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的特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电磁辐射的特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答:特征:波动性,微粒性。
作用:①吸收: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
②发射:物质分子收到辐射能,光能,电能热能等跃迁到激发态,再有激发态返回基态并以辐射能释放能量。
③散射:物质分子与光子发生弹性碰撞,方向改变,能量不变;
④拉曼散射:物质分子与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方向改变,能量交换;
⑤折射,反射:光辐射从一种介质1进入另一种介质2,一部分以一定角度回到介1,成为反射;另一部分以一定的角度折射进去介质2 。
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电磁场屏蔽效果是指材料对电磁辐射的阻隔能力,能够减少或阻断电磁辐射对设备、人体或环境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导电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四个方面来讨论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
一、金属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金属材料是一种常见的电磁场屏蔽材料。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反射性能,能够有效地阻隔电磁波的传播。
金属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厚度和形状等因素。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电磁屏蔽效果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强,但达到一定厚度后效果是递减的。
此外,不同金属材料的屏蔽效果也存在差异,如铁、铜、铝等金属材料的屏蔽效果依次递减。
二、合金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合金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经过熔炼、混合制备而成的材料。
合金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电磁屏蔽效果。
与单一金属材料相比,合金材料的电磁屏蔽效果通常更好。
这是因为合金具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原子结构,使得电致抗、磁导率等性质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电磁波的屏蔽效果。
此外,合金材料的屏蔽效果还与合金成分、结构和加工工艺等因素有关。
三、导电聚合物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导电聚合物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具有金属导电性和聚合物材料的机械性能。
导电聚合物材料可通过掺杂导电粒子(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或导电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聚丙烯等)的方式实现电磁场的屏蔽。
导电聚合物材料具有轻质和可塑性的特点,相比金属材料更适合柔性电子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屏蔽效果主要取决于导电粒子或导电聚合物的含量、尺寸和排列方式等因素。
四、复合材料对电磁场屏蔽效果的影响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材料。
复合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和介电材料等组分,以实现不同的电磁屏蔽效果。
复合材料通常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能够有效地屏蔽电磁波的传播。
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通过空间传播而形成的一种能量传递现象。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
电磁辐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无线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都离不开电磁辐射。
但是,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物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
一、电磁波的特性及分类电磁波是由电磁场的震动所引起的能量传播现象。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波可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这些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
二、电磁辐射对物质的影响1. 热效应:高频电磁辐射会引起物质的加热效应。
例如,微波炉利用微波辐射来加热食物。
这是因为微波辐射的频率和水分子的振动频率相近,导致水分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热量。
同样,太阳辐射也会引起物质的加热效应,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
2. 光电效应:某些物质对可见光及紫外线辐射有光电效应的作用。
例如,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表面受到紫外线辐射时,电子从金属表面被激发出来形成光电流。
这一效应在光电池和照相机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3. 化学效应:一些物质对电磁辐射具有敏感性,可以引发化学反应。
例如,紫外线能够使皮肤产生黑色素,导致晒黑。
此外,紫外线还能够杀灭细菌,被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杀菌处理。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会对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常见的电磁辐射包括电视、手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它们所产生的电磁波会与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可能引起一些健康问题。
高强度电磁辐射可能对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产生损伤,导致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
此外,长期接触电磁辐射还可能引起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肿瘤的发生。
然而,目前对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仍存在争议,科学界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机制。
四、减少电磁辐射的方法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电磁辐射的暴露程度。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例如 太阳光、地球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等。
辐射的分类
电离辐射
具有足够的能量使原子或分子的电子 被剥离,形成带电的离子或激发态的 原子或分子。
非电离辐射
能量较低,不足以引起电离,如无线 电波、微波和可见光等。
辐射的性质
01
02
03
穿透性
某些类型的辐射能够穿过 物质,如X射线或伽马射 线。
分子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要点一
分子吸收辐射
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辐射能量,导致分子振动或转动 能级发生变化。
要点二
分子荧光和磷光
当分子吸收能量后,可能会以荧光或磷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
固体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热传导
固体吸收辐射能量后,通过晶格振动将能量 传递给相邻原子或分子。
光催化
某些固体材料在光的作用下可以催化化学反 应的进行,如光解水或光合作用等。
电子对生成
总结词
电子对生成是指高能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导致物 质中的电子和正电子对产生的现象。
详细描述
当高能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的能量可以被物质吸收。在电子对生成中, 光子的能量足够高时,会导致物质中的电子和正电子对产生。这一过程可以用 来解释高能光子在物质中的吸收和转化等现象。
包括防辐射服、手套、鞋等,用于减少辐射对 人体的伤害。
监测仪器
使用辐射监测仪器,定期检测工作环境和个人 的辐射剂量,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培训和教育
加强辐射防护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THANKS
[ 感谢观看 ]
要意义。
放射性示踪技术
总结词
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可以追踪物质的运动和分布,广泛 应用于环境监测、化学反应研究等领域。
电磁辐射及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及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辐射,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电磁辐射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其对生物组织、环境和物质结构的影响。
首先,电磁辐射对生物组织的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电磁辐射不断增加。
因此,对电磁辐射产生的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大功率电磁波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致电离辐射所致的细胞DNA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等。
此外,电磁辐射还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干扰,例如改变人体内生物电流的传导。
因此,充分了解电磁辐射对生物组织的影响,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电磁辐射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间中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太阳和星际射电信号等多个源头。
这些电磁辐射不仅对地球的大气、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够杀死水中的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同时,电磁辐射还能够影响动物的迁徙、繁殖行为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此外,电磁辐射还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材料科学领域,电磁辐射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合成和改性。
例如,电磁辐射可以通过改变材料中的结构和化学键来调控其性质。
在医学领域,电磁辐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而电磁波的热效应则被用于肿瘤的治疗。
这些应用既体现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也促进了材料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总之,电磁辐射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生物组织、环境和物质结构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探究电磁辐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和机制,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光谱分析)

2.按物质与辐射能的转换方向(能级迁移方向)
吸收光谱:
M h 吸收辐射能量 M * 吸收光谱
基态 光
激发态
✓例: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M * 发光释放能量 M h 发射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光
辐射(能量)→
透明 介质
吸收辐射 基态激发态
不吸收辐射 透射,散射, 反射,折射
第二节光学分析法分类 1.按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
是否发生能级跃迁
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 能级跃迁,利用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强度随波长 (或相应单位)的变化(即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 结构分析的方法。
6.2(ev)
3.电磁波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核反应
内层电子
外层电子
原子核 自旋
振动-转动 分子转动
电子光谱
小
波长
大
能量
分子光谱
大 小
NMR光谱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 吸收、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 等。
第一节 UV-Vis 法基本原理和概念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辐射能量≠能级差—辐射不被吸收 电磁辐射→物质
辐射能量=能级差—能级跃迁
能级跃迁(分子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n)跃迁(紫外-可见光引起) 振动(v)及转动(J)能级跃迁(红外光引起) 核自旋能级跃迁(磁场中,无线电波引起)
分子能级跃迁示意图 4
3
2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序号>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引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电磁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电磁波是一种在空间中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的振荡现象,而物质则包括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实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磁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了解这个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2. 基础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概念。
电磁波包括了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波,从长波的无线电波到短波的紫外线和伽马射线。
物质则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包括电导性、透明度和折射率等。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和磁场对物质内部电荷和电子的作用来实现的。
3. 吸收和发射电磁波与物质之间最常见的相互作用是吸收和发射。
当电磁波与物质相遇时,物质中的电荷和电子将被电场和磁场作用力推动,从而导致能量的吸收和转化。
这种吸收和发射的过程在各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阳光的热量吸收使得地球温暖,而荧光材料的发光则是因为它们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入射光的能量。
4. 折射和反射除了吸收和发射外,电磁波与物质之间还存在折射和反射的相互作用。
当电磁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它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折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光学中非常常见,如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
反射是指电磁波与物质界面相遇后反弹回来的现象,如镜子中的光线反射。
5. 散射和干涉电磁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导致散射和干涉。
散射是指电磁波在物质中遇到不同电场和磁场的微小改变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见于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形成的蓝天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电磁波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波干涉现象,如在液晶显示器中,电磁波的干涉导致不同颜色的像素点显示。
6. 应用和实践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在通信技术中,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允许我们进行无线通信,如手机和卫星通信。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一、名词、术语、概念波数,分子振动,伸缩振动,变形振动(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干涉指数,晶带,原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磁矩,原子核磁矩。
二、填空1、电磁波谱可分为3个部分:①长波部分,包括( )与( ),有时习惯上称此部分为( )。
②中间部分,包括( )、( )和( ),统称为( )。
③短波部分,包括( )和( )(以及宇宙射线),此部分可称( )。
答案:无线电波(射频波),微波,波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光学光谱,X射线,射线,射线谱。
2、原子中电子受激向高能级跃迁或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均称为( )跃迁或( )跃迁。
答案:电子,能级。
3、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可分为两种方式:跃迁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即跃迁前后能量差以电磁辐射的方式放出,称之为( )跃迁;若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则称之为( )跃迁。
答案:辐射,无辐射。
4、分子的运动很复杂,一般可近似认为分子总能量(E)由分子中各( ),( )及( )组成。
答案:电子能量,振动能量,转动能量。
5、分子振动可分为( )振动与( )振动两类。
答案:伸缩,变形(或叫弯曲,变角)。
6、分子的伸缩振动可分为( )和( )。
答案: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或叫反对称伸缩振动)。
7、平面多原子(三原子及以上)分子的弯曲振动一般可分为( )和( )。
答案: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振动。
8、干涉指数是对晶面( )与晶面( )的标识,而晶面指数只标识晶面的()。
答案:空间方位,间距,空间方位。
9、晶面间距分别为d110/2,d110/3的晶面,其干涉指数分别为( )和( )。
答案:220,330。
10、倒易矢量r*HKL的基本性质:r*HKL垂直于正点阵中相应的(HKL)晶面,其长度r*HKL等于(HKL)之晶面间距d HKL的( )。
答案:倒数(或1/d HKL)。
11、萤石(CaF2)的(220)面的晶面间距d220=0.193nm,其倒易矢量r*220()于正点阵中的(220)面,长度r*2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L M
K
➢距K层越远的能级,电子向K层跃迁的
几率越小,辐射光子数越少,
∴常见K,K辐射(忽略其它) ➢若M或N层电子→L层(空位)跃迁,
谱线记为L,L,…射线,
称为L系特征辐射等。
L
K
KL M
K
实例: ➢由近邻L层电子填充K层的空位后所产
生的特征X射线,称K 辐射。例如, CuK= 1.5418Å; ➢由次近邻M层电子填充K层的空位后所
K K
35kV 25kV
20kV
/nm
莫赛莱(Moseley)定律 表明特征谱线波长与物质原子序数的关系
1
=
C(Z - s)
式中C、s—与线系有关的常数。
可见:原子序数↑ → K线系波长↓
例:Cu (Z=29) 靶X射线: K1 = 1.5406 Å Mo (Z=42) 靶X射线: K1 = 0.7093 Å
K
K
ML
e-
➢特征X射线光子能量=跃迁前后能级差 例:若K层产生空位,L层电子向K层 跃迁,则辐射的X射线光子能量:
hL →K = EL – EK
K
K
ML
e-
特征X射线的命名 ➢若K层产生空位,L层或M层或更外层 电子向K层跃迁, ➢产生的X射线统称为K系特征辐射, ➢分别按顺序记为K,K,…射线。
减速。电子所减少的能量(E)转为所发射X射
线光子能量(h),即h=E。由于击靶的电子
数目极多,击靶时穿透的深浅不同、损失的动能
不等,因此,由电子动能转换为X射线光子的能
量有多有少,从而形成一系列不同频率、不同波
长的X射线,构成了连续谱。
电子初始动能为E0;
E0
击靶后电子的动能变 为En ;
E0
则E0 - En = h为所发
原理:把用一定材料(Cu等)制作的阳极( 称为靶)和阴极(钨丝)密封在一个玻璃 -金属管壳内。
➢当钨丝被3~4A的电流加热后,发出热
电子。
铜 X射线
钨丝 玻璃 真空
冷却水
管座(接变压器)
靶(阳极) 铍窗 X射线 聚焦罩
➢在阳极和阴极间加直流高压V,
➢阴极产生的热电子将在电场作用下奔向阳极
,并撞击金属靶。
射线 紫外线 x射线
射线
4 10–7
7 10–7
➢X射线波长10–12——10–8m. ➢用于XRD的波长:~ 10–10m, ➢可见光的波长: ~410–7~710–7m, ➢可见:X射线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得多。
波长, 以m为单位 10–12 10–10 10–8
射线 紫外线 x射线
射线
4 10–7
射X射线光子的能量 hν= E0 –E2
E0
E0
hν=E0
靶材原子
hν=E0 –E3
E3 hν= E0 –E1 E1
E2
连续谱的总强度决定于上述V、i、Z 三因素,即
0
式中,为常数.
izV2
I
0
3 .特征X射线谱 定义:在某些特定波长位置出现的叠 加在连续谱上的高而狭仄的谱线。
K1
特征谱
K1
特征谱
K K2
I
连续谱
E
➢例:Mo靶,当管压=15kV,发出连续
谱,
➢当管压= 25kV,则出现特征谱.
特征谱
Mo靶
25kV
连续谱
20kV
15kV 10kV 5kV
2 .连续X射线谱 定义:由某一最短波长(0,称短波限) 开始,强度(I)随波长连续变化的X射线 谱。
I
0
产生的机理:当高速运动的电子击靶后,电子被
产生的特征X射线,称K辐射。例如, CuK= 1.3922Å 。
➢实际上,K是一个双重跃迁,以Cu为 例, K1=1.5405Å, K2=1.5443Å;
➢原因:分别由L3层及L2层
K1
电子向K层(空位)跃迁而
产生。 L层
lj
K2
K层
= 1.540 1.544 Å
特征X射线的一些规律:
激发电压VK>VL> … 同系各谱线: K< K 特征谱线位置(波长) 与靶材(Z)有关与V 无关 若V >V激发后,V↑→ 仅谱线强度↑
➢电子的突然减速或停止运动,使大部分(99
%)能量转变成热能,小部分(1%)转变为X
射线。
铜 X射线
钨丝 玻璃 真空
冷却水
管座(接变压器)
靶(阳极) 铍窗 X射线 聚焦罩
➢为避免靶材熔解,加循环冷却水 ➢X射线在与靶面约成6角处的强度最大, ➢按此角度在管上开一窗口,让X射线透过 ➢窗口材料:对X射线吸收少的Be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X射线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
一、X射线的产生与X射线谱 二、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三、X射线的衰减 四、X射线的防护
一、X射线的产生与X射线谱
X-射线: 一种波长介于紫外线和射线之 间的具有较短波长的电磁波。
波长, 以m为单位 10–12 10–10 10–8
7 10–7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具有波粒二象 性。
波动性
粒子流
➢ X射线波动性与微粒性的关系:
E = h = hc/
式中 h —普朗克常数 h = 6.6261810–34J·s; c — 光速 c = 3 108m·s–1; E、 、 —X射线光子的能量、 频率、波长。
➢X射线与可见光相比, ➢共性:波粒二象性 ➢不同: X射线波长短、能量大 ➢不同体现在:
铜 X射线 钨丝 玻璃 真空
冷却水
管座(接变压器)
靶(阳极) 铍窗 X射线 聚焦罩
X射线的产生条件 (简述): 1.产生自由电子; 2.使电子作定向的高速运动; 3.在其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一个障 碍物使电子突然减速或停止。
电子束
X射线
金属板
X射线谱分类 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分为两类: (1)具有连续波长的X射线,称为连续谱; (2)波长确定的X射线,称为特征谱。
①穿透能力强。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 的物质,如生物的软组织等。
prism
window
②X射线穿过不同媒质时折射和反射极小 ,仍可视为直线传播。 ③通过晶体时发生衍射,因而可用X射线 研究晶体的内部结构。
1. 源X射线的产生
装置:在实验室里, 产生X射线是利用管在那里?
K K2
I
连续谱
E
原子结构(回顾) ➢原子由原子核及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的壳层上, ➢离核最近的K层能级最低,其次L、M、 N等能级逐渐增高。 e-
e-
KL MN
ee-
特征谱产生的机理 ➢管电压增加到某一临界值(激发电压), ➢使撞击靶材的电子能量(eV)足够大, ➢可使靶原子内层产生空位, ➢较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 ➢产生波长确定的X射线(特征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