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在电视上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呢?一、深度报道和专题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消息通报阶段,更加注重深度报道和专题节目。
深度报道突破常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角度,着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和问题。
专题节目则是以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深入探讨和分析,努力挖掘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思考深度。
二、移动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和电视的结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和技术进步,电视民生新闻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更好地传播。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收看新闻,与电视端的报道实现无缝衔接。
这种形式可以让电视民生新闻更深入地进入观众生活,加强观众与新闻的互动性。
三、生活化、娱乐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化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不再只是传统新闻的形式,处理方式更加生活化和娱乐化。
通过运用越来越流行的生活化语言、情境化表达方式、轻松愉悦、逗趣幽默的手法,来向观众传达新闻信息,使新闻不再枯燥无味,让观众更愿意接收和关注电视民生新闻。
四、跨界合作为了吸引观众,电视媒体不断尝试将不同厂商、领域的知名企业吸引到综合类节目上。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产生更多的内容和话题,不仅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知名企业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节省电视媒体自身的采编成本。
例如,某电视台与本地口红品牌合作,制作推广视频,并将这段视频贴到口红品牌官方微博上,就能得到带动销售和粉丝关注度的效果。
总结来说,电视民生新闻需向深度报道、移动互联网+电视、生活化、娱乐性、跨界合作等方向发展。
相信在未来,伴随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民生新闻必将成为更加生动、深入人心的民众生活之中的文化载体。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
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
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
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当今民生新闻的特点及现状反思

当今民生新闻的特点及现状反思在当今社会,民生新闻作为新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贴近民众生活、反映百姓诉求的特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民生新闻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动态、获取实用信息的重要渠道。
民生新闻的特点之一是内容的贴近性。
它关注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比如小区的环境整治、菜市场的物价波动、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等。
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与自己的紧密联系。
另一个特点是报道的平民视角。
民生新闻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报道,而是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事件。
记者深入基层,倾听民众的声音,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呈现出来。
这种平民化的报道方式,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新闻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及时性也是民生新闻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民生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突发事件、政策变化等传递给观众。
比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民生新闻能够及时报道受灾情况、救援进展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为民众提供最新的信息和指导。
然而,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民生新闻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过度追求新奇和刺激,将一些琐碎、低俗的内容作为重点,忽视了新闻的严肃性和社会价值。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不仅降低了新闻的质量,也容易误导观众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许多民生新闻节目在选题和报道方式上缺乏创新,导致内容相似、形式单一。
观众在不同的频道看到的往往是类似的新闻,这使得民生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此外,民生新闻在报道深度上还有待加强。
有些民生新闻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只是简单地报道事件的经过,而没有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无法为观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摘要民生新闻近些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颇受人民的喜爱,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未来发展我国第一个民生新闻栏目是《南京零距离》,于2002年开播,至今我国民生新闻已经发展了11年之久。
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各路学者、专家、记者等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概念。
张英杰等(2007)认为,民生新闻是比其他新闻更关注人民生存、生活情况的一种新闻。
魏金城等(2005)认为,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的一种,它主要关注人民的生计和生活。
孟建等人认为,民生新闻主要以电视媒体作为载体,来播报与普通百姓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
总结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播报老百姓最为关心、最为熟悉的事件。
1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1.1民生新闻发展中具备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新闻以“播”为主的形式,倡导以“说”为主。
民生新闻出现以前,在我国起主导地位的新闻是时政新闻,这类新闻主要向人民传达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
众所周知,世界以及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人民只能了解,并没有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状态。
但是,民生新闻却能够挖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说”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熟悉的新闻,并且注重事发现场的拍摄,让人民感到亲切、真实。
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时政新闻关注的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在老百姓眼里比较宏观和抽象。
而民生新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情况,帮助人民解决问题。
民生新闻的制作理念就是“百姓无小事”,任何百姓的欢乐、心酸都是民生新闻要说的,不管是下岗职工、农民,还是残疾之人,他们在民生新闻面前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不断追求策划理念的创新。
民生新闻通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不断追求策划理念创新的结果,具体如下:第一,速度。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真实接地气、多样广泛、温情关怀、实用导向、互动参与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满足民众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3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在不断改善和发展中,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以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2.2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和接地气性:电视民生新闻注重真实性和接地气性,报道的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还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社会监督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强化,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5 电视民生新闻的挑战和对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压力增大。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需面对来自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竞争,如何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与新媒体抗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建议改进
对于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方面的建议来改进:
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和深度。应该增加对基层民生问题的报道,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到真实的社会情况。还应该推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民生新闻,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提升记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加强对记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有激情和责任感的人才从事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保障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电视民生新闻是指报道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日常生活、社会民生问题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民生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电视新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从业者和观众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一、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分析1.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外,还出现了文艺类、纪录片类、访谈类等多种形式的民生节目。
这些节目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故事、专题报道等方式,深入挖掘社会民生问题,丰富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关注焦点广泛化电视民生新闻在关注传统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问题的还逐渐将目光拓展到了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成长等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方面。
这种广泛化的关注焦点使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了更大的认同感和共鸣感,有利于促进观众群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共鸣。
3.融合创新水平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形式和关注焦点上的创新不断提升,融合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闻媒体不断借鉴其他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提升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期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1.深度挖掘与精细化报道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进行深度挖掘和精细化报道,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更多地关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这需要新闻从业者具备更强的调研和采访能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2.社会参与与互动性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增强社会参与和互动性,采取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和参与方式,鼓励观众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和解决,使新闻报道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构建起多方共同参与的新闻生态系统。
3.因地制宜与差异化报道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报道。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报道和解决措施,差异化报道是指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诉求。
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传媒也取得了非常快发展成果,这一现象对电视新闻在信息的传播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重大的成果被社会各界称作中国电视信息传播领域的第三次重要的改革。
从它代表性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产生到现在为止,很多该行业的期刊在有关民生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在持续的进行,这个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这篇论文立足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联系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联系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民生信息,想要更深层次的增加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增加报道的类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它与传统新闻存在的本质差异以及独特的特殊性,从而立足于整体对民生新闻的具体的含义做出了明显的规定和区分,对它在知识层面存在的偏差以及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农民没有发言权、不符合新闻要求、同质化等弊端和缺陷进行更深层的激烈和把握,努力探索更好的处理方法。
民生新闻的情况包含着非常多的新奇、喜悦、悲伤、同情等多种因素,都能够在主播身上充分的反应出来完美的呈现在大众的眼中,他们不仅仅是不同节目之间的串联者,而且也是节目内容的讲述者,同时还是节目理念和精神的叙述者。
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情况来讲,充分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主持人,创造独特的“金字招牌”,是保障电视节目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
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推动地方民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快速良好发展。
关键字: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V media have also made very fast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television new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as a very big influence, the great resul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all Chinese TV third important reform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its representative program \"nanjing zero distance\" up to now, a lot of periodicals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e industry and the research on continuou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base on the research basis, many researchers contacted of many aspects, such as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contact a lo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formation in real life, want to increas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at a deeper level, increase the types of reports, reflected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news and unique particular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whole for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has made the obvious rules and distinguish, the deviation of it in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practical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have no voice, do not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s, homogeneity deeper on the malpractice and the defects such as intense and grasp, trying to explore a better treatment method. The situa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contains a lot of novel, the joy, sadness, sympathy, and other factors, can b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host in present perfect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they are not just the seri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rograms, and also is the narrator of the content, concept and spirit of the narrator and show.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V livelihood news, fully stimulate and cultivate highly qualified host, creating a unique \"golden signboard\", is the guarantee of television can has a long history ofimportant facto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V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goo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television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column.Key words: Local TV st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Development目录摘要............................................................... Abstract . (I)引言 0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特点 (1)(一)信息维度不断扩展 (1)(二)具备新闻报道的三性特点 (1)(三)民生新闻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1)二、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3)(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3)(二)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3)(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 (4)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 (5)(一)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 (5)(二)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5)1.地域文化 (5)2.缩小与观众的距离 (6)(三)金牌主持人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 (6)四、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对策 (8)(一)发挥电视优势,做好民生新闻 (8)1.立足本土,坚持接近性,深挖独家新闻 (8)2.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 (8)3.加快城市台网站建设 (8)(二)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引言伴随着中国电视传媒领域的水平的持续进步,现阶段中国不同区域的地方电视台都存在着对电视新闻的调整和完善的一系列问题。
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民生视角和 民生情怀 , 可 以最 直接 和最 广 达, 维护社 会公共道 德 , 保障社会 公共 利 益 的功能。 二、 民生新闻节 目的优势
1 、 关 注 民生 , 贴近百姓 生活 , 平 民 化
有 句名言 : “ 我 们要 求把历史 的内容还 给 历史, 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 ‘ 神’ 的启示 , 忧伤 、 希冀 与失望 、 抗 争与无 奈……无不
方面信息 的需求 ,尤其是 如下 岗再 就业 , 社 区服务 医疗保 障 、 民工 权益 、 子女 读书 等等关乎 自身权益 的信息 ,真实 自然 、 实
受人诟病 。 民生新闻在展 示其 自 身优 势的同时, 也要看到在具体新闻活动 中所存 在的误 区, 走出 误 区, 才能创建属于 自己的新 闻品牌
【 关键词 】 民生新闻 平 民化 现状 策略
一
、
民生新闻的含义
意识 ”和新 闻的 “ 社会 化”靠拢 , 以普 通 百姓 的生存环境 和生存 状态作 为新 闻的 来 源和视角 , 注重 大众 的接 受心 理 , 尊 重 大众 的审美情趣 , 最大限度挖掘新 闻的可
构成 了 “ 人的启示 ”的真实 画面 , 从而 给 看法 、 或评点节 目。 《 南京零距离 》 本着服 受众 以独特 的价值标 准和审美 观照。 “ 讲 务百姓 的价值理念 ,适 时进行 意见 反馈 , 述老百姓 自己的故事” 抹去 了文化精英 思想沟通 , 情感 、 舆论 引导 , 得到观众的高 对新闻 的垄断 , 推动了新 闻的多元化和平
现“ 国计 ” 的总体态势 , 包 含了大智 慧 , 大 从媒介 中寻求对 自己有用 的信 息资讯 。 民
在坚持正确的新 闻舆论导 向 思路 , 大手笔 。 以早年 《 东方时空 》 的“ 生 生新 闻节 目, 活空间 ” 为代表 的纪实类电视作 品 , 使普 下 , 把为普通 民众服务作为创办栏 目的理 通百姓成为 电视报道 的对象 , 芸芸众生 的 喜怒哀乐 成为观众 的新视点 , “ 讲述 老百 姓 自己的故 事” 一改往 常庄重严 肃的播 报方式 和宣教 口吻 , 有 意向 民众 的 “ 日常 念 和职责 , 让新 闻变得好看 、 实用。 民生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发表时间:2009-04-02T11:56:45.67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芸[导读] 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民生新闻的出现为中国电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人提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发展
一、民生新闻概述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有则改之、无则效仿”,推出全新的直播类新闻栏目,几乎形成了一股热潮。
作为开山鼻祖的《南京零距离》更是率先提出了“民生新闻”的理念,并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在报道内容方面,“民生新闻”注重报道贴近受众的动态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体现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从传播模式来看,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受者”传播模式,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给了公众发表真实言论的勇气与机会,彰显民生新闻的亲民倾向;从传播方式来看,民生新闻借助现代电子科技的手段,不断增强丰富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从报道语言上看,新闻节目主持人尽显个性风采,在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
但是,在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生新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狭窄,信息负面。
许多新闻只是停留于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对题材进行筛选,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更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故意增加负面新闻的数量,但却无意中忽视了媒体对受众舆论引导的职责。
我国60%的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表面现象的误导。
如果新闻媒体不在舆论上进行客观引导,较多的负面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一些学者曾经对此境况十分担忧,即如果把观众的简单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惟一的价值追求,那么民生新闻则会走上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二)形式雷同,竞争同质。
有人将民生新闻比做一块又香又大的蛋糕,大家都来抢,结果蛋糕迅速被摊薄,陷入了无序竞争的状态中。
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由于记者角度不同,有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声音,结果报道的效果有可能会是南辕北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有一家省级单位将员工缴纳的一万元善款,捐给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当时有两家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结果是一方说单位员工很有善心;一方却说单位搞硬性摊派。
经过这样一番效果截然相反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度可想而知。
(三)方言包装,自我认同。
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大胆地直接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
然而,新闻“本土化”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本地话”,我们也不能将方言新闻单纯视作是对本地信息的深度挖掘。
有专家认为,方言新闻的走红,其实反映的不是观众对新闻本身的认同,而是当地人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地文化与方言的呼应。
三、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
(一)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
事实上,民生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民生”一词涉及到的方面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契合。
它说明,百姓对信息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报道。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拓宽思路,挖掘同民生关系紧密的各种政策法规、时政新闻等等,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容量,增加民生一词的厚度。
(二)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
这就要看选题是否具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
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这类选题每天充斥民生新闻并形成一种模式,尽管吸引眼球,但对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
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并不是一概排斥社会新闻,而是要对社会新闻进行有选择的报道。
这就要求在追求新闻可看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同时,更注重新闻的价值。
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结构,应力求在前瞻性、贴近性、服务性上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资讯解读和更多、更广、更深的资讯视野,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满足市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
(三)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惟有如此,电视民生新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步入理性的发展轨道。
要使民生新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经常给观众以新鲜感,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定位,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周纪宣.追寻新闻美学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