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
新闻学重点

(二)自由主义理论(天赋人权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点。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要求。
1.哲学基础——天赋人权古代希伯来文化:个人价值;平等观念古希腊:个人自由的观念和平等民主的观念。
“诗人”等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摇篮培根、笛卡尔等:坚决反对旧权威,主张以理性为达到真理的途径。
(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的成员的利益。
2.标志性事件(1)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新闻自由请愿书“《论出版自由》1644在所有自由中,请给我根据良心,自由获知,自由说明,自由辩论的权利。
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都已经亲自上阵……让她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交手时吃过败仗呢?(2)《人权宣言》法1789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3)托玛斯·杰弗逊美“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4)约翰斯·斯图尔特·密尔1806-1873(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论自由》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只要他的这种做法不会危害到其他人。
3.自由主义理论主要观点: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而要使人的理性得以发挥,必须有个条件,这就是让人们不受限制地发表不同的思想和观点,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通过真理与谬误的较量,真实的、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必然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虚假的、错误的、愚昧的思想观念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真理通过自我修正的过程,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
4.自由主义理论对新闻业的要求人们可以自由办报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客观反映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5.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以抽象的“人性”、“理性”为出发点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准则私人不受干预办报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和社会的自由提倡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报业的自由发展造成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消灭(三)社会责任论随着社会发展,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挑战,基于自由主义理论下的现代报业不断暴露出其缺陷;“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作者:张湛苹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5期摘要: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是胡政之新闻思想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也一度出现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演变的脉络和原因。
关键词:《大公报》自由主义“四不”方针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在长期、丰富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其中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是胡政之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的是胡政之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演变脉络及原因。
自由主义报刊理念胡政之是一位自由主义者。
他既反对周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对共产党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抱有怀疑。
他的梦想是中国成为英美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作为自由主义的信奉者,胡政之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由主义报刊理念。
早在1924年在《国闻周报》的发刊辞中,胡政之就提出舆论的基础是事实,事实经过人们判断可以成为构成舆论的资料,体现出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
在《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一文中他反复强调“真正舆论之资料”对国民自由选择观点、自由判断观点的是非对错、自由批评的重要性,这和约翰·弥尔顿的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中“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观点的自我修正过程”相一致。
胡政之还认为舆论自由是一切自由和民主的起码前提。
他曾在《国民对于大局采取之态度》的时评中发表意见。
认为国家政治糟糕在于国民政治觉悟不高,原因在于当权者滥设牢笼,钳制舆论,致使民智不开。
虽然胡政之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
但是他对中国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民主的国家。
谈自由是很奢侈的,因此办报要认清所处的现实环境,谨慎应对。
他曾在对《大公报》同人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新记《大公报》的三位创办人中,吴鼎昌欲把办报作为进入政界的途径,张季鸾的“报恩”、“国士”情结使他与蒋介石先疏后亲。
但胡政之与这二人不同。
胡政之曾屡次对张的政治态度表示不满,认为张太靠拢蒋,说“办报应该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摘要中国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
本文以近代报刊创刊词的视角考察了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
晚晴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的相关认识在创刊词中可见,但未真正产生;辛亥革命时期,新闻自由思想产生,但未真正形成;五四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真正实现,但仍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两个阶段新闻自由思想在创刊词中的表现,并对其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自由;近代中国;创刊词新闻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
创刊词通常包含办刊宗旨、内容定位和办刊目标等,不仅反映了报刊的创刊背景、创刊目的、报刊思想宗旨、报纸定位,更反映了编辑部的社会意志和新闻思想。
从创刊词的视角研究新闻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形成是很有价值的。
1晚清时期(1940—1905):萌芽但未产生鸦片战争后,晚晴仁人志士们逐渐意识到报纸的作用,开始创办报刊。
1.1此阶段新闻自由思想的表现1.1.1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出现新闻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自由主义的前提,这一时期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开始出现。
例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其创刊词《申报馆告白》中提到:“凡所记载的事务必求其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妄,读者一看就容易知晓”;到了1902年的《大公报》创刊词中也提到:“它是秉承是是非非、原原本本公正的。
” 二者都强调了新闻尊重客观事实的思想。
1.1.2对报纸功能的认识:上通下达、开民智在思考救国之路时,报人对于报纸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时务报》创刊词《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开头就道:“根除闭塞求其通畅,这样便有利于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而使天下清明”,申明了“去塞求通”之宗旨;《国闻报》创刊词《国闻报缘起》中结识了“通”的含义:“‘通’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上下之情,一是通古今之变,以求国家的自主自强。
1.2此阶段的特点及其原因这一阶段的新闻自由思想相关认识出现,但尚未产生。
报刊创刊词中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只言片语的表述并不代表着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理论传播学自由主义的定义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
它是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
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
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
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编的。
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观点为“自我修正”和“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理论及著作: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民主思想、自由观念、出版自由重要性、弥尔顿、《人权宣言》、杰斐逊、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韦尔伯•施拉姆主编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发展历史:一、奠基者——约翰·弥尔顿1643年,英国国会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会派,出于对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恐惧,为了巩固政权,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
1644年,为了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嚣张跋扈。
约翰·弥尔顿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
此文编辑成书,成为了新闻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论出版自由>>。
“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已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书中详细论述了他的三个观点,集中表达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
弥尔顿认为,1、言论与出版自由是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 是上天赋予每个人民的自由;2、限制言论自由就是妨碍真理本身,只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提出了“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的概念。
第二讲.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自由主义从思想进入实践
17世纪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 想从理论斗争进入到实践阶段,18世纪 达到第一个高潮,法国。 主要标志是:
(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不仅仅是一 个哲学命题,而是重要的一种政治学、 法学的命题。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报 刊大量大发展。
(三)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列入国家 根本大法的宪法条文之中。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1789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 案(亦称人权法案),1791年12 月生效。
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 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 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 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现代发展
(一)约翰·密尔
利。
卢梭: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找出
一
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
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仍
然像以前一样自由”。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毫无保
留地把他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社会。
保障契约施行的四种法律
(1)处理国家内部根本政治关系的法律, 根本法。这是每个国家维持正常秩序 的基础。
人人都佩戴红蓝白三色徽,还到处布置
自由树,小红帽。取消了先生、太太、少
爷、小姐这样一类的称呼,所有人一律称
“公民”。提倡在人和人之间称呼啊,要称
“你”,而不称“您”.
设立一系列革命的节日,取代传统的宗
教节日。
创制新历法《共和历》,又称《革命
历》,取代传统的《格里高里历》。
的精神在中国是极为适用的。
为什么?
妇女的生育能力极强。
自由主义报业在中国的发展

人物线索:●觉醒:王韬。
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士人都能顺利达成/入仕的最终理想,更多的人只能失落地徘徊在官场之外,/报国无门,于是渐入颓唐。
另一方面,当时清廷的官报(通称/邸报)、民间报刊如辕门抄、/京报等,也沿袭了中国历代官报的表达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宫门抄、上谕和臣僚章奏等,最大的/特色无独立新闻,亦无任何评论,完全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默许下的传声筒。
中文的西方外报,从开始的躲躲藏藏、欲言又止,到现在堂而皇之在华夏登堂入室,其传播效果显而易见。
传教士报刊,特别是在华的外文报刊,其鲜明的言论观点,无论它站在何种立场上,这一表达形式都深深触及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在外报的示范下,国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媒介,在沟通社会、反映舆情、宣传新思想、新知识上的巨大作用,它没有像邸报一样局限于只记录朝廷政事,而是通过广泛的新闻报道和比较贴近社会的时评、社论,及时反映舆情,反映进步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呼声。
经历:1867-1869年间,漫游西欧,他发现西方的报刊自由对文明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他以为西方所长不仅在于船坚炮利,还在于具有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他游历欧西诸国后,就热切向往着有朝一日在中国大地上也能自由办报,出现/清议所至,足以维持大局。
主笔之事,位至卿相的状况。
他在国内第一个提出言论自由的主张,于是才有了处处模仿《泰晤士报》的《循环日报》的创刊。
特点:在主持循环日报时,他像5泰晤士报6一样,在每期的首栏中发表一篇针对时局的/论说,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
他所创办的5循环日报6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亲自撰写的质高量多的政论。
从70年代起,他的有关/洋务0的社论和著述得到了同时代人愈来愈多的承认,一些官吏也开始征询他的建议。
这些政论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成为后来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性范文,有力推动了中国报刊政论文章的发展,也开创了/文人论政0传统的先河,影响极为深远。
目的:新闻救国、言论报国,/文人论政0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
浅论新记《大公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流变

一
、
自由主义新 闻思想 的核心 内涵——“ 四不 方针”
经济上 表现为独立 的产权所有 者拥有的 自由企业 , 在政治 方
第 ’。 5 1 12 年 9月 1日, 《 96 新记 大公报》 在续刊社论 《 本报 同人 面 表 现 为独 立 于 政 府 之外 的权 力监 督 者 或 ‘ 四 种权 力 ”I
意见 , 此外无成见 , 无背景 。凡其 行为利于 国者 , 吾人拥护之 i 报》 不赞同共产 党的暴 力革命和 国家理 想 , 虽 却坚决反 对国 其害国者 , 弹之。”l不党” 纠 I l “ 表示《 大公报》 政治 上是独立 民党 当局屠 杀共产 党 ,大公报》 为反共必须深入 了解 共产 在 《 认 的, 不偏 向、 不依 附于任何一个政党。 主 义 。当国 民党 当局强迫 国统 区各类媒体 称共产党 为 “ 兵 “ 不卖 ” 的 是 “ 言 论 独 立 , 经 济 自 由 , 吾 人 声 明 不 匪 ” , 指 欲 贵 故 时 只有《 大公报 》 抗命 , 坚持称其 为 “ 中共 ” “ 和 共军 ” 它 , 以 言 论做 交 易 ” “ 人 之 言 论 , ,吾 或不 免 囿 于 知 识 及 情 感 , 断 只 承 认 共 产 党 是 国 民 党 的 反 对 党 , 承 认 是 “ 匪 ”1 然 反 而 不 兵 1 7 。虽 感 苏 俄 的激 进 主 义和 一 党 专 政 , 它 第 一 个 派 记 者 到 苏 联 采 但 不为金钱所左右。 ”1 1这强调 《 2 大公报》 在经济上独立经 营, 不
新闻自由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

新闻自由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作者:赵小雨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新闻自由思潮作为新自由主义在新闻媒体领域的新型变种,严重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面对这种意识形态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系统分析其在我国兴起的背景与原因,批判其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实质、打开中国新闻市场的经济根源以及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本质,而且还通过解构与建构相结合,在批判新闻自由思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实践证明,要抵御新闻自由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以正确价值导向引领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舆论工作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网络新闻舆论工作为重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对外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闻自由思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44-0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善于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来指导工作、动员群众,时至今日,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已经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1]。
针对新闻自由思潮对我国主流话语权的争夺,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指导、讨论新闻舆论工作,为批判新闻自由思潮、壮大主流舆论力量指明了方向。
梳理新闻自由思潮兴起的背景与原因,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其批判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闻话语体系、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自由思潮在我国兴起的背景与原因新闻自由思潮作为新自由主义在新闻领域的新型样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渗透我国经济、思想、政治等各领域中,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转型时期多种思潮涌入滋生了新闻自由思潮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动、各种思潮的涌入也为新闻自由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精神在中国是极为适用的。
为什么?
妇女的生育能力极强。
(二)法国政治学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
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
1762年发表《社会契
约论》、《爱弥儿》,逃亡
到普鲁土。
1765年他又被驱逐,
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漠邀
请前往英国。
卢梭综述自己一生的
三部书都发表于身后:
解决方法:每个人都将自己和自己的全
部权力、财产一并完全交付给一个共同体,
订立完全平等的契约。
个人已签约接受法律作为他行为的绝对 标准。所以法律是公意的产物,社会契约的 主要功能便是建立一个能表达公意的政府。
卢梭和洛克关于契约问题的区别
洛克所说的合同是,人们在签订契约后
仍然保留着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自然权
“天赋人权”中所说的“人”,仅仅是
指男
人.卢梭认为:从“自然”的角度看,“女人是 为了委身于男人、忍受他的不公正而造出来 的。”
2.人民主权论
夺
了自己自由的政府。
卢梭延续了洛克的分析,当很多人都有 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之后,就开始寻找一种力 量来保护个人及其财物。
二.分权说
三.“地理”说
一.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
(一)共和政体 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
(二)君主政体 只有一个人统治国家,只不过遵循业已建立
和确定的法律
(三)专制政体 非但毫无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按照
自己的意志,以及变化无常的情绪,领导国家的一 切。
政治分类及适用原则
(2)处理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民法。
(3)公民与法律之间有第三种关系,即 使不服从和惩罚的关系,刑法。
(4)
“在这三种法律之外,还要加上一个第四 种,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 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 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 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 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 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 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 地以习惯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
利。
卢梭: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找出
一
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
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仍
然像以前一样自由”。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毫无保
留地把他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社会。
保障契约施行的四种法律
(1)处理国家内部根本政治关系的法律, 根本法。这是每个国家维持正常秩序 的基础。
(一)法国法学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24岁继承 家业,27岁承袭 爵位,任波尔多 法院的庭长,改 名孟德斯鸠男爵。
1726年, 他卖掉官职,迁 居巴黎。
1728年, 获法国文人的最 高荣誉,成为法 兰西学士院院士。
孟德斯鸠(1689-1755)
《论法的精神》中的著名理 论:
一.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
力,这是千古不易一条经验。
3.“地理”说
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因素与
人民的性格、感情发生直接的关系。
在气候炎热的地方,通常被专制主义的
氛围所笼罩。在那里,情欲过早地萌发,
而又过早地衰败,智力成熟得早,个人成名
的机会也少;年轻人都关在家里,他们结婚
较早。
奢侈对中国是十分有害的,勤劳和节约
第二讲
西方新闻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奠基的
时代. 约翰·弥尔顿 约翰·洛克
本节: 1.自由主义从思想进入实践 17世纪——18世纪
法国:孟德斯鸠和卢梭。 美国:汉密尔顿和杰斐逊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现代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 约翰·密尔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动 作的事情的权利。”
如何保障自由
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
关国际法事务的执行权(行政权)和对民法
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司法权)。
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
其中任何两种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
或者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
出发点: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
《忏悔录》、
《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对话录》。
卢梭(1712-1778)
《社会契约论》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 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 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 是奴隶。”
《社会契约论》
1.自然权利论 2.人民主权论
1.自然权利论
“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之所以有人 认为奴隶的子女都只能当奴隶,那是因为已经 有了违反人类本性的奴隶的缘故。所以,最根 本的是要铲除将人划分为高低贵贱有别的封建 等级制度.”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 华帝国的政体真是为人称道,它的政体原则竟然融 恐怖、荣誉和品德为一体。这似乎使我所提出的三 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分原则变得毫无意义
二、分权说
孟德斯鸠认为应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
言论和思想的权利。
“思想、言论、文字本身不构成罪体。
不能惩罚思想,除非语言和文字与犯罪行
一、自由主义从思想进入实践
17世纪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 想从理论斗争进入到实践阶段,18世纪 达到第一个高潮,法国。 主要标志是:
(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不仅仅是一 个哲学命题,而是重要的一种政治学、 法学的命题。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报 刊大量大发展。
(三)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列入国家 根本大法的宪法条文之中。
(一)共和政体 (二)君主政体------荣誉 (三)专制政体------恐怖
“专制国家法同虚设,没有法律。每个人的财富 与贫困都是不稳定的。贸易得不到保障,贪污成为 一种普遍行为受到众人的羡慕,到处都是苦难,谁 都不安全。"
他特别研究了中国,提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以 言治罪”。
“在中国,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被处死刑,但 法律中并未规定什么叫不敬,所以就想杀就杀。”
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犯罪,而这时,惩罚
的已不是言语文字,而是行为。
因为在大多数场合,言语本身并没有
什么意思,而是通过说话的口气表达的。”
但是诬告、煽动的言论除外
分权是为了保障自由
“什么是自由?确实在民主国家里,人民 好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而政治自由并不 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在一个国家里,即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只能是人们能 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 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