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_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简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大而修长的尖形拱顶、飞扶壁、尖顶、玫瑰花窗等。
它在12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大陆广泛流行,并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起源于法国的圣丹尼大教堂的建造。
圣丹尼大教堂是由修道院主持圣西尼所兴建,为了改造老旧的教堂,他采用了新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
这项创新包括灵巧的拱顶和扶壁的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更高更大。
特点尖形拱顶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尖形拱顶。
尖形拱顶提供了更大的内部空间,使得建筑可以更高大,并为垂直布局提供了支持。
通过使用更强大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玻璃,哥特式建筑师能够建造更高的建筑物。
飞扶壁哥特式建筑还采用飞扶壁的结构,通过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传送到地面,减少了底部压力。
飞扶壁通常以弧形或锯齿形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物的墙上,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细长。
玫瑰花窗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另一个特点。
它们是由彩色玻璃制成的大型窗户,通常呈现出花朵或花瓣的形状。
玫瑰花窗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还允许进入更多的自然光线。
尖顶哥特式建筑还常常使用尖顶,使得建筑物的顶部更加高耸。
尖顶通常用作钟楼或塔楼的形式出现,为建筑物增加了垂直的元素。
发展在13世纪和14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迅速在欧洲各地传播并发展。
从法国开始,它很快蔓延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
不同地区的哥特式建筑在细节和风格上有所不同,各地的建筑师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加以改良和发展。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哥特式建筑逐渐衰落。
新的建筑思潮、技术革新以及人们对古典艺术的追求使得哥特式建筑逐渐被取代。
到了18世纪,哥特式建筑几乎完全落寞。
然而,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式建筑重新受到关注和推崇。
影响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欧洲大陆上发展壮大,也对全球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

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
哥特式建筑是一个独特的风格,它最初由欧洲贵族主张,反映了中世纪抛光和贵族文化,以十二世纪中期拉姆斯留宗教建筑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灰色,暗淡,色调
内敛。
它是宗教建筑,往往用高梁柱结构支撑开放空间,有时还设有窗户和拱形穹顶,具
有指向上的苍穹的感觉,营造一种庄严的宗教气氛。
整个建筑拥有张力、朴实简洁的美学,令人回忆起中世纪的宗教地域。
哥特式建筑的美学体现在它的外观形式和装饰中,它以拱形拱门作为入口,给人以沉
稳而威严的视觉感受。
它设置的拱形窗洞营造出一种充满神秘性感的氛围,为建筑物打造
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大型木质门采用两色(绿色和灰色),主色调给人一种稳重的气息,又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
石块的用出颇有巧思,给人一种精致的视觉体验,将建筑融进景
观之中,格外凸显出一种历史沉淀的质朴美。
与玻璃和钢材不同,哥特式建筑往往采取石
头等自然材料,使建筑物显得更为自然简洁,质朴历久弥新。
哥特式建筑以它独特的风格及视觉效果而受欢迎,它具有恒久不衰的特质,把过去的
经典美学重新演绎,赋予建筑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的装饰采用的是自然的材料,让
建筑有更加完美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城市发展和社会风尚增添了独特的风情。
哥特式建
筑的热爱也使得更多的繁荣延伸,延续出一批更多宗教风格的建筑,使城市地区承载着浓
浓的历史气息。
哥特式建筑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征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的一种流派,其独特的特征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建筑风格之一。
哥特式建筑最初出现在12世纪的法国,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复杂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探索其内涵背后隐藏的意义。
一、垂直线条与尖塔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垂直线条和尖塔。
相较于罗曼式建筑的厚重感和平面结构,哥特式建筑通过采用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尽可能地向上发展,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
这种垂直线条的构建是通过拱形结构、精巧的飞扶壁和高耸的尖塔实现的。
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其尖锥形状象征着向上的渴望和对天堂的向往。
二、飞扶壁和尖拱哥特式建筑内部的扶壁和拱形结构也是其独特的特点。
扶壁是连接支撑柱和尖拱的构造元素,不仅起到了结构稳定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物空灵和优雅的外观。
哥特式建筑中的拱形结构通常被称为尖拱,其形状与罗曼式建筑中的圆拱形成鲜明对比。
尖拱具有更大的开口角度,使建筑物能够更高地延伸,并将重量分散到支撑结构上,从而实现了更大的内部空间。
三、玫瑰窗和尖顶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窗是其最受欢迎的装饰元素之一。
玫瑰窗通常位于建筑物的正立面,其直径较大,呈花瓣状的布局,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这些窗户不仅具有美丽的造型,还通过色彩玻璃的运用展现了绚丽的色彩,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魅力。
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也是其独特之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壮观,充满力量感。
四、尺度感与空灵感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尺度感和空灵感。
由于采用了垂直线条和尖塔等元素,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发展的感觉,远超过了其实际高度。
尺度感的增强使建筑物在视觉上更具震撼力,给人一种敬畏和敬意。
此外,哥特式建筑设计的空灵性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荣耀,与中世纪的宗教信仰相吻合。
总结起来,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垂直线条、尖塔、飞扶壁、尖拱、玫瑰窗和尖顶等元素不仅为建筑物带来了壮观的外观,也给人以向上发展和内心舒适的感受。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气势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哥特式建筑风格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在欧洲各地的典型代表。
一、起源与发展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随后在欧洲迅速传播并发展。
它是一种由罗马式建筑风格演化而来的新型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结构形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被誉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二、特点与风格1. 垂直感与空间感: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尖拱和尖顶窗等特点,营造出一种垂直向上的感觉。
这种垂直感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高大、宏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2. 飞扶壁与尖拱: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允许大面积的窗户开设在墙体上,使得室内充满了自然光线。
而尖拱则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大特征,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轻盈的感觉。
3. 精细的雕刻与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而著称。
建筑中的雕像、花纹和浮雕等装饰元素,常常描绘着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场景,给人以神圣和庄严的感觉。
三、典型代表1. 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它是法国巴黎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2.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尖顶而著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3.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座杰作。
它以其巨大的尖顶和精美的玫瑰窗而闻名于世,是德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总结: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垂直感、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及壮丽的外观而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还是科隆大教堂,都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概述,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一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以及典型代表,也更加欣赏并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建筑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1. 简介哥特式风格(Gothic Style)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与艺术风格,以其特殊的结构和装饰而闻名。
哥特式风格不仅限于建筑领域,还融入了绘画、雕刻、音乐和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本文将对哥特式风格的起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2. 起源哥特式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最初用于形容教堂建筑风格。
最早的哥特式建筑是圣丹尼教堂,建于1137年至1281年间。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概念源于哥特式艺术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巨大而雄伟的建筑风格。
3. 特点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和艺术具有以下特点:3.1 架构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和尖塔为标志,以曲线和空间感为设计重点。
将重点放在了高大、薄弱的纵向结构上,以精密的石雕和拱形构造来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给人以轻盈、浮动的感觉。
3.2 细节装饰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以尖形窗户、飞扶壁、飞拱和花纹装饰等特殊设计形式为主要特征。
这些装饰元素多以自然和宗教为主题,例如圣经故事、圣徒和天使形象等,给人以庄严、神秘感。
3.3 玫瑰窗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窗是一项独特的装饰艺术,通常位于教堂的前方或横过道中,形如玫瑰花瓣。
这些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能够散射光线,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让建筑内部充满神秘感。
4. 影响哥特式风格不仅对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其他艺术领域有所启发。
以下是几个哥特式风格的影响方面:4.1 艺术与文学哥特式风格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绘画和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和设计元素,例如线条构图的运用、空间感的营造等。
4.2 建筑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不仅限于教堂,也运用在城堡、宫殿和市政建筑等方面。
尖拱结构和纵向力量分配的特点,使得建筑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不同的项目中加入哥特式的元素。
4.3 现代设计哥特式风格在现代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借鉴了哥特式风格的某些特点,将其运用在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十大建筑风格_建筑外立面完全收藏版

十大建筑风格_建筑外立面完全收藏版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大建筑风格,以及它们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的独特魅力,让您全面了解这些经典的建筑形式。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最受欢迎的建筑风格之一。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立面设计具有尖顶、尖拱门、飞扶壁等特点。
哥特式建筑注重垂直线条的表现,给人以庄重、高大的感觉,常常被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建筑。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强调对古典罗马建筑的模仿和继承。
这种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追求对称、和谐的比例,采用希腊式柱廊、浮雕等元素,给人以典雅、庄重的感觉。
文艺复兴建筑常被运用于市政大厅、博物馆等公共建筑中。
三、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来传播至欧洲各地。
巴洛克建筑外立面设计追求华丽、夸张的效果,采用曲线形、百叶窗、飞扶壁等元素,给人以壮丽、豪华的感觉。
巴洛克建筑常被用于宫殿、剧院等场所。
四、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传统。
这种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设计强调对称、平衡的原则,采用柱廊、穹顶等元素,给人以庄重、宏伟的感觉。
古典主义建筑常被运用于政府建筑、博物馆等场所。
五、装饰艺术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建筑风格兴起于19世纪末,强调艺术与建筑的结合。
这种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注重细节和装饰,采用曲线形、花纹装饰等元素,给人以精致、华丽的感觉。
装饰艺术建筑常被应用于公寓楼、商业建筑等场所。
六、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
这种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注重简洁、直线和平面感,采用玻璃幕墙、钢结构等元素,给人以简约、时尚的感觉。
现代主义建筑常被运用于摩天大楼、展览馆等现代化建筑。
七、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反传统和个性化。
这种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追求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采用不规则形、色彩丰富等元素,给人以前卫、另类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充满了神秘、庄严和宏伟的气息,被誉为建筑史上的一座巅峰。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其高而瘦的结构。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的低矮沉重,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垂直性而脱颖而出。
这种垂直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高度上,还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上。
哥特式建筑常常采用尖拱形的拱门和窗户,这种形式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纤细、苗条,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飞扶壁和尖顶。
飞扶壁是指在建筑的外墙上加建一种独立的支撑结构,用以承担建筑的重量。
这种结构使得墙体可以开设更多的窗户,使光线能够更好地进入建筑内部。
而尖顶则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气质。
二、装饰手法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
与罗马式建筑的浮雕和壁画不同,哥特式建筑更注重线条和结构的装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的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是一种将彩色玻璃拼接而成的艺术品,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在哥特式建筑中,花窗玻璃常常被用于教堂的窗户上,通过阳光的折射,营造出一种神圣而梦幻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雕刻和镂空的装饰手法。
建筑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以其细腻的纹理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内部空间,建筑的柱子和拱顶常常采用镂空的设计,使得光线可以透过空洞的部分进入室内,创造出一种幽暗而神秘的效果。
三、艺术表现哥特式建筑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装饰手法,表现出一种庄严、神秘而宏伟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哥特式建筑常常被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宗教和政治场所,它们的庄严和宏伟不仅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也表达了人们对神圣的崇敬之情。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基督教教堂建筑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主要是指基督教的艺术。
什么叫中世纪?历史学定义的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但从文化史上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作为中世纪的结束。
中世纪美术:一般指公元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
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美术、维京美术、加洛林美术、奥托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
早期基督教美术也被归入中世纪美术。
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构成了欧洲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见PPT图表)名称时间内容早期基督教美术3世纪-5世纪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有关基督教题材的艺术。
拜占庭艺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流行于5-1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是拜占庭的宫廷美术式样,后成为具有这种风格的代名词。
爱尔兰-撒克逊美术5世纪在爱尔兰产生一种独特的基督教艺术,成为“希伯诺-萨克逊艺术”,主要有石雕、插图、手工艺品。
维京美术9-11世纪北欧地区,以木质雕刻为主。
加洛林美术800-877年800年查理曼期望罗马帝国再生,鼓励学习罗马,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
奥托美术10-11世纪德国的艺术(962年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加洛林文化遗产,融合拜占庭和意大利的艺术因素,自成风格。
罗曼内斯克11-13世纪一种建筑艺术式样。
哥特式风格13-15世纪罗马式之后,西欧出现的教堂建筑被称为“哥特式”,是16世纪意大利人称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风格。
黑暗年代:从罗马帝国灭亡(476)到查理曼德基督教帝国建立(800),这个时期称为黑暗时期。
查理曼统一欧洲,800年加冕,建立法兰克王国,对表现人的形象厌恶,艺术表现在装饰上。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3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早期基督教艺术就是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的有关基督教题材的艺术。
1、绘画:1)产生:民居教堂、墓室教堂2)题材:耶稣画像、诺亚像、基督奇迹或信仰获救等内容基督的形象源于希腊俄尔浦斯的形象。
没有胡须的男人。
《三个火窑中的希伯来人》(《圣经·但以理书》)三个犹太官员因为不肯向国王的金像而受到尼布甲尼撒王的处罚,被扔进火窑,后被上帝的使者拯救,令他们毫发未伤。
3)与罗马艺术的联系基督的早期形象,直接借用了罗马的艺术形象。
对形象视觉语言的借用,《约拿与巨鲸》(浮雕)中,人物形象古典打扮。
2、基督教教堂的建筑式样主要有三种:1)巴西里卡:长方形会堂,大门开在侧面。
作为教堂改为正对祭坛的一面开门。
圣萨比那教堂423-432年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2)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中央有穹顶。
圣维塔尔教堂()拉文纳市拉文纳原是西罗马的都城,后成为东哥特人的城市,公元6世纪,有查士丁尼皇帝收复。
3)十字式:平面为十字形。
中央有穹顶。
第二节、拜占庭美术5世纪-15世纪330年君士坦丁皇帝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定基督教为国教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定都拉文纳。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一、拜占庭艺术定义:拜占庭艺术流行于5-1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是拜占庭的宫廷美术式样,后成为具有这种风格的代名词。
拜占庭美术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艺术分立自成体系,在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二、成就1、建筑:综合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的古典柱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势而形成的一种建筑体系,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成就,是古典建筑向哥特建筑的过渡。
1)特点:1、半圆拱与穹隆结合,使内部空间高低错落,层次变幻,有漫无边际的幻觉。
2、内部精细华丽和外部粗糙简陋对比强烈。
内部采用各色大理石、彩色玻璃、画粉装饰,配合壁画、雕刻、柱头、线脚等,华丽灿烂。
外部粗糙,立面简单,缺乏细致工艺装饰。
3、反映了王权、神权的超人力量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美学思想。
2)代表作品:圣索非亚大教堂意为神圣的智慧,是查士丁尼皇帝(482-565)下令建造,是拜占庭文化全盛时期的代表,同帕提农神庙、万神庙合称古代三大杰出的建筑。
537年完工1453年改为清真寺加四个邦克楼1935年改为博物馆帕提农神庙、万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合称古典主义三大经典宗教建筑。
圣马可大教堂(1063-1073)威尼斯受拜占庭影响,是拜占庭的式样。
2、镶嵌画拜占庭建筑用于装饰壁画的主要形式,用石头、玻璃、瓷砖、珐琅的小碎片摆成图案,最早罗马人用以铺路。
1)镶嵌画的艺术效果:拜占庭镶嵌画用色精妙,以金色为主色调,璀璨夺目,华丽辉煌。
具有超凡脱俗的效果。
2)代表作品:《狄奥多拉皇后和侍从》、《查士丁尼和廷臣》拉文纳市的圣维塔尔教堂540-547年原是西罗马的首都,后来东哥特人的都城,公元6世纪被查士丁尼收复。
表现出重视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人物形象的非物质化特征,人物没有表情,没有深度空间,仅作为象征符号存在,体现了严格的秩序和宗教精神的象征。
2、绘画艺术的特点:1)表现永恒的精神,色彩灿烂,装饰华丽,风格简练概括。
2)具有神学意义上的传统模式,炫耀帝国王权。
第三节、罗马式美术11-13世纪一、产生罗马式艺术风格,罗马式又称为罗曼内斯克或罗曼艺术(Romanesque),是受克尔特和日耳曼传统及东方风格双重影响下的综合产物,主要是一种建筑式样。
这个词是十九世纪确立的。
东方风格:拜占庭的古典主义的延续,古典主义的气质是人本主义,写实的风格。
部落文化:克尔特和日耳曼的抽象、幻想,充满想象和变形。
古典主义在地中海沿岸,部落在北欧地区,二者交汇混杂的地方,产生了罗马式艺术。
二、传播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传说中圣雅各的陵墓,成为朝圣者的圣地。
罗马式艺术沿着朝圣路传播开来。
三、教堂建筑1、特征:1)厚重石墙,支撑半圆形拱顶,形成稳重、庄严的效果。
2)拉丁十字布局,窗户小,距地面较高。
3)高大的塔楼,西正门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
4)注重入口处的视觉形象地塑造。
门上的半月形山墙雕饰浮雕。
2、代表教堂1)意大利比萨建筑群洗礼堂(1153-1265年)教堂(1063-1118,1261-1272年)钟塔(1174-1271年)2)法国圣塞尔南教堂()、圣福伊教堂(1050-1120)3)英国达勒姆大教堂3、罗马式建筑的审美特征注重整体性和体积感,细部整体密不可分,以严肃的构成昭示人类信仰的坚定和顽强,四、雕刻题材有《荣耀基督》《最后审判》等内容或表现善与恶持久不断的斗争。
代表作品:《称量灵魂》圣拉撒路教堂(法国·奥顿)第四节哥特式美术(13—15世纪)一、基本概念1、哥特一词的由来: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最早采用的,指罗马之后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一词含有贬意,借北方野蛮人—哥特人命名,暗指那一时期的建筑粗野,不合时宜。
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反对封建宗教神权,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用哥特称呼那时的建筑风格,表示对这种风格的否定。
哥特人: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部落,被认为是野蛮人。
他们没有创造什么建筑形式,哥特建筑和哥特人没有直接关系。
2、谁是哥特建筑的建筑者最早哥特式教堂出现在法国北部的法兰西岛。
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法国圣丹尼修道院的院长絮热。
1137-1144年的扩建中,应用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诸多设计元素。
二、哥特艺术的成就1、建筑:哥特建筑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商人公会与税务局等也有不少,市民住宅也有很大发展。
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
马克思:“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产生的压抑感成为了崇拜的起点。
”1)造型特点:建筑形式高大宏伟,玲珑剔透。
采用尖形拱,肋架交叉式穹顶,飞扶壁和巨大彩绘玻璃窗画。
高耸的尖塔和钟楼。
2)审美特点:(1)空灵、飞升的审美品格:采用飞扶壁,使外墙不再是结构上的成力墙。
建筑从重力压迫下解放出来。
(2)封闭走向自由:框架式结构。
(3)摆脱尘世束缚的强烈愿望:突出尖塔造型,强调垂直上升动势,表达了中世纪的人向往天国。
(4)神秘感: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
3)意义:标着着中世纪艺术从神学象征走向世俗化、现实化。
克服了建筑的重力,是建筑审美上的重大飞跃。
4)著名建筑:(1)巴黎圣母院法国1163年,早期哥特最宏伟的教堂(2)亚眠大教堂法国1220-1288年(3)乌尔姆教堂德国(4)科隆教堂德国1248年北欧最大的教堂(5)米兰大教堂意大利(6)索尔斯伯里大教堂英国巴黎圣母院、圣彼得教堂、科隆教堂合称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2、雕塑:是哥特式教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外部装饰,解释教堂的功能。
“人物形象是超越现实人世的,作为解释教义的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呆板僵化,人物表现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神志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恐怖。
”1)特点: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性化温和情感,注重细节刻画。
有脱离建筑结构而独立的倾向。
2)分期:(1)早期哥特式:静态雕刻夏特尔教堂列柱人像(2)哥特写实主义:人物个性化,不再呆滞、僵直、愁苦。
德国瑙姆堡教堂《埃克哈特夫妇像》(3)自由运动:兰斯教堂《圣母领报》、《圣母访问》(4)哥特古典主义:圣安德里亚教堂皮亚诺布道坛1301年教会内部历来反对对教堂内部使用圣像的潮流,崇拜圣像,就是崇拜被造物,是卑俗的,会妨碍对上帝的崇高崇拜,神圣的基督不是凡人技艺所能塑造的,公元726-843年拜占庭教会皇帝的支持下禁止崇拜圣像,大量艺术品被捣毁,《奥勒留斯骑马像》保留下来。
726年莱奥三世把耶稣像从皇宫大门上去掉,而以十字架替代。
843年泰奥多拉皇后听从儿子米恰尔三世劝告,恢复圣像。
1206-1280年,比萨诺从寺院挖掘希腊雕刻。
(5)晚期哥特式:哥特式倾斜,重心倾斜、臀部突出。
巴黎圣母院《圣母子》3绘玻璃画:教堂骨架结构的运用,使壁画丧失了承重的功能,大型彩色玻璃窗得以应用,题材多是圣经故事,也有少数捐助人或世俗人物。
三、哥特式艺术的意义1、哥特式艺术中极度的宗教热情将人的才华聚焦在基督教堂的建造上,力图借以发散出基督教拥抱全人类的意念,努力利用所有的艺术形式向尽可能多的受众传达基督的信息。
2、建筑、雕刻、玻璃彩窗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使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最高的艺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