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归纳总结2章末整合提升
必修四第2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1.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的综合运算通常叫作向量的线性运算.2.向量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一个向量.因此对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大小、方向两个方面.3.向量共线定理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进行向量合成与分解的核心,是向量线性运算的关键所在,常应用它们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共线问题、共点问题.4.题型主要有证明三点共线、两线段平行、线段相等、求点或向量的坐标等.典例1 如图所示,△ABC 中,AD →=23AB →,DE ∥BC ,交AC 于E ,AM 是BC 上的中线,交DE 于N ,设AB →=a ,AC →=b ,用a ,b 分别表示向量AE →,BC →,DE →,DN →,AM →,AN →.专题二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当两个向量的夹角是锐角时,它们的数量积为正数;当两个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它们的数量积为负数;当两个向量的夹角是90°时,它们的数量积等于0,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等于0.通过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由定义推出的性质可以计算向量的长度(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两个向量的夹角、判断相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典例2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P ⊥BD ,垂足为P ,且AP =3,则AP →·AC→=__ __.专题三 ⇨向量的坐标运算1.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运算完全化为代数运算,实现数与形的统一.2.向量的坐标运算是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有力工具,它是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3.通过向量坐标运算主要解决求向量的坐标、向量的模、夹角判断共线、平行、垂直等问题.典例3 已知向量AB →=(4,3),AD →=(-3,-1),点A (-1,-2).(1)求线段BD 的中点M 的坐标;(2)若点P (2,y )满足PB →=λBD →(λ∈R ),求y 与λ的值.专题四 ⇨平面向量的应用1.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向量的加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数乘运算和线段平行之间、数量积运算和垂直、夹角、距离问题之间联系密切,因此用向量方法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相关问题.2.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主要利用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坐标条件求直线的方程.3.在物理中的应用,主要解决力向量、速度向量等问题.典例4 已知△ABC 中,∠ACB 是直角,CA =CB ,D 是CB 的中点,E 是AB 上一点,且AE =2EB ,求证AD ⊥CE .专题五 ⇨数形结合思想在向量问题中的应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即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来确定,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来研究.典例5 已知向量a =(1,1),b =(1,a ),其中a 为实数,O 点为原点,当此两向量夹角在(0,π12)变动时,a 的取值范围是 ( C )A .(0,1)B .(33,3) C .(33,1)∪(1,3) D .(1,3)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位向量都相等B .若a ≠b ,则|a |≠|b |C .若|a |=|b |,则a ∥bD .若|a |≠|b |,则a ≠b 2.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满足(BO →+OC →)·(OC →-OA →)=0,则△ABC 一定是 (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直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斜三角形3.点P 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v =(4,-3)(即点P 的运动方向与v 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 |个单位).设开始时点P 的坐标为(-10,10),则5秒后点P 的坐标为 ( )A .(-2,4)B .(-30,25)C .(10,-5)D .(5,-10)二、填空题4.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DC =90°,AD =2,BC =1,P 是腰DC 上的动点,则|P A →+3PB→|的最小值为_ __.5.若向量a =(1,2),b =(1,-1),则2a +b 与a -b 的夹角等于 .三、解答题6.已知在△ABC 中,A (2,-1),B (3,2),C (-3,-1),AD 为BC 边上的高,求点D 的坐标与|AD →|.第二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OA →-OB →=AB →B .AB →+BA →=0C .0·AB →=0D .AB →+BC →+CD →=AD →2.已知点P ,Q 是△ABC 所在平面上的两个定点,且满足P A →+PC →=0,2QA →+QB →+QC →=BC →,若|PQ →|=λ|BC→|,则正实数λ= ( )A .12B .13C .1D .143.如果a 、b 是两个单位向量,那么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bB .a ·b =1C .a =-bD .|a |=|b |4.如右图,a -b 等于 ( )A .2e 1-4e 2B .-4e 1-2e 2C .e 1-3e 2D .3e 1-e 25.如图,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DC 、BC 的中点,那么EF →= ( )A .12AB →+12AD → B .-12AB →-12AD → C .-12AB →+12AD → D .12AB →-12AD 6.(λ1a |a |+λ1b |b |)·(λ2a |a |-λ2b |b |)等于 ( ) A .0 B .λ1+λ2 C .λ1-λ2 D .λ1λ27.已知点A (-1,1)、B (1,2)、C (-2,-1)、D (3,4),则向量AB →在CD →方向上的投影为 ( )A .322B .3152C .-322D .-31528.已知a 、b 是不共线的向量,AB →=λa +b ,AC →=a +μb (λ,μ∈R ),那么A 、B 、C 三点共线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λ+μ=2B .λ-μ=1C .λμ=-1D .λμ=19.设a 、b 是两个非零向量 ( )A .若|a +b |=|a |-|b |,则a ⊥bB .若a ⊥b ,则|a +b |=|a |-|b |C .若|a +b |=|a |-|b |,则存在实数λ,使得a =λbD .若存在实数λ,使得a =λb ,则|a +b |=|a |-|b |10.(山东高考)已知非零向量m 、n 满足4|m |=3|n |,cos<m ,n >=13.若n ⊥(t m +n ),则实数t 的值为 ( ) A .4 B .-4 C .94 D .-9411.(四川高考)设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B →|=6,|AD →|=4.若点M 、N 满足BM →=3MC →,DN →=2NC →,则AM →·NM →= ( )A .20B .15C .9D .612.已知点O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OA →2+BC →2=OB →2+CA →2=OC →2+AB →2,则点O 一定为△ABC 的 ( )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已知向量a 、b ,且AB →=a +2b ,BC →=-5a +6b ,CD →=7a -2b ,则A 、B 、C 、D 四点中一定共线的三点是__ __.14.设向量a ,b ,c 满足a +b +c =0,(a -b )⊥c ,a ⊥b ,若|a|=1,则|a|2+|b|2+|c|2的值是____.15.若对n 个向量a 1,a 2,…,a n 存在n 个不全为零的实数k 1,k 2,…,k n ,使得k 1a 1+k 2a 2+…+k n a n =0成立,则称向量a 1,a 2,…,a n 为“线性相关”.依此规定,能说明a 1=(1,2),a 2=(1,-1),a 3=(2,10)“线性相关”的实数k 1,k 2,k 3依次可以取__ _(写出一组数值即可,不必考虑所有情况).16.(2017天津理科)在△ABC 中,∠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题满分10分)已知向量a =(1,2),b =(x,1).(1)若〈a ,b 〉为锐角,求x 的范围;(2)当(a +2b )⊥(2a -b )时,求x 的值.18.(本题满分12分)如图,∠AOB =π3,动点A 1,A 2与B 1,B 2分别在射线OA ,OB 上,且线段A 1A 2的长为1,线段B1B 2的长为2,点M ,N 分别是线段A 1B 1,A 2B 2的中点.(1)用向量A 1A 2→与B 1B 2→表示向量MN →.(2)求向量MN →的模.19.(本题满分12分)已知a ,b ,c 是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向量,其中a =(1,2).(1)若|b |=25,且a ∥b ,求b 的坐标.(2)若|c |=10,且2a +c 与4a -3c 垂直,求a 与c 的夹角θ.20.(本题满分12分)已知a 和b 是两个非零的已知向量,当a +t b (t ∈R )的模取最小值时.(1)求t 的值;(2)已知a 与b 成45°角,求证:b 与a +t b (t ∈R )垂直.21.(本题满分12分)在△ABC 中,设BC →·CA →=CA →·AB →.(1)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2)若|BA →+BC →|=2,且B ∈[π3,2π3],求BA →·BC →的取值范围. 22.(本题满分12分)已知向量a ,b 满足|a|=|b|=1,|k a +b |=3|a -k b |(k >0,k ∈R ).(1)求a·b 关于k 的解析式f (k ).(2)若a ∥b ,求实数k 的值.(3)求向量a 与b 夹角的最大值.。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章末回顾与整合提升习题课件新版苏科版

解:如图,点 P 即为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线上.∴ AD 垂直平分 EF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判定2角平分线的判定
9. 【新考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法】如图, CB = CD ,∠ D +
∠ ABC =180°, CE ⊥ AD 于点 E . 若∠ BAD =40°,
则∠ CAB 为
2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判定3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性质3角平分线的性质
5. [2024苏州立达中学月考]如图,在△ ABC 中, AD 平分
∠ BAC , DE ⊥ AB 于点 E , S△ ABC =21, DE =3, AB =
6,则 AC 的长是
1
2
.
8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性质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6. [2023高邮一模]如图, AB = AC = AD ,若 AD ∥ BC ,
第2章
轴对称图形
章末回顾与整合提升
考点1
两个概念
概念1轴对称图形
1. [2023连云港]在美术字中,有些汉字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
形.下列汉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我
B. 爱
C. 中
D. 国
1
归纳总结法提升学习效率

归纳总结法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效率低下。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法,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是一种思维整理和知识梳理的方法。
它通过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它强调将学习的内容归纳为一些主要的概念、原则或规律,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归纳总结法的步骤1. 理解学习内容在开始归纳总结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仔细阅读教材、笔记或其他学习资料,确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
2. 梳理思路在理解学习内容后,接下来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路梳理。
将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主要的部分,然后在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些核心的概念或原则。
3. 进行归纳总结在梳理好思路后,可以开始进行归纳总结了。
这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比如制作思维导图、做笔记、写总结性的文章等。
重点是要将学习内容归纳为几个主要的概念,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4. 温故知新归纳总结一段时间后,还需要不断地温故知新。
回顾之前总结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将新学习的知识与之前总结的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归纳总结法的优势1.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机的整体,并找出其中的关联和规律。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
这种思维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住一些信息。
3. 培养思维能力归纳总结需要我们进行思维整理和概括能力,这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锻炼作用。
通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本章 总结提升

又点M在圆C上,C(a,2a-4),
∴圆C与圆D的关系为相交或相切,
∴1≤|CD|≤3,其中|CD|= 2 + (2-3)2 ,
∴1≤
解得
2
2
+ (2-3) ≤3,
12
0型
(1)求切线方程: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结合图形或代数法求得.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 x +y
2
4
λ=3.
4
20
2
2
+4x-4y-5+ (3x-2y-3)=0,即 x +y +8x- y-9=0.
3
3
2
规律方法 两圆的公共弦问题
(1)若圆C1:x2+y2+D1x+E1y+F1=0与圆C2:x2+y2+D2x+E2y+F2=0相交,则两圆
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直线的所有问题.
【例2】 过点P(0,1)作直线l使它被直线l1:2x+y-8=0和l2:x-3y+10=0截得的
线段被点P平分,求直线l的方程.
解 设l1与l的交点为A(a,8-2a),
则由题意知,点A关于点P的对称点B(-a,2a-6)在l2上,
代入l2的方程得-a-3(2a-6)+10=0,
由题意,得(a+2)2+(-a-2-2)2=a2+(-a-2)2,
解得a=-2,且半径为2.
因为圆心C(-2,0),半径r=2,
所以圆C的方程为(x+2)2+y2=4.
【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2-3

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可能取的不同值为������1 ,������2 ,…,������������ ,…,������������ , ������取每一个值������������ (i = 1,2,…,n)的概率 P(X = ������������ ) = ������������ ,则表格 离散型随机变 量及其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 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列,简称为������的分布列,有时为了简单起见,也用等式������(������ = ������������ ) = ������������ , ������ = 1,2,…,������表示������的分布列. ������������ ≥ 0,i = 1,2,…,n;
故 ξ 的分布列为
ξ P 0 1 27 1 2 9 2 4 9 3 8 27
知识网络建构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三、均值与方差的求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试题,主要考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 题型: (1)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判断; (2)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 (3)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的性质求参数.
知识网络建构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
离散型随机
������������ E X 2 ������������ . 方差的计算公式:������(������) = ������∑ =1( - ( )) 2 方差的性质:������(������������ + ������) = ������ D(X).
章末能力提升(2) (3)

A.若考虑合理采光条件,相同高度的居民楼,
①地的最小楼间距比②地小
B.一年中①地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大于②地 C.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①地小于
46°52′,②地大于46°52′
D.①地处于热带,②地处于北温带
线之间;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时, 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值时,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由此可知,c 为6月,b与a分别是5月与4月。 第2题,①地的地理纬度比②地高,纬度越高, 昼夜变化幅度越大;①地的楼间距应比②地大; ①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恒为 46°52′,②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幅小于 46°52′,大于23°26′。
极昼现象,所以纬度为90°-22°=
68°N;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3.甲地的地理纬度是
90°-|68°-22°|=44°。 (D )
A.23°26′N
B.66°34′N
C.22°N
D.90°N
4.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B )
A.22° B.44° C.11° D.68°
单元整合
题型建模
必修一 第二章 章末能力提升
单元整合
题型建模
题型建模·综合提升
优化整合 有序识记
地理计算型
规范审题
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活学活练
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
答案
解析
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 甲地太阳高度全天不变,应为北极
∠1=∠2=22°。据此完成3~4题。
点。甲地(北极点)太阳高度为22°,说
明太阳直射22°N;乙地该日刚好出现
单元整合
题型建模
题型建模·综合提升 地理计算型
金牌学案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3课件:章末整合提升2

专题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分子或离子立体构型的判断方法
1.运用VSEPR模型判断
(1)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对与VSEPR模型的对应关系。
(2)判断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上是否存在孤电子对。
2.运用键角判断
(1)AB2型分子:若键角为180°,则为直线形分子,如CO2;若键角小 于180°,则为V形分子,如H2O。
第一,复述。 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
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 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 第三,提问。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
答案:B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二 共价键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1.分子极性的一般规律 (1)稀有气体分子不含化学键,是非极性分子,如He、Ne等。 (2)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F、HCl等。 (3)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如H2、P4、C60等。 (4)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若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为零, 则是非极性分子,如CH4等;若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不为零,则是极 性分子,如NH3。
答案:(1)N2 (2)CS2 (3)NH3 (4)CH4 (5)H2O (6)HF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人教a版 必修二 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 配套课件

即 A1D∶DC1=1.
专题二
空间角
例 2:(2010 年全国)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若∠BAC =90°,AB=AC=AA1 ,则异面直线 BA1 与 AC1 所成的角等于 ( ) A.30° B.45° C.60° D.90°
思维突破:延长 CA 到 D,使得 AD=AC,
则 ADA1C1 为平行四边形,
3 A. 4
5 B. 4
7 C. 4
3 D.4
解析: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及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如图 31,过 A 作 AE 垂直于 BC 交 BC 于 E,连接 SE,过 A 作 AF 垂直于 SE 交 SE 于 F,连 BF, ∵正三角形 ABC,∴ E 为 BC 中点, ∵ BC⊥AE,SA⊥BC,∴ BC⊥面 SAE, ∴BC⊥AF,AF⊥SE,∴AF⊥面 SBC, ∵∠ABF 为直线 AB 与面 SBC 所成角, 由正三角形边长为 3,得 AE= 3,AS=3, ∴SE=2 3 3 3,AF=2,∴sin∠ABF=4. 图 31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
线面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例 1:如图 1,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正方
形,侧棱 PD⊥底面 ABCD,PD=DC,E 是 PC 的中点,作 EF ⊥PB 于点 F. (1)证明:PA ∥平面 EDB; (2)证明:PB⊥平面 EFD. 图1
证明:(1)连接 AC 交 BD 于 O,连接 EO. ∵底面 ABCD 是正方形,∴点O 是AC 的中点. 在△PAC 中,EO 是中位线,∴PA ∥EO. 而 EO⊂平面 EDB 且 PA ⊄平面 EDB, ∴PA ∥平面 EDB. (2)∵PD⊥底面 ABCD,DC⊂底面 ABCD, ∴PD⊥DC.∵PD=DC, ∴△P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而 DE 是斜边 PC 的中线,∴DE⊥PC. 同样由 PD⊥底面 ABCD,得 PD⊥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选)以反应 5H2C2O4+2MnO-4 +6H+===10CO2↑+2Mn2++ 8H2O 为例探究“外界条
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 H2C2O4 溶液和酸性 KMnO4 溶液,迅速混 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H2C2O4 溶液
酸性 KMnO4 溶液
温度/℃
其他物质
Ⅰ
2
20
Ⅱ
2
Ⅲ
2
20
10 滴饱和 MnSO4 溶液
30
Ⅳ
1
20
1 mL 蒸馏水
(1)如果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用Ⅰ~Ⅳ表示,下同);
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2)对比实验Ⅰ和 Ⅳ,可以研究_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Ⅳ 中加入 1 mL 蒸馏水
二、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 1.反应 aA(g)+bB(g) cC(g)+dD(g)的转化率分析 (1)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达到平衡后,它们的转化率相等。 (2)若只增加 A 的量,平衡正向移动,B 的转化率提高,A 的转化率降低。 (3)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或降低)A、B 的浓度,等效于压缩(或扩大)容器体积,气 体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催化剂可使 NO 和 CO 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 ΔH<0。已知增大催 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
“变量控制”综合实验探究
1.某探究小组用 HNO3 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少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 HNO3 浓 度为 1.00 mol/L、2.00 mol/L,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 298 K、308 K,每次实验 HNO3 用量为 25.00 mL、大理石用量为 10.00 g。
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Ⅰ
Ⅱ
Ⅲ
T(℃) NO 初始浓度(mol/L) CO 初始浓度(mol/L)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280
350
1.2×10-3 1.2×10-3
5.8×10-3
82
124
82
(1)请填全表中的各空格。
a+b=c+d A、B 的转化率不变 同倍增大 c(A)和 c(B) a+b>c+d A、B 的转化率增大
a+b<c+d A、B 的转化率减小 2.反应 mA(g) nB(g)+qC(g)的转化率分析 在 T、V 不变时,增加 A 的量,等效于增大压强,A 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m=n+q A 的转化率不变 增大 c(A) m>n+q A 的转化率增大
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写对应的实验编号。
第 2 页 共 16 页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实验 编号
① ② ③
④
T(K) 298
大理石 规格
粗颗粒
HNO3 浓度 (mol/L) 2.00
实验目的
(Ⅰ)实验①和②探究 HNO3 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Ⅱ)实验①和__ __探究温 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Ⅲ)实验①和_ ___探究大 理石规格(粗、细)对该反应 速率的影响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期末归纳总结 2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一、“变量控制”思想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题主要以表格或图像的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学生找出每组 数据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或给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种因素,让学生设计实验 分析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比较归纳 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信息提炼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解答该类题目的方法思 路如下: 1.确定变量: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2.定多变一:在探究时,应该先确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 所探究问题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确定一种以后,再确定另一种,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 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所有影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3.数据有效:解答时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做出 正确判断。 【针对练习】
2.
草
酸
与
高
锰
酸
钾
在
酸
性
条
件
下
能够发生 Nhomakorabea如
下
反
应
:
MnO
-
4
+
H2C2O4
+
H
+
―→
Mn2
+
+
CO2
↑
+
H2O(未配平),用 4 mL 0.001 mol/L KMnO4 溶液与 2 mL 0.01 mol/L H2C2O4 溶液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表所示:
组别
10%硫酸 体积/mL
m<n+q A 的转化率减小 【针对练习】
(双选)在 2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2 mol X 和 1 mol Y 发生反应:2X(g)+Y(g) 3Z(g)
ΔH<0,反应过程持续升高温度,测得混合体系中 X 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 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 B.W 点 X 的正反应速率等于 M 点 X 的正反应速率 C.Q 点时,Y 的转化率最大 D.平衡时,充入 Z,达到新平衡时 Z 的体积分数比原平衡时大 【课后练习】
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 v(KMnO4)=2.5×10-4 mol/(L·s)
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实验③是探究浓度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 1 页 共 16 页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D.实验①和实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一会儿反应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 Mn2 +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温
编号
浓度/
体积/
浓度/
体积 度
(mol/L)
mL
(mol/L)
/mL /℃
①
0.10
2.0
0.010
4.0 25
②
0.20
2.0
0.010
4.0 25
③
0.20
2.0
0.010
4.0 5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③所加的 H2C2O4 溶液均要过量
B.若实验①测得 KMnO4 溶液的褪色时间为 4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