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政治文化比较
我们要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当前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保护、文化的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在文化建设、保护、认知的过程中,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保护、文化认识、差异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harmony in the competition in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tatus and fun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he power of culture, deeply rooted in national the vitality, creativity and cohesion. The current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Whil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cognitive process, fac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e also should with the right attitude to face.Keywords: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protec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文化不是一个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沉积物。
东西方文明比较

东西方文明比较——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摘要:东西方文明由于地域差异和形成原因的不同,因此文明方式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我想我们应该都会很快的想到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这是两个典型的东西方文明的代表,希腊与中国也可以说是两种文明的起源地。
所以我论文的主要内容会把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希腊文明中国文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线是从分封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而古希腊的政治体制主线是古希腊民主政治,核心是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两种文明下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别。
古代中国地域宽广以集聚的部落形式存在,以众多土地为依托形成“农耕文明”。
这种地理环境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变化发展,渐渐地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这也是是区别国家与氏族部落的一大标志,它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巨大成果。
到了青铜器时代我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强化发展,夏商周时期,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依然有浓重的血缘组织色彩。
秦的统一逐渐打破了这种情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其皇帝制度源于王位世袭制,专制制度源于宗法制,但均极度强化;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中央管理地方的体制;此时,皇室家族与国家合为一体,皇室家族成为国家的象征,统一的标志,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汉到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调整,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这些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一度强盛文明,但同时也为中国以后的改革、革命种下了难以拔出的封建之根。
而古希腊被近现代西方视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原因在于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罗马。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域。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修改)

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
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化系统优势。 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既独树一帜,
又构成人类文化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
1. 政治文化的内涵
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些方面的局限 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治思想、学说创
提纲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 人们的共同心理是权力纵向的集中于一个元点,即集中 于受命于天的君子手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从而 使权力关系、权力结构一元化、单向化。
•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元化,西方政治体
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 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在古希腊,斯
巴达城邦设有并列的两个国王。可这两个国王还不是最
高首脑,有五个监察官负责监督他们。此外还有更为重 要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
3.2 对政治权力的认知:统一性、公共性
•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 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 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 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 西方具有自我意识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内涵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权力的认知
民的身份。
• 西方社会培养了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政治心理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政治价 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子民被长期禁锢于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广大
民众为生存而奔波,无暇参与政治把命寄托与贤君、贤相身上。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

⑴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⑵促进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产生的 ⑷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 影响 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
4、关注几个可能的考点:
①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②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创新
A、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B、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E、内阁制 F、刺史、通判等监察制
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⑤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和影响 A、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空 前加强
A、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 ②内服、外服制度 ③分封制 ④宗法制 ⑤礼乐制 影响、相 互的关系 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
特点:皇权不断加 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秦
三公九卿制 中朝、外朝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
特点:中央权力 选官制 监察制度 不断加强,地方 度 权利不断削弱 皇帝直 御史大夫 接任命 刺史 科举制
(2)这一时期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地方”表 现 在哪里,简要分析原因。
①政治: 同:处于分裂状态,希腊城邦长期独立自治,中国是诸侯
并立 异: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 权利。中国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 同:都是经济大发展时期。 异:希腊的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中国农业发达,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FENG Jian-min XU Li-h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意的提醒:各位在借用时请小心,这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有课程完全一样的,有可能是一个学校的,请不要完全“借用”,以免被老
师发现。
东西方政治文化比较
——英国国歌与日本国歌之比较
国歌
所谓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
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的缩影。
使用场合
国歌在许多场合使用。
一般用于国家间的访问、政府的大型会议或一切组织的开幕式或闭幕式。
在升降旗仪式上,国歌通常作为升降国旗时所演奏的乐曲。
在大型国际比赛如足球、橄榄球赛事时通常会演奏双方国歌。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颁发奖牌时,会演奏金牌得主国国歌。
国歌也常用作国家的声音标志使用。
国际广播电台用国歌作为台呼音乐并在开播时演奏以方便识别。
在有些国家,学校会对学生演奏国歌。
在其他国家戏院和电影院在放映前演奏国歌。
在美国许多体育赛事开赛前都会演奏美国国歌。
许多电视台早上开播前和夜间停播后演奏国歌。
国歌的历史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
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叟》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
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
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
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国歌与文化
世界各国的国歌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有的是民族斗争的产物,有的是和平时代的赞歌,有的描写自己国家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有的则叙述国家古老的历史。
法国国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
1792年,革命士兵马赛一团高唱这首战歌进军巴黎,所以被叫做《马赛曲》,1795年被法国革命政府定为国歌。
国歌之最
•曲调最最古老:荷兰的《威廉·凡·那叟》1568年被制定为国歌。
•最长:乌拉圭《东岸人民,无祖国毋宁死》,长105小节(历时长五分钟)。
•歌词最多:希腊的《自由颂》,长158段。
但实际上,只有前两段被正式订为国歌歌词。
•最短、歌词最古老:日本的《君之代》。
•使用最多语言:南非《南非的呐喊》,歌词使用了南非最常使用五种语言:科萨语,祖鲁语,梭托语,南非语和英语。
•被借用的最多:英国的《天佑吾王》。
瑞士、沙俄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都曾使用过此曲谱。
•填得最多国歌的作词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印度和孟加拉国国歌作词。
英国国歌
国歌歌词(略)
英国国歌简介
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天佑国王》,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天佑女王》。
英国国歌笼罩着神奇的色彩。
它决不是由某个人作词或作曲,而是在民间逐渐形成的。
英国人在表达对祖国的忠诚时所唱的并不是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也不是战歌,而是一首普通的祷辞,祝愿国王或女王健康、长寿和富足。
英国国歌的历史
一般认为这首歌现在的曲调由亨利〃凯里博士所作,也有其他不同的看法。
它的乐曲是由在它之前早已流传的曲调发展而来的。
到了17世纪,它已成为一首十分流行的民间乐曲。
据说1739年 12月20日英国海军上将威尔顿统帅舰队攻占了当时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波托贝罗。
在1740年这次战役的周年纪念会上,凯里首次公开演唱他谱写的《神佑国王》后颇受好评,并从此开始传唱。
传统上,此曲的第一次公开演唱被认为发生在1745年。
在英王乔治二世的时代,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亲王企图篡夺王位, 谋求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王室的布置下各剧院各文艺团体都演唱《神佑国王》,以示对王室效忠。
日本国歌
歌词(略)
日本国歌简介
君之代(君が代,Kimigayo)日本国歌,原曲由宫内省式部察乐师奥好义谱写,后又经雅乐师林广守编曲。
采用传统雅乐五声性调式音节,曲子短小,总共只有十一小节,从容不迫的节奏和古朴庄严的旋律极富有历史感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日本国歌历史
《君之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君之代》原是日本一首古代和歌, 作者不详。
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朝时代( 公元794-1180年) 醍醐天皇敕选编、913年问世的《古今和歌集》。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裁, 篇幅可长可短。
上述《古今和歌集》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诗集, 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诗经》。
所以说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歌歌词。
日本国歌的曲调产生较晚,最初是在1869年(明治二年)由英籍乐教官威廉.芬登创作,旋律是西方音乐风格。
到1876年(明治九年),日本海军军乐长中村佑庸以曲调风格不适合日本人演唱为由,建议政府修改国歌曲调。
1880年(明治十三年)经雅乐师林广守编曲。
1893年(明治二十六年)《君之代》被定为国歌并沿用至今。
1999年通过《国旗及国歌之有关法律》,《君が代》正式成为公式日本国国歌。
《君之代》这首和歌原来是一首贺歌( 祝寿歌) ,也有人说是一首挽歌。
到江户幕府时代(公元1633-1867年)已经相当普及, 被配上各种乐曲, 在喜庆场合演唱。
1868年, 实行明治维新后, 日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大规模地向欧美国家学习。
英国军乐队队长约翰.威廉.芬顿听说日本还没有国歌, 于是这首和歌选作国歌时, 将《君之代》这个词解释为天皇的治世和寿命, 歌词大意变成了祝天皇治世和天皇寿命长久不衰。
芬顿为这首歌词配上欧洲式的曲调。
1870年9月8日,海军在东京的越中岛举行演习, 明治天皇亲临检阅。
萨摩藩的军乐队演奏了这首旋律完全西化了的《君之代》。
由于各方面的评价不好, 被认为不适合于日本人歌唱, 这首歌在1876年被停止使用。
海军军乐队队长中村佑庸向海军省提出了《修改祝贺天皇陛下的乐谱》的申请。
最终于1880年(明治十三年),在征集国歌旋律的活动中,宫内省伶人林广守创
作的曲调经过审查得以获选。
这首歌本无政治色彩, 但在明治维新以后, 它们和军国主义天皇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国内和海外,特别是在亚洲国家中, 失去了本来的形象, 二战后, 还成为日本保守和革新两种社会势力斗争的焦点之一。
两国国歌的相同点
旋律都比较舒缓
都比较古老,歌词都来源于典籍英国国歌的歌词很多都来源于《圣经》,日本国歌的歌词来源于古歌集。
都在战争时期成为国歌《君之代》在昭和天皇时代即战争时期成为日本国歌。
英国国歌也同样产生于战争时代
都歌颂皇室和君主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日本;君主立宪制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都有君主
都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密不可分
两国国歌的不同点
◆风格不同
英国国歌:积极雄壮而不失稳重人们祈求上帝助在位君王一臂之力,祝愿他们的君主健康长寿。
日本国歌:过于哀伤和平静其旋律比较低沉,节奏缓慢,和哀乐的特点类似。
全无热爱锦绣江山、爱国、魄力之意。
甚至有人说《君之代》使人斗志低下。
日本“足球王子”中田英寿说:“听了日本的国歌后,破坏情绪,它不适合在比赛前听。
”
但这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
日本人的思想是偏向于悲观的,比如说我们在欣赏樱花时看的是他盛开时的美丽,但是日本人更喜欢看樱花落时的那种凄凉的美感。
不过我觉得这样一首国歌对于压制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活是有好处,如果日本的国歌是一首类似《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子,那日本人的民族情绪就很容易被勾起。
◆英国国歌有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特点有一些别的国家也用同一曲调。
至少有12个国家先后用过这个典型而又独特的英国曲调,其中包括美国和德国。
传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西线的英国士兵情不自禁地唱起英国国歌时,美国和德国的士兵也都走出战壕,用各自的歌词和在一起唱,每一方都觉得听上去像是自己国家的国歌。
◆日本国歌有军国主义气息《君之代》在19世纪80年代的明治时代成
为日本国歌,那时也正是日本对亚洲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开始。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入侵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所到之处,无数民众被无辜地杀害。
因此《君之代》也成了军国主义的象征。
《君之代》是歌颂天皇永垂不朽的赞美歌,因此,它除了代表军国主义外,也是皇权统治的象征。
不过日本社会党等反对派认为日政府将《君之代》歌纳为国歌无疑是“摆出军国主义的姿态”,这将会伤害到亚洲人民的感情。
而一些日本的和平组织也表示将开展签名活动以向政府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