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人格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人格特质的研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各期心理特征与护理

精神分裂症各期心理特征与护理

精神分裂症各期心理特征与护理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以基本的特征性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适当或迟钝为总体特点,在精神病发病率中占第一位。

据本病病因学的研究资料证明,部分病人确有明显的遗传基础,而多数病人具有孤僻、不合群弱型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多在躯体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下发病。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掌握病人各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对解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取得病人合作配合治疗、巩固疗效、预防意外起着积极作用。

1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共同特点:严重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紊乱、幻觉、妄想、心理活动脱离社会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人及关系中缺乏伦理、道德、信念和法律观念,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不能主动叙述病情,拒绝治疗护理和社会支持。

在此期,护患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模式,主动的一方是护士,被动的一方是病人。

此时护士要特别注意接触病人的方法和交往艺术,要迂回曲折地接近病人,寻找和病人的共同点。

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姿态、态度和动作,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需求,也可通过迂回的言词与病人交流,如:急性期病人都说自己没病,不需要打针服药,只是睡不着,护士不能说“你有精神病,必须治疗”这样必然发生冲突。

应该以关怀的口吻与病人说:“没有人说你是精神病,既然睡不着,用点药就能睡好些,不是很好吗?……”又如:病人说:“邻居们在讲我的坏话”护士不要与之争执,不应说:“这是幻听、是病态。

”病人肯定接受不了,应该说:“你想想,医院离你家这么远,你能听到他们讲话?这可能吗?”若病人能接受,就作进一步的解释,反正就马上改为缓和的词语“再调查一下吧!……”凡此种种,目的在于稳定病人的情绪,以便进行治疗和管理。

经过强化治疗后病人就比较稳妥地渡过急性期。

2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状恢复期护理工作是精神分裂症护理的重要内容,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缓解,逐步向健康发展,其特征是:患者的自知力已经恢复,对发病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不仅知道由于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艰难。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出现了现实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发展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性格特点1. 内向和孤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内向和孤僻的性格特点。

他们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喜欢独处,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怀疑和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怀疑和敌对的性格特点。

他们对他人的意图持怀疑态度,常常感到被人陷害或迫害。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3. 情感冷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的性格特点。

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情感体验的困扰和障碍有关。

二、心理发展1. 童年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往往有一些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他们可能表现出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困难,缺乏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青少年期往往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上的困扰。

他们可能出现学习和社交能力的下降,情绪波动和冷漠等问题。

这可能与他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的困惑有关。

3. 成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年期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发展挑战。

他们可能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职业和家庭生活,常常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三、心理干预1. 心理教育: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通过向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精神分裂症。

同时,心理教育还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提高社会支持和关爱。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试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其个性的关系

试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其个性的关系

试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其个性的关系摘要: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正是心理、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亲子关系、同学交往、学习压力、性的萌动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进而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致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

有报告约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病前具有胆小、话少、敏感、孤僻、好空想、消极、冷漠等性格特征。

病前性格有明显缺陷的预后差。

而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 其个性特征与其阳性症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其阳性症状会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尚未有定论。

本研究采用常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 (成人版)、阳性症状量表对在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 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青春期;精神分裂;个性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A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全部为阳曲县安康医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住院的患者。

1. 1. 1入组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 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 2)年龄在16—18岁; ( 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 4)能理解并配合完成量表检查; ( 5 )征求家属或监护人意见签署知情同意书。

1. 1. 2终止研究标准: ( 1)量表未完成而自动出院; ( 2)监护人要求终止研究。

1. 1. 3一般资料入组229例, 因自动出院而未完成调查27例, 实际纳入统计研究202例, 男133例,女69例。

其中初中生82例, 高中生120例。

16 岁68例, 平均受教育年限( 9. 01 ± 1. 28)年。

17岁51例, 平均受教育年限( 8. 98 ±1. 12)年。

18岁83例,平均受教育年限( 9. 05 ± 1. 08)年。

均为有效测卷。

1. 2方法1. 2. 1工具( 1)采用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特别编写的一般情况问卷, 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 共分22项。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征研究与应对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征研究与应对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征研究与应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除了这些明显的症状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征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征研究,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1. 情感不稳定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不稳定的特征。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急剧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沮丧,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这种情感不稳定性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也给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挑战。

2. 社交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面临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会感到与他人的交流变得困难,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可能会受到幻觉和妄想的干扰。

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孤立和排斥,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症状。

3. 怀疑和敌对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怀疑和敌对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怀疑态度,并认为自己受到了阴谋或迫害。

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破裂,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障碍。

4. 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不足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不足的特征。

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的事物缺乏兴趣和关注。

这种特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动力和目标,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社交障碍和孤独感。

应对策略:1. 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和思维的困扰。

2. 支持和理解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并鼓励他们参与有益的活动。

3. 心理教育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增加对这种疾病的了解。

了解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和支持服务,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疗 方法 , 患者认 识 到精 神 障 碍 也 是 正 常 心 理 的一 部 使 分, 而不 是全 部 。精神 障碍 部 分 与 正 常部 分 可 同时 存
职 互 压 院 学提 2 1 年 第2 卷 第3期 01 1
J u n fS a x d c l C le e f rCo t u n u ai n Vo. 1 No 3 2 o r a o h n iMe ia o lg o n i i g Ed c t l n o 12 . 01 1
防范 ¨ 。对有 冲 动伤 人 、 J 自杀 倾 向 的患 者 2 有 专 人 4h 看护行 动不 离视线 , 门窗等 设施 如有 损坏 及 时报修 , 加
强病 区危 险物 品的管 理和安 全 检查 。 4 2 尊重 患者 .
面对敏感 多 疑 的患者 , 护士 要更 加注 意方 式方 法 ,
壮年 过激 行为 发生 率 高 , 化程 度 越 高 者 心 理 干 预 效 文
果 明显 。
4 讨 论
待 疾病 , 明确 自己 的身 份 。精 神 病 患 者 自我 调节 能力
较 弱 , 要 家庭 、 需 社会 的支 持 和认可 , 因此 , 取得 家属 的 配合 , 多探 望患 者 , 患 者 感 到 家 属 、 位 的 同志 们都 让 单
[ 图 分 类 号 ] R 7 .4 中 4 37 [ 献 标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 7 - 2 2 1 0 -0 6 2 文 6 101 6( 0 1) 30 7 - 0
据 中国疾 病预 防控制 中心 20 09年初公 布 的数据 ,
我 国各类 精神病 患 者在 一亿 以上 , 已超 过 了心 血管 疾
信 , 患 者产 生信赖 感 、 让 安全 感 , 可巧 妙 地 运用 暗示 还

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及心理治疗初探

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及心理治疗初探

・研究生论坛・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及心理治疗初探吕 晶 广西中医学院2000级研究生(530001)指导 曾祥发 刘 泰 陆 晖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30001) 摘 要 由于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心理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已列居首位。

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各类心理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通过研习国内外有关资料,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受家族遗传,社会因素影响很大,其中B型性格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素质。

并且研究发现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为主的整合型心理治疗在纠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缺陷,规范其行为方式和心理模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题词 精神分裂症 人格 行为 心理治疗 近年来,社会的竟争,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家庭和劳动负荷日渐沉重。

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精神疾病日渐增多。

流行病学表明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1],精神分裂症越来越引起心理分析学家的注意。

他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有异于常人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

这可能与其遗传易感性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疗质量,对于减少此病的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现综述如下。

1 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征、行为模式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2]这样定义“人格”: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并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就是人格。

他认为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统中从本我到自我和超我的转移构成了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

其中,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只有本我有自己的能量,而自我和超我都是通过与本我认同才从本我获取能量并得以发展的。

在弗洛伊德朴素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后世精神病学家完善了该理论。

W inn ico tt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父母的照顾与遗传倾向互相作用的结果。

其中母亲的照顾方式与质量至关重要。

人格分裂症探究

人格分裂症探究

对人格分裂症的犯罪成因、病理、预防的探究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姓名:林昕烨学号:201311131911摘要本文主要对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社会因和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与刺激,并探究了人格分裂症的病理和预防方法,简单说明了治疗方法。

关键词:人格分裂症犯罪病理预防治疗正文人格分裂症,精神病学名为“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

美国精神医学会将解离症界定为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此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又难以用生理因素来说明。

从心理学上讲,,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

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可以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别的性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

人格分裂症患者在无力面对外在突如期来的改变时,往往会发展出其他截然不同的人格取代自己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结果,而且总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

大部分的患者在幼时或青少年的时期,曾遭受遗弃、羞辱和虐待严重的打击,因此有一个不健全的心灵世界。

然而,创造新人格是能使自己避免挫折和抑制愤怒的快捷方式,所以患者创造新人格的能力也愈加猖獗。

威廉·密里根,被称为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3次抢劫、4次强奸、4次严重伤害)却被判无罪的嫌犯。

比利接受了由威尔斯﹒德里斯科尔博士制定的心理测试评估,结果认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

之后他又接受了来自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西南健康中心的精神病专家多萝西﹒特纳的进一步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比利患有多重人格疾患。

辩护律师以“犯罪时比利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自己”为理由为他辩护,并传召了四个精神病医生,一个心理学家上庭为其作证。

法庭最终采纳了这个辩护,裁定比利无罪,但是必须接受强制精神疾病治疗。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康复期患者心理治疗前后人格变化的相关分析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康复期患者心理治疗前后人格变化的相关分析

2018年1月第1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临床研究文章编号:WHR201H12069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康复期患者心理治疗前后人格变化的相关分析刘体飞云南省保山市民政精神病医院,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康复期应用心理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对患者人格的影响。

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心理治疗,采取明尼苏达多相 人格调查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人格变化进行调查。

结果:经过心理治疗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各项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显现。

结论:对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 人格。

【关键词】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变化;康复期本文作者将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例抑郁症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心理治疗对其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患者人格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 1基础资料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 患者和抑郁症患者中各选取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精神 分裂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6:19;抑郁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5: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年龄区间均为20〜60岁,平 均年龄均为(40. 6±1. 3)岁。

参与本次研究的35例精神分 裂症患者和35例抑郁症患者在其家属的陪同下签署了知情 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严格审核,最终获得 实施资格。

1.2方法在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施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改良森田疗法、认知心理疗法 及集体心理疗法m。

在改良森田疗法中,让患者直接进人社会实践期,省略卧床期、轻作业期及重作业期,将部分森田用 语改成中国式谚语、古训、名言及寓言故事等,促进患者更好 地领悟内涵,防止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干扰疗效。

在实施集 体心理疗法过程中,通过心理剧治疗、合理情绪治疗、集体行 为治疗等,促进患者自身行为逐渐得到规范和改善,使其在 集体讨论中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心理反应 等,进而最大程度改善其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人格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人格特
质的研
目前国内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人格因素研究的主要对象大多是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类型,某一疾病阶段如缓解期等,进行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

有两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干预前和治疗后的研究,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不同疾病阶段和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在病人人格特征上的差别和变化。

王锦霞,等[1](1997)对8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的mmpi测试结果对照分析,发现随着精神症状的缓解,mmpi 中f、pa、sc量表明显下降,d分明显增高。

提示mmpi反映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病理心理变化,而非病人的病前性格特点。

姜肇琴,等[2](2000)采用mmpi对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治疗三个月后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杨九州,等[3](2005)采用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测试,作同样的对比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三个研究结果,反映出精神症状与病人的某些人格特征密切相关;mmpi测查到得不同疾病阶段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格特质一致性较高。

本研究选择了疾病的三个阶段——急性期、缓解期和慢性期。

mmpi通常被用作精神科临床症状测查工具,应用范围较广,是较好的测查精神疾病患者人格特征的临床量表,信度
和效度高,对分裂症病人较为敏感,一致性较高,能较好的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此本研究选用作为测查工具。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在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病科住院的配合mmpi-1测量检查的男女患者。

(1)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0岁;(3)至少受过9年及以上教育。

正常对照:即往无精神病史,一级亲属无精神病史。

排除标准:(1)无其他精神病史:如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2)无严重内科、外科疾病史。

符合上述条件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mmpi测查,其中符合急性期的病人35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

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26.23±8.29岁。

未婚20例,已婚13例,离异2例。

受教育年限9~16年,平均11.03±
2.29年。

职业分布工人13例,下岗5例,农民9例,学生4例,干部4例。

病程1~180个月,平均病程34.2±39.47月。

);符合缓解期的病人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

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26.76±8.66岁。

未婚21例,已婚11例,离异2例。

受教育年限9~16年,平均11.50±2.56年。

职业分布工人10例,下岗10例,农民8例,学生3例,干部3例。

病程3~120个月,平均病程34.06±36.58月);慢性期的病人33例(男性17例;女性
16例。

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0.70±9.04岁。

未婚17例,已婚11例,离异5例。

受教育年限9~16年,平均10.21±2.19年。

职业分布工人13例,下岗4例,农民10例,干部6例。

病程60~396个月,平均病程178.39±92.85月)。

1.2 方法:使用北京海斯曼公司生产的大型网络心理ct 系统(版本:1.00tx),对受试者进行mmpi-1测试。

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各量表t分按中国常模不做k校正的t分计算。

统计指标:一般性资料效度量表、临床量表两点峰型。

1.3 统计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完成。

显著性水准α取为0.05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缓解期组mmpi 效度量表和临床量表高t分量表项目统计结果
2.1.1 效度量表:四组被试效度量表t分大于60的项目统计:
①正常对照组(n=42),l0例,f0例,k 6例;
②急性期组(n=35), l 2例, f 15例,k 2例;
③缓解期组(n=34),l 4例; f 7例;k 10例;
④慢性期组(n=33),l 4例; f 8例;k 1例。

2.1.2 临床量表 t 分大于60的项目统计:
①正常对照组(n=42),hs 0例,d 0例,hy 0例,pd 0例,mf 4例,pa 0例,pt 0例,sc0例,ma 0例,si 3例;
②急性期组(n=35),hs10例,d13例,hy12例,pd14例,mf 5例,pa27例,pt23例,sc21例,ma21例,si 15例;
③缓解期组(n=34),hs10例,d12例,hy10例,pd11例,mf2例,pa12例,pt 7例,sc 7例,ma6例,si 8例。

④慢性期组(n=33),hs14例,d10例,hy16例,pd15例,mf5例,pa20例,pt10例,sc17例,ma12例,si5例。

2.1.3 临床量表两点编码类型
①正常对照组,无特殊两点编码类型
②急性期组,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量表6或8的组合共25例(占71.43%),余10例(占28.57%);
③缓解期组,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量表6或8的组合共17例(占50%),余17例(占50%);
④慢性期组,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量表6或8的组合共24例(占72.73%),余9例(占27.27%);
2.2 急性期组、缓解期组、慢性期组与正常对照组mmpi 效度量表、临床量表的比较见表
(±sd)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与精神症状相关
的人格特质,显著相关主要是pa和sc,随着精神症状的缓解pa和sc而显著下降;pt、pd、ma也随症状缓解有下降的趋势。

急性期与缓解期对比显示:f、pa、pt、sc、ma均有下降趋势,k有升高趋势,其他分量表无明显差异。

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与男性常模的对照研究与本研究中
体现的慢性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的对比方面存在不一致,未表现为在k、ma两量表分值的下降趋势,特别在本研究中缓解期ma分明显高于正常组,需加以说明的是慢性患者仍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既往对效度模型的研究多从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入手,并不能验证病史较长的慢性期患者没有阳性症状,不伴有sc、pa人格特质的偏离。

虽然本研究中三个不同疾病阶段(三个研究组)两点编码类型较分散,但统计显示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量表6或8的组合,在急性期(占71.43%)和慢性期(占72.73%)仍为主导类型,缓解期病人还要占到50%的比例,从mmpi 剖析图中更能明显显示出这一特点。

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具有以下特征:偏执、分裂、多疑、孤僻、行为退缩、思维散漫,内容怪异,焦虑、自我自理性差、内心世界的表达程度低等特点。

且精神症状越突出,这种人格特质越突出。

人格特点会影响疾病的病程、临床表现、预后等[4],反过来,疾病也会对人格起“修饰”作用。

“修饰”作用往往是暂时的。

4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疾病阶段均存在显著的人格异常。

其中pa、sc两个人格特质明显与精神症状相关;d、hy两个人格特质与疾病阶段不相关。

急性期、慢性期患者往往具有偏执和(或)精神分裂的人格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锦霞,王向群,任岩.等.精神分裂症病人mmpi 的动态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79-180 [2]姜肇琴,王玉光,王洪艳.mmpi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测试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94-695 [3]杨九州,杨松娥.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的比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44-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