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淡红, 苔 白或 腻或 滑 , 脉 弦滑 者为 多见 。 对久 病屡 用补 益之 品无 效 ,
1 6 0 / 9 0 m m Hg 。辨 证 痰 湿 中阻 ,气 阴两 虚 ,治 疗 通 阳泄 浊 ,益 气 且形 体 肥胖 者可从 痰饮 论治 ,采用本 方加 减进 行治 疗 口 】 。 养 阴 ,活 血通 络 ,方选 苓 桂术 甘汤 加 昧 , 茯苓 3 0 g ,炒 自术 1 0 g , 本 案眩 晕 1 月余 , 伴 有 头沉 如裹 、 胸闷、 颜面 浮肿 、 双手肿 胀 、
液 则亦 随气 而 凝 。古 人 云 “ 善 治 痰 者 ,不 治 痰 而 治气 ” 。故 通 阳 血 压 ,肝 血管 瘤 。辨 证 :痰 湿 内停 ,肺 脾气 虚 。 治疗 健 脾 益气 ,
理气 ,使 气 机通 畅 ,津 液周 流是 治疗 痰饮 应 当重 视 的法则 口 】 。 方 中茯苓 、白术通 阳化 气 , 淡 渗 利水 ,桂枝 、甘草 温补 心 阳 , 通 阳降逆 。 枳实 、 火麻 仁 、 柏 子仁 、 厚朴、 制大黄、 芒硝 , 清热 散 结 ,
下 之 证 。吾 师 冯 建 春 老 中 医 结 合 多 年 的临 床 经 验 认 为 ,只 要 抓 柏 6 g ,7 剂 后症 状 减 轻 ,原方 稍 作增 减 ,续 服 3 月 余 巩 固疗效 。
住 中 阳不 运 、湿 浊 凝 聚 、痰 饮 水 气 内 生 之 病 因病 机 ,即 可 异 病 随症 治疗 半年 ,症 状 明显缓 解 。
润 肠通 便 ,三 七 粉 、桃 仁 、红 花 、党参 、麦 冬 、五 味 子 ,益 气 养 柴 胡 1 6 g ,陈皮 1 0 g ,三 七粉 3 g( 冲 ),甜 葶苈 子 1 0 g( 包 ), 阴活 血 ,扶 正祛 邪 。药证 合 拍 ,标本 兼顾 ,胸 痹 得 除。 2 病案 2 李某 ,女 , 4 8岁 ,初 诊 2 0 1 2年 1 2 月 房颤 、 水肿 、 肺脓 肿 , 人 院行 胸 腔抽 液后致 钠 、 钾 、蛋 白失 调 ,经西 医连 续 治疗 ,就 诊 时 高热 、房 颤 、肺 脓肿 等 已好 转 , 但 咳嗽胸 闷等 症状 无 明显缓 解 。刻下 咳 嗽 ,咳 白色黏痰 ,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日本在《汉方の临床》有一篇文章叫《对苓桂术甘汤的研究》很有见解。

文章把人群分为两大类型体质:云雀型和夜枭型。

云雀型体质的人从早到晚精力充沛,不常患病,但是一生病就是大病。

胃肠非常健康,食欲旺盛,有力气,耐力也好;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同失眠无缘,起得早,睡得也好,躺不下的地方都能立刻睡着。

这些人在年轻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就不那么好了。

夜枭型体质的人,同上述云雀型体质的人完全相反,一年到头不断地诉苦,容易疲劳,没有力气,头痛,臂酸,纳呆,口苦,上逆,胃痛,眩晕,手足冰冷。

早上不愿起床,夜间不想睡。

这些申诉在体检时又很难被发现,大多限于自觉症状。

这些人每天早上都赖在被子里不肯爬起来,星期天更是一直睡到中午,属于“朝寐夜游”者,有人称之为“夜游神”。

容易发病,出现症状及诉说烦恼的年龄大体上是20岁,女的在第一胎出生之前,30岁时最懒,过了40岁慢慢就不太埋怨了,60岁一过,反而精力饱满起来,可以活到70~80岁。

夜枭型人申诉的主要症状中有眩晕、心悸、头痛和肩凝,这些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这种体质方证的临床分类和诊治经验,对我们临床有很大的帮助。

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水气上冲的治疗,当以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法。

选用茯苓、桂枝组成的方剂(简称“苓桂剂”),随证化裁。

下面以苓桂术甘汤为重点,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苓桂剂的证治。

苓桂术甘汤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

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胸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

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1.青年吴某,2014年4月因搬家数日不安顿、慌张劳累,12日持重物后大汗淋漓,下午1时突发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约2—3分钟心脏就剧烈地跳上一会儿,以至于头眩、心慌、胸闷,无法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来诊时有恐惧感,右手紧捂胸前。

我抓住其大汗后发病给他开了一剂桂枝甘草汤。

大家也许会疑问:这是心脏病啊!你开这样的药不好吧!其实我们中医人看病针对的是证而不是病,遵循的是见证发药,方证对应。

这个患者的病机符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时你又要问了,这个患者没吃发汗药啊?你呆板啊,吃解表药发出的汗谓之汗,其他原因的出汗就不是汗吗?这个患者干重活后出汗就人为的“解表发汗”啊,符合过汗伤及心阳、心阳虚、心无所主的病机,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即可。

13日复诊,非常有效,但心跳没有完全控制好,我再次审视了他的病情,给他加了两味药白术、茯苓,即桂枝,甘草,白术,茯苓。

一剂中的。

病一下子就全好了。

为什么要加白术、茯苓呢?因为我发现他还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可能这个人平时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心和脾是母子关系,火生土,在心阳不虚的时候,虽然有脾湿,但是勉强可以维持平衡,彼此相安无事,如今心阳一虚,脾不化湿,水气趁虚而入,水气凌心,犯上作乱,所以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兼顾脾湿的问题,一方面补心阳,一方面健脾化湿,双管齐下才可以。

注意了使用苓桂术甘汤不可加减。

患者虽说病愈了,因这次病来的迅疾,又那么重,所以请求我再给他开几付药,巩固治疗,顺便调理一下身体,我心思“阳加阴谓之汗”,患者大汗过多伤了心阳也有可能伤及心阴,所以就用苓桂术甘汤加生脉饮(气阴双补,其中的人参也可以大补元气)谁知服后病情立马反复,去掉生脉饮单服苓桂术甘汤,病情立马又好转。

2.黄老太,病头晕月余,因她这个晕是脑瓜勺那个地方晕,所以前医或按颈椎病治疗,或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或按脑梗塞治疗等都没有效果。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乏力,手足欠温,脉无力,说明阳气虚。

阳虚,不能把水谷化为水谷精气,散布到全身细胞,故乏力。

因为,脾主肌肉,四肢。

手足欠温为阳虚不能温煦。

脉无力,为阳虚不能鼓动血脉。

水湿凌心,心悸。

水湿居于气管,则气促。

水湿停胸,则胸闷。

脉沉表里症,蓄水。

数一般表热,但数而无力可能指阳虚。

也可以这样解释苓桂术甘汤主心脾阳虚,内有停饮)(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止痛。

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脉数,胸闷用栝楼,心悸,头晕用龙骨,牡蛎。

舌淡,苔白:表虚寒湿,脉沉:水蓄,阴经病。

此案说明头晕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1.水气犯头,干阴不足,肝阳上亢。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远志:1.宁心安神2.祛痰开窍,祛肺窍的痰,治疗咳嗽痰多;祛心窍的痰,治疗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苓桂术甘汤、桂红桃赤汤治心率失常【病例】某女,学生,17岁,安徽明光市人,在肥东就读中专。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阳化饮抱朴言:至美中医、至朴之言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条文中的这个病人是个中阳不足、素有痰饮的病人。

然而医生却误用了吐法或者下法。

更损中阳,条文中脉象为沉紧,说明邪气在里而不在表。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的症状是由于水气凌心所致。

而水气凌心是由于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脾处中焦,是交通上下的枢纽。

脾与胃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把受纳的水谷饮食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由脾上输心肺;其中的糟粕导而下之。

病人脾阳不足,不能充分运化。

久而形成水饮并留聚于中焦,水饮不能消散,反而上逆心肺。

故而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而且水饮还侵渍经脉,使血气不能通过经脉流行而濡养大脑,又产生了起则头眩的症状。

水气凌心为里证,虽然外有伤寒也应先温散心下的水饮。

冒然发汗,表邪不能祛除,反而更损中阳,从而助长了水气凌心。

所以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这是水饮凌心的进一步加重。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为君药;桂枝为臣药白术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苓桂术甘汤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渗湿化饮,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

且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既能配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温散水饮,又能配合白术益气健脾。

四味中药配伍严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中阳不足、痰饮为患的代表方。

但此方为温热剂,对于饮邪已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此方所宜。

/完/。

王明福主任医师苓桂术甘汤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

王明福主任医师苓桂术甘汤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

•3190•光明中医2019年10月第34卷第20期CJGMCM October2019.Vol34.20而胃纳少,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术后初期即贫血,曾输血治疗,亦曾服用中药汤剂调理,病情基本平稳,元气逐渐恢复,但总体仍偏瘦弱。

其带状疱疹出现与其体弱不无关系,即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带状疱疹。

但根据舌脉辨证,其发病病机却是肝胆湿热,故而运用清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汤。

方中加入全蝎、娱蚣、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之解毒通络止痛之晶,尤以全蝎、娱蚣之效宏,收效甚捷超出预期。

虽然患者体质偏弱,服用该峻猛之剂亦未有严重不适,仅仅出现轻微便淹,因此也验证了张景岳注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孕妇用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时的“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⑸这一理论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4讨论总结以上3例带状疱疹病案,进行对比发现,案例1与案例3均是带状疱疹发病初期即及时就诊,病理阶段基本一致,病机均为肝胆湿热,故而同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用药略有不同,即病案1中加入连翘、延胡索等草木类解毒通络止痛药物,其效相对于案例3中加入全蝎、螟蚣之“血肉有情之品”要逊色许多,案例2中,因为第一个7剂汤药中全蝎与娱蚣的药效泯然于众药中,故而未见捷效,而在第2个7剂汤药中,冲服使其药力集中,其峻猛宏效立时应验。

中医在临床辨证的过程中,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辨病的基础;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患病个体、不同的内外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辨证的依据。

实践表明,在应对某些特殊病种时,单纯依靠辨证论治的方法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⑷,二者相互结合可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更加全面,进而使疗效更为迅捷。

通过对3例带状疱疹疗效的分析发现,解毒通络止痛法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毕竟带状疱疹的症状中疼痛是主要症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蝎、娱蚣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药力直达病所,缓解疼痛,再针对病因病机,配合其他行气活血、清热除痰、解毒散结等药物⑺,其“血肉有情之品”的效专力猛当为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良药,虽然证型不同,解毒通络止痛法在止痛方面堪当此任。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1、病机分析: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

从方测证,当有①阳虚②水饮。

从条文看,“冒眩”“气上冲胸”知该水饮非蓄水,而是因阳虚不能制水导致的水饮内动证,是水动的特点。

2、桂枝用量:原方桂枝用3两,主治水逆头眩。

临床如用于心阳虚水肿,动而喘息证(西医心功能不全),桂枝用4两。

当然用3两也有取效,用4两是尊古义。

经方中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中桂枝用4两,是温心阳。

3、方证舌象:苓桂术甘汤证经典舌象:舌质淡,苔水滑。

但临床所见不限于此,笔者所见有舌红赤者,肺心病心衰病人多见此类舌象。

此时就需抓方证病机了,病人双下肢水肿,水肿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既然水肿产生了,必有阳虚的内在机制。

这就是应用苓桂术甘汤的指征。

笔者从前治疗此种舌象病人用猪苓汤,舌红赤少苔,水肿,考虑阴伤水热互结,亦有效,但对疾病病机认识欠缺。

4、头眩:笔者初接触头眩这类疾病,跟从西医后面学习,多用扩管药物,临床并不都见效。

现在回顾起来,扩管药物对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血瘀证型头眩效果好,对水逆上冲头眩疗效差,或急性期稍缓解,但反复发作,后用竟而无效。

现在,每遇这类病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扩管,而是首先考虑有无水逆上冲。

5、水饮上冲:水饮内动上冲临床不限于“气上冲胸”这样的描述,病人的主诉多种多样。

有诉头眩时颈侧胀痛,有诉头眩每次发作前,感头面肿胀,要炸开一样,颜面潮热者,有诉平日睡眠醒后颜面、手足肿胀,后自行消退者。

临床抓住阳虚水动的病机,不难明了。

6、水蓄与水动:疾病的病势发展虚实进行转化,从单纯阳虚发展为阳虚水动,再到水饮内蓄的邪实证,一虚一实成为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

针对阳虚水动,用苓桂术甘汤;针对蓄水水动,用泽泻汤。

非有掣肘一说。

7、振水音: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皆可治胃肠振水音,从方测证,苓桂术甘汤重于茯苓甘草汤证,且伴见头眩。

此外,振水音,也是苓桂术甘汤和半夏泻心汤合方应用的切合点。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王庆国国医大师(1952-)王庆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现将王庆国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最为紧要。

运用苓桂术甘汤时只要抓住“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均能取得卓效。

该方还有两个明显的方证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广,与肺、肝、肾、胃、肠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经典经方,现就该方的主治、方解及临证运用心得等进行解析,并附验案。

方剂解读原文:《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方中重用茯苓为君,借其甘淡,归脾、膀胱、心、肺诸经,能渗湿健脾、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臣以桂枝,以其辛温,归心、脾、肺、膀胱经,温阳化气,布化津液,并平冲降逆,协君药以加强化饮利水之力;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以杜绝痰饮生成之源,合桂枝以温运中阳,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佐使以炙甘草补脾益气,合桂枝助化阳气,佐茯苓,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兼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之功,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则痰饮病自愈。

▲茯苓临证心得▕病机分析,精当翔实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两方面病证,一是《伤寒论》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舌淡,苔根黄,口干苦,不欲饮水,舌边有 齿痕,
❖ 脉右沉细、左寸关微浮滑,尺脉沉,双关脉 滑。小便黄,大便可。
❖ 平素怕进食生冷,胃脘部常感冷痛。
❖ 中医诊断:水饮病。 ❖ 治法:温阳化饮,兼以和解少阳。 ❖ 方药:
茯苓30 桂枝20 白术20 炙甘草10 葛根30 羌活15 柴胡15 黄芩10 炮姜20 佛手10 ❖ 柒副,水煎服,日一剂。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 寒如手大”(《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 十二》)
❖ 伤寒原文回顾:
❖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 【方药组成】 ❖ 茯苓10-30g 桂枝10-15g 白术10-15g 炙甘
草5-10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 【方证】 ❖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 2.腹部柔软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 4.舌体胖大、苔白滑。
❖ 【病因病机】
❖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 篇第为胀痛,左手臂及 指头麻木。 ❖ 既往有“甲减”的病史。 ❖ 当时诊断为:头痛查因?
-枕神经痛? -颈椎增生? ❖ 治疗:针灸治疗5次。
❖ 二诊:头痛有所减轻。
❖ 在详细的问诊下,患者自诉后背怕冷,左侧 第3-5胸椎旁有2个铜钱大小范围怕冷,症状 已经持续十多年,随跌经治疗而无明显缓解。 现时感颈枕部疼痛,左季肋部胀痛,左手臂 麻木、乏力。
❖ 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水气上 冲证,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 略》。
❖ 水气上冲的证机是和心、脾、肾的阳气 虚衰有关,而心阳虚衰,又为发病的关 键。
❖ 病例分享 ❖ 唐某,女性,61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7日。 ❖ 主诉:头痛不适3天。 ❖ 初诊时见证:头痛,以后枕部、头顶及前额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