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考试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内科学上消化道出血重点总结

内科学上消化道出血重点总结

内科学上消化道出血重点总结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其重点总结如下:
1. 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道等器官的出血。

2. 病因: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

3.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和黑便。

呕血通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而黑便则为柏油样便。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

4. 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

5. 治疗: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内镜治疗包括止血夹、电凝和注射药物等;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严重的出血或内镜治疗无效的情况。

6. 预防: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是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7. 预后: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需要紧急处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内科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上消化道出血简答题及答案

上消化道出血简答题及答案

上消化道出血简答题及答案
上消化道出血讲座练习题
姓名:分数
一.咯血与呕血鉴别
二.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估计
每日消化道出血量>5-10m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0-100ml可出现黑便。

胃内积血250-300ml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400ml可无全身症状;>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等。

短期内出血量>1000ml或全血量20%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三.在我院现有条件下,哪些情况下考虑患者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1. 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便成暗红色者。

2. 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经补液补血,而未见明显好转,或虽有暂时好转,而又恶化者。

3.血红蛋白浓度继续下降者。

4. 在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BUN持续或再次增高者。

5.心率加快,一般大于100次每分。

6.肠鸣音亢进。

7.患者出现头昏、心慌,查体,面色苍白。

2023年关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相关知识点解读

2023年关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相关知识点解读
物等
诊断
二、出血量的估计
最有价值的标准是血容量减少导致 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5-10ml/d 黑粪——50-100ml/d 呕血——胃内潴留250-300ml
诊断
二、出血量的估计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5-10ml/d ➢ 黑粪——50-100ml/d ➢ 呕血——胃内潴留250-300ml ➢ 出现症状——>400-500ml ➢ 周围循环衰竭——>1000ml ➢ 休克状态:收缩压<80mmHg,心率>120次/分 ➢ 紧急输血:平改坐血压下降>15-20mmHg、心率加
临床表现
五、氮质血症
➢ 肠性氮质血症—出血后数小时上升,24-48 小时达高峰,一般<6.7mmol/L,3-4天降至 正常。血中蛋白质在肠道消化吸收所致。
➢ 肾性氮质血症—出血停止、血容量已纠正, 而尿少和尿素氮增高,提示肾衰竭。
➢ 若肾功正常BUN仍持续增高,提示继续出血 或再出血。
诊断
一、UGH诊断的确立 二、出血量的估计 三、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四、出血的病因诊断
诊断
一、UGH诊断的确立
1.诊断依据: 1. 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
表现;
2. 呕吐物和粪隐血试验强阳性; 3. Hb、RBC、红细胞比容下降的证
据。
诊断
一、UGH诊断的确立
2.UGH的早期识别 休克早于呕血黑粪:应与内出血和
其他休克鉴别,直肠指检很重要。 3.消化道外的出血因素
呼吸道、口鼻咽喉的出血、食物药
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四、全身性疾病
病因
一、上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 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 食管损伤: ✓ 物理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Mollory-

上消化道出血知识点(二)2024

上消化道出血知识点(二)2024

上消化道出血知识点(二)引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胃、食管、十二指肠等部位引起的出血现象,常见于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正文:1. 病因a. 胃溃疡:胃黏膜上皮破损引起的溃疡,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b. 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使食管静脉曲张,易于破裂导致出血。

c. 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黏膜与胃黏膜相互分离,引起出血。

d. 其他疾病:如胃底静脉曲张、恶性肿瘤等。

2. 症状a. 呕血:鲜红色或咖啡色的血液从口腔中呕出。

b. 黑便:大便呈黑色,称为“黑便”,表明消化道出血经过肠道。

c. 腹痛:患者可能出现腹痛不适感。

d. 贫血:长期出血导致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e. 休克:大量出血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症状。

3. 诊断a. 体格检查:观察口腔、腹部有无出血迹象。

b.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凝血功能等检查。

c. 内镜检查:通过胃镜或食管镜等内窥镜检查消化道黏膜。

d.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检查,发现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e. 组织活检:通过内镜检查时取得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出血病因。

4. 治疗a.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液输血、抑酸等措施。

b. 内镜治疗:通过内镜下止血、硬化剂注射等措施治疗出血点。

c. 介入治疗:利用血管内介入技术进行止血,如经动脉栓塞止血。

d.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出血无法控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出血部位。

e. 预防并发症:如预防感染、胃溃疡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

5. 预防措施a.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b. 注意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做好个人卫生。

c. 慎用药物: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易引发胃溃疡的药物。

d.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异常。

e. 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制饮酒等,降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新整理护士资格证考试《实践能力》精选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

新整理护士资格证考试《实践能力》精选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

护士资格证考试《实践能力》精选要点上消化道出

1.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消化系统疾病
①食管疾病静脉曲张破裂、炎症、溃疡、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异物及化学损伤等。

②胃部疾病炎症、溃疡、肿瘤、胃内结石、胃粘膜脱垂、憩室、胃扭转等。

③十二指肠疾病炎症、溃疡、憩室、肿瘤、重度钩虫病等。

④胆管胰腺疾病胆管蛔虫、结石、炎症、肿瘤和创伤。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此外壶腹周围癌亦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全身性疾病
①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②急性感染如败血病、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

③尿毒症。

④应激性溃疡见于重度烧伤、脑血管意外等。

⑤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等。

⑥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上消化道出血知识点汇总

上消化道出血知识点汇总

上消化道出血一、定义: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达到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二、临床表现1.呕血和(或)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

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病人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一系列组织缺血表现,休克早期的体征有脉搏细速、脉压变小。

休克状态时,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压后退色经久不能恢复。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5-30mmHg,心率加快至120次/分以上,伴有尿量减少。

3.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

4.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要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失血性贫血的血象变化。

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升高,出血停止后降至正常。

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止血后2~3天才恢复正常。

但肝硬化和脾亢者,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5.发热大量出血后,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3-5天。

三、辅助检查阳性体征1.实验室检查测定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计数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白细胞计数上升。

2.特殊检查方法(1)内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①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②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2)X线钡剂造影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

内科护理学主管护师考试重点整理第三章第八节

内科护理学主管护师考试重点整理第三章第八节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八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的出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损害和胃癌等,其中,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占50%。

少见病因有食管炎、胃炎、血液病及尿毒症等。

例:上消化道呕出大量鲜红色血且不易控制的常见病为A.消化性溃疡出血B.应激性溃疡出血C.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D.急性出血性胃炎出血E.胃癌出血『正确答案』C二、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出血量及速度。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呕血和黑便的颜色,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黑便如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当出血量大而快(大于1000ml)时,致心排出量明显降低。

3.氮质血症: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血液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肠源性氮质血症。

4.血象的改变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出血早期血象检查无变化,3~4小时后,因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才出现贫血。

例:上消化道出血特征性的表现是A.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B.呕血与黑便C.失血性贫血D.氮质血症E.发热『正确答案』B例:早期判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有价值的指标是A.血容量减少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B.呕血量C.黑便的颜色和量D.红细胞压积测定E.血红蛋白的测定『正确答案』A三、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尿素氮、肝功能、大便隐血试验等。

内科护理重要知识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内科护理重要知识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内科护理重要知识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内科护理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1.呕血、黑便
此表现为特征性表现,每日出血量5-10ml,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

胃内积血量20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无全身症状。

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常呕新鲜血液。

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腔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消化道失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临床上可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出冷汗、黑蒙或昏厥、皮肤灰白、湿冷,进一步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需要积极抢救治疗。

3.贫血
慢性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临床表现,如疲乏困
倦,轻度无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头昏眼花以及皮肤粘膜、甲床苍白。

4.氮质血症
可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

5.发热
大量出血,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常出血低热,持续数日-一星期,发热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流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例题:
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
A.氮质血症
B.发热
C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D.呕血与黑便
E.意识模糊正确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考试重点总结
考点1:概念
发生在屈氏韧带(Treitz韧带,也叫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

考点2:病因
(1)消化性溃疡最常见;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3)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
(4)胃癌;
(5)其他包括肝、胆、胰腺的恶性肿瘤等。

考点3: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障碍。

(3)血液学改变:贫血。

(4)氮质血症。

(5)发热。

考点4:出血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①>5ml:粪便潜血(+)
②>50ml:黑粪
③胃内积血>250ml:呕血
④<400ml:无全身症状
⑤>400ml:头晕、心慌、乏力等全身症状
⑥短时间>1000ml周围循环衰竭
考点5:辅助检查
急诊胃镜检查,是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X线钡餐检查,一般在出血停止数天后进行。

考点6:治疗
一切治疗措施的首位: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

1.一般急救措施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活动性出血期间应禁食。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配血,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

3.止血措施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药物止血首选血管加压素:常用药物,机制是通过对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及其侧支循环的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生长抑素及拟似物,如生长抑素同类物奥曲肽。

2)气囊压迫止血不推荐为首选止血措施。

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3)内镜治疗
内镜直视下注硬化剂至曲张的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不仅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

(2)非曲张静脉出血止血措施
1)抑制胃酸分泌。

2)内镜治疗。

3)介入治疗。

4)手术治疗:药物、内镜及介入治疗仍不能止血、持续出血将危及患者生命时,须不失时机进行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