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形成的原因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重难点探究之一:“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指摒弃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 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 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朱熹 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继承了以往儒家 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但该主 张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当今我们应当在 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 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程朱 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考情分析】 宋代理学产生 的背景及其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有所 涉及。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封建的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拓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 成南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对外关系重 心由陆路转向海路。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形成
1、背景: (1)社会现实(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 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学。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宋 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3)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 享乐之风盛行,冲击了传统道德,理学家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 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4)思想文化: ①三国到五代,经学日益僵化,佛道两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②“三教合一”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旨)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氛围宽松,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宋明程朱理学 PPT课件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 动的两 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 真知
“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 行 为合乎道德规范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 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 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 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 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 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 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 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 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 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 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 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 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 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 化而主宰万物。
高二历史期末考的必考知识点

高二历史期末考的必考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二历史期末考的必考知识点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
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程朱理学

理学形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1]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难点归纳五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难点归纳五篇说到高二历史必修三,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一、智者学派l. 产生背景(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 研究主题(l) 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 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l. 苏格拉底(l) 主张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l) 思想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2) 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亚里士多德(l) 思想主张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2) 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学习探究】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道德, 追求功利。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 重视教育。
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1) 相同点:都是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思想巨人;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维护“周礼”,推崇君主;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程朱理学 课件

课程标准: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掌握二程、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
一、理学的诞生
材料一:“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 ,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 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 ———《宋元学案》
一、理学的诞生
材料二: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
(3)朱熹理学思想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 “朱子学”学派。16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 进入“哲学时代”或“理性,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 系。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理解二程和朱 熹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 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1032-1085) (1033-1107) (1130—1200)
理学: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统称,将儒家的忠、孝、节、义 提升到“天理”(自然规律)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 严密思想体系,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
他们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 “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提出“孔颜之乐”。
爱莲说
[ 宋 ] 周敦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程朱理学形成的原因
程朱理学又被称为道学或新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儒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仅对宋元明清的历史,甚至对当今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程朱理学摒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质及其根源),因此被称做“性理之学”简称“理学”;同时认为这种理学是由孔子传给子思,子思再传给孟子的,而他们自己则是继承了孔孟的道统,于是又被称做“道学”。
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与之前传统的儒学又有明显不同,所以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学者往往将它称做“新儒学”。
我在讲授“程朱理学”的过程中,翻阅了多种版本新教材的相关章节,认为这些章节对“程朱理学形成原因”的阐述都比较简单、模糊。
在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学完之后,仅仅知道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泛泛之论,对于程朱理学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还是弄不清楚。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答,我在查阅参考书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政治原因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朝秦暮楚的臣子不少,社会风气及士人的气节败坏殆尽,政治风气也随之腐化,纂弑杀戮时有发生,影响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定。
故宋朝统一后,为了改变社会及政治上的颓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新的政治形式,北宋朝廷要
重新确立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实现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封建统治者确立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倡导纲常气节。
宋代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同时也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将其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分。
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从学问修养上挽救社会,寻求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因此,他们仍以伦理为主,自觉地倡导春秋尊王大义,高调倡导孔孟纲常。
于是,儒、道、佛三种思想糅合后,便产生了“理学”。
二、经济原因
唐宋之际,中国古代经济领域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私欲享受等现象的盛行;二是随着封建租佃的发展,地主对佃农的直接控制相对地削弱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地主阶级无法阻止的。
为确保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地主阶级除强化中央集权外,又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把自然观、认识论以及道德修养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精致哲学,全面地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等作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解释,来维护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
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当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赤裸裸的天命论虽然仍是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但这远远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于是以“禁欲”“穷理尽性”为主要内容的程朱理学便应运而生。
三、民族原因
初唐、盛唐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再加上大唐
国力强盛,因此,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但是,安史之乱改变了这种状况,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少数民族人,其军队中多数人也属于少数民族。
安史之乱后,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如沙陀、契丹等势力崛起,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传统的大一统观念,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也空前的尖锐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认为造成中原王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夷狄作乱,因此对少数民族的看法也由开放包容趋向排斥敌视,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夷夏之防”,即丑化或敌视夷狄文明,美化中原汉族王朝的优越地位,论证并非大一统王朝的宋代统治的合理性。
于是,以“尊王攘夷”“内敛”为主要内容的程朱理学受到宋代统治者的青睐和推崇。
四、阶级基础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大的变化就是门阀士族解体、庶族地主阶层兴盛(成为“四民之首”)。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往往是经学世家,掌握了一定的儒家经典的解释权。
庶族地主阶层要在意识形态上有别于没落的门阀士族,体现并保住“四民之首”的特殊地位,就需要建立一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指导社会及人生的哲学。
为此,庶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抛弃传统的汉唐章句之儒学,结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儒学的理论创新,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意愿,这种新的儒学意识形态就是理学。
五、思想原因
从政治、经济、民族、阶级等方面的分析可知,当时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儒家学说仍然是重建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来源。
但传统儒家学说却面临着新的发展危机。
首先是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唐经学,致力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偏重书本研究而忽视先贤遗志,这种烦杂的治学方法,舍本逐末,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求的欲求,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毫无实际意义;其次是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严重冲击着儒学的独尊地位。
怎样改造儒家学说呢?现成的办法就是继承韩愈等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适应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佛、道两家的思想武器,从佛、道两家学到儒家历来不擅长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本领,甚至直接用佛、道两家的概念和命题,创立了以儒家为中心,糅合儒、佛、道三教为一体的新儒学。
要改造,就不能笃守旧法,墨守陈规,搞什么章句训诂之学;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藩篱,乃至于攻破本经、删削经文以就已意阐发义理了。
因此,在此过程中,儒家的治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为了适应抽象玄奥的哲学思辨,儒学家刻意抬高了部分儒家文献的地位,如《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部分章节,但是《大学》《中庸》讨论的问题较为深奥抽象,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有发挥的余地,所以单独提出和《论语》《孟子》一起被尊为“四书”。
另外,抽象玄奥的《周易》、政治性突出的《春秋》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强化。
六、其他有利条件
第一,印刷术的更新和应用。
唐代以前的书籍多是手抄本,故流传不久,到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流传更快,理学传播得更广,从而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第二,私学及书院制度的盛行。
私人讲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多重视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
第三,宋代重视文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统治者虽然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同时尊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的自由议论。
宋太祖曾立下誓规:“不杀士大夫”,而且“不欲以言罪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宋代诸子凭借自身的睿智和敏感,对儒家经典提出多方面的质疑,从而使宋初的疑传疑经思潮达到高潮,使儒学从章句之学发展成为义理之学。
(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