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第六章明清时期ppt课件

历史背景
4、文学艺术大发展。
文学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 生的《金瓶梅》、蒲松龄的(1640——1715)《聊斋志异》、吴敬梓 (1701——1754)的《儒林外史》、曹雪芹(1715——1763)的《红 楼梦》;戏剧作品有明代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清初 洪 昇 ( 1645——1704 ) 的 《 长 生 殿 》 、 孔 尚 任 ( 1648——1718 ) 的 《桃花扇》;
历史背景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更加强化、完善、成熟的时期,也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达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太祖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设通政使司行“敷奏 封驳”之事;废中书省、废丞相“关白”之权、分相权于六部;掌控 军权(兵部、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立严刑峻法、三法司(刑部、都 察院、给事中)协同断案;改科举(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兴文字狱、设 特务机构“厂卫”(明太祖朱元璋设“东缉事厂”、明成祖朱棣设 “锦衣卫”、明宪宗设“西厂” )、大力削藩(二十五王与宁、晋、 燕三王);
第一节 概述[3]
1840年帝国主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饱受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历年不 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中国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 受西方商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欧洲音乐的理论、乐器、技 法输入我国。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蓬勃兴起,它对我国新音乐的形成 具有启蒙意义。
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1562年——1633年)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年— 1661年)的《天工开物》、徐宏祖(1586年——1641年)的《徐霞客 游记》。数学发展、测绘技术、明长城6000多公里、明清宫殿群、天 坛等。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筑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流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筑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流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明代的建筑工程》明清时期PPT课件2

嘉峪关(悬臂长城)
二、北京城
故宫全景
北京城的建筑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故宫又 名 。 (2)明朝北京城由 、 、 及 外城四大部分构成。 (3)故宫的历史地位?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优秀传统和 独特风格,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和杰出创造力。
明朝北京城 的布局以南北中 轴线为主干对称 展开,规模宏大, 主次分明,严谨 整齐,雄伟端庄。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明代的建筑工程
情景引入
八达岭长城
北京故宫
合作探究
一、明长城
秦长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就开 始修筑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秦始皇 统一全国后,修筑了西起临洮,东 到辽东的长城。 秦长城巍峨壮观,气势雄伟,是 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史上 的奇迹,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 泪的结晶。
•
1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
19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
•
20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 • •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
• • • • • •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 金 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 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明清时期建筑》课件

3
环保
明清时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建筑材料的选用、设计布局、保暖等方面,对现 代建筑给出了不少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结论和总结
1 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辉煌的一面,弘扬着文化自信和传统国粹。
2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明清时期建筑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化遗 产的一道瑰丽风景线。
2
斗拱
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支撑结构,古人们将木材加工成圆弧形状,在石 墩或砖墩之间抬起,形成斗拱的架构形式。
3
庭院式布局
独特的朝向摆放方式和区域分布模式,让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呼应,达到了阴阳平 衡的目的。
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
钉头石雕
在石刻中使用钉子,通过在石头上凿出凸凹来表 现出细腻的图案和精美的细节。
《明清时期建筑》PPT课 件
从建筑材料、结构、装饰风格到影响,全面探究明清时期建筑的瑰丽之处。
特点
1
古朴素雅
追求自然与人体比例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朴素韵味。
2
注重对称
平衡对称和轴心对称的应用广泛,给建筑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
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宫殿、佛寺、庙宇等常规建筑,也出现了园林、钟楼、商业建筑等新型 建筑。
常见类型
牌坊
它是连接两个空间,两座建筑之 间或者环境与建筑之间的一种过 渡建筑。
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庭院为 中心,将房间环绕在庭院四周。
祠堂
供奉祖宗、先贤、齐家之神等, 是一种具有浓厚宗庙性质的场所。
屏风墙
种类繁多多样,常常被用来隔开 内外空间,增加室内外观感层次。
材料和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篇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详细描述
明清时期的建筑师们熟练掌握了砖石结构的砌筑技术,建造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和陵墓。同时,在寺庙建筑中, 砖石结构也得到了巧妙的应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建筑群,都是采用砖石结构建造而成,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建筑布局与空间处理手法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处理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实现传统 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绿色环保理念
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现 代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的建筑史告诉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 创新和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激增,移民潮频发, 推动了建筑在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 革。
商业和城市化的崛起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带动了建筑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 量商业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影响
01
明清时期,儒家文化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对建筑风格、空间布
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功能
民居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也是 他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的 场所。
03
建筑风格与装饰
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风格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精致、细 腻、华丽为主,注重细节处理和 装饰,如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等 。
官式建筑风格
官式建筑风格以皇家宫殿、庙宇 等建筑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 、宏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饰,展 现出皇家的权威与富丽。
历史意义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 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明清时期的建筑师们熟练掌握了砖石结构的砌筑技术,建造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和陵墓。同时,在寺庙建筑中, 砖石结构也得到了巧妙的应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建筑群,都是采用砖石结构建造而成,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建筑布局与空间处理手法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处理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实现传统 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绿色环保理念
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现 代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的建筑史告诉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 创新和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激增,移民潮频发, 推动了建筑在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 革。
商业和城市化的崛起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带动了建筑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 量商业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影响
01
明清时期,儒家文化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对建筑风格、空间布
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功能
民居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也是 他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的 场所。
03
建筑风格与装饰
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风格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精致、细 腻、华丽为主,注重细节处理和 装饰,如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等 。
官式建筑风格
官式建筑风格以皇家宫殿、庙宇 等建筑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 、宏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饰,展 现出皇家的权威与富丽。
历史意义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 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室内装饰与装修
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 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
官式建筑
以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 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
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 民间建筑
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 祠堂、寺观、民居。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 准,构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
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
都城
紫禁城前期部分由南向北,形成7个庭院, 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 两侧。
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 三大殿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周围 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义两阁等围成殿庭 三大殿依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大用 材最精。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明清时期
0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02 建筑装饰 03 家具与陈设
一 都城与宫殿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 财力、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 (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 垣的结构。
红色调剂。明代彩画以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故有 宁静、淡雅的风格,
清代彩画的特点:
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一是退晕,使色 阶变化有层次,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黑白色是中 性色,能与任何颜色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属光泽 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现存大门、大殿
是元代遗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面布局为伊斯兰教方式;全寺占地一公顷。大门朝南,平
面狭而深,分外、中、内三部分,各部分券门的高和宽,逐进缩
小;外门高12.3M,宽6.63M;门口作尖栱形斗八藻井式半园穹窿; 外门顶上是平台,环砌砖雉堞(zhì dié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有斗栱、依柱、菩萨、鸟兽、
花卉等构件,捏制精巧,色泽艳丽,至今仍如新绘;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 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殿内部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上
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 (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 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 十三层,高47.31M,内青 中 国 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古 代 建 筑 史
琉璃工艺:
以陶为胎、施
以琉璃釉(主要成 分是氧化铅)再入 窑烧制成的一种工 艺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424年葬
成祖 朱棣 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
明长陵 总平面 宝顶
明楼 琉璃牌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 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计成《园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明代建筑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 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 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 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 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 到最高。 明山长海城关东、嘉起峪鸭关绿等江著边名,关西城至,甘肃嘉峪关,达5660公里。 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 北京八达岭段长城、 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 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 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 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 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
7
明代建筑特点
• 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 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 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 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明代建筑特点
• 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 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宋代常用的 用一层层木构架相叠而成楼阁的方法,被贯通上下 楼层的柱子构成的整体式框架所代替;柱与柱之间 增加了联系构件的穿插枋、随梁枋,改善了殿阁建 筑结构;斗拱用料变小而排列越来越丛密,等等。 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产生了与宋代建筑的明显 差异。
12
清代建筑
13
清代建筑
• 清代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 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 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 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 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 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
•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 象。
17
建筑简介
•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 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 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 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 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 实例。
18
14
建筑简介
•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15
建筑简介
•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 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 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 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19
建筑形式
建筑简介
• 清代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 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 所改变。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 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 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 若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可以说,清代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 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同时建筑艺术上更注意 总体布局及艺术意境的发挥,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更具有划 时代表现。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继往开 来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带有历史总结的性质。
•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 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 很高的水平。
•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 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16
建筑简介
•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 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 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 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1
明代建筑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2
明代建筑特点
• 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 • 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10
明代建筑特点
宗教建筑
• 明代则有四大名山兴起取而代之,五台山为文殊的道场,普陀 山为观音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的道场。 四山庙宇林立,规制恢宏,成为明代佛教建筑兴旺的标志。
11
宗教建筑
• 明代佛寺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 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 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 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楼与鼓楼,佛殿前 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点。
5
明代建筑特点
•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 闻名世界。
•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 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6
明代建筑特点
•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 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 。
4
明代建筑特点
•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 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 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 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 居砌墙。
•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 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 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明代建筑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 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 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 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 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 到最高。 明山长海城关东、嘉起峪鸭关绿等江著边名,关西城至,甘肃嘉峪关,达5660公里。 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 北京八达岭段长城、 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 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 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 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 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
7
明代建筑特点
• 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 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 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 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明代建筑特点
• 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 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宋代常用的 用一层层木构架相叠而成楼阁的方法,被贯通上下 楼层的柱子构成的整体式框架所代替;柱与柱之间 增加了联系构件的穿插枋、随梁枋,改善了殿阁建 筑结构;斗拱用料变小而排列越来越丛密,等等。 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产生了与宋代建筑的明显 差异。
12
清代建筑
13
清代建筑
• 清代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 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 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 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 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 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
•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 象。
17
建筑简介
•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 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 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 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 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 实例。
18
14
建筑简介
•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15
建筑简介
•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 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 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 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19
建筑形式
建筑简介
• 清代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 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 所改变。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 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 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 若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可以说,清代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 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同时建筑艺术上更注意 总体布局及艺术意境的发挥,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更具有划 时代表现。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继往开 来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带有历史总结的性质。
•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 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 很高的水平。
•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 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16
建筑简介
•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 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 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 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1
明代建筑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2
明代建筑特点
• 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 • 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10
明代建筑特点
宗教建筑
• 明代则有四大名山兴起取而代之,五台山为文殊的道场,普陀 山为观音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的道场。 四山庙宇林立,规制恢宏,成为明代佛教建筑兴旺的标志。
11
宗教建筑
• 明代佛寺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 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 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 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楼与鼓楼,佛殿前 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点。
5
明代建筑特点
•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 闻名世界。
•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 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6
明代建筑特点
•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 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 。
4
明代建筑特点
•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 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 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 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 居砌墙。
•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 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 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