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模板(一例乳腺癌)
乳腺癌病例分析

•
括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
• 肿瘤发展:肿瘤血管的生成(诱导血管生 成)。
• 肿瘤扩散:肿瘤先在原发部位浸润生长,再 通过
•
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转移等多
•谢谢!
样”。 • 2.乳头有凹陷回缩。 • 3.肿物固定于腺体中,呈
灰白色,质硬,边缘不整。 与前面乳腺癌额临床表现 基本相符合,由此也怀疑 可能是浸润性乳腺癌。
依据三:观察玻片标本
• 观察: • 1.癌细胞明显分
裂象 • 2.核深染、核大
小不一 • 3.癌细胞排列成
巢状,団索状 • 4.癌细胞在纤维
间质中浸润生 长。
一、病况诉说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已婚。 主诉:左侧乳房无痛性肿物八个月,并伴有左腋下无痛性肿
物。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八个月无意中触及左侧乳房有一拇大
无痛性肿物,局部无红热,未予注意和治疗。近两 个月来肿物越来越大,至今已鹅蛋大,故来就医。 体查:左侧乳房皮肤外上方有一鹅蛋大的肿物,质硬实,固 定于胸壁,触之难于移动,左腋下也触及一个鹅蛋大 圆形肿物,质坚实,可移动,无压痛,身体无明显消 瘦。 辅助检查:心脏正常,无特殊发现。 治疗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并送活检。
• 总结:
• 由病人临床表现可分析病人可能 是乳腺癌;由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可 明显看出病人已是乳腺癌N期并伴有 浸润表现。
• 综合诊断为:浸润性导管乳腺癌
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正常-增生-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 浸润性生长:癌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 (包
初步诊断:乳腺癌
依据一:病状与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基本相符。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早期无痛,一般无自觉症状 2.皮肤改变:橘皮样 3.乳头改变:扁平,回缩,凹陷。 4.区域淋巴结肿大: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本文将对一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疾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希望能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案例简介:患者,女性,45岁,初诊时主要症状为左乳房肿块、乳房疼痛,并伴有轻度乳头溢液和乳房皮肤改变。
她在早期并未将这些症状放在心上,而是等到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重后才前往医院就诊。
临床分析:乳腺癌首先是通过体检、乳房超声、乳腺钼靶或乳腺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筛查,再通过乳腺穿刺活检、乳房钼靶活检等方式进行病理诊断。
在对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时,医生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家族史、症状等因素,并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进行评估。
诊断及治疗方案:1. 诊断:根据该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进一步通过细胞学及组织学的分析,确定其乳腺癌的分级及分期。
2. 手术治疗: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后,决定采用乳腺保留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范围包括肿瘤的切除以及对正常边缘组织的清理。
手术后,可根据病理学结果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级、分期与次型,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3. 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及分期,以及个体化的治疗需求,辅助治疗可包括放疗、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
放疗主要用于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而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随访及预后评估:对于乳腺癌患者,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定期随访,可以早期发现及处理复发和转移等情况,同时评估患者的预后。
结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的特点。
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均不同,因此治疗决策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一次完整的病例分析需要详细描述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对可能的诊断进行讨论和分析。
本文将以一例乳腺癌为例,进行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例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左侧乳房肿块,并伴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发现左乳房有明显肿块,直径约3cm,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
没有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乳房肿块周围皮肤无红肿,乳房皮肤温度正常。
乳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肿块呈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对该患者的乳腺病变进行以下分析。
乳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乳腺癌是引起乳腺肿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乳腺癌的可能性。
基于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比如肿块质地坚硬、肿块边界不清晰,我们应高度怀疑这种情况。
此外,乳腺癌可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当肿瘤侵犯神经时。
但这种临床表现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不具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在诊断乳腺疾病时,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根据B超检查结果,乳腺肿块呈现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这进一步提示了乳腺癌的可能性。
分叶状的肿块形态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异常血流信号则可能反映了肿瘤血供的改变。
为了更明确地确定诊断,病理学分析对于乳腺肿块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患者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级。
根据乳腺病理学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病变通常有清晰的边界,细胞排列有序,没有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则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增多、细胞核增大等。
此外,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比如雌激素受体和HER2综上所述,对乳腺癌的病例分析,我们应该首先怀疑乳腺癌的可能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乳腺癌病例讨论

乳腺癌病例讨论一、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数百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疾病。
尽管存在许多治疗选择,但病例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例乳腺癌病例,并对其进行深入讨论。
二、病例介绍患者女性,年龄56岁,因发现乳腺肿物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约3cm×2cm的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乳腺钼靶X线摄影显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不规则肿块,边缘呈毛刺状,未见钙化灶。
超声检查显示,肿块呈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
三、病理诊断乳腺肿物穿刺活检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PR阳性,HER2阴性。
四、讨论1、诊断:本例患者诊断为右侧乳腺癌,结合体格检查、乳腺钼靶X 线摄影和超声检查结果,可初步确定为浸润性导管癌。
ER阳性、PR 阳性、HER2阴性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2、治疗:本例患者ER阳性、PR阳性,可行内分泌治疗。
由于肿块较大且活动度差,建议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
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放疗及进一步治疗。
3、预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
本例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PR阳性提示预后较好,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4、预防: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癌的关键。
建议女性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
如有家族史,应提前至35岁开始检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等也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
五、结论本例患者为右侧乳腺癌,ER阳性、PR阳性,可行内分泌治疗。
由于肿块较大且活动度差,建议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
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放疗及进一步治疗。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癌的关键。
建议女性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
乳腺癌案例分析

乳腺癌案例分析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个月而就诊。
自述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故没有在意。
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体温36。
5°c,脉搏70次/min.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cm×5cm大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差,无压痛。
右腋窝可触诊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无触痛.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知识点回顾:乳房位置: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胸大肌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
形态结构:青春期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
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等构成。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被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性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
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
淋巴引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深、浅两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淋巴引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 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 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
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乳腺癌案例分析实训报告

一、引言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对乳腺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本实训报告通过分析一个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深入探讨。
二、病例简介患者,女,50岁,已婚,农民。
患者于2020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乳房肿块,伴有轻微疼痛,未引起重视。
7月,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伴有乳头溢液,遂到当地医院就诊。
三、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史。
无药物过敏史。
2. 体格检查:右侧乳房可触及约5cm×4cm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有局部皮肤凹陷。
3. 辅助检查:(1)乳腺彩超:右侧乳房见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血流信号丰富。
(2)乳腺钼靶:右侧乳房见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毛糙,考虑乳腺癌可能性大。
(3)乳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
4. 诊断:右侧乳腺癌(中晚期)四、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大小为4cm×3cm,淋巴结转移6枚。
2. 放疗治疗:术后进行放疗,放疗剂量为50Gy/25次。
3. 化疗治疗:术后进行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卡铂。
4. 靶向治疗: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患者HER-2阳性,给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五、治疗效果及预后1. 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愈合满意。
2. 放疗治疗:放疗结束后,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3. 化疗治疗:化疗期间,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4. 靶向治疗: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六、案例分析1. 诊断:本病例中,患者早期未引起重视,导致疾病延误诊断。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 治疗:乳腺癌治疗原则为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合理的治疗方案,术后疗效较好。
3. 预后:乳腺癌预后与病情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乳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

乳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乳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1:病例概述1.1 患者信息- 姓名:- 年龄:岁- 性别:女性- 职业:- 家庭状况:已婚/未婚,有无子女等 1.2 主要症状- 乳房疼痛- 乳头溢液- 乳房肿块2:既往病史2.1 个人病史- 偏向乳腺问题的家族史- 乳腺增生症状2.2 疾病发展过程- 症状出现时间- 病情进展情况3:临床观察和诊断3.1 体格检查- 乳房外观- 乳房触诊结果- 淋巴结扪及3.2 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X光照片或CT扫描 - 乳腺组织活检结果3.3 诊断结果- 乳腺癌的类型- 分期结果4:治疗方案和进展4.1 手术治疗- 切除部分或全部乳房 - 腋窝淋巴结清扫4.2 辅助治疗- 化疗方案- 放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方案4.3 治疗效果观察- 医学影像学监测结果 - 定期随访结果5:心理和社会支持5.1 心理影响5.2 心理咨询和支持5.3 社会支持机构6: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6.1 乳腺癌知识普及6.2 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6.3 自我乳房检查方法和频率7:预后评估和后续管理7.1 预后评估指标- 生存率- 复发率7.2 定期随访计划- 随访频率- 随访内容附件:(插入相关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乳腺增生症状:指乳腺组织异常生长引起的乳房不适症状,常见于月经周期中。
- 淋巴结扪及:通过触诊检查腋窝区域淋巴结是否异常肿大。
- 乳腺组织活检:通过取出一小块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
乳腺癌病例1

乳腺癌病例1乳腺癌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本文将介绍一位乳腺癌患者的病例,并分析适当的治疗方案。
病例描述:患者是一位女性,51岁,因乳房肿块就诊。
她在家中自我检查时发现右侧乳房有明显的肿块,以及紧张和不适感。
患者没有家族史,但她是吸烟者,每天吸烟约十到十五支,并且饮酒适量。
她在就诊时显示出明显的担忧和紧张。
检查结果及诊断:患者进行了乳腺X线摄影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结果显示右侧乳房中央区域有一个明显的肿块,长约2.5厘米。
通过穿刺活检确定该肿块为乳腺癌。
病理报告显示肿块属于乳腺侵袭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为III级,即高度恶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HER2阴性。
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表达,我们提出以下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本例患者,建议行乳房保留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或乳房切除手术(mastectomy)。
考虑到肿瘤位于中央区域,乳房切除手术可能更适合,以确保彻底切除肿瘤。
辅助治疗:1.内分泌治疗:考虑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ER和PR,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患者更年期情况,可以使用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SERM)如托米菲定(Tamoxifen)或选择性雌激素降解酶抑制剂(AI)如阿那曲唑(Anastrozole)。
2.化学治疗: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高度恶性特点,需要考虑使用化疗。
推荐方案为含有蒽环类抗癌药物如阿霉素(Doxorubicin)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的AC方案或含有紫杉醇(Paclitaxel)的TC方案。
3.放疗:考虑到患者进行了乳房切除手术,推荐进行全乳房的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风险。
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还需进行局部区域淋巴结放疗。
心理支持:乳腺癌的确诊对患者来说是个重大的心理打击,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很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内科 患者为Luminal B型绝经后乳腺癌,5年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发 生复发转移(DFS较长),且仅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肿瘤负荷较小。因此复 发转移后给予患者一线内分泌治疗而非化疗。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接 受了一线化疗治疗及两、三线内分泌治疗,先后获得了14个月的PFS,并且 这种化疗、内分泌治疗交替给药的方法,也能较好地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患者在三线依西美坦+依维莫司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的快速进展――肝脏 多发转移瘤,此时,对于这类需要迅速缓解病情或其他出现内脏危象情况的 患者,在治疗策略制定上,建议给予患者化疗。针对脑转移的局部治疗时机, 需要综合评估全身肿瘤情况,在全身治疗的框架下进行。 后续治疗2015年10月起给予全身化疗治疗。
辅助治疗 EC方案[表柔比星(80mg/m2)+环磷酰胺(600mg/m2)]化疗治疗共6 周期。未行术后辅助放疗。随后给予来曲唑内分泌治疗5年。
2013年4月,复查发现右锁骨上肿物。穿刺病理证实为右锁骨上 淋巴结转移。
2013年5月~2014年3月,给予TAM内分泌治疗,2014年3月因锁骨上淋巴 结转移进展停药,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R),无进展生存期(PFS)=10个月。期 间曾建议患者行局部放疗,因患者顾虑不良反应终未施行。 2014年3月~2014年11月,给予TX方案(多西他赛+卡培他滨)×5周期序贯X 单药维持4周期,后因Ⅲ度手足综合征停药,最佳疗效PR,PFS=8个月。
谢谢~
肿瘤内科 评估该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大小3cm、腋 窝淋巴结转移2个和Ki-67(30%+),为中危患者。根据当时治疗标准,建议 行足量EC方案辅助化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内分泌治疗,BIG1-98 研究已证实,5年的来曲唑优于他莫昔芬(TAM),显著改善患者无病生存 [HR=0.81,P=0.003],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达27%(P=0.001)。因此, 对这类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可给予芳香化酶抑制剂(AI),该患者选择的AI 是来曲唑。2009年起St.Gallen指南强调以乳腺癌分子分型指导辅助治疗策 略,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A、LuminalB、HER2阳性和三阴型4个分子亚 型。不应仅以某一方面因素来判断患者预后,须将复发风险评估系统和乳 腺癌分子分型有效结合,共同评估及制定患者的辅助治疗策略。
2015年1月复查影像学检查(图1)提示双肺转移瘤,无咳嗽、气短 等呼吸道症状。
图1 2015年1月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转移
2015年1月起给予氟维司群(500mg,每月一次)内分泌治疗,2个月后肿瘤进展,疗效 评价为疾病进展(PD),PFS=2个月。 2015年3月~2015年9月,给予依西美坦+依维莫司治疗,4个月时最佳疗效PR, PFS=6个月。
放疗科 该患者(T2N1M0)术后复发风险为中危,在现代有效的全身治疗 下,其局部复发率约为10%~15%。本例患者接受了足量的辅助化疗,随后 行标准的来曲唑辅助内分泌治疗,全身治疗基本充分。随后是否行辅助放疗、 放疗是否带来生存获益仍无完全的定论,目前的临床决策是从中选择有复发 高危因素的患者放疗。该患者64岁、Luminal B型、ALND较为彻底 (LNM2/19),这些都提示预后良好,不良因素是肿瘤偏大3.5cm、淋巴结有2 个阳性(与1个相比)。对于这例中危复发风险的绝经后老年患者,并不是特 别推荐辅助放疗,可充分告知患者其复发风险,与其充分沟通后决定。
MDT讨论1: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制定 乳腺外科 近年开展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使乳腺癌手术范围进一 步缩小,减少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在术前影像学检查中,如未发现 临床阳性淋巴结转移,则应选择行SLNB。根据NCCN指南,无前哨淋巴 结(SLN)转移的女性可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一些仅有1~2枚SLN 转移且计划接受保乳术和全乳放疗的女性,也可不行ALND;SLN转移但仍 接受乳房切除术的女性,可进行ALND。 本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有2枚转移,需要行ALND治疗。 病理科 正确检测和评定乳腺癌患者HER2结果,涉及患者是否适合抗 HER2靶向治疗,且对内分泌、化疗的选择及预后评估起指导作用。当前 HER2状态已是病理诊断常规内容,方法包括IHC和FISH。因HER2状态 在IHC检测中可与其他指标同时检测,是临床检测首选方法,而FISH多用 于结果确认。IHC检测是根据细胞染色比例和强度进行定性,判读结果分 为“0、1+、2+、3+”。当出现该病例的“2+”结果时,须应用FISH检测进 一步明确HER2状态。研究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的一发转移(图2)、MRI提示:脑单发转移瘤 (图3,大小为1cm),无中枢神经症状。考虑为疾病进展。
图2 2015年9月腹部CT提示多发肝转移
图3 2015年9月脑部MRI提示单发脑转移
MDT讨论2:两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多部位复发转移的治疗方案制定 影像科 肝脏是乳腺癌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规复查随诊中,一 般行超声、CT检查,简便易行且效果良好。但乳腺癌肝脏检查较为特殊的 一点,是由于患者全身治疗尤其是内分泌药物治疗后,会造成脂肪肝发生率 显著升高。此时MRI就显示了优势,肝脏MRI可与脂肪肝加以鉴别,同时增 强MRI的图像中也会显示出环形强化,不会受到脂肪肝等对影像学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对脑转移病灶的检查中,MRI能够从三个断面对病灶全面评估, 显示的效果也较好。同时建议行增强MRI,能够便于检出更多、更小且不易 被发现的脑转移病灶,使得临床进行及时的治疗与处理。 放疗科 回顾患者初次复发转移仅为锁骨上淋巴结区域复发,应在内科 治疗控制病情的情况下行局部放疗治疗,争取控制区域病灶,降低继发远地 转移风险,该患者这一阶段未行局部放疗很遗憾。随后病情不断进展,出现 肺、肝及脑部转移。对于远处转移性乳腺癌,放疗对脑转移的治疗效果优于 化疗,一般多需给予放疗。但该例患者的脑转移病灶较小,为1cm、单发且 无中枢神经症状,同时有比较广泛的肝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可先予全身 治疗。如全身治疗对脑转移瘤有效,可以暂时不考虑局部放疗;如全身治疗 对脑转移瘤无效(肿瘤增大或出现其他脑转移灶),可视脑转移灶的多少,考 虑在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局部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脑放疗,随后再考虑行全身 治疗。
一例Luminal型乳 腺癌诊疗策略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4岁,已绝经。 2008年患者发现右乳肿块,确诊为右乳腺癌,行 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 级,肿瘤大小3×2.5×1.3cm,未累及乳头皮肤及胸肌 筋膜;前哨淋巴结转移2/3。腋窝淋巴结为0/16,淋巴结 转移癌总计2/19。病理学分期(pTNM)为:pT2N1M0。 免疫组化(IHC)示:雌激素受体(ER,3+)、孕激素 受体(P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2+), Ki-67(30%+)。HER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示: HER2基因无扩增,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