而下南北向的“龙尾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为文武百官上朝的阶道。
麒麟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部地势凸起处,主体建筑规模巨大。
太液池是大明宫北部园林风景区的主体建筑。
位于龙首原北侧低地,分东、西两池。
5.简述瓷器的定义: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透水性低于1%,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6.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及其产品特征。
宋代制瓷业在各地形成独特的的风格,以“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六大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系)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瓷器取代了铜器、漆器、陶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定窑是宋代北方重要的窑场,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
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弱。
定窑以白瓷闻名于世,“官”字款白瓷是定窑的上乘之作,除白定外,兼烧黑定、紫定、绿釉和白釉剔花瓷器。
其胎料加工较细,胎质坚硬致密、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显出象牙白的质感。
器物表面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
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罐、尊、执壶、盒、枕等。
汝窑烧造时间不长,其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
从宋哲宗到宋徽宗汝窑烧造了20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磁窑。
以天青釉瓷器为主。
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透过釉层微微带些粉色。
汝窑的瓷器以天青色为主,俗称鸭蛋青,给人以玉石之感。
器型以盘、碟、洗、炉、樽为多。
哥窑的窑址至今仍未发现,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各种观点。
哥窑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的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
哥窑器釉层厚,釉面龟裂的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
哥窑器物口沿部分施釉较薄,显露出紫色的胎骨,腹部以下无釉,形成一种深灰色的底足,形成了“紫口铁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