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切片染色镜检
全国第六次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法共识纪录

全国第六次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法共识纪录一、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人群感染率超过5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提高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全国第六次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法共识会议于[[今天日期]]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经过深入讨论,形成了本共识。
二、共识内容2.1 诊断2.1.1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为首选方法,准确性高,具有无创、快速、简便等优点。
- 血清学检测: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不适用于治疗后复查,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1.2 侵入性诊断方法- 胃镜取材: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如Warthin-Starrii染色)及幽门螺杆菌培养。
2.2 治疗2.2.1 根除疗法- 推荐采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即PPI/铋剂+2种抗生素和1种PPI/铋剂。
- 抗生素选用应考虑地区耐药情况,推荐使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 治疗疗程通常为7-14天,具体根据抗生素种类和患者耐受情况调整。
2.2.2 补救疗法- 对于初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改换抗生素或调整药物组合方案。
- 对于再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进行耐药监测,并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2.3 伴存疾病及特殊情况处理- 针对伴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萎缩等疾病,应个体化治疗方案。
-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考虑药物副作用及特殊需求。
2.3 复查与随访- 治疗结束后,建议在4周后进行非侵入性复查。
- 如复查阳性,可根据情况重复治疗或进行进一步检查。
2.4 预防- 推广卫生知识,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知。
- 改善饮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密切接吻等。
幽门螺旋杆菌

有关幽门螺旋杆菌1.发现故事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
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在正确认识该细菌以前,胃溃疡病人通常会以中和胃酸及减少分泌的药物来治疗,但经此方法治疗后大多会复发。
而胃炎患者则会服用碱式柳酸铋,这方法通常会见效,当时人们仍不知道其机制,后来才发现药物中的柳酸盐会杀死胃部的杆菌,可作为抗生素。
现时,这类疾病会以抗生素来杀灭病菌。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其他种的螺杆菌也于部分哺乳动物及雀鸟体内找到。
长期的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WHO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质,也是第一个可致癌的原核生物。
2.发现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目前,消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
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102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杨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发很多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腺癌等。
除此之外,此类细菌还能够对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食管反流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产生影响。
据统计,我国拥有很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概率,其中在成人中达到40%~60%的感染率,所以不断对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手段进行研究与探讨是当前医疗的一种需求。
一、幽门螺杆菌是什么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细菌,常呈现螺旋状,对生长条件十分苛刻。
到目前为止,是已知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它常常隐藏于胃黏膜底层和黏膜的上皮细胞表面,一旦人体自身防御功能下降,它就开始活跃,从而导致胃黏膜病变。
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好处(一)消化性溃疡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以促进消化道溃疡的愈合,能够使溃疡的并发症得到减少,对复发溃疡进行有效的预防。
(二)在患有慢性胃炎的同时,存在胃黏膜糜烂或萎缩慢性胃炎的患者如果胃黏膜糜烂反复出现,可能导致肠化生以及黏膜萎缩的发生,逐渐让患者的病情向胃癌转变。
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以消除胃黏膜的炎症,减慢或者停止黏膜萎缩的现象,并且能够改善部分黏膜萎缩的现象。
越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就会获得越大的收益。
(三)有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一同出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以长期缓解患者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
(四)关于胃黏膜的淋巴组织样淋巴瘤这是一种恶性的胃肠肿瘤,并且十分罕见。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五)早期胃癌术后早期胃癌术后的患者,还有可能再次受到胃癌的威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以对胃癌的再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并且能够对胃癌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六)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会受到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如果患者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以使损伤消化道的情况得到减轻。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直接染色镜检: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和形态。
2. 分离培养:通过胃黏膜活检或粪便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以确定其存在和生长特性。
3. 尿素酶试验:通过检测尿素酶活性,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
4.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5.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特异性基因,如脲酶基因、空泡毒素基因等,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同时,在进行幽门螺杆菌鉴定时,还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病原体的干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Hp)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寻找一种准确而又简便易行的Hp检测方法。
方法:对280例经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的未经治疗的慢性胃炎病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切片Giemsa染色镜检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
结果:280例慢性胃炎Hp配对检测结果为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72.1%,Giemsa染色法阳性率51.1%,经x2检验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病理组织切片Gi emsa染色法。
结论: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敏感性高、简便易行且检查无创,可作为有慢性胃炎症状和体征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14C尿素呼气试验;Giemsa染色法自1983年在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目前公认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1]。
上述疾病临床很常见,Hp检测方法多但准确性各异,因此选择一种准确而又简便易行的Hp检测方法非常重要,从而才能正确指导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抗Hp治疗。
目前检测Hp的多种方法中,综合比较细菌培养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和Giemsa染色法准确性较高[2],因培养法检测费时,常用的为后两种。
笔者通过对280例慢性胃炎患者同时进行病理组织切片Giemsa染色镜检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旨在对上述两种方法综合分析,为实验室正确选择一种敏感而又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提高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例28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男性132例,女性148例,年龄24~61岁,平均36.5岁。
所有病例检查前一月内均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酸剂。
1.2方法所有病例首先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示慢性胃炎图像病例钳夹病变处组织2~3块,送病理检查并Giemsa染色镜检,胃镜检查后做4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最新指南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有并发症史的消化性溃疡、有 胃癌危险的胃炎(严重全胃炎、胃体为主胃炎或严重萎缩性 胃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根除获益较大。方案选择需有经 验的医生在全面评估已用药物、分析可能失败原因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如有条件,可进行药敏试验,但作用可能有限。
埃索美拉唑20、雷贝拉唑10( 共识推荐20),2 次/日; 标准剂量铋剂:枸橼酸铋钾220次,2次/日、果胶 铋标准剂量待确定。
青霉素过敏者推荐的抗菌药物组成方案
1.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2.克拉霉素+呋喃唑酮; 3.克拉霉素+甲硝唑; 4.四环素+甲硝唑 5.四环素+呋喃唑酮 5.四环素+左氧氟沙星 青霉素过敏者初次治疗失败后,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小,应尽可能提高初
抗体检测、多克隆抗体检测) 3、血清抗体检测
感染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 现症感染
1、胃粘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 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者
2、13C或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
3、粪便抗原(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血清抗体(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
我国对抗生素耐药情况
我国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相关报道显示的原发耐药率克拉霉素为2050%,甲硝唑为 4070%,左氧氟沙星为2050%,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治疗 失败后易产生耐药(原则上不可重复应用)。
(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双重耐药率超过15%)
目前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然很低,均 在05%,治疗失败后不易产生耐药(可重复应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及评价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及评价徐采朴一、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自从Marshall及Warren 1982年首先由人胃粘膜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Hp)以来,因其结果呆靠,已被认为是诊断Hp的“金标准”,用以评估其他诊断方法及体外试验。
1.标本收集与转送胃镜活检胃窦粘膜后应立即在培养平板上划线分离或置于转送基内,及早(最好小时内)进行分离培养。
2.将2-3块胃粘膜组织放在灭菌河沙中,加菌水研磨,以1000r/min离心3分钟,取上液再以35r/min离心20分钟,除上液,取沉淀物接种于含脑心的改良 SKirrow血琼脂平板上,置微氧环境(5%O2,80%N2,8%CO2,7%H2),湿度较充分的玻缸中,370C培养3-4天。
对可疑菌落(0.5-1.0mm大小的扁平菌落)作涂片染色和4种生化试验。
凡革兰染色阴性、菌形典型、且角酶、氧化酶、尿素酶等试验吴现阳性,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吴阴性者,确诊为Hp。
凡7天培养仍无可疑菌落生长者为阴性。
3.Hp分离培养法是诊断研究的一基基本技术,但由于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时间长且阳性率不很高,敏感性70-92%,特异性100%,有胃镜取材之苦,故不列为临床诊断常规,而作为评价新的诊断方法、药物根除效果及体外筛检抗菌药物之用(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二、组织学检查方法组织学检查亦被认为是诊断Hp的“金标准”,其敏感性93-99%,特异性96-99%,常用方法有:1.Warthin Starry 银染色法被认为是经典的方法,Hp呈黄色,菌体由于有银沉着而显增大,容易识别,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达95%左右,但技术度要求高,操作繁琐,价格刘而费时,有被取代之趋。
2.改良Giemsa染色法组织切片脱蜡,充分复水后,直接入2%Giemsa染液中30分钟后洗去染液,用100%乙醇脱水。
Hp呈紫红色,形态清晰易于辨认,效果与银染相似,甚至更好,并且操作简便,价廉省时,易于一般医院普及。
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的4种特殊染色方法比较

[ ] 张 红 云 ,宋 娟 娟 ,刘 志 刚 , 等 .芒 果 果 实 中泛 变 应 原 po | 2 rfi i n的
本 组 中 有 4例 多 次 进 食 间 隔 发 病 而 非 每 次 进 食 后 均 发
克隆、表达及免疫学活性鉴定 口] 中华微生 物学和免 疫学杂 .
志 ,2 0 ,2 ( ) 1 1I 5 07 7 2 ; 1-1 .
病 ,还 有 1 过 去 曾 多 次 食 用 芒 果 无 反 应 而 本 次 发 病 ,这 O例
些 现 象 以接 触 性 皮 炎 难 以解 释 。是 否 与 不 同 品种 及 不 同 成 熟 程 度 的芒 果 所 含 抗 原 成 分 及 其 含 量 、浓 度 差 别 有 关 ? 是 否 是 受 诱 发 处 于 致 敏 状 态 的 致 敏 肥 大 细 胞 和致 敏 嗜 碱 粒 细 胞 因个 体 在 数 月 内不 接 触 相 同 的 变 应 原 而 使 致 敏 状 态 逐 渐 消 失 ? 这 些 都 尚待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证 实 。
在操 作 耗 时 ( 1h 、试 剂 昂贵 ( 次 性 染 液 )并 > ) 一
( ) 改 良 Gims 2 e a染 色 法 简 便 、检 验 速 度 快 ( 0 3 mi) n 、价廉 ( 制试 剂一 次可 染 片大 于 10 0张) 配 0 ,
( 下转第 1 0页 ) 8
・
1O 8 ・
表 现 ,还 可 表 现 为 暂 时 性 红 斑 样 及 湿 疹样 反 应 。与 其 他 食 物 过 敏 一 样 ,芒 果 过 敏 不 仅 会 出 现 皮 肤 和 黏 膜 症 状 ,也 会 出 现 消 化 道 和 呼 吸 道 症 状 ,严 重 时 甚 至 会 出 现 休 克 等 系 统 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UTLINE
革兰染色
特殊染色
免疫p呈杆状,位于胃小凹内(×600)
甲苯胺兰染色
胃内幽门螺杆菌,深蓝色,分布于胃小凹内, Giemsa染色
碱性品红染色
石炭酸-碱性品红染色×600
Giemsa染色
幽门螺杆菌Giemsa染色
改良Giemsa 染色
胃内幽门螺杆菌,深蓝色,分布于胃小凹内, Giemsa染色
Warthin-Starry银染色
幽门螺杆菌warthin-starry银染色
改良Warthin-Starry银染色
幽门螺杆菌warthin-starry改良银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
图3 HP呈棕色,粗杆状﹑海鸥状,部分呈颗粒和团块状, PV6000法 图4 胃黏膜表层黏液中Hp聚集形成棕色带状物, PV6000法
原位杂交
HP原位杂交探针为双链DNA探针,设计合理,稳定性和特异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