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9、( )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 、( 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 )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 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 )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97年以来,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比例是相当大的, 其中1997年和1998年全国卷中古代经济史为18分;2000年春季 高考卷为12分,全国文科综合卷为12分;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 卷占22分之多;2003年历史卷所考的古代史的材料题,实际上 考查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 关于古代对外贸易、赋税制度、水利工程、工具的改进、资本 主义萌芽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等在全国各类高考试卷中 出现频率很高,在2005年高考复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和古代 经济制度仍要重视。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 、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 、 C ) 7、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 、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目标】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上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而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重难点解析】-%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2) ____________ 松土工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提高。
(3)商周时期,岀现了青铜农具,由于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岀现并推广,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的__________ 犁二牛三人耕作,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犁。
注: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彳弋农业从原始向_______________ 发展的历程。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结合P16第二、三段分析封建丄地私有制确立的背景、确立的标志和形式。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材料一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呈开垦为私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材料二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 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尤其是提供衣被的纺织业,虽有少星官营或私营手工工场,旦占压倒优势的却是家内纺织业。
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变化。
7
• 2.时代特征
•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 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 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 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 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13
• 2.(2018·全国文综卷Ⅰ,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 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 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A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 就。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5
• 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 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D 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 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 3
•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 帮。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

---------------------------------------------------------------最新资料推荐------------------------------------------------------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1/ 3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学习建议] ●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联系古代工商业发展的情况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古代经济政策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4
20
西汉时期的耦犁
2021/3/14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21
犁壁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
2021/3/14
22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 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
耕作方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耕作技术
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
2021/3/14
26
(三)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 用(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P6下(2)面灌注溉解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2021/3/14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27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农业是 人类生存和进步的物质基础 基础
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前提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2021/3/14
7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农道业 无古农代不手中工稳业国农无业工商的业不主富要无耕商作不方活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要求: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新增)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
2021/3/14
8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1/3/14
9
五谷:
麦
豆
麻
稻
2021/3/14
稷
黍
粟 10
六畜:
猪
2021/3/14
羊
马
牛
鸡
狗
11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2021/3/14
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021/3/14
2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 归谁?)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地位)如何、
③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
本末倒置
农业 -- -- --“本”
手工业 -- -- -“末”
商业
经济政策与制度--“策”
2021/3/14
5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2021/3/14
6
2. 相互关系 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原因
②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础
2021/3/14
18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铁犁牛耕的发展
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021/3/14
——完善阶段 19
战 国 铁 农 具
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2021/3/14
29
关中:井渠法
井渠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海南的刀耕火种
2021/3/14
15
工具:耒耜
2021/3/14
骨 耜
16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2021/3/14
图
17
3、商周时期
(1)工具: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
(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制虫灭害
(3)作物种类: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 (4)影响:①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来,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至效今益府仍,。发挥巨大
2021/3/14
———司马迁《史记》28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
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
2021/3/14
3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 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 政治组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 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2021/3/14
1
经济史涉及的政治理论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①生产工具、②劳动者、③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
鸡
狗
猪
12
一、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021/3/14
13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
出土)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的国家。
2021/3/14
14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 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 在的决定性因素。
2021/3/14
4
耕作方式 :农民是如何组织生产的,近似于“生产方式”, 它仍属于生产力范畴,由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所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
5、宋朝以后,江南的一年两熟和 一年三熟
耕作制度
2021/3/14
2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 衡
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2021/3/14
24
汉代代田法
2021/3/14
25
西汉赵过推行的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 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