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_薛小妮

合集下载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作为一座发展迅猛的大都市,成都的水资源问题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成都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都的水资源概况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成都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年均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此外,成都市境内还有多条河流和水库,如嘉陵江、岷江、青城山水库等,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成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水资源利用与管理1. 农业用水成都市农业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灌溉用水。

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解决成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2. 工业用水成都市的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3. 居民用水居民用水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市的居民用水主要来自自来水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居民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资源保护与治理1. 水资源保护保护水源地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成都市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2.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成都市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成都市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推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水污染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水环境的健康。

3. 水资源调度成都市应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推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初探

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初探

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初探覃绍一李学通(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根据四川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采用倒算法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需水预测对照,分析各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建设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等措施以保障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四川;水资源;可利用量;承载能力1 概述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完成报告,历时7年,跨两个五年规划期,为适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形势变化情况,曾多次调整了需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成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四川省地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日新月异,产业布局不断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分析,对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供需水预测成果做一次复核。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大纲中水资源可利用估算方法中的倒算法,对四川省各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析,再以可利用量复核需水预测结果,对需水量超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地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

2 水资源概况2.1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四川省水资源计算面积48.43km2,辖21个市(州),划分个14水资源三级区流域。

按1956~2000年系列分折,全省多年平均降雨978.8mm,降水较丰沛。

统一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6亿m3,为降雨量的55.0%。

全省人均当地水资源3027m3(按2005年人口计算,下同)。

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615亿m3,扣除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的地下水资源量1.15亿m3。

另外,全省入境水1318亿m3,出境水3859亿m3。

据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选择的146个监测站点、评价河长2467km的分析表明:Ⅱ类水河长1643km,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水河长367km,占评价河长的14.9%;Ⅳ类水河长218km,占评价河长的8.8%;V类水河长189km,占评价河长的7.7%;劣V类水河长50km,占评价河长的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假 设 观 测 指 标 共 有 P 个 ,最 简 单 的将 这 些指 标 综 合 的 方 法 是 线 性 的 方 法 将 它 们 组 合 ,即 Y=ax +ax +… +c x , l1 22 / 由于 各 指 标 组 合 系数 的 不 同 ,就 得 到 不 同 的综 合 指 标 ,为 了
( )设 评 价 对 象 个 数 为 n, 价 指 标 个 数 为 P,则 n个 1 评
样 本值 构 成如 下样 本矩 阵 x
X I 1 X 2 1 XI 2 X2 2 ’ ‘ ‘ … 口 2
X =
信 息遗 失 ;多 目标决策分析法 不追 求单个 目标的优化 ,而追
分析方法。
1 .基 本 原 理 ”
对 原 始 数 据进 行 标 准化 处理 ,标 准 化 公 式 为 :
x:x — d ( x f3 o
(= ,2, … i1 ,n; j ,2, … ,P =1 )
式 中, 为原始值 ,
为 标 准 化 值 ;x 和 c分 别 为第 j j r j
中 图分 类 号 :F 9 2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9 3 ( 0 2 1- 2 0 0 0677 21) 200—3


引 言
并且有Vry > a(2> Vry) a( ̄ Vry) …> a( ) ,
可 见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即 在 保 证 原 始 数 据 信 息 丢 失 最 小 的 前提 下 , 原 始 变 量 减 少 为 具代 表 意 义 的少 数 的几 个 新 变 量 。 使
2 计 算 步骤 .
现 阶段 ,关于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研 究 方法 有 多种 ,比较 有

基于PCA-FCE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PCA-FCE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PCA-FCE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张乾荣;杨开平;王瑶;罗芳
【期刊名称】《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7)1
【摘要】为研究成都市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与模糊综合
评判法FCE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首先根据2019年
成都市水资源信息系统和评价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利用主成分分
析法按照累计方差占比大于85%的原则,最终选择前4个主成分,同时依据特征值确定各属性的权重。

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地区的隶属度矩阵,将隶属度矩阵
与权重向量的向量积作为各个地区的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成都市周边地区如邛崃县、大邑县、简阳市等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最强,主城五区及新都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偏弱。

承载力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强东弱,外强内弱。

评价结果符合成都市水资源现行状况,同时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标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张乾荣;杨开平;王瑶;罗芳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2.成都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3.基于WSR方法论和熵值-耦合协调度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以河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为例
4.基于云理论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提 出了成都市水资源可持 续利水 资 源 的现 状
有水资源系统所提供的水资源量决定。 比如 日 供水能力。 第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地向盆地过渡的地带。 地 势走向为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 , 地形以平原为主。在 自然形
成和人为改 造的 双重因 素下, 今成都市内 如 水系充分发育, 河流沟渠纵横交错 , 水域面积达 72 5. 5万平方公里 , 占全 约 市总面积的 6 成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 全年地表水产生 量约 8 亿立方米 , 9 岷江外来水 14 4 亿立方米 , 地下水 3 亿 l 立方米, 总计26 6 亿立方米【 可见, l 】 。 成都市可 供利用的 水量 十分充足, 其水资源的形成, 补给和 存在主要有降 地表径 水, 流地下水和境外来水等 几种形式。
20 0 8年第 9 期 总第 2 期 8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OMI C RES EARC GUI E H D
NO. ,0 8 92 0 S ra . 8 e il No2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熊 升银 , 苟兴才
(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 中心 , 成都 6 7 0 ) 4 00
20 l 5. 1 3. 18l 215 3 4 5 2 1 5 21 2 3 o9 2 29 04 97 98 7 8. 1 9. 0 . 3 3 0 0 9 7 7 4 4 0 3 20 1 0 . 1 5 . 2 3 2 5 . 5 l 2 79 2 2 4 2 12 2 0 0 0 5 34 1 5 O 04 1 4 5 6 7 8 2 6 .5 1 . 0 8 O 3 8 3
收 稿 日期 :0 8 0 — 2 2 0 — 3 1

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

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

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作者:陈志豪倪福全屈杨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5期【摘要】为评价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通过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模型,计算了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负载指数等,基于多元聚类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成都市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生态盈余明显低于西部地区,东部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高于西部地区;城五区、青白江、彭州市、都江堰等处于水资源超负荷运转状态,负载指数整体偏高。

【关键字】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水资源负载指数;多元聚类分析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2DFG91520-3);四川省教育厅“农村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一、数据和方法1.数据来源2000-2013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等。

(二)EDS由有计算可知,邛崃市年均EDS最高,为1.9106hm2,属水资源生态盈余区;蒲江县、新津县、崇州市、彭州市、都江堰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等7个区县(市)介于-0.51106-0.62106hm2之间;城五区历年均为赤字状态;其余区县(市)均处于中-高水资源生态盈余区,平均达1.45106hm2。

主要原因是城五区经济发达、人口数量大大多于周边区县(市),使得城市水资源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三)ECCI由有计算可知,(1)城五区为高ECCI区,介于2.8-7.6之间,平均为4.6。

据ECCI值判断标准,城五区严重超载,给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

(2)都江堰、青白江区、彭州市处于中等ECCI区,最高为2.3,最低为0.7,平均为1.4。

(3)其余地区均处于低ECCI区,介于0.07-1之间。

(四)平均C由计算可得,(1)平均C值地域差异明显,城五区于2006年达到历年最大值137.36,平均最高C值分布于城五区,为98.92;最低为邛崃市,为2.1,两者之间差异极大。

其中,城五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均大于1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很高。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是在对成都市水资源现状的全面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报告。

通过对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分布情况、质量状况及利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成都市未来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水资源,供需,分布,质量,利用,未来对策一、研究背景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四川西部主要农业区之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导致该地区的水文环境变化迅速,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防洪、供水、灌溉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在成都市13个行政区域及周边山区共开展了239个取样点的水文、地质和水质现场调查,并且对每个取样点的状况进行了描述记录。

2.实验室分析法:对采集的不同水源中包括溶解物质、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1.供需情况:成都市水资源总量为361.2亿立方米,年供水总需求量280.9亿立方米。

到2020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口预计将达到2400万人,需求量大概为330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分布情况:成都市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陡峭的山地和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地下水亦是重要水源之一。

3.水质状况:成都市主要接受5条河流和127个水库的水源,其中有一部分水体存在水体污染、水质低下等情况,威胁到整个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利用情况:现代化水利枢纽、中型水库等成为成都市现在支撑城市的主要供水点;其次为供水水井、重力输水管道等。

四、对策建议1. 增加水资源储备量和开发利用水平。

2. 完善水资源仓储系统,加强水资源调配和供应体系的技术改造和恢复。

3.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4.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5.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城市下水道的有效利用,做到可再生循环利用。

结论:本报告在对成都市水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以期在实现城市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中实现双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水电技术第43卷2012年第4期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薛小妮,甘泓,游进军,牛存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摘要:本文在分析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定义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三层次分析方法和基于一维水质模拟的纳污能力模型计算了成都市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现状条件下成都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对用水的限制更为严格,而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开始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只有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控制点,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三层次分析法;一维水质模型;成都中图分类号:TV213(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860(2012)04-0014-05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ies of ChengduXUE Xiaoni ,GAN Hong ,YOU Jinjun ,NIU Cunwe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s made on the definition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significances of studies on them ,both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various target years of Chengdu are cal-culated herein with a three-level methodology and the one-dimension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based pollutant-holding capacity model respectively ,and the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imitation from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n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Chengdu becomes more strict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while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to restrict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in the days to come.Therefore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only be ensured therein by taking both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as the control points concerned.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ree-level methodology ;one-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model ;Chengdu收稿日期:2011-01-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21006,50879091),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作者简介:薛小妮(1986—),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

1概述1.1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一般指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而又不断更新的淡水。

水环境是指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均对区域的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形成约束和限制,但又有所区别。

本文采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某区域的水资源所能持续支撑的人口及社会经济规模的最大薛小妮,等∥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能力与限度[1]。

关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大致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狭义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指某一时期,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水环境能够持续支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的容纳能力[2]。

广义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水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撑能力的限度或阈值[3]。

不管是水资源承载能力还是水环境承载能力,也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定义,都可以看出二者是对用水排污的阈值约束,相辅相成、紧密相联。

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用水的角度来说明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程度,主要以水量作为约束;水环境承载能力从污水排放的角度来说明水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排放的量,主要以水质作为约束。

若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导致水环境恶化,从而降低了水环境承载能力;反之,当排污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时,减少了本来可使用的水资源,也会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2]。

可见,超出上述承载能力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另外一个降低,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在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必须分析水环境承载能力,二者共同形成对用水排污的约束控制,才能较好地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选取2007年为现状年,2020年和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分别利用模型计算其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1.2研究区域概况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属长江流域岷江、沱江两大水系。

境内岷江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0.4%,沱江流域面积占29.6%。

岷江水系在都江堰鱼嘴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水系主要包括江安河、柏条河、走马河、蒲阳河四大干流及其支流;外江水系主要包括沙黑河、金马河两大干流及其支流。

市境内的沱江水系主要为湔江。

近年来成都平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用水量激增,全市多年平均缺水率为1.2%。

虽然水资源短缺量不是很大,但河道水污染加剧以及河流生态整体恶化等各种水问题逐渐显现。

2007年岷江水系监测的57个断面中,劣于Ⅳ类水(含)水质断面17个,占30%。

在沱江水系监测的25个断面中,劣于Ⅳ类水(含)水质断面15个,占60%[4]。

这已经直接影响到成都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环境质量,迫切需要了解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此为指导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策略。

2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2.1计算模型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采用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提出的三层次分析[1]:第一层次是作为承载主体的可利用水资源及其变化,侧重研究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第二层次是指作为承载客体的承载水平及其变化。

水资源承载客体具体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水生态系统、水环境系统,其相关指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第三层次是指水资源配置下的主客体耦合。

主客体的耦合,既可以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供给,也可以促进客体用水行为的改变,还解决了地区、行业间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照水资源承载能力三层次分析方法,在每个层次选择代表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主体方面选取水资源可利用量作为评价指标,客体方面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具体采用人口、GDP、各产业增加值表述)和用水水平(具体采用各行业净定额表述)作为评价指标,主客体耦合方面则采用单位GDP用水量表述,将承载人口和与其相应的经济发展规模(GDP总量)作为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

2.2水资源可利用量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成都市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可利用量分别为27.4亿m3和113.1亿m3。

依据水资源配置的长系列计算,现状和规划水平条件下成都市可利用过境水量分别为34.4亿m3和57.4亿m3。

据此设置四种水资源可利用量情景:情景一,仅靠本地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7.4亿m3;情景二,过境水全为所用,可利用总量为140.5亿m3;情景三,过境水以现状水平进行利用,可利用总量为61.8亿m3;情景四,过境水在规划水平条件下利用,则可利用总量为84.8亿m3。

2.3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预测与结构调整,考虑技术进步带来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提高等因素,可以确定不同承载水平年的单位GDP综合用水量。

根据测算,成都市2007年单位GDP用水量为154m3/万元,2020年为39m3/万元,2030年为19m3/万元。

相应用于生产的水量分配比例为0.90、0.88、0.87,其薛小妮,等∥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余为生活用水。

根据各水平年用于产业发展的可用水量和单位GDP综合用水量,计算相应水平年可承载的GDP总量,再除以该年人均GDP值,即可获得各水平年的可承载人口。

上述四种情景下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列。

表1不同情景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水平年情景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2007承载GDP/亿元1607823736234971承载人口/万人608311613701880超载度 2.070.400.920.672020承载GDP/亿元6119313661379618931承载人口/万人622318914031924超载度 2.450.48 1.090.792030承载GDP/亿元12470639222811638580承载人口/万人622318914031925超载度 2.660.52 1.180.86从表1可以看出,情景一,若仅依靠成都市本地水资源,超载度(预测人口/可承载人口)在2.07 2.66之间,成都市的经济社会规模已经超过了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考虑过境水可利用量全部为成都市所用(情景二),则2030可承载人口将达到3000万人,超载度远小于1,具有较大的承载潜力。

若以现状和规划过境水利用作为上限,则到2030年可承载人口分别为1400万和1900万左右,情景三得出的可承载人口与预测人口最为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