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世界

合集下载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和无限可能的地方。

他们的内心世界构建于他们对外界的观察和感受之上,包含了他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解读。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情感和成长的过程。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真而美丽的。

他们天真地相信世界上没有坏人和恶意,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心态。

他们没有太多顾虑和担忧,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非常直接和简单的,不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

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我们一种纯洁和乐观的感受。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可以畅游于各种奇幻的场景和故事中。

他们可能是一位勇敢的超级英雄,或者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制造出美好的事物和情节,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和满足。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一切都可以实现。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脆弱的。

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和影响非常敏感,对他们来说,每一次的经历都可能对他们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句话、一次失败或者一次伤害而受到很大的打击。

在这个时候,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我们才能够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关爱。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我们也应该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

只有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真正的关爱和支持。

与孩子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和理解去陪伴他们成长。

【读书心得】 《走进孩子的世界》读后感

【读书心得】 《走进孩子的世界》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共处的八年》读后感《与孩子共处的八年——一位华德福资深教师的探索》一书讲述的就是一位华德福教师介绍华德福学校如何进行一个又一个八年的教学轮回实践。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各种教育学原理的实际运用,各种特别而又实在的教育理念。

读了这本书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一、设身处地的感受,走进孩子的世界。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

华德福学校八年的”牵手”是这样开始的,与孩子初识时,老师仔细观察他们,孩子们的动作,神态都不一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老师充满爱心的保留这一印象,直到这些初步印象合成内心的图景,帮助他逐步了解每个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中,时段课老师也充满爱心的融入孩子所做的事情中,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熟悉下并确认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个性差异。

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老师就把孩子当做主体,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试图去了解他们,而不是高高在上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站在台上,被动得等待孩子与自己发生联系,当然孩子对老师的探求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这个即将与自己发生深刻联系的陌生人也在试图了解他,那么第一次见面除了拘谨,神秘,内在的一种互动已经悄然开始了。

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

面对孩子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唯有如此,孩子的心灵才会向你敞开,教育才会得心应手。

二、精心设计的细节,艺术化的教学。

日常教学中多安排一些与孩子一同活动的时间,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要做到用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判断,孩子的行为方法,把握孩子的动作、节奏、心态等特点,建立与孩子相适应的内心世界。

比如《与孩子共处的八年》中,孩子们到学校后会开始一段集体活动,晨颂,跳圆圈舞,数数练习,吹竖笛等。

孩子们来学校前独自走很远的路,而且是不同的精神状态,有的孩子可能是在匆忙,慌乱中赶来上课,也有的孩子还半醒的状态,这在孩子向老师问好时,细心的老师已经观察到了。

家长会发言稿: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子声音

家长会发言稿: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子声音

家长会发言稿: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子声音尊敬的校领导、各位教师、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参加家长会,以交流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

作为家长,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但是,我们有时候是否真正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现代社会给予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承受着学业的压力、社交的压力甚至是家庭的期望。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我们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庭是孩子们的情感依托,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平日里,我们可以主动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朋友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困惑。

同时,我们也要尝试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

其次,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和选择。

孩子们也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性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发展方向。

不要过多地把自己的期望和理想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要教导他们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承担自己的决策后果。

最后,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可能会面临很多挫折和困难,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情绪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们传递正能量和自信,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并克服它们。

亲爱的家长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关爱、包容和理解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

走进孩子世界书籍读后感

走进孩子世界书籍读后感

走进孩子世界书籍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嘛,就是小不点儿,想法简单得很。

但是这本书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以前对孩子那些误解的锁。

书里的好多故事和案例特别接地气。

比如说,讲到孩子在画画的时候,我们大人可能觉得他画的歪歪扭扭,房子是歪的,树是紫色的,这算啥呀?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在孩子的世界里,那房子歪着可能是被大风吹的,紫色的树说不定是在一个魔法世界里呢。

这让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大人总是用自己那一套老掉牙、规规矩矩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创造力,简直就是扼杀他们的小宇宙嘛。

还有啊,关于孩子交朋友这件事。

我以前就觉得,孩子就应该和那些听话、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

书里却告诉我,孩子交朋友可不像我们大人想的那样功利。

他们可能就因为另一个小朋友有一块特别的橡皮,或者笑起来有个小酒窝就成了好朋友。

这是多么纯粹的感情啊,我们大人有时候真得向他们学习,别把人际关系搞得那么复杂。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从书里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以前我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觉得这样他们就能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可这本书就像是在我耳边敲了个小警钟,告诉我孩子不是机器人,你输入指令他就执行。

你得走进他们的内心,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

比如说,你想让孩子收拾玩具,与其像个监工一样喊“快收拾,不收拾就扔掉”,不如说“小玩具们都累了,想回家休息啦,咱们送它们回小盒子里好不好?”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重新学习如何当大人的小学生。

我开始学着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世界。

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有趣,充满了各种想象和惊喜。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藏,每次翻开都能挖到一点关于孩子世界的“金子”。

我觉得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快乐成长,而不是站在外面,像个外星人一样对他们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

我们作为成人,如果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就能与他们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片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他们常常会发明一些奇特的角色和故事,例如超级英雄、仙女、小动物等等。

他们通过想象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也是他们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成人,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进入他们的世界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和思维方式。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他们会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能力。

通过与其他人的相处和交流,他们逐渐了解他们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形成对自己的认同感。

作为成人,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

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探索和了解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回答他们的问题和与他们一起发现事物的乐趣,鼓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求知欲。

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渴望的世界。

他们对父母、亲人和朋友的爱和依赖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他们也需要被父母和成人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愉快地成长。

作为家长和成人,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也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需要用心沟通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需要用心沟通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用心沟通1、运用谈话的技术用平静严肃的表情对孩子讲话,用词应简单,避免不必要的体温。

2、认知孩子的内心体会首长要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接受家长所讲的话。

讲话时不应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不要居高临下如果父母想要接近利了解孩子,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和新的谈话方式。

4、适度的迁移孩子心情很坏地向家长讲述一件事情时,家长最好不要与孩子谈论事情的本身,而可以围绕该事情谈些自己的感受。

5、体会孩子的体温中暗含的意思孩子的话题往往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们对外界发出的信息也常常令人费解,必须通过一番琢磨才能悟出他的意思。

6、态度严谨语气始终如一父母拒绝孩子时,即便不说“不”,也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部表情也应当严肃。

让孩子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最好给我停下!”同样,在教育孩子的礼貌上,也需要有好的技巧。

7、使孩子二挑选一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

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

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

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

你选择哪个?”8、亲自示范点并告诉孩子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比如,2岁的亨利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亨利,“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9、用“可以”替代“没用”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

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乐于接受。

10、冷静表述讲出体会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

走进儿童世界读书心得5篇

走进儿童世界读书心得5篇

走进儿童世界读书心得5篇观察儿童,关心儿童,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你知道观察儿童读书心得怎么写吗?接下来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走进儿童世界读书心得,供大家阅读!走进儿童世界读书心得1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

它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

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

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

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认知水平不同,成人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成人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

《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

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走进孩子的世界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走进孩子的世界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走进孩子的世界
导读:本文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走进孩子的世界,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天,我带领我们班的宝贝们开展艺术绘画活动,主题是——给妈妈的礼物。

我先让宝贝们观看了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视频。

提出问题,让宝贝们通过举手的方式来抢答问题,宝贝们的积极性很高。

于是我开始引导宝贝谈谈对妈妈的爱,妈妈对宝宝的爱,以此来引出绘画主题——给妈妈的礼物。

进入绘画环节,宝贝们拿到绘画材料后。

认真的思考,开始绘画。

我四处走动,观察宝贝们的绘画进程和解答部分宝贝的疑问。

一会儿,有几个宝贝的作品完成了。

开心的拿过来与我分享自己准备给妈妈的礼物,并且个别宝贝还说明了准备礼物的原因。

看着宝贝们的作品,表达出来的是对妈妈浓浓的爱。

这时候,我们班的吴汝情小朋友激动的把作品塞到我面前。

我一看,呀!好特别!怎么纸上画满了棒棒糖。

我就说:“是不是宝贝的妈妈很喜欢吃棒棒糖呀?”他摇摇可爱的小脑袋,于是我又说:“那宝贝为什么送那么多棒棒糖给妈妈呢?”他开心的说:“因为棒棒糖是甜甜的!吃了嘴里甜甜的,心里面也会甜甜的,然后就会感觉到幸福。

”“哦!宝贝是希望妈妈幸福对不对?”他点点头就回位子上了。

原来,孩子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许是我们能理解的,也可能是我们不理解的。

作为老师或者家长的大人们,多花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精力、一点点耐心。

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孩子的世界
发表时间:2009-05-15T13:45:52.687Z 来源:《中国育才》209年第2期供稿作者:傅廷娟
[导读] 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幼儿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

【摘要】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幼儿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既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可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而且还可使幼儿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形成和获得成就感。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方式;思维应变Into the child’s world
Fu Yanjuan
【Abstract】Way through the game can develop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inking, can foster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an also enable children to obtain the greatest satisfaction, but also to make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se formed and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games; thinking contingency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响了,窗外的小雨还在沙沙的下着,看来课间操没法上了。

我决定利用这个时间给因生病请假的赵静文同学补补课。

还没到教室门口,便听到教室里一片喧哗,夹杂着女生的尖叫。

疑惑间,只见刘晴慌慌张张的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桌子上有一条虫子!”果真,一条大青虫在桌子上蠕动着.“哪来的虫子?”我满腹狐疑.“是他抓来的!”孩子们纷纷把手指向了刘中伟。

又是他,这小男孩也真够调皮的,三天两头有同学来报告,这个喊他捏死了一只大蚂蚁,那个说他的铅笔盒里有蜗牛......我定睛一看,好家伙,他的头发湿漉漉的,紧紧的贴在脑门上,眉毛、睫毛上都闪者亮晶晶的光芒。

不用说,肯定淋雨了。

见我目不转睛的盯者他,孩子的小脸上闪过一丝胆怯。

我刚想发作,看见周围同学注视的目光,还是压住了心中的不快,低声问:“你从哪里弄来的?”
“我们班种的菜叶上。


“你把他捉来干吗?”
这时刘中伟的脸上放出异样的光彩,“我想知道他怕不怕淋雨,还有,他会不会咬人?”
我的心弦蓦的被拨动了一下,仿佛有回到了孩提时代。

在一脸稚气的孩子身上,我竟有找回了久违的情素-童真。

我们的教育新理念不就是要培养孩子不断探究的精神吗?于是我柔声说,:“你很善于研究,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

知道结果了吗?”“还不大知道。

”刘中伟不好意思的说。

我疼爱的摸摸他的头,动情的说:“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好吗?”刘中伟甜甜的答应了。

只见他用手托着青虫走到窗前,把手伸向窗外的雨中。

教室里静静的,大家都注视着刘中伟手中的虫子,只见那条青虫沿着刘中伟的胳膊爬向了教室这边。

学生们欢呼起来:大青虫也怕雨淋!爱动脑筋的许艺川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得多实验几次才行。

刘中伟说:“我愿意采纳她的意见。

”说着,他又一次把手伸向了窗外。

一向善于总结的孙晓楠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多次实验大青虫都从雨中爬了出来,说明他也怕淋雨。

聂敏光不甘落后,补充说:我们已经看到了青虫是不咬人的,我不会再那么怕它了。

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聚在一起,为了一只普通的大青虫时而大呼小叫,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激烈争论,快活的如同一只只小鸟,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