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课程研究报告

智能控制课程研究报告
智能控制课程研究报告

学习智能控制课程研究报告

标题:高速公路隧道节能智能模糊控制系统研究姓名:

学号:

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智能模糊控制系统研究1.国内外公路隧道节能研究现状

国内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的研究现状

据统计,2002年我国公路隧道通车里程已达704km/1782座。公路隧道通车里程比1979年增长了13倍。同时隧道建设技术不断的提高,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上的中梁山隧道长,缙云山隧道长,解决了我国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问题,1999年通车的四川省川藏公路上的二郎山隧道长,同年通车的四川广安地区公路隧道长,1999年底实现双洞通车的全长2×的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大西邻至糊雾岭隧道,设置了照明、通风、防火监控等完善的运营机电设施。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建成公路隧道6139座,总长万米。如此大规模的隧道建设,不但运营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其安全与节能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隧道耗电占高速公路运营中的很大一部分,以3公里长隧道为例,年电费约为400万元。

如福建高速公路监控厦门分中心在对高速公路厦门大帽山隧道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通过适当提高线路电压、提高功率因素来改造供配电系统,经过一年的试运行,2009年5月底同比无功电量下降了%,为福建高速公路减少电费支出元,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对照明技术进行改造,将射流风机出风口处的风导向下方后,以此损坏率计算,一年可减少高压钠灯损坏38盏、镇流器损坏l8只、触发器损坏2只、灯具损坏l1套,合计节省购买灯具费用约2万多元。如全国高速公路隧道风机都采用“两台风机共用一套自耦降压起动装置”可节省50%的起动装置。

国外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研究现状

在公路隧道照明技术方面国外研究较早,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技术成熟。早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交通量、速度和洞外亮度进行自动调光技术就已经应用于意、法两国之间的Mont Blanc隧道照明。80年代后期,为了规范隧道照明设计和施工,减少交通事故,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规范。随后各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标准,如欧洲指定的《欧洲隧道照明标准》、日本的《隧道照明指南》等。为了节约电能,提高隧道照明效果和行车舒适性,保证公路隧道安全运行,针对隧道灯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驾驶员视觉特性和隧道内的视觉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数值计算准则。如德国的侧壁面计算方法和日本的灯具维护系数等。欧美发达国家从灯具材料、光学特性、外观质量、功能结构等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路隧道通风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欧洲和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做了许多的工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919年美国修建的穿越纽约哈德逊的Holland隧道,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全横向通风方式,2000年底通车的挪威莱尔多隧道,该隧道通风分段的单段长度最大为。日本对关越隧道一线采用了两座竖井加多台静电除尘器的纵向组合通风方案,该方案能适用于任何交通方式,任何长度的特长公路隧道的通风,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研究的技术原理

公路隧道节能研究的技术原理

隧道通风控制节能采用的是智能控制模型和智能控制的方法。它是通过对通风系统的模糊控制模型、神经网络控制模型和专家系统控制模型等进行研究,建立的智能控制模型;模糊逻辑控制方法是把人的经验形式化并引入控制过程,再运用模糊集合论进行数学处理,实现糊推理,进行判断决策,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控制模块:根据专家经验或过程控制的知识生成控制规则;根据过程的模糊模型生成控制规则;根据对手工控制操作的系统观察和测量生成控制规则;安全保护模块:加密CO\VI检测元件数量;采用平面、二次曲面拟合方法,计算隧道内CO\VI分布情况。

隧道照明节能的智能控制方式是在自动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技术,并采用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算法来实现隧道无级调光和照明节能的目的。入口段、过渡段加强照明,包括开启LED灯,测试LED灯照度值,测试关键断面照度值,以及关闭LED灯,开启高压钠灯,在相同断面测试该点的照度值。

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规则的仿人智能控制。由于控制对象仅能提供一些模糊信息,计算机参与这类控制时必须模仿人类能够接受和处理模糊信息、进行模糊控制的本领。

模糊控制器主要由模糊量化接口、模糊知识库、模糊推理机、解模糊接口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图

模糊化

在模糊控制系统运行中,控制器的输入值、输出值是有确定数值的清晰量,而在进行模糊控制时,模糊推理过程是通过模糊语言变量进行的,因而必须先进行模糊化操作。所谓模糊化,就是把输入值匹配成相应语言变量语言值的隶属度过程。

设一个模糊控制器输入的物理量为温度(以X表示)和压力(以XZ表示),输出为阀门流量的校正量(以Y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二输入、一输出控制问题。我们可以将温度划分成“低”、“中”、“高”、“很高”四个部分(或称四档),而将压力划分成“低于正常”,“正常”,“高于正常”三档,将阀门的开关状态划分为“关”、“半开”、“中等”、“开”四级,分别定义它们的隶属函数。人们将“温度”称为语言变量,温度的“低”、“中”、“高”、“较高”称为这个语言变量的语言值。在实际控制过程中,经常把一个物理量划分成“正大”、“正中”、“零”、“负大”、“负中”五级,分别以英文字母PB、PM、Z、NB、NM表示。

模糊数的隶属函数可取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梯形、高斯型、钟形、Z形、S形等,针对工程问题,隶属函数的形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不大,因此,一般取形状简单,容易计算,并且和其它较为复杂的隶属函数得出得控制结果差别很小的三角形隶属函数即可。

模糊规则库

模糊控制规则库是由一系列“IF-THEN”型的模糊条件语句所构成,它是模糊控制器的核心,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操作人员和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是否能适应被控对象的特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控制器的性能和控制效果。

控制规则的生成方法:

A.根据专家经验或过程知识生成控制规则

模糊控制规则是基于手动控制策略而建立的,而手动控制策略又是人们通过学习、实验以及长期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存储在操作者或专家中的一种技术

知识集合,因而把蕴涵于知识集合中的知识经过理解、选择、归纳等过程抽取出来,即可形成经验型的知识模型。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定的试凑、调整,可获得具有更好性能的控制规则。

B.根据过程的模糊模型生成控制规则

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可以用模糊语言来描述,这样的模型称为过程的模糊模型。基于过程的模糊模型能建立一组相应的模糊控制规则来达到系统希望的动态特性,这一组控制规则就形成模糊控制规则库。

C.根据操作人员的实际控制过程生成控制规则

在许多人工控制的工业系统中,熟练的操作人员可以成功地控制系统,但有时却难以给出用于模糊控制所用的控制语言。因此可以通过记录操作人员实际控制过程时的输入输出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模糊控制规则。根据以上原则建立的初步控制规则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往往还要通过试凑法或程序法等作进一步调整。

控制规则的静态特性:

A.完备性:是指对于任意的输入应确保它至少有一个可适用的规则,而且规则的适用度应大于一定的数,譬如。

B.干涉性:是指任意两条控制规则,如果前件部对应语言变量的隶属函数之间的重叠率不为零,那么两条规则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C.一致性:控制规则主要基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它取决于对多种性能的要求,而不同的性能指标要求往往互相制约,甚至是矛盾的。这就要求按这些指标确定的模糊控制不能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即任意两条控制规则,如果前件部相同或相似,则后件部也应相同或相似。

模糊逻辑推理

模糊推理是指由给定的输入到输出的映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推理条件前提隶属度的聚集,也即在模糊规则的前件中应用模糊算子(与、

或)。常用的与算子有:min(模糊交)和prod(代数积)

常用的或算子有:max(模糊并)和probor(概率或)

(2)规则激活:根据模糊蕴涵运算由前提推断结论。

常用的模糊蕴涵算子有:

最小运算min(Mamdani)、代数积prod(Larsen)、算术运算(Zadeh)

(3)输出总合:合成每一条规则的结论,得出总的结论。

常用的模糊合成算子有:max(模糊并)、probor(概率或)、sum(代数积)。

各种模糊算子的不同组合和应用,就有不同的推理方法,常见的有:

Mamdani推理、Larsen推理等等,这两种推理方法的模糊合成算子都是取max(模糊并),只是模糊蕴涵算子不同,Mamdani推理取的是min(模糊交),是将规则结论部分的模糊子集被规则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即规则的力度相截(min),而Larsen推理取的是Prod(代数积),是将规则结论部分的模糊子集与规则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即规则的力度相乘(prod),两种推理方法差别不大。

反模糊化

所谓反模糊化,是指将模糊推理得到的控制量(模糊量)变换为实际用于控制的清晰量,也就是根据输出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计算出确定的输出的数值。常用的反模糊化方法有:

(1)重心法:重心法是取模糊隶属度函数曲线与横坐标围成面积的重心围模糊推理的输出值。

(2)最大隶属度平均法 (3)面积等分法 (4)最大中点法

隧道照明节能智能控制

隧道照明不同于一般道路照明,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在隧道建设及其监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隧道营运安全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交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隧道建设与日俱增,隧道照明设施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隧道的营运电费和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既安全又经济节能的隧道照明技术和节能方案是隧道照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内隧道灯具多采用白炽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压钠灯、低压钠灯等,可安装在拱顶、墙壁或吊装顶棚上,沿隧道纵向可单排布置,也可双排布置。在双排布置的情况下,可成对布置,也可交错布置。为了避免灯具不连续直射光由侧面进入驾驶室造成“闪光”的不快感觉,应尽量不将灯具装在侧面,而装在隧道顶部两侧或中央,且安装高度应在路面以上4m为宜。照明灯具呈线性分布。

隧道照明控制方式

(1)人工控制。人工控制是指根据洞外亮度、交通量、平均车速及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由隧道管理人员手动控制照明回路的开/关或无级调控照明亮度,又可细分为远程人工控制方式和本地人工控制方式。

(2)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方式是指利用光亮度检测仪、车辆检测器等设备采集的相关照明控制参数,由电子设备直接控制照明回路的开/关或无级调控照明亮

度,无需人工参与控制过程,可细分为远程自动控制方式和本地自动控制方式。目前国内多数隧道采用的是自动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照明控制方式。(3)智能控制。智能控制方式是指在自动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技术,按隧道照明亮度递减适应曲线进行动态调光,以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经济的照明效果,实现“按需照明”。

隧道照明控制模型

(1)天气分级控制模型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方式,它将全天分为晴天、云天、阴天和重阴四个等级。这种控制模式将交通量和车速视为设计交通量和设计车速而忽略两者的变化,仅考虑洞外亮度的变化情况,照明控制中根据各时间段内选择天气分级即可。

(2)一元参数控制模型是以单一洞外亮度为控制参数的,不考虑交通量和车速变化,仅考虑洞外亮度变化情况。一元参数控制模型的洞外亮度取值是洞外亮度检测器的实时检测值。它通过洞外亮度值的变化,来对照明进行控制,以使隧道洞内外亮度差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3)二元参数控制模型需要同时考虑洞外亮度和交通量的变化。二元参数控制模型同时以洞外亮度和交通量为控制参数,根据不同的值,对照明进行控制,使得隧道洞内外亮度差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4)三元参数控制模型需要综合考虑洞外亮度、交通量和车速变化。三元参数控制模型是以洞外亮度、交通量、车速变化作为控制参数,根据不同的值来对照明进行控制,使得隧道洞内外亮度差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隧道照明节能措施

(1) 合理的隧道照明光源选择

隧道照明中一般选用的光源是荧光灯、高压钠灯、低压钠灯等,大多存在光带窄、配光质量不够、能耗高、质量稳定性差、寿命短等问题。普遍使用的高压钠灯发黄光,导致隧道照明的视觉效果不佳,影响行车安全。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采用新型照明灯具对保证隧道经济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电磁感应灯、LED灯等新产品除满足隧道对灯具光效、光通量、寿命、工作特性、光色、显色性和配光控制难易程度等要求外,还能节约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稳定经济运行。隧道中照明光源需要针对不同隧道的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既考虑到隧道照明的需要,又能满足节能的要求。

(2) 合理的洞外亮度

洞外亮度L20(S)主要与照光气候、季节、时刻、洞口朝向、洞门构造、植被、路面颜色等有关,其取值大小直接关系到入口段和过渡段亮度的取值,即与隧道照明节能、营运电费、工程投资和行车安全有关。由于隧道设计中一般采用固定的洞外亮度上限值,没有考虑各洞口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以致造成隧道运营照明的极大浪费。所以应根据洞门结构设计、装饰、视野内洞外植被情况和当地光气候特点等,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实测分析,在光气候理论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洞外的亮度值。

(3) 合理的基本照明平均路面亮度值

基本照明是整个隧道中以一定间隔设置的照明,即中间段照明,平均路面亮度值以驾驶员在各种设计速度下能够辨别障碍物为标准来设定。晚上交通量少时,隧道内透明度高,平均路面亮度值可降低一半。应深入研究隧道照明标准,确定更为合理的隧道照明设计标准值,以降低隧道营运费用。

(4) 合理预测交通量

隧道照明亮度和交通量也息息相关,同种车速的情况下,交通量不同要求照明亮度也不同。合理的预测交通量,可以指导照明优化设计,并分期实施,做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电能。

(5) 合理设计速度

隧道照明设计亮度与设计车速关系密切,合理的设计车速可以达到有效用电的目的。

(6) 合理的隧道照明灯具安装方式

隧道基本路段布灯主要有中间单排布灯、两侧对称布灯、两侧交错布灯三种方式。不同的布灯方式,其所用灯具数量、维护方便程度都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隧道条件,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

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

一般在隧道里安装灯具的长度是几百米或几千米,如果按照全年最大照度设计,就洞内亮度这一指标分析,只要是晴天,洞内亮度就是多余的,长时间势必造成电能的极大浪费。所以,应根据实际要求不断调整隧道内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实现动态地对隧道内各段灯具照明的自动控制。长度小于1000m的隧道,实现对各段灯具照度的自动控制;隧道长度超过1000m,实现对各段的照明长度和照度的全面动态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隧道照明能源的浪费。

(1) 照明节能控制策略研究

时间模式控制策略: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打开不同组数的灯组,以此保证隧道内外的照度差在合理范围之内。

照度模式控制策略:根据隧道口安装的内外两个照度计采集的照度差的值,动态调整灯组的开与关。

(2)照明节能控制算法研究

影响照明控制的因素主要为:交通量、洞外亮度、时间因素和外部事件等。不同的交通量对照明需求不同,交通量越大、平均车速越快对照明的需求也就越大。洞外亮度越大造成洞内外亮度比加大,随之照明需求加大。时间因素、外部事件因素主要包含交通事故、隧道火灾、隧道维护、时序控制、人工外部指令等。

手动控制:手动控制不需要控制算法,控制输出直接响应手动操作。

事件响应控制算法:事件响应控制主要用于紧急情况的照明预案的响应,控制系统接受其他系统事件数据实现照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控制联动。事件响应控制算法取决于照明预案的制定,通过事件触发条件对照明进行控制。

自动控制算法:自动控制算法是依据交通量及洞外亮度建立洞内亮度理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洞内亮度理论需求进行灯具的动态调光控制。隧道照明理论需求曲线采用分段方式进行计算,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端。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为亮度需求直线,相应灯具为整体调光。过渡段为亮度需求曲线,相应灯具为单灯调光。

模拟自动控制算法:模拟自动控制算法是对所在地进行每一时刻的洞外理论最大亮度值模拟,根据模拟值导出隧道照明需求,据此进行照明控制输出。模拟自动控制算法通常适用于白天的应急控制方式,控制触发条件主要是在传感器信号丢失或传感器信号严重异常的情况。

3.公路隧道节能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开展困扰长大公路隧道节能关键问题的研究,着力解决高速公路长大隧道纵向通风的理论与实现问题,明确风流组织、风机布置与原则、风流控制模型及其控制策略。围绕安全、环保、节能与高效,制定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节能与安全策略,提出安全与节能的理论模型,主要着眼于高速公路长大隧道的通风节能与安全智能控制模型和照明节能与安全智能控制模型的建立,最终建立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节能控制集成应用系统。

研究安全保证前提下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

建立安全节能智能通风控制方法,解决风机的最优控制问题,最大化节约能耗;建立智能照明控制模型与方法,在保障洞口与过渡段照明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节约能耗;长大隧道照明灯具的布置方式,结合洞口亮度、隧道长度、路面形式、车流量、车速、灯具的养护管理等情况,提出最佳的灯具布置方案。

建立选择性预测模型

建立安全节能智能通风选择性预测模型,解决风机的最优控制问题。交通流、污染物预测模型包括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样条函数模型,通过模型的评价来选取自适应模型。

研究根据汽车流量、空气CO浓度和烟雾浓度来控制通风量,研究根据天气变化、车速、车流量设置等运行参数进行自动控制的、可编程的隧道照明控制技术,解决现有的隧道照明控制模式存在的节能与安全的矛盾,建立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节能控制集成系统。

4.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高速公路隧道通风节能与安全智能模糊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通风智能控制包括:输入输出模块(检测元件、输出控制单元)、控制模块(交通流预测模型、污染物预测模型、模糊控制器(FLC)、增加风机台数、风机开启台数与位置)、安全保护模块(CO/VI动态)。

对于正常工况,当隧道内污染物浓度达到最大值时,若采用最大浓度控制法,这时必须增开风机,若考虑未来交通量的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交通量将减少,则污染物得排放量会减少,不增加风机的开启台数,原来的通风法案也能满足运营需求。因此,预测模型的通风控制是通风节能的有效手段。

基于以上思想,预测模型的通风控制模型有以下5个模块构成。

(1)预警参数设置模块:预警参数包括CO浓度与车流平均速度,用于判断隧道环境条件是否将超过有关规范的要求。

(2)通风计算模块:根据交通发展变化情况,计算CO和烟雾浓度,从而有通风计算模块计算需要的风量以及风机开启或停转台数。

(3)交通预测与交通状态智能判断模块:根据现场采集的交通数据,判别交通状态(正常或堵塞);预测期内隧道内车辆数变化趋势,是将增加、减少或基本保持不变,当随到内车辆数基本保持不变时,不需要改变风机的运行状态,当隧道内车辆数增加时,可能会增加风机的开启台数,当随到内车辆数减少时可能会减少风机的开启台数;隧道内车流的平均速度用于判断是否会出现阻塞。

(4)运营评价模块:计算车辆在隧道的停滞时间,发生阻塞时计算阻塞长度,对隧道当前风机的运营状态进行评价,根据运转时间,对待(停)开机的风机排列优先顺序,以便进行通风控制决策。

(5)控制决策模块:结合运营评价模块的评价结论,决定风机的开启或停转。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智能模糊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照明智能控制:检测洞外亮度、照度检测器、检测设备及灯具的布置(入口段和过渡段加强照明)、照明模式控制系统建立。然后依据隧道照明视觉特点,从隧道照明控制模式、营运安全及其他因素分析隧道照明节能的现状,提出隧道照明节能模型。

高速公路隧道节能控制集成应用系统的研究

由于CO和烟雾主要是行使在隧道内的车辆所致,与交通流量、车辆速度、车辆构成密切相关。因此,试图通过检测交通参数分析计算出CO和烟雾的排放值,而取代昂贵的检测仪,降低投资和维护的成本。这就需要建立交通参数与CO和烟雾的排放值的控制预测智能模型。

根据对环境亮度、能见度、车流量、照度、驾驶员视觉特性、安全行车等关系的分析,采用智能控制算法来实现隧道无级调光和照明节能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隧道通风及照明节能的算法、控制模型、控制方法的研究,设计出复合要求的硬件设备,研究出优化的算法及调试出软件程序,最终开发一套以软件为核心的软硬件结合的隧道节能集成应用系统。

智能控制课程论文

一、引言 (3) 二、轧机液压AGC数学模型 (3)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轧机AGC过程控制 (5) (一)人工神经网络基本思想及其发展 (6)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7)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功能特点 (8) 四、神经网络辨识 (9) (一)扩展BP神经算法 (9) (二)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辨识 (11) 五、辨识结果 (12) (一)轧制力辨识 (12) (二)液压AGC参数辨识 (13) 六、结果检验 (14) (一)模型检验 (14) (二)辨识结果对比 (14) 七、结论 (15) 八、参考文献: (15)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在轧机液压领域的应用 摘要:轧机液压AGC控制过程的力控精度直接影响带钢的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是保证板带质量和板形良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对轧机液压AGC的力控制,成为热轧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内某热轧厂轧机液压AGC控制为背景,对如何提高轧机液压AGC控制的力控精度从控制方法上入手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分析液压AGC的组成元件及其动态特性的基础上, 利用神经网络具有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且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 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前馈动态模型辨识结构, 应用扩展BP算法对轧机液压AGC力控制系统进行非线性预测, 将预测结果应用最小二乘辨识方法进行线性系统的特征参数辨识, 仿真及实测结果表明此方法行之有效, 为轧机液压AGC的控制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自适应辨识;板带轧机;液压AGC;神经网络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pplications Abstr act: In the process of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GC control force control precis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s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strip, is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strip and plate shape of the key factors. So the force control of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GC, become the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hot rolling production, analyzes its process and research has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aking a warmwalzwerk domestic mill hydraulic AGC control as the background, on how to improve the force control precision of the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GC control from the control methods of conducted in-depth study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AGC components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neural network has any nonlinear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nd has the ability of self learning and adaptive feedforward dynamic mod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ime series structure, extend the BP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GC force control system for nonlinear prediction,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using least squares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a 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rolling mill hydraulic AGC control provides a new way. Key wor ds: adaptive identification; stripe mill; hydraulic AGC; neural network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20

XXXXXXXXXXXXXX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践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无操作系统)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XXX 专业名称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XX 成绩 XXXXXXXXXXXXX 二○XX年XX月

综合实训任务书

目录 前言 (1) 1 硬件设计 (1) 1.1 ADC转换 (3) 1.2 SSI控制数码管显示 (3) 1.3 按键和LED模块 (5) 1.4 PWM驱动蜂鸣器 (6) 2 软件设计 (7) 2.1 ADC模块 (7) 2.1.1 ADC模块原理描述 (7) 2.1.2 ADC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8) 2.2 SSI 模块 (8) 2.2.1 SSI模块原理描述 (9) 2.2.2 SSI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0) 2.3 定时器模块 (10) 2.3.1 定时器模块原理描述 (10) 2.3.2 定时器模块流程图 (11) 2.4 DS18B20模块 (11) 2.4.1 DS18B20模块原理描述 (11) 2.4.2 DS18B20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2) 2.5 按键模块 (13) 2.5.1 按键模块原理描述 (13) 2.5.2 按键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3) 2.6 PWM模块 (13) 2.6.1 PWM模块原理描述 (14) 2.6.2 PWM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4) 2.6 主函数模块 (14) 2.6.1 主函数模块原理描述 (14) 2.6.2主函数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XX学院) 课程总结与分析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任课教师:XXX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 4 学时/周授课班级:XXX 学生人数:X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 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章Internet 基础及应用第五章Word 2003 文字处理软件第六章Excel2003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第七章PowerPoint2003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60 学时。 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 WindowXP 、

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XX学院:XX 2013年12月31日

智能控制理论结课论文

用模糊控制实现恒压供水 参考文献: 文献一:基于模糊控制的恒压供水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900(2007)04- 0028- 03 总结: 由于供水系统的管网和水泵存在着非线性、多变量等特性, 而且相间有交叉耦合, 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如果采用常规的PID 算控制,往往难以得到较理想的静动态特性。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的方法对水压进行控制, 可以达到良好的控制性能。模糊控制器结构如图1示。采用双输入单输出的形式, 以水压给定值SP 和实际水压测量值PV 的误差e( e=SP- PV) 及误差变化率ec( ec=de/dt) 作为糊控制器的输入量, 经模糊化后分别得到模糊量 E 和EC, 并分别用模糊语言加以描述, 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模糊控制规则。如果用PLC 进行在线模糊推理,将花费大量运算时间,从而影响系统工作。根据控制规则采用离线方式计算出模糊控制表, 存于可编程控制器PLC 内存中, 在实时控制时将复杂的推理运算过程简化为查表运算, 极大地提高了恒压供水系统的响应速度。

系统将自调整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基于PLC 控制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中,能够很好地克服供水系统数学模型难以确定、使用传统PID控制方式调节器参数调整困难的缺点, 较好地消除了系统非线性、时变等因素的干扰影响。系统经过调试和实际运行, 其压力始终稳定在设定的范围内, 具有节约能源、操作方便、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等优点, 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小区、高楼供水系统。 文献二:恒压供水系统的模糊控制 (1·温州大学工业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00;2·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0) 总结: 恒压供水是指用户段不管用水量大小,总保持管网水压基本恒定,这样,既可满足各部位的用户对水的需求,又不使电动机空转,造成电能的浪费。为实现上述目标,利用PLC根据给定压力信号和反馈 压力信号,通过模糊推理运算,控制变频器调节水泵转速,从而达到控制管网水压的目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如图3—1所示。根据供水压力要求,采用一用一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HUNAN UNIVERSITY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 统的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2017年5月30 日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的研究进展 (2) 2.1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2) 2.2 几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比较 (3) 第3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模糊控制器 (7) 3.1 模糊化 (7) 3.2 模糊控制规则库的建立 (7) 3.3 解模糊 (7) 第4章 MPPT模糊控制器设计 (8) 4.1选择观测量和控制量 (8) 4.2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8) 4.3 制定模糊规则 (9) 4.4 求解模糊关系 (9) 4.5进行模糊决策 (10) 4.6 控制量的反模糊化 (10) 第5章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 (11) 附录 (15)

第1章绪论 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要求下,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利用太阳能成为可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目前,转换效率低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成为阻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广泛应用的一个重点问题。智能控制是这门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传统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智能控制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而模糊控制是目前在控制领域中所采用的三种智能控制方法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一种方法。在光伏系统MPPT控制中,由于外界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并网逆变器的非线性特性,则使用模糊逻辑的MPPT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有望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随着近年智能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模糊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被人们广泛接受。模糊控制的优点很多,例如:模糊控制器设计简单,不需要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模糊规则用自然语言表述,易于被操作人员接受;模糊控制规则可以转换成数学函数,易与其他物理规律结合,便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模糊控制抗干扰能力强,且响应快,对复杂的被控对象能有效控制,鲁棒性和适应性都易达到要求。模糊控制以其适应面广泛和易于普及等特点,成为智能控制领域最重要,最活跃和最实用的分支之一。目前,模糊控制已经在工业控制领域、经济系统、人文系统以及医学系统中解决了传统控制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实际控制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光伏发电系统存在的处理复杂,外界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系统中,跟踪系统最大功率工作点,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本文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为研究对象,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并网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中,从光伏阵列的原理和特性、光伏并网系统的结构设计、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和模糊控制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本设计报告比较多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实现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根据其不同的优缺点,然后选用模糊控制方法来实现最大功率跟踪。通过对模糊论域、隶属度函数计算,制定处模糊规则,设计出模糊控制器。最后建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 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 Word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6 、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 、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学习智能控制课程的研究报告样本

学习智能控制课程的研究报告 经过本学期所学的智能控制知识、上网搜集资料和参考论文的情况下, 对智能控制这门学科的学习做出了简要总结。 1智能控制的发展 自动控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无论是在控制理论还是控制工程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控制对象日益复杂、控制目标越来越高,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以控制理论和智能理论为基础, 以模拟人的智能化操作和经验为手段的智能控制方法应运而生。 智能控制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智能的认识所发展起来的智能理论与方法, 包括基于符号逻辑的传统AI理论与基于复杂计算的计算智能理论。它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重要研究领域, 并被认为是通向自主机器递阶道路上自动控制的顶层。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自动控制向智能控制发展, 智能控制思潮第一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 美籍华人傅京孙教授在她的论文中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的直觉推理方法用于学习控制系统, 最早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控制技术中。1966年, Mendel进一步在空间飞行器的学习控制系统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而且提出了”人工智能控制”的概念。 1967年, Leondes和Mendel 首先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 20世纪70年代是智能控制的发展初期, 傅京孙、 Gloriso和

Saridis等人正式提出了智能控制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理论的交叉。70年代中期前后, 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 从模仿人的控制决策思想出发, 智能控制在另一个方向规则控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80年代为智能控制的迅速发展期, 智能控制的研究及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并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1987年1月, 第一次国际智能控制大会在美国举行, 标志着智能控制领域的形成。 1992年至今为智能控制进人崭新的阶段。随着对象规模的扩大和过程复杂性的加大, 形成了智能控制的多元论, 而且在应用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应用对象也更加广泛。 智能控制采用各种智能技术来实现复杂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控制目标, 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的产生和发展正反映了当代自动控制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是历史的必然。智能控制已成为自动控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正发展为一种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删的控制手段, 并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2智能控制的研究内容 当前关于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沿着几个主要的分支发展, 主要有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学习控制、基于知识的控制、复合智能控制、基于进化机制的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等。有的已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与智能自动化方面投入应用。主要介绍如下: 1、专家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研究始于60年代中期, 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Feigen-baum于1965年开创的人工智能研究的新领域。所谓专家控制是指将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同控制理论方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 2、问题描述 (3) 3、源程序 (3) 4、运行结果 (6) 5、总结 (7)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进一步了解BP网络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BP网络的学习算法 2、熟悉matlab语言在智能控制中的运用,并提高学生有关智能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能力 要求:充分理解设计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报告 问题描述 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训练样本为3对两输入单输出样本,见表7-3。是采用BP网络对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并针对一组实际样本进行测试。用于测试的3组样本输入分别为1,0.1;0.5,0.5和 0.1,0.1。 表7-3 训练样本 说明:该BP网络可看做2-6-1结构,设权值wij,wjl的初始值取【-1,+1】之间的随机值,学习参数η=0.5,α=0.05.取网络训练的最终指标E=10^(-20),在仿真程序中用w1,w2代表wij,wjl,用Iout代表 x'j。 源程序 %网络训练程序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0.50; alfa=0.05; w2=rands(6,1); w2_1=w2;w2_2=w2; w1=rands(2,6); w1_1=w1;w1_2=w1; dw1=0*w1; I=[0,0,0,0,0,0]'; Iout=[0,0,0,0,0,0]'; FI=[0,0,0,0,0,0]'; k=0; E=1.0; NS=3; while E>=1e-020 k=k+1; times(k)=k; for s=1:1:NS xs=[1,0; 0,0; 0,1]; ys=[1,0,-1]'; x=xs(s,:); for j=1:1:6 I(j)=x*w1(:,j); Iout(j)=1/(1+exp(-I(j))); end y1=w2'*Iout;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总结 篇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体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体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基础应用类课程,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简单的运行原理,以及各类常用软件的使用。 这个周末,我们完成了基础实验6、7、8。本来以为会 很简单的几个实验却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名且发现了很多问题,我才知道这门课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单学到的知识恰恰和难度成正比,这三个实验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实验作业中,主要的问题都出在word文档的应用中。我们普遍都用惯了老式的word2000或者word20XX,所 以对word20XX不熟悉,于是造成了很多麻烦,尤其是添加 目录这个新功能,摸索了好久依然毫无头绪。最后不得已只能拿出教材自习阅读,同时上网找了很多详细的讲解,最后才完成了实验6。 在做powerpoint时候,可能是因为平时做过很多的原

因,并没有遇到什么很明显的问题和困难, 但是为了能把ppT 做得精美和详细,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最后一项是excel的应用。我以前对它的接触不多,所以对其应用也是最不熟练最不明白的。但是通过自主的对其学习,尤其是对教材的阅读,使我能运用一些比较基本的功能进行表格制作。同时也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简便功能。可以说,动过这次试验,我学到的最多的知识,就是excel 的应用了。 虽然这次试验作业已经完成,但是它给我的启发让我思考至今。首先,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为什么在这次的试验中我会遇到那么多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以后不要轻视这门课程,同时也是再告诉我不要轻视任何一门我正在学习的课程,不论是简单还是难,他都肯定有让我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并且,在进行试验之前一定要吃透课本上的知识和本次试验的要求。其次,这次试验让我学会了怎么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有人引领,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解决方法,自己去学习其所需要的知识。最后,在这次试验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努力去克服,去解决问题。这让我学会了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 简而言之,这次的试验作业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不光光

智能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 (2) 1 意义与要求 (2) 1.1 意义 (2) 1.2 设计要求 (2) 2 设计总体方案 (2) 2.1 设计思路 (2) 2.2 总体设计方框图 2.3 完整原理图 (4) 2.4 PCB制图 (5) 3设计原理分析 (6) 3.1 气敏传感器工作原理 (7) 3.2 声光报警控制电路 (7) 3.3 排气电路工作原理 (8) 3.4 整体工作原理说明 (9) 4 所用芯片及其他器件说明 (10) 4.1 IC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电路图 (11) 5 附表一: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电路所用元件 (12) 6.设计体会和小结 (13)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1 意义与要求 1.1.1 意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煤气或者其他有毒气体泄漏的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及时检测出人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气体并将其排除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本人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联系实际,设计出一套有毒气体的检测电路,可以在有毒气体超标时及时抽排出有害气体,使人们的生命健康有一个保障。 1.2 设计要求 当检测到有毒气体意外排时,发出警笛报警声和灯光间歇闪烁的光报警提示。当有毒气体浓度超标时能自行启动抽排系统,排出有毒气体,更换空气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抽排完毕后,系统自动回到实时检测状态。 2 设计总体方案 2.1 设计思路 利用QM—N5气敏传感器检测有毒气体,根据其工作原理构成一种气敏控制自动排气电路。电路由气体检测电路、电子开关电路、报警电路、和气体排放电路构成。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QM—N5检测到有毒气体,元件两极电阻变的很小,继电器开关闭合,使得555芯片组成的多谐电路产生方波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间歇发光;同时LC179工作,驱使蜂鸣器间断发出声音;此时排气系统会开始抽排有毒气体。当气体被排出,浓度低于气敏传感器所能感应的范围时,电路回复到自动检测状态。

智能控制课程结课作业

智能控制 1对于模糊控制(fuzzy)的认识和体会 模糊控制作为给合传统的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和控制理论的成果而诞生,使其与基于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在模糊控制中,并不是像传统控制那样需要对被控过程进行定量的数学建模,而是试图通过从能成功控制被控过程的领域专家那里获取知识,即专家行为和经验,当被控过程午分复杂甚全“病态”时,建立被控过程的数学校型或者不可能,或者需要高昂的代价。此时模糊控制就显得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由于人类专家的行为是实现模糊控制的基础,因此,必须用一种容易且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人类专家的知识。IF-THEN规则格式是这种专家控制知识最和适的表式方式之一,即1F“条件”THEN“结果”,这种表示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它们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它们是一种局部知识,这种知识将局部的“条件”与局部的“结果”联系起来,前者可用模糊子集表示,而后者需要模糊蕴涵或模糊关系来表达。然而,当用计算机实现时,这种规则最终需具有数位形式,隶属函数和近似推理为数值表示集合模糊蕴涵提供了一种有利工具。 一个实际的模糊控制系统实现时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知识表示、推理策略和知识获取。知识表示是指如何将语言规则用数值方式表示出来;推理策略是指如何根据当前输入“条件”生一个合理的“结果”;知识的获取解决如何获得一组恰当的规则。由于领域专家提供的知识常常是定性的,包含某种不确定性。因此,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必须是模糊的或近似的,近似推理理论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提出的。近似推理科看做是根据一些不精确的条件推导出个精确结论的过程,许多学者对模糊表示、近似推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近似推理算法中,最厂泛使用的是关系矩阵模型,它基于L.A.Zadeh的合成推理规则首次由Mamdani采用,由于规则可被解释成逻辑意义上的蕴涵关系,因此人最的蕴涵算子已被提出并应用于实际中由此可见。模糊控制是以模糊集合沦、模糊语言变量及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控制,从线性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的角度分类,模糊井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从控制器智能性看,模糊控制属智能能控制的范畴,而且它已成为日前实现智能控制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尤其是模糊制和神经网络、预测控制、遗传算法和混沌理论等新学科的相结合,正在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四部分 1.模糊化 模糊化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精确量转换成模糊化量,其中输入成份包括外界的参考输入、系统的输出或状态等。模糊化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这此输入进行处理,以变成模糊控制器要求的输入从。然后将上述己经处理过的输入量进行尺度变换,使其变换到各自的论域范围。在将已经变换到论域范的输入最进行模糊处理,使原先精确的输入带变成模糊量,并用相应的模糊集合来表。 2.知识库 知识库包含了具体应用领域中的知识和要求的控制目标。它通常由数据库和模糊控制规则库两部分组成:1.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种语言变量的隶属函数,尺度变换因子以及模糊空间的分级数等。2.规则库包括了用模糊语言变量表示的一系列控制规则。它们反映了控制专家的经验和知识。 3.模糊推理 模糊推理是模糊控制器的核心,它具有模拟人的基于模糊概念的推理能力。该推理过程是基于模糊逻辑中的蕴含关系及推理规则来进行的。 4.清晰化 洁晰化的作用是将模糊推理得到的控制量(模糊量)变换为实际用于控制的清晰量,它包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DOC)

HUNAN UNIVERSITY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 统的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2017年5月30 日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的研究进展 (2) 2.1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2) 2.2 几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比较 (3) 第3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模糊控制器 (7) 3.1 模糊化 (7) 3.2 模糊控制规则库的建立 (7) 3.3 解模糊 (7) 第4章 MPPT模糊控制器设计 (8) 4.1选择观测量和控制量 (8) 4.2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8) 4.3 制定模糊规则 (9) 4.4 求解模糊关系 (9) 4.5进行模糊决策 (10) 4.6 控制量的反模糊化 (10) 第5章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 (11) 附录 (15)

第1章绪论 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要求下,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利用太阳能成为可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目前,转换效率低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成为阻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广泛应用的一个重点问题。智能控制是这门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传统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智能控制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而模糊控制是目前在控制领域中所采用的三种智能控制方法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一种方法。在光伏系统MPPT控制中,由于外界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并网逆变器的非线性特性,则使用模糊逻辑的MPPT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有望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随着近年智能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模糊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被人们广泛接受。模糊控制的优点很多,例如:模糊控制器设计简单,不需要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模糊规则用自然语言表述,易于被操作人员接受;模糊控制规则可以转换成数学函数,易与其他物理规律结合,便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模糊控制抗干扰能力强,且响应快,对复杂的被控对象能有效控制,鲁棒性和适应性都易达到要求。模糊控制以其适应面广泛和易于普及等特点,成为智能控制领域最重要,最活跃和最实用的分支之一。目前,模糊控制已经在工业控制领域、经济系统、人文系统以及医学系统中解决了传统控制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实际控制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光伏发电系统存在的处理复杂,外界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系统中,跟踪系统最大功率工作点,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本文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为研究对象,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并网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中,从光伏阵列的原理和特性、光伏并网系统的结构设计、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和模糊控制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本设计报告比较多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实现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根据其不同的优缺点,然后选用模糊控制方法来实现最大功率跟踪。通过对模糊论域、隶属度函数计算,制定处模糊规则,设计出模糊控制器。最后建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

计算机实训报告 实训人:刘永强 班级:网络1102班 学号:18号 指导老师:卞老师 实训地点:文理楼A503 实训时间:2011年12月26日—12月28日 实训目的:通过上机操作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操作素质的训练,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内容:word文档与excel表格的编辑与操作。 短短三天的计算机实训结束了,通过这三天的实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办公的神奇和奥妙;也掌握了许多的计算机办公技能。 老师布置了一些的作业给我们操练,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我已把Excel,word,等操作的很好了!现在我们已步入大学,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对计算机的一些相关操作还只是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学期期间,一直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但我们的专业课程也只是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编辑,所以在实训之前,计算机办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离我们不再遥远!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办公软件。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指导我们实训的是卞老师,卞老师在实训中给我们做了充分的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这次实训活动十分成功,除了各位同学的充分准备,还要感谢卞老师的授业解惑和系里领导的大力支持。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对电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二十一世纪现代人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超强的电脑操作能力,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更应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要把电脑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开始我以为实训只是应付了事,走马观花之作。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计算机基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计算机基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一、感受与体会 1、基础很重要 实践证明,对文字、表格等的处理都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操作桌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学好这些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所以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 整个学习过程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的起源、发展、windowsXX、xp的桌面操作、电子表格等,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技术。 3、学以致用 在学习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各个命令孤立地学习上;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让自己对命令能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 4、熟能生巧 word作为文字操作专家,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熟练文字操作的命令。要强迫自己做几个综合实例,分别详细地进行文字编辑,使自己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掌握整个编辑过程,力争使自己学习完word之后就可以投身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学习建议 1、常见问题要弄懂 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推脱,那么问

题就越堆越多,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2、有比较,才有鉴别 容易混淆的命令,要注意使自己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3、养成良好习惯 规范操作。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 学无止境,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一定能找到最佳学习方法。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教导。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计算机基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 为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业务素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于20xx年3月份在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上选学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这次培训非常适合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它给了我们一个掌握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好机会。当前,计算机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日新月异,因此,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进行知识更新,是我们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由于我们农村教师长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培训活动,需要一种能够适合个人工作形式的培训方式,中欧项目为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教师可以借助配置的学习资源和自身的经验,开展有组织、以自学为主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级部门组织了这一次学习。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 2、问题描述 (3) 3、源程序 (3) 4、运行结果 (6) 5、总结 (7)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进一步了解BP网络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BP网络的学习算法 2、熟悉matlab语言在智能控制中的运用,并提高学生有关智能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能力 要求:充分理解设计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报告 问题描述 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训练样本为3对两输入单输出样本,见表7-3。是采用BP网络对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并针对一组实际样本进行测试。用于测试的3组样本输入分别为1,0.1;0.5,0.5和 0.1,0.1。 输入输出 1 0 1

0 0 0 0 1 -1 表7-3 训练样本 说明:该BP网络可看做2-6-1结构,设权值wij,wjl的初始值取【-1,+1】之间的随机值,学习参数η=0.5,α=0.05.取网络训练的最终指标E=10^(-20),在仿真程序中用w1,w2代表wij,wjl,用Iout代表 x'j。 源程序 %网络训练程序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0.50; alfa=0.05; w2=rands(6,1);

w2_1=w2;w2_2=w2; w1=rands(2,6); w1_1=w1;w1_2=w1; dw1=0*w1; I=[0,0,0,0,0,0]'; Iout=[0,0,0,0,0,0]'; FI=[0,0,0,0,0,0]'; k=0; E=1.0; NS=3; while E>=1e-020 k=k+1; times(k)=k; for s=1:1:NS xs=[1,0;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熟练操作技能。下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体会篇一现阶段的五年制高职学生,都是90后,而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早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如今作为一门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各级各专业的开设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让每位同学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后,最起码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证的一级证?这是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师要思考的。 以下是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在2012年--2013年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而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学习情境。如:每次上课时,我

首先会向学生展示案例的效果,将课前精心准备好的PPT文稿式样用计算机演示出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将要学习的而且要求每人完成的,以增进学生一些感性上的认识,让他们有个准备。 2、设立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呢?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飞速发展、迅速传递的信息时代,不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也就不能够抓住快速传递的信息的能力,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每位学生无论是哪个专业都应该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教会学生编辑排版文章、处理表格,甚至图形等,学生往往觉得很有用、很有趣。我便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习过度共同探讨,利用计算机可以做一些什么事?又决定做些什么事?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我们计算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我发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以致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这些作用往往是教师所无法取代的。 4、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结合实用需求,讲解课本外的计算机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