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的量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物质的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内包含的基本单位数量,通常用摩尔(mol)来表示。

一个摩尔的物质包含约6.02 x 10^23个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可以是原子、离子、分子等。

1.2 摩尔的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它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数量。

1摩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克。

1.3 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化学式进行表示。

例如,1摩尔的氧气分子的质量为32克,1摩尔的氢气分子的质量为2克。

二、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2.1 摩尔摩尔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它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量。

在化学计算中,常常使用摩尔来计算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的量。

2.2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2.3 摩尔体积在气体反应中,摩尔体积是指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1摩尔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升。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3.1 反应物的计量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时,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量,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生成物的计量通过反应物的摩尔量和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物的摩尔量,从而预测反应的产物和产量。

3.3 摩尔浓度的计算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通常以mol/L表示。

通过摩尔浓度的计算,可以确定溶液的浓度和配制溶液的方法。

四、物质的量的重要性4.1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帮助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准确性,通过计算物质的量可以避免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2 反应的平衡性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平衡是保证反应进行的关键,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摩尔量可以实现反应的平衡和产物的最大化。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摩尔、克等计量单位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3.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

4.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化学实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摩尔、克等计量单位的使用及换算。

3.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的含义及计算。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教学PPT、案例材料等。

2. 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准备相关化学试剂,如酸、碱、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化学实验操作演示:展示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理解。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物质的量的运用能力,如溶液的配制、滴定等。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验中应用物质的量的经验。

人教版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串于高中化学的一直,在化学计算中处于中心肠位。

在此之前,先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复杂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先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看法。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只能直接协助先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当行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只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经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看法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才干目的:提高逻辑推理、笼统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停止计算的才干。

〔3〕情感目的:A、经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运用,构成置信迷信、尊重迷信、依托迷信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迷信的兴味及不时进取、创新的优秀质量。

〔4〕德育目的:A、培育先生归结推理,归结推理的辩证逻辑才干;B、培育先生笼统、联想、想象思想才干,激起学习兴味;C、使先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度规范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先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依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停止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复杂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复杂换算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扑灭的火把。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需特别留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先生当作容器来看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需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先生的实践预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课件)说课材料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课件)说课材料
视浓度偏高) ▪ 五忌不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偏低) ▪ 六忌标准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
不是容器)
课堂练习一 :
1.容量瓶上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
A 度线 ⑥酸式或碱式六项中的( )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③
2. 用 已 准 确 称 量 的 1.06gNa2CO3 固 体 配 制 0.100mol·L-1Na2CO3溶液100mL,所需要的仪器为: __1_0_0_m_L_容__量__瓶____烧__杯____量__筒____玻__璃__棒____胶__头__滴__管__ 。
答: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需要NaOH的 质量是2克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CB V nB CB
1:1LNaOH溶液里含有O. 5molNaOH,则氢氧 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5mol/L )
2:2mol/L的NaCl溶液1000ml,含溶质NaCl的质 量为( 117g )
Vaq
0.5L
答:40克氢氧化钠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
课堂例题、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
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解: V[NaOH(aq)]=0.5L
M(NaOH)=40g/mol
C(NaOH)=0.1mol/L 求 m(NaOH)
n(NaOH)=C(NaOH)•V[NaOH(aq)] = 0.5L×0.1mol/L= 0.05mol m(NaOH)=n(NaOH) • M(NaOH)= 0.05mol×40g/mol = 2g
人教版必修一物质的量在 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课件)
1、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

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测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化学计算中物质的量的运算。

5. 实验:使用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运算及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及问题解决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案。

2. 投影仪或黑板。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4. 练习题及答案。

5. 教学课件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摩尔。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如配制溶液、化学反应计算等。

4. 物质的量运算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的量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讲解并演示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的实验操作步骤。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给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2. 使用滴定法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的某种物质的量,并计算该溶液的浓度。

八、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讨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技能。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含义-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2.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三角瓶、天平、量筒、试剂瓶、试管、漏斗、导热设备等-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固体、氯化钾固体、氧化铁固体、盐酸、稀硫酸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向学生提问: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使用天平、量筒等设备来称量物质,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并引导其思考:如果要用几粒盐酸来反应,如何称量?如果要用几粒氢氧化钠来反应,如何称量?如果要用几滴水来反应,如何称量?-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能够精确表征和计量物质的方法?步骤二:引入物质的量概念-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包含的基本单位个数,用摩尔(Mol)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指导学生理解:物质的质量由基本单位的个数决定,使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可以准确表征物质的多少。

步骤三:物质的量的计算- 介绍摩尔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摩尔) = 质量(g)/ 相对分子质量(g/mol)-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计算:计算5g氯化钾的物质的量。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10g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步骤四: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计算物质的量可以确定反应物的种类和比例,从而实现定量反应。

-展示实验操作:如何用物质的量控制反应?-实验操作示例一:用氯化钠和硫酸铜反应。

通过计算物质的量,按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氯化钠和硫酸铜的配比。

(示例方程式:2NaCl+CuSO4→CuCl2+Na2SO4)-实验操作示例二:用氧化铁和盐酸反应。

通过计算物质的量,确定盐酸和氧化铁的配比。

(示例方程式:2Fe2O3+6HCl→2FeCl3+3H2O)步骤五:实践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如何用物质的量来计量水的体积?-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提供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盐酸,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反应产生的水的体积,并计算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1.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第二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2.1 称量物质的量2.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2.3 物质的量的测定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3.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3.2 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第四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际应用4.1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4.2 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比4.3 物质的量的回收与提纯第五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5.1 误差的概念与分类5.2 物质的量测定中的误差来源5.3 减小误差的措施第六章: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关系6.1 摩尔质量的定义与计算6.2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6.3 利用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第七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性质7.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7.2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7.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验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规律8.1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基本规律8.2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定量关系8.3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实验观察与分析第九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9.1 物质的量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作用9.2 物质的量数据处理方法与技巧第十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与环保10.1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0.2 实验室常见危险品与安全管理10.3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环保原则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的概念:重点关注物质的量的定义与摩尔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这些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的物质含有约6.022×10^23个粒子。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质量、体积、浓度等参数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范文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

”也就是
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们将在各
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50mL1.84mo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mL1mo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mL1.5mol/L硝酸镁溶液B.200mL1.5mol/L硝酸钾溶液
C.50mL3mol/L硝酸钾溶液D.300mL1mol/L硝酸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B.
C.D.
5、作业: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