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复习资料电子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1.3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庄子的文章风格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哲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1.2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高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2.1理解庄子的文章风格和特点。
2.2把握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庄子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解释。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如“逍遥游”的含义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主题和寓意。
2.学生分享他们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庄子的文章风格和特点。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三、比较阅读1.教师提供一篇庄子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化对庄子文章风格的认识。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庄子二则》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3.在课堂讲解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4.在作业布置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难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学习资料

第21课《庄⼦⼆则》教案学习资料21.《庄⼦⼆则》教案学习⽬标1.了解庄⼦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词语,整体把握课⽂⼤意。
2.体味对话中的⼈物语⽓,理解课⽂中两则寓⾔阐述的道理。
3.学习庄⼦追求逍遥洒脱的⼈⽣态度,⽆所待的绝对⾃由的精神境界。
⼀、预习导航1.读准字⾳鲲()徙()抟()南冥()濠梁()鲦鱼()2.通假字北冥有鱼()其正⾊邪()3.古今异义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今义:⾼⼭湖泊名)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古义:对⼈的尊称例句:⼦⾮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4.⽂⾔句式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固⾮鱼也(“……也”表判断)5.倒装句:去以六⽉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息者也去”)庄⼦与惠⼦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与惠⼦于濠梁之上游”)6.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学⽂化常识。
1.本⽂选⾃《庄⼦集释》。
作者,名, (朝代)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物。
2.《庄⼦》⼀书是庄⼦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北冥有鱼》节选⾃内篇中的《》。
题⽬是编者加的。
3.出⾃本课的成语有:三、学习《北冥有鱼》【朗读课⽂,翻译重点句⼦】1.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上者九万⾥【初读课⽂,整体感知】1.⼤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形象的呢?【再读课⽂,梳理结构】1.⽂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来的。
鲲的体形有⼏千⾥,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千⾥长。
说明庄⼦想象⼒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的⼤池,是鸟⼼⽬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种精神的⾃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4.句⼦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教案一. 教材分析《庄子》二则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和《秋水》。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以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行文的汪洋恣意、寓言的丰富多变为特点。
《逍遥游》通过描绘大鹏的形象,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道家思想;而《秋水》则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展示了庄子的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领会其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并欣赏其卓越的寓言艺术。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庄子的文章思想深奥,语言奇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学会欣赏庄子寓言的独特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了解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庄子的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实词和虚词。
2.难点:庄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观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寓言故事为例,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和《秋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1 《庄子》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主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故事的寓意。
2.理解文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学习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对话中人物的语气,理解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大鱼海棠》中关于鲲的片段)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动画片吗?动画片中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
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了解传说中的鲲。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2.背景资料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那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知识链接(1)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第21课《庄子二则》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二语文科目辅导讲义学案题目庄子二则辅导教师上课时间年月号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 1.课下注释、重点句理解、课文背诵2.重点句子翻译理解、3.省略句、古今异义词文中的运用重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难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学习过程设计一、复习巩固(一)原文填空《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二)一词多义其:其名为鲲/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而:化而为鸟/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子之不知鱼之乐/我知之濠上也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于:鹏之徙于南冥也/游于濠梁之上(三)词类活用《齐谐者》,志怪.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四)特殊句式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是鱼之乐也去以六月息者也我知之濠上也(五)重点句翻译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⑦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二、知识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A.怒.而飞:发怒B.志.怪者也:志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D.是.鱼之乐也:表示判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请寻.其本:追溯B.去以六月息.者也:休息C.北冥.有鱼:同:“溟“,海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A.欲穷.其林B.但微颌.之C.处处志.之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举例:讨论庄子关于“无为而治”的观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掌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庄子》二则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逍遥游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的讨论显得特别积极。我觉得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庄子寓言中的深奥哲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需要更多地运用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同时,我也注意到,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错。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明确。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到庄子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一、 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 u n )(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 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 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 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 d n )(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而上 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 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 (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深蓝),其正 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 巩固【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 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 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 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 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 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 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 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 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相对性思想、自由逍遥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在对比分析《秋水》与《逍遥游》时,能够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但深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如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等,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2)庄子辩证法思想的领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庄子通过寓言和对话所表达的辩证法思想。
-例:分析大鹏展翅寓言中“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庄子自由逍遥生活态度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思想有所误解。
-例:探讨庄子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种生活态度。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相对性思想的概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学生在理解庄子寓言的深层含义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意识到需要更细致地解读文本,引导他们逐步领悟寓言背后的哲学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
(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
(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
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
..(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
里指风)者也。
”野马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
马”。
)也,尘埃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
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
..(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巩固【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七、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时则.不至。
(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八、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
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是:这。
4、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全:完全,确定是。
6、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从…说起。
其,话题。
本:最初。
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
8.安;疑问代词.怎么【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1.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示例:a、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b、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