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简介

合集下载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重要语段赏析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碧血横飞 风云因而变色” 风云因而变色”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 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 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 精神之威武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 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 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 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 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 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 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 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 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 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 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 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 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余为斯序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 寄情无限,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正是序文的主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孙中山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 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 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 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 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 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 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 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又具埃及和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英烈不朽,红花依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
们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中山船厂、上海肇嘉浜路的法租界谷神庙、广州
黄花岗公园以及其他各地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斗争,不畏
强暴,勇往直前,最终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就义。

据史料记载,1925年12月28日,黄花岗烈士群体在广州发动抗
国爱民运动,为了效忠革命的旗帜,不惜代价,磨砺坚毅,最终决定
投奔香港,向国际声援团体呈现积极又敬业的人民革命力量,更好地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经过鏖战,他们被警察部队逼至岳窖军工厂,面临敌人重重围攻,但是他们并未被敌人所吓倒,纵使面对两架飞机的轰炸和随时可能的
毒气袭击,烈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英勇抗击,直到最后一个子弹打光,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以饱满的热忱、坚韧的意志,甚至用鲜血和生命去
诠释了革命的信仰和真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铭刻在国史文化长河中,不仅传达了一
种民族精神和思想,更是成为激励国民前行、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新的时代
要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与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做出不懈努力!。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1886~1911年),字子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

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

不久,返回福州,创办书报阅览所,宣传革命思想。

翌年,再次赴日,进千叶医专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

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并介绍妻子参加同盟会。

声洞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工作出色,当选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等。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拟再次举行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支部长林文先往参与筹划,声洞留日继任支部长。

同年二月,声洞运军火回国接济。

三月二十八日到广州。

起义前夕,给父母写下两封绝命书,表示:“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在给妻子的信里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

”次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声洞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后突围转战至双门底与防营相遇,因无臂号,被误认为敌人,在防营还击中,声洞中弹牺牲。

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

[以上内容由网友"笑傲汉江"上传分享。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 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 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 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 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 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 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 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 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 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 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 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 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 “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 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 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 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 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 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牲精神的 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 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 极强的号召力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 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 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 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 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 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 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 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烈士事略》
孙 文
黄花岗72烈士 黄花岗72烈士
1911年 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同盟 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 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 起义前夜由于消息泄露, 起义前夜由于消息泄露,广州城内 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 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黄兴临 时决定于4 27日发动起义 日发动起义。 时决定于4月27日发动起义。
诵读全文
艰难险巇 艰难险巇 坚毅不挠 坚毅不挠 踬踣者屡 踬踣者屡 吾党菁华 吾党菁
Xī náo Zhì bó Zh jīng
一抔土 湮没 墓碣 编纂
p óu yān jié jié zuǎn zuǎn
全国久蛰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zhé 怒涛排壑 怒涛排壑 民国肇 民国肇造
hè zhà zhào
1911年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在满清专 27日下午 日下午5 30分 制统治下的广州, 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革命军举义的枪 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 声,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在敌强己弱的 情况下, 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当时的两广总督衙 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 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 义)。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 的目的: 序”的目的: 痛逝者,勖国人。 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 这一“痛”一“勖”, 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以史迁之善传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zhuà 贼氛方炽 贼氛方炽 杌陧之象 杌陧之象
chì chì Wù niè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碧血黄花,浩气长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碧血黄花,浩气长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碧血黄花,浩气长存一·为什么会选择广州起义:1.广州起义之前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发生于公元1911年4月27日。

而实际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发动广州起义之前,在全国多地已经发起过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比如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流产)、1900年10月8日惠州起义、1907年5月22日钦州起义、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1日钦州起义、1907年12月1日南宁起义、19О8年3月27日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12日广州起义。

2.在孙中山的计划中,一直是计划在以广东为核心的两广地区或南方地区,先发动起义。

待在广东起义成功后,再占领两广地区。

待起义军在两广地区站稳脚跟后,再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而在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孙中山的战略目的就是先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数路,图谋广东。

孙中山的历次起义几乎都是选择广东,可能是与孙中山是广东人有关,而广州正是当时广东的省城。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二·广州起义准备仓促:孙中山带领革命党人,在之前所领导的多次起义之所以都失败了,准备仓促、准备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

在广州起义真正发动前,因为当时的情势的多次变化,广州起义的日期被一再变动;而在发动广州起义之时,原计划的十路并举又被改为了四路突击。

可以说正是广州起义准备仓促、准备不足,而导致了广州起义的匆匆忙忙、计划不严密,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起义计划失败的风险已经非常高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三·广州起义的失败:1.起义日期的一变再变,本就有了可能起义计划可能被泄露的风险。

广州起义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了四路突击,又降低缩小了起义的规模实力。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起义之时四路突击最后又变成了实际上只有黄兴所率领的一支队伍在孤军奋战。

2.广州起义发起后,黄兴率领起义孤军,在独自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然而这时候又犯了分兵的大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悲壮历史,他们是在
广州黄花岗起义中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

他们
的壮烈牺牲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民族独立的典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决定奋起抗争,他们在
广州黄花岗举起义旗,向帝国主义者宣战。

然而,他们的力量远远
不及敌人,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的牺牲虽然
没有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中国人
民反抗侵略的楷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
爱国精神、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更是被广为宣传,成为了全国人民学
习的榜样。

在广州,有一座黄花岗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无数的人前
来祭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
神的传承。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发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永远铭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好呀,以下是一篇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嘿,你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儿吗?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啊!想当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咱们的国家、为了咱们的未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斗的征程。

就说林觉民吧,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可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当中。

他给妻子写下的那封绝笔信,真的让人感动落泪啊!“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听听,这是多么深情又悲壮的话语呀!
他们就像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难道不是最勇敢、最无私的人吗?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觉得羞愧吗?
那一场起义,激烈而残酷。

七十二个烈士啊,他们毫不畏惧敌人的枪炮,勇敢地向前冲。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而战!
这就好比是一场艰难的球赛,他们是场上拼命进攻的球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永远要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致敬吧!他们的故事,应该永远流传下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简介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2年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后入千叶医校习医。

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福建分会会长。

1911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革命党人猛攻入广东督署,后驰攻督练公所,中途饮弹牺牲。

李炳辉:(?-1911),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

广东肇庆人。

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麻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

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

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

李文楷:(1887-1911),名芬,广东清远人。

早年随叔父在广州经商。

后家道中落,改操印刷业。

1909年供职于《星洲晨报》。

1910年冬知广州将有大举,乃束装回国。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与清军奋勇巷战,中弹牺牲。

备注:1911年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广州起义“统筹部”。

李文楷于3月11日到达广州后,被编入在起义中主攻总督署的第一路,但此后李文楷因得重病被送往香港治疗,由于内奸告密,黄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在广州发动起义。

当时,李文楷仍在香港。

192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石记名时,由于起义时的情况无法查清,李文楷被列入其中。

当时,李文楷在报纸上看到此事后,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先后给冯玉祥和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写信说明情况,得到回答称七十二烈士已经驰名中外,不便更改。

李文楷在1959年病逝于山西省万荣县,享年78岁。

庞雄:(1891-1911),字苏汉。

广东吴川人。

早年投入新军,隶炮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09年冬,与倪映典等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春起义失败,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党人联络声气,准备再举。

1911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主管往来文件。

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随攻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又复冲出,转战达旦,且战且走。

目睹党人死伤过半,誓不独生。

29日被俘,直认革命不讳,遂遇害。

陈更新:(1887-1911) ,字铸三,一字耿星。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入九段体育会学习,后以优等生入都赴试,得协军校,旋即返闽。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参加攻打两广督署的战斗,冲散后独盏被俘。

在受审时畅言以杀身破醒同胞迷梦。

赴刑之日,神色自若,仰天大笑,延颈饮刃而死。

杜凤书:(1883-1911),字玉兴,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乱枪中牺牲。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平南人。

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

1902年入福建高等学堂,接触新思潮,并参与领导清末福州地方革命斗争。

1905年与陈意映女士结婚。

1907年自费赴日本留学,次年补官费缺额入读庆应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得黄兴、赵声通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共同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前赴广州。

27日起义发动后,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英勇向前,后受伤力尽被俘。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

李德山:(1868-1911),原籍广东,1897年迁至广西罗城县。

1898年在罗城龙岸以教拳习武为名组织“三点会”,同游勇头领陆亚发从事反清活动。

1904年参加陆亚发在柳州发动的反清起义。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联络员。

1909年6月,联络会党、游勇集中柳城太平发动起义,准备进攻柳州,后被清军重兵镇压。

1910年1月,在广州因策动清军反正败露而潜回广西。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李德山率领小分队英勇善战,与黄兴率领的起义勇士一举攻占总督署衙门。

后因清军重兵施援,率分队由总督署衙门冲出,转入高阳里源盛米店,用米包垒掩体,与清军血战一昼夜。

奋勇突围时,重伤被捕,遭清军杀害。

饶国樑:(1888-1911),字作霖,号绍锋,四川大足(现属重庆市大足县)人。

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新军第六十五标见习官,立志反清革命。

1909年出川东下上海,曾任中国公学舍监。

后抵香港结识黄兴,加入同盟会。

受命返云南策划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率“选锋”20余人在莲花塘衔阻击清军巡防营,歼敌颇多。

后因清军大队涌进,退至大北门,误入敌营,负伤被捕。

在法堂上,坚强不屈,正义凛然,怒斥敌人。

索取纸笔书写《绝笔书》,备述革命始末,洋洋千言,宣传主义。

4月30日英勇就义。

饶辅廷:(1881-1911),名可权,字竞夫。

广东梅县人。

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

1910年毕业归里,充高等小学堂教师。

1911年3月,与妻同赴广州,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被推举管理粮饷。

4月27日起义发动,在攻打督署之际被捕,清吏严刑逼供,他坚不吐实,遂慷慨就义。

林文:(1887-1911),初名时爽,字广尘,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905年留学日本,始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继改入日本大学法科。

8月参加同盟会,任福建分会会长,旋参加《民报》的经理工作。

多次参加同盟会所发动与领导的武装起义,往来于南洋和香港之间。

1911年应黄兴与赵声之约,由日本回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4月23日潜入广州。

27日起义发动后,与黄兴率众自小东营出发,左执号筒,右挟小枪,身怀炸弹,腰佩短剑,直扑督署,炸死守卫数人,放火烧总督衙门。

后退往东辕门,在路上恰逢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大队亲兵,上前喊话欲招降之,头部中弹牺牲。

林盛初:(?—1911),广西平南人。

1911年4月下旬,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甚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作战。

后清兵纵火焚烧米店,因弹尽援绝,林盛初壮烈殉难。

李晚:(1874-1911),一名晚发,字晚君。

广东云浮人。

家贫,早年辍学,从事耕作。

后赴香港,习成衣业。

因交结志士,渐明民族革命之义。

闻南洋多革命机关,遂辍业出洋,至吉隆坡,加入中国青年会。

1899年回云浮,租腰古墟汛地前民房,为党人活动之地,遭清吏缉捕,复出南洋。

1911年初随黄兴至香港,组织机关,谋入广州发动起义。

4月27日,参加黄花岗之役,攻打督署,力战而死。

周华:(?-1911),广东南海人。

幼孤,从其兄周天祥经商龙州,旋入安南(今越南),加入同盟会。

1907年防城起义时,负责军需工作。

后在新加坡参与办《中兴日报》。

“民铎剧社”成立后,积极投身社务,并周游南洋各地,在侨民中宣传革命。

1911年得知孙中山、黄兴等人策动广州起义的消息后,遂与南洋同志先后返抵香港。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参加进攻督署的战斗,在焚攻督署时,力战牺牲。

冯超骧:(1880-1911),初名敬,字雨苍,一作郁庄,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黄花岗纪念碑载为福建南平)。

义和团运动后至南京,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因病中辍。

后至长门(今福建连江),入要塞炮术学校。

毕业后至北京,经部试,名列第四,得协军校。

旋回福建,任职闽江口炮台。

1911年春,得悉广州将有大举,乃赴香港,继抵广州。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发动后,参加攻打督署,奋勇当先,受伤十余处,于东辕门壮烈牺牲。

秦炳:(1882?-1911)原名昌恩,字燧生,又字炳烈,四川广安人。

1906年春,入四川陆军弁目队,次年初加入同盟会。

为弥补活动经费,秦拿出了薪水,典当了部分家产。

1909年初,秦炳与外籍革命党人熊克武、余英、曾省斋等策划广安起义。

同年夏历五月中旬,又去荣昌与方冲、但懋辛等密谋嘉定(乐山)起义。

事败,秦因清廷查缉甚严,乃去昆明,入新军。

1911年夏历三月,秦由昆明经缅甸、越南、香港,二十五日到达广州,隐蔽于川籍革命党人的掩蔽所—市内莲塘街吴公馆。

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许,起义爆发。

秦与其他川籍革命党人从后门入督署,与警卫清军拚杀。

攻至侧前门,与广东同志数十人会合后,便直奔督练公所。

至莲塘街北口,与清廷水师遭遇,战至深夜,因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接着又与巡警队遭遇。

混战中,秦左眼中弹牺牲,时年29岁。

陈与燊:(1888-1911),字癒心,别名汉新。

福建闽县(今闽侯)人。

与林觉民等创设“爱国社”,宣传革命宗旨。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恨清廷柔暗误国,投入报界,掌笔政,因持论不利于清廷被禁。

1908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闻广州将有大举,遂驰抵香港,曾被派赴台湾筹款。

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发动,参加攻打两广督署,力竭被捕。

后临刑不跪,引颈受戮。

李文甫:(1892-1911),字炽,号夷丘,广东东莞兰乡(今属博罗) 人。

1908年春,离家赴港,与胡汉民、冯自由等共同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

1909年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活动于省、港之间,初任《中国日报》协理,后任经理兼主《时事画报》笔政。

1910年2月,从香港回穗,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潜回香港。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发动后,率敢死队跟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不幸足部中弹,转战至北较场时被俘。

翌日,被押赴刑场,壮烈殉国。

宋玉琳:(1880-1911),一名豫琳,字建侯,安徽怀远人。

曾入安庆新军,充某标秘书。

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后逃亡。

1910年,为隐蔽身份,谋有所举,考入高等巡警学校。

1911年春率江淮革命志士97人至广州,谋划起义,与饶辅廷负责制办粮饷。

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随黄兴从小东营出发攻打督署,转战华宁里,终因势孤弹尽被捕,慷慨就义。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内江人。

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

为研制炸药潜心钻研,并组织暗杀团,谋刺端方和摄政王载沣,惜均未成功。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精英勇猛地攻入广东督署,复再攻督练公所,后因弹尽力竭,被俘后从容就义。

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福建闽侯人。

少以孝悌闻,素有大志。

1906年自费东渡日本,入成城学校。

1909年毕业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

1910年经林文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4月,见福建党人纷纷赴广东,知有大举,乃与友人携带军械六箱返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