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白杨礼赞八年级课文

白杨礼赞八年级课文白杨,是我们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以崇高的情感赞美了白杨这一树种。
白杨是一种常见的树木,生长在我国的各个地方。
它的形态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冠茂密,给人一种庄重、挺拔的感觉。
在课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白杨的形象:“白杨挺拔如黄金剑,树冠犹如一把把绿色的伞。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白杨的高大和挺拔。
白杨的树皮呈现出灰白色,光滑而有光泽,给人一种洁白无瑕的感觉。
白杨的叶子形状长而窄,像一把把绿色的剑,迎风摇曳,犹如战士奋勇向前的姿态。
除了形象的描绘,课文还描绘了白杨的生长环境。
白杨生长在河边、湖畔等潮湿的地方,它喜欢水分,对水的需求很大。
白杨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保证了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白杨的生长速度很快,它能够在短时间内长高长大,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白杨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的国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白杨常常被用来比喻忠诚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白杨的树干坚硬耐磨,可以用来制作家具、木炭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现代社会,白杨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防护林的建设中。
它具有吸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
白杨的树冠茂密,可以起到遮阳、防风、固土等作用,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白杨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白杨这一树种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还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白杨高大挺拔的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让我们对美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白杨也教会了我们坚强不屈的品质,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勇敢和坚定。
白杨是一种宏伟而美丽的树木,它以其高大挺拔的形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了我们八年级课文中的一颗明珠。
通过学习白杨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还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勇敢和坚定。
让我们一起珍惜白杨,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白杨》语文阅读分析

《白杨》语文阅读分析
文章的段落划分: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的是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的事,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喻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从而引出那些扎根于边疆的建立者们,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立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立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这些建立的的尊敬之情。
2、作者对人物描写得非常细致,对父子三人进展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那么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表达,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表达感情的波澜。
人教版小学语文《白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白杨》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课文原文:
车厢里,孩子们正在玩耍。
父亲忽然看见窗外远处有几棵白杨树,就对孩子说:“你看,那边的白杨树多高啊!”孩子望着窗外,随口应道:“是啊,真高!”父亲接着说:“这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孩子点点头,似乎明白了。
父亲又说:“白杨树的叶子也很特别,它们密密麻麻,向上生长,无论风吹雨打,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树,若有所思。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说:“希望你们也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
赏析:
《白杨》这篇课文通过父子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杨树的特性,同时也寓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
首先,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高度和叶子的特性的描述,展现了白杨树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品质。
这种品质象征着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也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坚韧和毅力。
其次,父亲希望通过让孩子观察和理解白杨树的特性,引导他们学习和借鉴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是对孩子们进行人生教育的一种方式,旨在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课文以父亲深情的话语结尾,强调了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这是对孩子们未来人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对所有读者的激励和启示。
总的来说,《白杨》这篇课文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特性,寓言式地传达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白杨课文原文

白杨课文原文
《白杨》课文原文如下: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杨课文的主要内容白杨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年白杨在家乡的一次回忆之旅中,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和家乡的变化。
这篇小说通过白杨的回忆,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旧社会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
白杨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鲁迅通过小说来塑造的,他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尽压迫的青年,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坎坷。
在小说中,白杨的父亲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势力代表,对待儿子非常苛刻,甚至可以说是残酷。
白杨的母亲则是一个软弱无助的妇女,她在家庭中没有地位,被父亲和兄长们压制得很惨。
白杨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在小说中,白杨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虐待和欺凌,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爱和呵护。
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白杨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却无法实现。
最终,白杨选择了逃离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白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对待妇女和青年的态度,更是令人深感不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他们渴望自由,却又无法摆脱束缚。
通过白杨这个形象,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变革和青年的命运。
白杨的故事告诉我们,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是需要改变的,青年一代应该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只有改变社会的现状,才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白杨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小说,通过白杨的故事,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现了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变革和青年的命运。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由和幸福,改变社会的现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学课文《白杨》

小学课文《白杨》
白杨树是一棵古老的树,无论在任何季节,它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
它有一颗脆弱而坚强的心,这是一种悲伤的美,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的美。
这棵古老的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静静地站立在历史的河流里,也见证了生态的变化。
它的枝条发出的绿色,会让人产生一种温暖快乐的感受,它仿佛在提醒我们,尽管时代和风俗在变化,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应有的美好。
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它在恶劣的环境中坚韧地生存,它能够抵抗重重困难,从未垮台,不断给身边的人以力量与勇气!
白杨树在季节的变化中也发出不同的美,当春天来临时,它的枝叶开始茂盛,春意盎然,用它的绿色充满大地;夏天,它的枝叶会静静地伸展,把枝叶披在夏日的阳光中,清凉宜人;秋天,它的枝叶会金黄地发出耀眼的色彩,把秋阳里灿烂的美景投射在大地上;冬天,它的枝叶会冷冰冰地僵硬,像一幅冰雪画卷,风中满是凛冽的寒意!
“白杨”这个词,也让我们想起了生活中的艰辛、不屈不挠,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一个真实的道理:即使路途艰辛,即使不顺,也不要丧失信心,要像白杨树一样,坚持到底!
白杨树,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它就像一首诗,用它静默中蕴藏的力量,表达了它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深深触动了我们。
它不断地被我们赋予新的意义,让人思考、深思,带给我们无穷的动
力与思想的挑战。
白杨树,愿它能够永远给我们带来最美的祝福,让我们追求梦想,也让我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挫折与变化!。
小学课文《白杨》

小学课文《白杨》
谁能想到,只有几块豆大小的白籽,会在寒冷的冬季长成一棵棵挺拔的白杨树?它的叶子青翠欲滴,分布着淡淡的清香,犹如仙女把芳香遗忘,轻轻地扑向地上,随风飘散,把幽静的山野间,染上一抹淡淡的白色。
这棵白杨的传说,起源于古老的春秋时期,当时,秦国独尊“嬴政”因想要平定国内动乱,所以费尽心思征召英雄豪杰担负起守卫国家的任务。
然而,英雄豪杰们担心自己的家庭,担心英雄会死在战场上而不能回家,便以自己的血液,洒在沙地上种下一棵白杨,森森的雄果象征着他们的英勇,细叶象征着他们的坚强,让这棵白杨守护和支持他们的家人。
白杨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可以抵御寒冷,可以保护家庭,可以带来喜悦和欢乐,它也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体现出古老英雄豪杰们坚强回家义举,以及一种无私,坚韧,大义的精神
白杨的叶绿欲滴,花白又灿烂,是每个孩子的期待,它可以在寒冷的冬季里为我们献上如此无穷的美丽。
有人说,站在白杨的前面,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凝聚着每个人心中最真挚的温暖,把那份温暖传递给我们的家人!
白杨的历史远比它的年龄要长,它代表着英雄豪杰们无私的精神,它也象征着我们深深的情义,每一片叶子都在传递着对家庭的生死不息的爱护,我们在白杨脚下,不但有着安全,更有一份亲情。
即使是时局变迁,白杨也将一如既往地把我们守护,把我们安慰,
把我们团聚,只要我们不忘了那份爱,以及英雄豪杰们无私的精神,那么,白杨这种美丽的植物,依然会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岁月。
白杨课文原文

⽩杨课⽂原⽂⽩杨课⽂原⽂ 《⽩杨》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袁鹰的散⽂名篇,作者通过对⽩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品格。
《⽩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壁,没有⼭,没有⽔,也没有⼈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体。
从哪⼉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杨树。
每隔⼏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个⾼⼤挺秀的⾝影。
⼀位旅客正望着这些⼽壁滩上的卫⼠出神。
“爸爸,”⼤孩⼦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伞。
” “哪有这么⼤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杨树。
” 哥哥还不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会⼉,对⼉⼦和⼩⼥⼉说:“⽩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不管遇到⼲旱还是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们介绍⽩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着⾃⼰的⼼。
⽽这,孩⼦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作,妈妈也在新疆⼯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要坐⼏天⽕车,还要坐⼏天汽车。
现在呢,孩⼦们多了⼀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杨树。
这⼉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根了。
爸爸搂着孩⼦,望着窗外闪过去的⽩杨树,⼜陷⼊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浮起⼀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车前进⽅向的右⾯,在⼀棵⾼⼤的⽩杨树⾝边,⼏棵⼩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杨》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学习课⽂借物喻⼈的得表现⽅法,体会课⽂借⽩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志向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下是的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相关内容
《白杨》课文原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难,茁壮成长;父亲心目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波澜。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文《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
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
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
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
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