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分析报告复习总结材料
认识中药材的总结报告

认识中药材的总结报告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中药学体系。
本文将对中药材进行总结报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材。
首先,中药材种类繁多,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根据药效分类可分为清热解毒药、补益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等。
不同的中药材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调理身体健康、缓解病症。
其次,中药材有着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的活性成分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人参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氧化能力。
这些药理作用是基于中药材中所含的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经过药食同源文化的培育和传承,具有独特的药物特性。
此外,中药材是通过中药制剂的方式使用的。
中药制剂是将中药材进行提取、炮制、配伍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的。
中药制剂可以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方式对中药材进行合理调配,以增加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如煎剂、丸剂、水蜜丸等。
中药制剂的应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配药。
最后,中药材的使用需要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材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其中的药效与疗效需要经过中医临床实践的验证和积累。
因此,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来选择适当的中药材,并进行合理的配伍和用药。
只有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材,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材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种类和药理作用,通过中药制剂的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然而,中药材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中药材有所帮助,提高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和尊重。
中医资料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报告旨在对中医资料进行总结,梳理中医理论、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医理论概述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五行(木、火、土、金、水)则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象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通过脉诊、舌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3.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调整经络,缓解疼痛;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食疗则通过合理饮食,调整体质,预防疾病。
三、中药应用总结1. 中药分类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植物药应用最广泛,如人参、黄芪、甘草等;动物药如龟板、鹿角、阿胶等;矿物药如石膏、磁石、珍珠母等。
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止痛、补益等功效。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3. 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合理配伍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针灸疗法总结1. 针灸穴位针灸穴位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
经穴位于经络上,具有调节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奇穴位于经络之外,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穴则根据病情而定。
2. 针灸手法针灸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刮法、弹拨法等。
不同手法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中药学归纳总结(2篇)

中药学归纳总结中药学是中国传统药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在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药物遗产的同时,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在中药学的研究中,人们通过对中药药材的采集、鉴定、炮制等工作,发现其中的活性成分,并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归纳总结。
首先,中药学在中药药材的鉴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药制剂的药材,经过人工栽培或从野生而来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
中药学家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味道、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鉴别出真假、好坏、上下品的中药材,确保中药的疗效。
其次,中药学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中药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等,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中药学通过对这些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揭示了中药的药理机制,并为中药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此外,中药学研究还涉及中药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
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制备工艺,制成粉剂、丸剂、胶囊等剂型,便于患者服用。
中药学家通过对中药的炮制、制剂工艺的研究,提高了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疗效。
同时,中药的质量评价也是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中药的质量指标、含量测定、污染物检测等方面的研究,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
此外,中药学还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
中药的配伍是指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中药学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揭示了中药的配伍规律。
在临床应用方面,中药学的研究也为中医药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中药的研究和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学通过对中药药材的鉴定、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的研究以及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药知识点总结范文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资源。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的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起源:中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人们对草本植物的观察和实践,其研究和应用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2.发展:中药的发展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先秦时期的草木之术、秦汉时期的方剂医药、唐宋时期的中药药典、明清时期的官方药物和现代中药研究等。
二、中药的药物资源2.动物药材:中药中也包括一些动物的药材,如鹿茸、牛黄、熊胆等。
这些药材常常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
3.矿物药材:中药中还包括一些矿物的药材,如雄黄、硫黄、朱砂等。
这些矿物药材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中药的炮制和制剂1.炮制: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其药性和减少毒性。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炙、煅、炒、炮等。
2.中药制剂:中药可以制成各种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浸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患者。
四、中药的性味归经1.性味: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包括寒、凉、温、热、苦、甘、酸、辛等。
不同的性味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应用特点。
2.归经: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的各种性味和功效的归属,如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等。
根据中药的归经特点,可以进行方剂的组成和药物的选择。
五、中药的药理作用1.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调整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温阳壮阳、止咳化痰等。
不同的药物和方剂具有不同的主要药理作用。
2.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实现,如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止痛等。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1.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单方应用,也可以配伍使用。
药物的配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2.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通过内服、外用、吸入等多种途径进行。
不同的途径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七、中药的质量评价1.中药的质量评价包括药材的质量、药物的质量和方剂的质量等。
中药分析复习总结

中药分析选择(单选、多选、配伍);填空;简答;设计与分析第一章概论P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PPT:以中医药学理论得术语表述其性味、功效与使用规律,并按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应用得传统药物。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P1中药分析得特点:①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分析样品得多样性、③化学成分得复杂性、④杂质来源得多途径性。
【PPT:(一)化学成分得多样性与复杂性;(二)原料药材质量得差别;(三)评价中药制剂质量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四)辅料得特殊性;(五)杂质来源得多途径性;(六)有效成分非单一性】(分析重点:君药、贵重药、毒剧药)P4取样得特点:真实性与代表性。
取样方法:四分法、分层取样法P4性状:药材得性状系指对药材得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及气味等得规定。
P5鉴别原则:中药材及单方制剂直接采用适宜得方法进行鉴别;复方制剂应首选君药、臣药、贵重药与毒剧药进行鉴别,一般按照“君-臣-佐-使”得顺序依次选择药味鉴别;凡有药材原粉入药得,应进行显微鉴别;复方制剂原则上处方中得所有药味都应该进行鉴别,如有困难,至少要包括处方药味得1/3;化学方法与仪器方法应该互相结合,从而使各鉴别项目质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佐证。
鉴别包括:基源鉴别、形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P6检查围绕中药得安全性、有效性、纯度与均一性四个方面进行。
P6药物纯度就是指药物纯净得程度,它就是判定药品质量优劣得一个重要指标。
P6杂质就是指药物中存在得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疗效与稳定性,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得物质。
P7生物学方法就是指对于某些有特殊生物效应得中药,可根据中药得药理活性将药物通过一定得途径给予微生物、动物或动物得离体器官,以观察到得药理作用为判断依据得测定方法。
P7验证得主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与耐用性8个指标。
P8中药含量测定基本原则:1)中药材与单方制剂,要明确待测成分就是有效成分还就是指标性成分,并建立相应得测定方法;2)对于含有贵重药材或者毒剧成分得中药,应尽可能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其中得有效成分或剧毒性成分得含量,并且规定含量上下限;3)对中药制剂,除上述原则以外,选择测定成分还应注意制剂得生产工艺。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三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____年,中药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下面将对其中的重点精华进行总结。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的疗效主要来自其中的有效成分,因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一直是中药学的重点。
____年,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高通量筛选、代谢组学等,成功地鉴定了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并揭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方法。
其中,一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引起了广泛关注。
例如,阿魏酸是一种抗肿瘤活性物质,在____年的研究中发现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另外,一些天然抗氧化剂,如黄酮类、多酚类等,对于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药理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此外,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化学组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也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现代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快速分离和鉴定成为可能。
这一重要进展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中药药效评价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评价一直是中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____年,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研究上。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具有主要药效和相对稳定的活性成分。
通过对中药中各个组分的药效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揭示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开发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____年的研究中,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显著药效的活性成分。
例如,延胡索中的维生素P能够明显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黄柏中的黄酮苷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药的疗效评价和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24年中药学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中药学总结范本____年中药学总结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中药学作为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药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对____年中药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一、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药材资源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在____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通过开展野生中药资源普查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有效控制了中药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同时,加大了中药材的培育和栽培研究力度,不断推进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二、中药炮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中药的炮制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____年,我们对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和技术,提高了中药质量和功效的稳定性。
同时,研究了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对中药炮制效果的影响,为优化中药炮制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活性成分。
在____年,我们加强了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活性成分的纯度和提取率。
同时,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不少中药的药效物质与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精准的依据。
四、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____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包括药效评价、作用机制探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通过使用现代药理学技术手段,研究了中药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揭示了中药多目标、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并构建了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的理论模型。
五、中药制剂研究与创新应用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创新应用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____年,我们推动了中药制剂研究的创新发展,不仅探索出一系列优化制剂方案的方法,还开发了一些新型的中药制剂,如纳米粒子制剂、微球制剂等。
中药归纳总结范文

中药归纳总结范文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特定的炮制工艺,制成具有一定药效的药物。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等方面。
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疗效丰富的配伍方剂。
根据中药特点和用途,可以将中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材归纳中药的药材主要来自于动植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材最为常见。
植物药材按照性味归纳,可以分为寒凉药、清热药、泻下消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益药等。
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应症,例如黄芩、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川芎、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等。
此外,还有一些动物药材如鹿角、麝香以及矿物药材如朱砂、硫黄等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二、方剂归纳方剂是指将不同药材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规律组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炮制工艺制成的中药制剂。
方剂根据其用途和性质,可以分为清热剂、解表剂、祛风湿剂、活血止痛剂、理气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疗效,例如清热解毒剂中的银翘散可以治疗风热感冒等;活血止痛剂中的桂枝加附子汤可以治疗寒凝疼痛等。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三、应用归纳中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中药根据其应用领域,可以分为内科药、外科药、妇科药、儿科药、五官科药等。
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法,例如人参、党参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疲劳乏力等;黄连、黄柏具有清热胃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胃火上炎等。
中医药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此中药的应用非常灵活。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在临床治疗和保健养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药材和方剂归纳可以帮助中医药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同时也帮助公众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不断推进,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析选择(单选、多选、配伍);填空;简答;设计和分析第一章概论P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PPT:以中医药学理论的术语表述其性味、功效和使用规律,并按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P1中药分析的特点:①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分析样品的多样性、③化学成分的复杂性、④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PPT:(一)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二)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三)评价中药制剂质量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四)辅料的特殊性;(五)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六)有效成分非单一性】(分析重点:君药、贵重药、毒剧药)P4取样的特点:真实性和代表性。
取样方法:四分法、分层取样法P4性状:药材的性状系指对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及气味等的规定。
P5鉴别原则:中药材及单方制剂直接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鉴别;复方制剂应首选君药、臣药、贵重药和毒剧药进行鉴别,一般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依次选择药味鉴别;凡有药材原粉入药的,应进行显微鉴别;复方制剂原则上处方中的所有药味都应该进行鉴别,如有困难,至少要包括处方药味的1/3;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应该互相结合,从而使各鉴别项目质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佐证。
鉴别包括:基源鉴别、形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P6检查围绕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纯度和均一性四个方面进行。
P6药物纯度是指药物纯净的程度,它是判定药品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P6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疗效和稳定性,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P7生物学方法是指对于某些有特殊生物效应的中药,可根据中药的药理活性将药物通过一定的途径给予微生物、动物或动物的离体器官,以观察到的药理作用为判断依据的测定方法。
P7验证的主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8个指标。
P8中药含量测定基本原则:1)中药材和单方制剂,要明确待测成分是有效成分还是指标性成分,并建立相应的测定方法;2)对于含有贵重药材或者毒剧成分的中药,应尽可能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或剧毒性成分的含量,并且规定含量上下限;3)对中药制剂,除上述原则以外,选择测定成分还应注意制剂的生产工艺。
4)不应选择无专属性的成分和微量成分(含量低于万分之二的成分);不应选择易降解的成分。
5)含化学合成药物的中药制剂必须建立化学合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P9药品质量标准:主要熟悉药典相关内容《中国药典》(Chp.2010)分为三部。
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中药制剂)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P9药品标准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P10《中国药典》(2010)一部的基本结构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组成。
P13凡例的有关规定:①1ml:10mg,系指1ml中含有主药10mg;②“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凉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系指2~10℃;“常温”系指10~30℃。
③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
如规定上限为100%以上时,系指用本药典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它为药典规定的限度或允许偏差,并非真实含量;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④“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均指98~100℃;“热水”系指70~80℃;“室温”系指10~30℃;“冷水”系指2~10℃;“放冷”系指放冷至室温或25±2℃。
⑤“精密称定”系指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百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约”系指去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⑥“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h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min后进行。
P15药典&缩写:《日本药局方》(JP);《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中国药典》(Ch.P);《国际药典》(Ph.lnt)。
P17《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第二章中药分析常用方法P20样品的提取:萃取法、冷浸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特点)(一)萃取法:乙酸乙酯提取黄酮类成分;三氯甲烷提取生物碱;非极性溶剂(乙醇、石油醚等)提取挥发油。
(二)冷浸法:操作简便,适用于预热不稳定组分的提取,但所需时间较长。
(三)回流提取法:加快溶出速度,省时;适宜受热稳定的药物;适宜较难溶出的组分;通过更换溶剂,使提取更完全。
(四)连续回流:索氏提取器连续回流,节省溶剂,回收方便,适宜热稳定药物,无需过滤,但费时。
(五)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一些小分子生物碱,某些分类物质等可以用本法提取。
用本法提取组分应对热稳定。
(六)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便捷省时,有时候会发生降解、解聚、转化或者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七)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超临界流体为提取溶剂提取待测组分的方法。
优点:1. 密度与液体相似,故溶解性能较强;2. 类似于气体黏度系数小,质量传递快;3. 表面张力为0,故易渗透到样品中带走组分;4. 正常状态下变为气体逸出,易浓集;5. 可在较低温度下萃取,特别适合于分离热稳定性差的成分。
P22样品的纯化:1.液-液萃取法;2.蒸馏法;3.色谱法;(补充:4.沉淀法;5.柱色谱法;6.盐析法;7.固相微萃取) P24双相滴定法原理:系滴定过程在水及与水不相容的有机溶剂的双相容易中进行,被滴定的待测组分先溶于其中任一相中,用已知浓度的水溶液试剂滴定,边滴定边震摇,使滴定产物边滴定边溶于有机相中,当滴定过量时所加入的指示剂立即在水相或者有机相中产生颜色变化;或滴定剂本身颜色发生变化以示终点。
(用于生物碱的滴定,酸性染料滴定法就是其中的方法。
)生物碱的酸性染料滴定法:是以离子对理论为基础的,一个季铵盐阳离子(R 4N +)或一个生物碱盐离子(BH +)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当在其中水溶液中加入一个合适的阴离子时,阳、阴两种离子因形成离子对,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三氯甲烷)提取,几乎能定量地提取到有机溶剂内。
反之,也可在一个水溶性的阴离子水溶液中加入阳离子把阴离子提取到有机溶剂中。
由于生物碱在一定pH 条件下,可与酸性染料(多为磺酸肽类)结合成离子对,故可用来进行含量测定。
在这一方法中,必须使生物碱盐的阳离子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完全结合成离子对,并且可定量地被提取至有机溶剂中,微过量的染料又可立即指示终点。
P25非水碱量法:常以冰醋酸为溶剂,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作为标准酸溶液。
非水酸量法:常用甲醇钠的苯-甲醇标准溶液。
P26重量分析法:挥发法、萃取法、沉淀法。
色谱适用性试验4个指标:理论板数(n );分离度(R );重复性(RSD );拖尾因子(T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计算题)1. 吸收系数法: %1001100%⨯⨯⨯⨯=稀释度含量W E A 每片标示量平均片重含量标示量⨯=%%2. 对照品对照法: %100%⨯⨯⨯⨯=稀释度稀释度含量样对对样W W A A %100⨯⨯⨯=稀释度样对对样W C A A (对对稀释度C W =⨯)3. 标准曲线法P57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特性:整体性、模糊性。
要求:科学性、专属性、重现性、实用性。
第三章 中药的定性鉴别P64性状鉴别法:也叫“直观鉴定法”,以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和制剂的外观性状,以确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表面、质地、断面、水试、火试)P68显微鉴别法: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药材和制剂中药材粉末的内部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大小,排列状况,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特征、分布及矿物药的光学特性等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和品质的质量控制过程。
P71理化鉴别法:是用物理、化学的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对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主成分、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以鉴定中药真伪的质量控制方法。
P75光谱鉴别法: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②红外光谱法、③质谱法、④核磁共振波谱法、⑤X 射线衍射法。
P79色谱鉴别法:①薄层色谱法、②气相色谱法、③高效液相色谱法、④毛细管电泳法。
第四章 中药的杂质检查P88药物的杂质是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疗效和稳定性,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分类: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
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在多中药材采收、加工及制剂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铁盐、硫酸盐、砷盐、重金属等。
特殊杂质:是指在该药物的生产或贮藏过程中,由其生产方法、工艺条件及该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可能引入的特定杂质,是某药物所特有的杂质,如大黄流浸膏中土大黄苷、附子理中丸中的乌头碱等。
来源:(简答)1. 中药材原料带入。
例如大黄药材中混有伪品大黄、用劣质驴皮生产阿胶等。
2. 生产过程中引入。
原料中的结构相似成分在提取时一并被提取出。
如阿片提取吗啡时引入阿扑吗啡与其他生物碱等;生产时加入溶剂、试剂时引入。
3. 贮存过程中引入。
药物的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等;贮存不当,如湿度、温度、包装破损等。
P89杂质的限量检查(计算题)杂质限量:允许药物含有杂质的最大量。
杂质限量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 ,即10—6)来表示。
例:0.000001=0.0001%=1×10—6=1ppm杂质限量计算: 供试品量杂质最大允许量杂质限量=由于供试品(S 或W )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在数值上可通过杂质标准溶液体积(V )与标准溶液浓度(C )的乘积来表示,因此杂质限量(L )计算式又可写成:供试品量杂质标准液浓度杂质标准液体积杂质限量⨯=()%100%⨯⋅=供标标W C V L 或 ()610⨯⋅=供标标W C V ppm L P92氯化物检查法原理:(白色)↓=++AgCl Ag Cl - P93铁盐检查法原理:红色处理后所呈颜色进行比较,判定供试品中铁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红色)(][Fe(SCN)6SCN Fe 36-3++−→←++H 各试剂作用:⑴ 加入盐酸:防止Fe 3+的水解,防止醋酸盐、磷酸盐、砷酸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