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美学思想 ppt课件

物的相反相成,兵家。
淡化事物区别,审美超越。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出世 不讲谋略,一种精神超越,艺术 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社会政 化人生境界,中国纯艺术精神 治术
表达 格言式,论述式,有逻辑分析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音,无端
方式 之迹可寻。
崖之辞”自快、自适而已。
影响 两汉(治世),黄老并称。 魏晋(乱世),庄老并称。
----《庄子·秋水》
• 庄子的艺术人生,抒情诗人,为中国文人奠定了 艺术的原质。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 轼……与不仕、隐逸相联系的是文学艺术活动, 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源地。
• 闻一多“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 秘的惆怅,圣睿的幢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 的艳慕,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期中作业
• 第一步、选择并抄录:
– 《老子》、《庄子》、《列子》原文,约 500字;
• 第二步、略加评论:
– 抄录原文之后,就这一段文字,加以讲述、 分析或评论。
期末作业
1、写一则与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
(提示: 比如有的同学读了叔本华、克罗齐,现象学、西方现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 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一 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 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子》
• 《庄子》是最有文 学价值的先秦说理 散文,传世的只有 郭象的三十三篇本, 其中内篇7篇,外 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还被称为 《南华真经》。
庄子的美学思想
二,庄子的艺术人生
• 庄子简介
战国时代思想家、 文学家。宋国蒙人, 曾任蒙漆园吏。大约 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为道家学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却有固守自我的自由,他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虚静,天人合一,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庄子道无为自然虚静
庄子其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崇尚自然、自由、虚静、物我合一。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1)庄子是高洁的也是孤独的,他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宁愿清贫孤苦一生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他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
生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坚持是可贵的,坚持一时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的坚持,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了,所以宁愿居陋巷,食粗粮,《列御寇》中记载庄子的生活状况时用的是这样的词语:“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而庄子却依然固守清贫,他不畏权贵,对于权贵,庄子甚至是不屑的,在那个动荡的以君为尊为天的社会,他仍然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这样反统治反君权的话。
庄子知识是很渊博的,又涉猎甚广,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但却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庄子的至高理想不是出人头的,而是固守自我生命的自我、自在、自得,由于庄子卓尔不群又桀骜不驯,他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权贵。
庄子其人也是很矛盾的,胡文英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他其实是同情人民群众的,却又无能无力,社会的黑暗动荡不是他所期待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没有虚假的去表示的所谓的同情,但他又不甘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批判现实、批判当权者。
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一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思想观之一。
“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强调顺天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为的力量只是破坏。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认为人们应遵循事物的“道”,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人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意思也就是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生的权利以及死亡。
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无为表现为无不为,庄子欣赏和赞美自然原本的样子,没有人为的修饰和干涉,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刻意的改变。
《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不喜欢人为的破坏大自然原本的面貌,不管原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那都是它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最适合它的,也是最好的。
庄子喜欢自然,“庄周梦蝶”不仅仅是庄子崇尚自由的原因,还因为它崇尚自然,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梦里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都足以证明庄子对自然知道的推崇,自己宁愿化身为自然的精灵。
对于人来说,“自然”便是去伪存真。
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在他看来人是很虚伪的存在,“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2)真正的生活是顺其自然的,不需要教导,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这三种不同的音乐美的境界是按照人为的大小来划分的。
天籁是“自鸣”之声,即是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的天生之形,承受自然无意识的
风时而发出的纯自然的声音,是最高境界的音乐美。
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由于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风力的大小不同形成不同的声音,风是属于外力的,是不自然的,不同于天籁中无意识的风。
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丝竹管弦等乐器演绎出来的完全人为的声音,也是音乐美的最低层次。
“虚静”、“物化”
“虚静”是庄子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在老子的虚静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心斋”和“坐忘”是达到“虚静”的两种途径。
《人世间》中记载:“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指出要废除人的感觉、知觉来达到无欲无求、绝圣弃智,从而进入空明的状态。
《大宗师》中也有记载:“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里是说人要摈弃一切外物的干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心斋”和“坐忘”而达到认识洞察宇宙客观规律的目的。
只有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的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进入空明洞察的状态,即“虚静”。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相融合,即是主体和客体的“物化”。
庄子认为“虚静”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主要指主体和客体的完美契合,不知是我还是物的状态。
《达生》篇中:“其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工倕技术高超,随手画来就胜过用圆规与矩尺画出的,手指跟随事物一道变化而不须用心留意,所以他心灵深处专一凝聚而不曾受过拘束。
摆脱具体感官的作用,顺其自然,以心行事。
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
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对后世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得意忘言
庄子在论述言与意的关系时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说法。
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是无法言传的,能用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圣人之书不能真正体现圣人的思想。
《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天道》篇中:“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圣人之书可以反映圣人之意,所以这些书很珍贵,其实完全不珍贵。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圣人之意不能完全充分的体现出来,即“言不尽意”。
纵然“言不尽意”却不能舍弃语言,语言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符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领悟“意”,即言本身并非意,但通过言可以达到“得意”。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人们不能拘泥于“言”,需“忘言”才能“得意”,即“得意忘言”。
庄子的“言不尽意”对后世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wiki/%E5%BA%84%E5%A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