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

合集下载

郑克白-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206--2

郑克白-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206--2

现状植物过于散乱,可在适合位置补种植物,优化环境。
地形高差处理不够得当,可做台地处理高差关系。
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
• 竖向分析
13.00 11.50
11.00
14.50 12.00
10.40
10.40
A分区
11.60
10.30
10.00
10.50
9.80
10.30
10.50
B分区
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克白
2016-11-3
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
目录
Part1 设计要点
Part2 技术路线
Part3 案例分析
既有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案例解析
设计原则
建筑与小区作为城市占地最多的功能区域,是海绵改造源头控制的重点,应作为雨水渗、滞、蓄、净、用 的主体,实现源头流量和污染物的控制。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应因地制宜,采取屋面雨水断接至绿地、屋 顶绿化、透水铺装、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植草沟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改变雨水 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具备渗透能力条件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 场、庭院等区域推荐采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经过岸线净化;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 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屋顶农场、垂直绿化:
• 屋面进行绿化改造时以校园农场为理念,在上人屋面按照校 园农场的形式进行屋面绿化。根据农作物的种植形式及生长周期 分布绿化形式,并分班管理各自农场。 • 原有建筑外观较为统一,但缺乏特点。可在走廊外挂花箱, 绿化整体建筑立面。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04
CHAPTER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建设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绿化带、雨水收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一些财政紧张的城市来说,筹集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益,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和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性。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目录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海绵城市建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
厦门园博苑是集园林艺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国内首个以“海绵城市”为主题的公园。园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园内水环境的品质。
厦门园博苑
深圳龙岗区是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之一。区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雨水花园、绿色街道、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区内水环境的品质。
宣传推广
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专业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确保了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包括规划、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透水混凝土、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湿地等,提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既有小区及公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既有小区及公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技术与应用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既有小区及公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Analysis on the Main Point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覃雪明,黄胜强 QIN Xue-ming, HUANG Sheng-qiang
(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Hualan Design and Consulting Group) 【摘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宁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笔者参与了多个既有小区及公建的海绵城市设计、施工服务、验收等全过程服务,反思既有小区及公建 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基于建成项目效果的分析,总结了既有小区及公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natural accumulation, natural infiltration and natural pur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first pilot city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Nanning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service such as design, construction service, acceptance and acceptance of several existing districts and publicbuilt sponge cities, and refle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districts and publicbuilt sponge citi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completed proj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blic buildings. 【关键词】既有小区及公建 ;海绵城市 ;建设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借鉴 【Keywords】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sponge city;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reference

海绵城市建设的体会

海绵城市建设的体会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2月合刊总第377期专家论坛海绵城市建设的体会关B克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很荣幸被邀请在《建筑科技》上写一篇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文章。

我将近十年来参与相关工作的一些体会组织成文。

其中大部分为个人的认识,可能有不全面或错误,希望您批评指正!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以下简称75号文)“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渗、滞、蓄、净、用、排”o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

这些理念得到了广泛宣传和认知,也为民众高度认同。

与国外的低影响开发不同,我国的海绵城市是指与降雨相关的全过程建设和管理,包括源头、过程和末端,对应的体系为: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和防洪排涝。

源头减排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降雨径流的产生,恢复或接近建设前的雨水排放过程。

二是去除初雨污染。

源头减排的指标是: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

这就是低影响开发的内容,解决的问题是减少排水量和面源污染,缓解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及河道污染。

形象地说是:“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减少)”。

由于雨水留在建设用地或入渗,改善了水环境,热岛效应缓解。

过程控制是指城市管网的更新改造,提高排放标准,实现雨污分流。

在合流管道采取措施减少溢流污染。

指标是:管网设计标准。

对应的效果是:小雨不积水与水体不黑臭。

末端治理是指河湖水系的恢复及城市的防洪体系的建立。

对应的标准是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恢复水生态。

解决的问题:大雨不内涝或者是城市不看海。

水生态、水环境恢复。

海绵城市建设的形势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发布,筛选出萍乡、厦门等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精编版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精编版

1 建筑与小区内海绵性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安全性,应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保护措施。

2 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 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宜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速生乔木和灌木植物。

屋顶绿化内的乔木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用,应栽植于建筑柱体处,土壤深度不够可选用箱栽乔木。

——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宜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

3 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4 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SS、COD 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可采用5~7mm 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采用5~10mm 径流厚度。

雨水可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

5 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渗透铺装,新建区透水铺装率不小于50%,改建区透水铺装率不宜小于40%。

6 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 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宜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6,2014 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 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一级建造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知识点

一级建造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知识点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定义: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与人工干预功能;科学合理的选择技术设施时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将源头低影响开发、传统雨水管渠、超标雨水径流蓄排设施相结合,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同时具备适用性、目标性、生态性、效益性及组合性原则;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类型主要有渗透设施、存蓄与调节设施、转输设施、截污净化设施;二、渗透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唐;1、渗透设施的选择透水铺装适用: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人行道路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小型停车场宜采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园林绿地场所可采用鹅卵石、碎石、碎拼、踏步石铺地;下沉式绿地适用:道路、广场、其他硬化铺装区及周边绿地优先采用;应低于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根据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渗透塘:汇水面积>1公顷、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带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2、渗透技术(1)透水铺装:可采用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还包括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一般要求:宜首选材料本身透水的透水砖进行铺装;透水找平层和基层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施工要求:面层孔隙率≥20%,透水基层孔隙率≥30%,横坡宜1%-1.5%;冬季冻融风险的城市应慎重选择;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透水铺装与不透水铺装之间应采用防渗措施;透水铺装位于地下室顶板上时,覆土厚度≥600mm,应设置排水层,及时排除雨水;(2)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绿地高程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200mm以内;一般要求: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低于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尽量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耐污染种类的植物,宜采用草本植物;宜低于硬化地面100-200mm,进水口拦污设施应正确设置;绿地内溢流口(雨水口)顶面应高于绿地50-100mm;内表层土壤渗透能力不足时,应通过措施改良土壤渗透能力,也可设置渗透设施;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的高程一般低于路面并与道路景观相结合;施工要求:对于渗透性较差的地区,可适当缩小雨水溢流口与绿地高程的差值,使下沉式绿地集蓄的雨水能够在24h内完全下渗;(3)生物滞留带: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蓄水层构成;分为简易型和复杂型;一般要求: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物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按设计要求设置弃流措施防止石油类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地面溢流设施顶部应低于汇水面100mm;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为5%-10%;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外层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复杂型施工要求:换土层底部应铺设透水土工布隔离层或厚度≥100mm的砂层,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4)渗透塘:一种用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净化雨水和消减峰值流量效果;一般要求: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1公顷)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入渗池(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措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施工要求:边坡坡度≤1:3,塘底至溢流水位≥600mm;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排空时间≤24h,放空管距池底≥100mm;三、存储与调节设施主要有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调节塘、调节池;1、存储与调节的选择:建筑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的低洼水塘或其他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底宜设置湿塘;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内的地势较低的地带或水体宜设置雨水湿地;由绿化、道路喷洒、景观补充水等雨水回用需求的小区、城市绿地等宜设置蓄水池;建筑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宜设置调节塘;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较难改造时可采用调节池;2、存储与调节技术主要由湿塘、雨水湿地、渗透塘、调节塘、蓄水池、蓄水模块;(1)湿塘、雨水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构成;湿塘一般要求: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置,作用为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为0.8-2.5m,储存容积根据规划部门提出的“单位质量控制面积”确定;雨水湿地一般要求: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浅沼泽区水深范围0-0.3m,深沼泽区水深0.3-0.5m;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出水池作用为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0.8-1.2m,容积为总容积(不含调节池容积)的10%;(2)蓄水池: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置和消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地下封闭式蓄水池;一般要求:施工完毕后必须进行满水试验;(3)调节塘:也称干塘,以消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4)调节池:主要用于消减下游雨水管渠峰值流量,减少下游雨水管渠断面;常用于雨水管渠中游,主要包括塑料块调节池、管组式调节池、钢筋混凝土调节池;一般要求:调节水池底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排水管的排水方向、高程与下游市政管道或排水设施相协调;池壁施工缝设置符合要求,强度≥2.5MPa 时可进行凿毛处理;四、转输设施主要有植草沟、渗透管渠;1、转输设施的选择植草沟: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渗管或管渠: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量较小且土壤渗透情况良好的区域;2、转输技术雨水转输技术主要是对雨水径流的排/蓄管理及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有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i排放系统共同构建;雨水管渠系统主要以地下管渠系统为主,转输和处置低于系统设计排水能力的降雨/融雪径流;(1)植草沟:一般分为传输型、干式、湿式植草沟;总高度≤600mm,上顶宽度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一般为600-2400mm,底部宽度宜为300-1500mm;断面边坡坡度宜≤1:3;采取措施保证雨水能以较低流速通过植草沟,防止边坡侵蚀;不宜作为泄洪通道;纵坡宜为1%-4%,纵坡较大时应设置为阶梯型或中途设置消能台坎,纵坡较小时应选用干式植草沟;考虑雨水下渗时可设置透水土工布,下部土壤渗透系数>5*106m/s,不考虑雨水下渗时可设置防水土工布;(2)渗透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开孔率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20%;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措施;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要求,宜为1%-2%;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200mm;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700mm;浅沟沟底表面的土壤厚度一般≥100mm;渗渠中砂(砾石)层厚度一般≥100mm;五、截污净化设施主要有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透设施;1、截污净化设施的选择植被缓冲带:道路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绿地、公园绿地、城市水系统的滨水绿化带等区域;可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和城市水系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人工土壤渗滤设施:具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2、截污净化技术主要针对屋顶雨水及地面雨水径流,是在污染源头采取措施截流污染物,防止扩散;城市道路、广场未设置雨水口时,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通过植草沟内的初期雨水弃流井,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后期雨水排入雨水花园,进入景观水体,经自然截流、渗滤、净化处理排入河道;(1)植草缓冲带:应设置碎石消能,坡度一般为2%-6%,宽度≥2m,当坡度>6%时另设置消能设施;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地面四周;(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一般有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水管弃流等形式;施工要求:雨水弃流排入污水时应设置确保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的设施;初期径流弃流池、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计应安装再管径最小的管道;自动控制弃流装置的电动阀、计量装置宜设在室外,控制箱宜集中设置且设在室内;(3)人工土壤渗滤:属于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一般要求:一般由畜水层、渗滤体、防渗膜、溢流井、渗管、排水管组成;渗滤体由石英砂、少量矿石和活性炭及营养物质等材料组成,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矿石泥沙量≤3%,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生物填料的原料、材料密度、有效堆积生物膜表面面积、堆积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收集设施;施工要求:防渗膜铺贴应贴紧基坑底和基坑壁,适度张紧,不应有皱折;防渗膜接缝应采用焊接或专用胶粘剂粘合;渗滤体铺装填料时应均匀轻撒填料。

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典型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典型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典型技术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洪涝、水质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居住小区的海绵工程改造途径探讨——以厦门某居住小区为例

居住小区的海绵工程改造途径探讨——以厦门某居住小区为例

居住小区的海绵工程改造途径探讨——以厦门某居住小区为例粟杰文【摘要】《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中规定厦门市新、改、扩建项目应满足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的要求,并根据厦门当地水文资科,与其对应的日降雨量为26.8 mm.即降雨量低于26.8 mm时,雨水能通过下渗进入土壤,或是积蓄于雨水调蓄设施中;降雨量超过26.8 mm时,多出来的雨水进入市政管道.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某现状居住小区为例,阐述为达到相应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该居住小区可采用的改造途径.同时,针对改造后的涝水控制等提出相关的建议.【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年径流总量;雨量径流系数;下垫面【作者】粟杰文【作者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福建厦门3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中规定,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应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表征体积或总量控制的参数,因此项目可按W=10Ψc·hy·F计算出产流量,再设计具有一定调蓄容积V(≥W)用于储存、蓄、渗、回用雨水径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雨水调蓄池、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等),从而使项目的整体规模达到设计降雨量要求。

各下垫面径流系数Ψc可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的规定进行取值,并结合下垫面种类及其比例,加权计算出项目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某居住小区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总占地面积40.25万m2,总建筑面积76.53万m2(其中高层住宅比例91.5%,多层住宅比例8.5%),总居住人数2.04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上图,可将我国内陆地区可分为4个区,即干 旱区 (h≤200mm)、半干旱区(200mm< h≤400mm)、半 湿 润 区 ( 400< h≤800mm ) 、 湿 润 区 ( 800< h≤1600mm 和 1600< h)
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并给出了 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 干旱区)、II区(80%≤α≤85%;半干旱区)、III区(75%≤α≤85%; 半湿润区)、IV区(70%≤α≤85%;湿润区)、V区(60%≤α≤85%; 湿润区),如图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
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 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 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 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
——
海 绵 城 市 构 建 途低 径影 示响 意开 图发 雨 水 系 统
2
控制指标的确定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
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 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 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 排率为15%-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0.15-0.20),因 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 实现。
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 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 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 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 控制目标;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 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 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流总 量控制目标。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 、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 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储存、 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 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 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 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 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 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 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 径流控制目标。
(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 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 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
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 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 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及经济合理性角 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 集、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 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浪费的问题。
(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 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
(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 求的城市或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 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及案例
2015年1月10日
目录
1 低影响开发内容 2 控制指标的确定 3 北京市相关规定 4 工程案例
1
低影响开发内容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城
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 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 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 足300m3,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北京地区降雨集中 在雨季,易出现短时强降雨,城区低洼处易出现 内涝、西部山区易出现洪水。因此,对照上述原 则应采取:推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切实削减 峰值径流排水量,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实现雨水 的布得极不均 匀,南多北少,东多 西少,由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山地 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为东南沿海地区带来 了充沛的降水,雨量 充沛;西部地区由于 远离海洋和被山脉阻 挡的原因,雨水量沿 西北方向递减。
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 流峰值控制目标。
(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 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 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 的破坏。
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 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 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应通过 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 雨规律、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 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的开发,要结合 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