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灯具介绍

合集下载

汉代灯具

汉代灯具

品相一一灯光美学专家从中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到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对火的崇拜一直贯穿人类文明的历史。

火带给人温暖与光明,对火的利用和控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灯具的发明,则是古代人民利用火的最佳范例之一。

中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两汉时期,各种造型的灯具涌现,造型华丽,设计精巧,堪称古代灯具设计的代表。

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灯具。

与鼎形铜灯类似,器物一半盖掀起以移轴为支持,翻在另一半盖之上成为灯盘的灯,又称为轱辘灯,汉代时最为流行,有的为方簋形,有的为耳杯形等,而最有特色的是卧羊铜灯。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羊形铜灯▼西汉羊形铜灯,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此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向前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通体无纹样装饰,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用灯时,提拉羊臀上的小钮,翻开羊背平放于羊头之上成为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后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储存灯油,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顺势翻回原位。

灯盘展开时▼羊本为六畜之一,是上古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先秦大夫之祭,牲羊,称“少牢”,商代青铜礼器上多有羊的形象,上古时“羊”常用作“祥” 的假借字,《释名·释车》曰:“羊,祥也;祥,善也。

”羊也就具有吉祥之意,羊型器物汉代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汉李尤《金羊灯铭》记:“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就是当时人们人祈吉求善的意愿的确切反映,且除了羊之外,尚有多种祥瑞之兽成为灯的造型。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朱雀灯▼朱雀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踏于身躯卷曲盘龙灯座之上,龙首上扬。

而朱雀展翅若飞,嘴衔环形凹槽状灯盘,灯盘内分三格,每格各有一烛钎。

朱雀灯灯盘▼仔细查看,朱雀的嘴和足两处均有接铸的痕迹,说明朱雀、盘龙、灯盘是分别铸成后再铸接为一体,朱雀源出于凤凰,为四神之一,传说能它能给人世带来祥瑞,工匠在鸟的双翅和尾部阴刻以纤细的羽毛纹饰,使此朱雀造型更为优美生动,而整个灯体又显得厚重平稳。

中国灯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灯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灯的发展历史简介秦代,灯具铸造奢华靓丽,从我们小学,初中,高中课本里面的阿房宫,皇陵等一系列古建筑就能体会到灯具的奢华。

还有一些秦代出土的文物,现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各式各样的灯具就是最真实的例子。

这是灯具发展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灯具发展史的转折点。

主要原因来自创新和发展。

两汉时期,青铜灯继续盛行、而陶瓷灯具更是一新的姿态成为了灯具市场的主流,不仅如此,市场上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

从造型上看,有人佣灯,仿日用器型,还有动物形象灯;从功能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

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

灯具在祭祀和喜庆中大展拳脚,成为了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功用产品。

在皇宫,皇帝为了庆祝凯旋,经常会赏赐给等一批军官白银,腰带,以及灯具。

而且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画家收藏者经常会发现: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

此外,唐代出现还节能省油灯,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

这两个时代离我们最近,也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外,还出现了用绢纱制作的宫灯。

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此外自清末开始,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及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最早使用电灯的地区,是上海的租界。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电灯本应在这时用于宫中照明,但由于受到宫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未能使用。

1903年,天津成立了中外合资的电灯公司。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234
饰上,很明显是追求精细繁缛、龙飞凤舞的 纹饰,充满了生机。常见的人物、彩绘以及 传统的纹样出现,给人以生活的自由美感, 完全适应战国时代的审美观念。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 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
高七尺五寸, 作蟠螭, 以口衔镫, 镫 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 五枝镫,
The Six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mp Design in Chinese History
文 / 张慧明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 7 万年以 前。 那时, 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 先 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 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 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 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随着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黄铜时代的 来临, 人类开始模仿其他自然物体的造型制 作灯具。灯芯出现得比较晚,是用于控制火 焰大小和燃烧的速度。公元前 7 世纪,希腊 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 这 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 lampas,意思是 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 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 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 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 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最早的灯具实物——瓦豆灯 目前, 史学界与考古界大多赞同灯具诞 生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持此说的依据是,河 它的上面旋转着四条龙形相连的纹饰。 有人 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灯具。目前,我们所发 现的最早的灯具实物,是一种陶质的灯具 —瓦豆灯。 “豆”属于先民贮藏熟食的盛 器,用来制作灯具的豆,是一种细把浅盘 豆。它演变成灯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浅 盘的中央突起一个尖锥形支钉, 用来支插灯 芯的。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 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 夜间活动可用火把,所以没有灯具。 二是陶豆借用说:战国的瓦豆灯绝不可 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此前,极有可能 盛物的豆与燃灯的豆是相互借用的, 而我国 早期灯具的燃料是植物油, 它对人们并没有 什么危害性,相互借用无所谓。再则,商代 定的专用器具。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金属工艺也进入了更新的历史 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 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至少在上层人物中已 经普遍使用了,陶灯具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 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 多,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按其 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豆形灯、 盒形灯、 多

汉代铜灯的种类

汉代铜灯的种类

汉代铜灯的种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汉代铜灯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样式多样,装饰华丽,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汉代铜灯的几种主要种类。

一、立灯立灯是汉代铜灯的一种主要类型,它通常用于室内照明。

立灯的造型多样,有的是单柱,有的是双柱,有的是三柱,还有的是四柱。

立灯柱子的形状有的是圆柱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八角形,有的甚至是十二角形。

立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二、吊灯吊灯是汉代铜灯中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通常用于大厅或宴会厅的照明。

吊灯的造型也非常多样,有的是单灯,有的是双灯,有的是三灯,还有的是四灯。

吊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吊灯的灯盘下方还常常装有花卉或动物的雕刻,非常华丽。

三、壁灯壁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装饰性灯具,多用于室内墙壁上。

壁灯的造型多样,有的是单臂,有的是双臂,还有的是三臂。

壁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壁灯的柄部和底座常常装有华丽的雕刻,非常漂亮。

四、佛灯佛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寺庙或佛堂照明。

佛灯的造型多为圆柱形或瓶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佛像。

佛灯的表面常常装饰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雕刻,非常神圣。

五、龙凤灯龙凤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皇宫或富庶家庭的照明。

龙凤灯的造型多为龙头或凤头,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龙凤灯的柄部和底座常常装有华丽的雕刻,非常豪华。

汉代铜灯种类繁多,每种铜灯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展示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铜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和珍藏。

秦汉时期灯具介绍汇总

秦汉时期灯具介绍汇总

西汉雁鱼灯
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 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 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 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 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 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 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 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 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 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 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 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 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 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 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东 汉 错 银 铜 牛 灯
名的东汉广陵王错银铜牛灯(南京博物院藏。东汉,高48cm,长36.4cm。广陵王 刘荆墓出土。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 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错银铜牛灯由灯座、 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 此灯太过精美,气势非常。
人形足高柄灯 圈形
灯盘,直壁平底,分内 圈和外圈两部分分别为 烛灯盘和油灯盘。内圈 有烛托,外圈有龙首嘴, 放置灯捻,柄中空,底 座盘形,直壁线圈底, 下承三蹲倨人形 足。 世界上最古老的
的两层柄灯,这柄灯有 两层,可挑入灯心作两 层灯用,也作单层灯用, 另一层再作他用
当户灯
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 盘高1.6厘米。1968年河北 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 土,作人托灯状。灯盘敞口、 直壁、平底、盘心有烛扦。 盘人分铸,在右臂上铜钉铆 合。盘壁刻铭文:“御当户 锭一,第然于”。

汉代灯具
汉代灯具,有铜、铁、陶、瓷、玉、石等材料制成的, 其中以青铜灯具最为多姿多彩。依据造型分为:器皿 形灯、动物形灯、人物形灯、连枝灯四大类
汉代灯具的表现:

汉代灯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研究

汉代灯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研究

汉代灯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研究【摘要】汉代灯具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既具有实用性又蕴含丰富的艺术性。

本文从汉代灯具的历史背景、种类和材质、文化意义入手,分析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在实用性方面,汉代灯具在照明、装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艺术性方面,其造型、图案等设计揭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探讨了汉代灯具的制作工艺以及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提出了对汉代灯具保护与传承的建议,认为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展示了汉代灯具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灯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灯具、实用性、艺术性、历史背景、种类、材质、文化意义、制作工艺、当代生活、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重要性、价值1. 引言1.1 汉代灯具的历史背景汉代灯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汉代社会进入了繁荣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艺术也迎来了全盛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灯具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宫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

汉代灯具的历史背景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汉代时期,灯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不仅给人们提供光明,还具有辟邪、辟瘟的象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灯具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体现了当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汉代灯具的历史背景是一个融合了文化、艺术和实用性的时代背景,灯具在当时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1.2 汉代灯具的种类和材质汉代灯具的种类和材质非常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

在汉代,灯具主要分为油灯和蜡烛两大类。

油灯是使用植物油或动物油作燃料的灯具,常见的材质包括青铜、铁、瓷器等。

青铜油灯多为器形简洁优雅,常饰以莲花、云纹等图案,体现了汉代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美学追求。

铁灯则更为实用耐用,结构简单却功能强大。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一、起源与初创期在中国古代,灯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作为燃料,将它们放在容器中,以保持火源的燃烧。

这个时期的灯具主要是陶制或石制的,形状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照明需求。

二、青铜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后,灯具开始呈现出更多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这个时期的灯具多采用青铜材质,造型独特,如著名的“青铜人形灯”。

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这些灯具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三、汉唐繁荣期汉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由于石油和蜡烛的普及,灯具的燃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效。

四、宋元发展期宋元时期,灯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趋向于更加实用和普及,不仅在城市中广泛使用,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灯具的制造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如陶瓷、铜铁等。

五、明清鼎盛期明清时期,灯具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如“宫灯”等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六、近代转型期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电光源的发明和应用,灯具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燃料,而是采用了电力作为光源。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电灯泡”等产品。

七、传统灯具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化灯具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灯具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一些传统建筑和园林景观中,使用传统的灯具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和氛围中。

此外,一些传统灯具的造型和装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历经数千载,从最早的天然光源到后来的人工光源,灯具的种类、材质、用途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南京博物院铜缸灯介绍

南京博物院铜缸灯介绍

南京博物院铜缸灯介绍南京博物院这件汉代错银铜牛釭(gāng)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距今近两千年。

·釭,“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

釭灯是带中空导烟管的灯具的统称。

宋代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写到“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便是釭灯。

·釭灯产生于秦汉时期,我们熟悉的河北博物馆的西汉长信宫灯、国家博物馆等的西汉雁鱼灯都是釭灯。

宫女的衣袖、大雁的脖子便是导烟管。

·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和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可拆卸。

灯盏下的灯盘及镂空菱形纹灯罩均可转动。

点燃蜡烛时,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牛腹中的清水被溶解。

取光藏烟、改变光向、调节亮度是汉代釭灯的三大发明创造。

·虽然在博物馆中常会碰到釭灯,但还是被南京博物院这盏错银铜牛釭灯生动的造型和流丽的纹饰惊艳到。

·出土这件铜牛灯的扬州邗江甘泉2号墓早年曾多次被盗掘,但当考古学家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依然出土了错银铜牛灯这样的精品,可以想见那些被盗走的陪葬品应该是何等精美。

·而就在考古人员完成发掘工作不久后,一位农妇在墓旁的土里捡到了一枚龟纽金印,金印的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

·这枚金印被上交后,专家们结合甘泉2号墓的出土文物判断金印亦出自此墓,且由此印推断甘泉2号墓的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荆。

·汉时扬州称广陵。

西汉武帝设广陵国,封其子刘胥为广陵王,这是第一位广陵王。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先是封儿子刘荆为山阳王;刘秀死后,刘荆的亲兄弟汉明帝刘庄即位;刘荆意图篡位,失败,刘庄撤去刘荆山阳王的称号,将他发配至广陵,封为广陵王。

刘荆也是汉代最后一位广陵王,他死后,广陵国被废,改为广陵郡。

·说回这件错银铜牛釭灯。

虽然此灯出土于东汉墓,但南京博物院的介绍里,对此灯的断代仅是笼统的“汉代”。

·西汉早中期关于龙的图样中,龙嘴张开幅度近九十度,而西汉晚期图样里龙嘴仅是微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龟驮凤鸟铜灯
高16.6cm。在仰首伏地的龟背上, 立着一只口中衔珠的展翅凤鸟。 鸟首顶着一个杯形柱,柱上承托 一直灯长信宫灯这是一件通体鎏金的铜灯, 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 命名为《长信宫灯》。它的设计十分精巧,整 体形象是跪坐着的一个宫女,左手托着灯的底 部,右手则与灯罩连为一体。整个灯分为头部、 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 别铸造后合在一起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则 能自由开合以调整灯光所照的方向及亮度的大 小。宫女的右臂和身躯相通,烟气可以通过右 臂进入体内,烟灰则留在体内,以减少室内油 烟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持灯的宫女形象,她 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地跪坐着,面 目端庄清秀,头向前倾斜,目光专注,神情疲 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 有的心理特征。这件作品作为日用的灯具,设 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宫女的形象逼 真生动,富于性格特点,是一件实用和美观高 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
东汉羽人座铜灯
人形铜吊灯
连枝灯
五连盏灯
五连盏灯
灯体如扶桑树形,由灯座和 灯架构成。灯架的主干,上 细下粗,立于圆饼形底座主 干由两节组成,顶端有一灯 盘,每一节的中段均有丫形 歧出,分别插接S形枝干, 承托四个灯盘。灯座浮雕蟠 龙纹。各部分均用榫卯结构 套扣,装卸自 如。
扶桑树形,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 粗,下端为宝瓶形,底座为覆盘形。 从主干分三层向外伸出九条支干, 每支顶端托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 端置金乌形灯盏。干、枝、叶、金 乌分别铸造,用榫卯套扣,合成一 体,可以自由装卸。枝干有长短, 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 相错叠,有重复
鎏金铜羊尊灯
凤鸟铜灯
18.6cm长23cm。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 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 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 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 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凤鸟全 身细刻羽毛,凤背有一圆孔,放置 带鋬灯盘,颈长伸而向后弯转,回 首衔一喇叭形灯罩,罩通颈,腹部 中空,凤尾下垂及地,与站立的双 足保持器身平衡
铜釭灯
西汉雁鱼灯
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 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 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 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 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 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 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 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 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 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 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 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 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 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 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东 汉 错 银 铜 牛 灯
名的东汉广陵王错银铜牛灯(南京博物院藏。东汉,高48cm,长36.4cm。广陵王 刘荆墓出土。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 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错银铜牛灯由灯座、 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 此灯太过精美,气势非常。
汉代灯具

汉代灯具,有铜、铁、陶、瓷、玉、石等材料制成的, 其中以青铜灯具最为多姿多彩。依据造型分为:器皿 形灯、动物形灯、人物形灯、连枝灯四大类
汉代灯具的表现: 功能合理 结构科学 造型生动 装饰富丽
汉代灯具
此灯通高58、宽35厘米。此灯造型属 鼎形釭灯类,设计精巧。全器由灯盘、 双层灯罩、左右双导烟管和兼有底座 与贮水消烟双重功能的三足釜形器四 部分组成。在导烟管的两面各以阴线 刻饰一条昂首爬升的矫龙纹样,装饰 简洁、大方。转动灯盘手柄,可使卡 扣其上的内层灯罩的窗口在约150° 的范围内随意移位,以此增减通光量。 而导烟管的设置,则可使灯油芯或烛 炬燃烧时的废气消融于釜形器内的水 中,从而减轻了室内的污染。[1]
人形足高柄灯 圈形 灯盘,直壁平底,分内 圈和外圈两部分分别为 烛灯盘和油灯盘。内圈 有烛托,外圈有龙首嘴, 放置灯捻,柄中空,底 座盘形,直壁线圈底, 下承三蹲倨人形 足。 世界上最古老的 的两层柄灯,这柄灯有 两层,可挑入灯心作两 层灯用,也作单层灯用, 另一层再作他用
当户灯
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 盘高1.6厘米。1968年河北 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 土,作人托灯状。灯盘敞口、 直壁、平底、盘心有烛扦。 盘人分铸,在右臂上铜钉铆 合。盘壁刻铭文:“御当户 锭一,第然于”。
秦汉时期铜灯介绍
秦汉时期铜灯介绍

秦汉时期,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 水平的逐步提高,灯具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灯具(尤其 是青铜灯具)的生产步入了兴盛阶段。
秦朝灯具
鼎型灯
造型巧妙,功能合理,
该灯通高30。5厘米, 造型似鼎,由器身、器 盖、健、耳、几部分组 成。鼎盖为灯盘,启用 时,开键启盖,鼎盖反 转竖起,不用时,合盖 下键,则成一完整的鼎 形器
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 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 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 神禽异兽等图案。错银铜牛灯由灯座、 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 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 便。)此灯太过精美,气势非常。
产生的烟炱可以通过烟管进入于牛腹中,腹中盛有清 水溶解烟尘,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 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 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汉代灯具

汉代的灯具非常发达,造型丰富,构思奇特,有着高超的水平。 这是汉代人生活观念的扩大,在建筑中广泛采用的灯具照明,能 够将活动时间延长,并赋予了灯具以创意的设计意义。 出土的 人物灯墓葬,大多在灯具部分,利用灯罩旋钮的开合,调节灯光 的亮度,使灯光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人工照明达到了高超的设 计水平。 其他灯具中有动物形灯和树形灯,其中牛灯、羊灯、 朱雀灯、树形灯等等,造型优美,功能明确。动物形的灯具是利 用动物形态,将动物的姿态与灯具相连接在一起,如朱雀衔 环。 灯具的广泛使用,说明了汉代人们的活动时间延长,生活 空间增大。一种器具的应用,往往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经 验。 灯具的大量使用,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意识的积极 提高,使黑夜不再黑暗,而是变得明亮,从生活功能到审美意识 的改变,亦推动了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