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政治高考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政治高考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 白然界具有物质性。

(2)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白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尝试用理性思维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在古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又进一步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发展出了天主教神学和启蒙运动。

在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变革,启蒙运动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类需要依靠理性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同时,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理解哲学思想的基础。

比如,存在、真理、自由、伦理、美学等,这些概念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哲学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中,存在是一个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根本的,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由个体自己来创造和体验。

与此同时,真理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哲学家们通过对真理的不断思考,试图找到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此外,伦理和美学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伦理学关注人类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探讨人们如何判断正确与错误,如何进行道德选择。

而美学则关注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活动,试图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

第三,哲学的主要流派和学说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学说,每一种流派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哲学流派和学说,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

例如,理性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理性和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而经验主义则认为,我们的认识源自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

另外,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

在伦理学领域,存在主义伦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高二哲学 第二单元(重点)

高二哲学  第二单元(重点)

高二哲学第二单元(重点)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3.具有可知性。

2、运动(1)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人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4、意识起源和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6、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论(第二单元第4.5课)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的统一【错误倾向】;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错误倾向】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原理 人的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含义 运动 运动与物质关系运动与规律 运动与静止关系含义规律原理 客观性普遍性 起源 意识的本质 生理基础 内容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2、世界的物质性(1)原理(世界观):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运动与规律 1、运动(1)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要求 要求 要求要 求承认、尊重、利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利用规律重视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4) 重视意识的作用 唯物论 能动的认识 能动的改造 意识的作用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1)世界观:①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中观——规律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微观——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③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④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中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落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微观——(1)、能动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促进,阻碍)。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中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微观——(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起促进作用,落后意识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既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中观——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微观——(1)、规律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2)、认识和把握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特点原理:(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根据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开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以成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 务必要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 学会及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确定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络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刚好俱进,在理论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3、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1 哲学根据 :物质及意识的辩证关系,敬重客观规律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 含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敬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 经过调查探讨,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

(3 详细要求 :①要求我们从客观的事物动身,遵循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理论, 不断解放思想, 刚好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理论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看法结合起来。

④要求我们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 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根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途、方针、政策的前提和根据。

4、物质和运动的互相关系原理原理 :物质和运动是亲密联络,不行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 反对分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分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哲学与文化》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基本概念:(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③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2)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基本观点: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真理的含义、特点;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关于食物现象、外部联系、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来源不等于途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客观性和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的特征】〖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一般共性),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个别个性)。

⑵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和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都离不开物质。

)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⑶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⑷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⑸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⑹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规律面前人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⑴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懂展的产物。

⑵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有两种: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叫第一信号系统。

语方刺激产生的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射。

⑶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客观存在是意识反映的对象,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⑸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㈠能动的认识世界:
特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形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反映过去、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可知论。

㈡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以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

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如何做: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