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方法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
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读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方法,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阅读。
一、整体把握文本分析与解读的第一步就是整体把握。
学生应该先通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略读文章的标题、引子和结尾,以及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以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有助于建立文章的整体框架,为后续的细节分析提供指导。
二、段落解读在整体把握之后,学生需要进行段落解读。
每一段都有自己的核心意思和逻辑结构,学生需要分析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外,注意学生还应重点关注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色彩,以深入理解段落中所表达的意义。
通过段落解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和作者的用意。
三、语句分析语句分析是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重要一环。
学生需要仔细研读每一个句子,分析词汇的含义,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同时,还要关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语句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意思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语段推理语段推理是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高级阶段。
学生需要在整体把握和段落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思考。
他们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比喻、修饰语等,推测作者的隐含意思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五、实践运用文本分析与解读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讨论、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运用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加深对文本分析与解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文本分析与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体把握、段落解读、语句分析、语段推理和实践运用等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何解读文本与设计阅读教学

文本意义:指文本 所表达的主题、思 想、情感等深层含 义
判断依据:文本的 语言特点、文化背 景、思想内涵等方 面
实际应用:在阅读 教学中,引导学生 分析文本的语言、 文化、思想等方面, 深入理解文本的主 题、思想、情感等 深层含义,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文化素养
03
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差异
如何提高文05本解读与阅
读教学设计的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掌握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 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和策略。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深入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
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有助于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
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深 层含义。
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文本结构:包括段落、句子和词汇的排列组合,分析其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 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意义。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 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文本解读的方法
了解文本背景和作者意图
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思想。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解读的过程包括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信息等。
从多角度来看,文本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文本解读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来理解其表层含义。
这包括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等。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其次,文本解读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分析。
这包括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学生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组织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同时也要注意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对文本意义的加强和表达。
此外,文本解读还需要学生运用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本。
有些文本可能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学生需要通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最后,文本解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文本中
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评析,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
赏能力。
总的来说,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学生全
面理解文本的结构、语言、背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
赏能力。
通过系统的文本解读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
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文本解读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而阅读教学则是指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文本解读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背景知识:在解读文本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写作风格等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内容: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从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
3. 关注细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包括修辞手法、用词、句子结构等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可以通过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读物、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授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略读、精读、跳读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3. 促进思考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设定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设定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是每个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191-01曾经在参加《国培计划》时拜读了几位老师关于《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我从第一节课中找到了自己教学的相同之处,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等都比较相似。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年的树》,了解“诚信”的可贵,进一步从不同有关友谊的故事中,领悟朋友的相处之道,并能从生活中挖掘例子说明之。
学生能从不同有关“友谊”“诚信”的故事中,找出朋友之道,并与同学分享。
记得在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设定的。
当然,其余三节课的目标、方法和流程的设定我也有用过,只是不在这篇文章中。
比如说”演一演”,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演绎,升华文章的思想,我在《小木偶的故事》里面就是这么做的;比如这个“交流卡”的运用,我在《搭石》一文中用过,我是这样设计的:“a、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b、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c、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记得当时王攀同学的第三句话是这样写的“c、假如遇上外乡人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当地人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该怎样走搭石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时他把这句话念出来的时候,我也为之一振,很是新颖。
我这是一节教研课,学校的语文老师和领导都参加了听课。
后来在议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们说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我觉得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光是老师的准备要充分,同时也是学生的优秀表现所成就的。
在教学《卡罗纳》一文时,我也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有几个学生说了,都是劝他不要伤心之类的话。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教学分析-教育文档

新课程标准下⾼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本解读教学分析-教育⽂档新课程标准下⾼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本解读教学分析《普通⾼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打好语⾔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
⾼中英语课程应根据⾼中学⽣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步发展学⽣基本语⾔运⽤能⼒的同时,着重提⾼学⽣⽤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逐步培养学⽣⽤英语进⾏思维和表达的能⼒;为学⽣进⼀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所以,随着教育领域的改⾰不断深化,传统的⾼中英语阅读灌输式教学⽅法已经难以满⾜⾼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章进⾏深层次的挖掘,真正提⾼学⽣的阅读能⼒,让学⽣有独⽴分析思考的能⼒。
为了培养学⽣的英语阅读能⼒,本⽂针对如何应⽤好⽂本解读教学法进⾏分析探究。
1. 什么是⽂本解读?英语中的text⼀词,源于拉丁⽂的texere,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
根据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 Dictionary上的定义:A text is a book or other piece of writing that is connected with learning or intended for study. ⽽Collins Co-build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释义为:A text is a book or other piece of writing, especially one connected with science or learning.因此,我们所说得⽂本就是⽤来进⾏英语教学的⽂章或段落。
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的释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自序
03
第二讲 散文的解读与 教学
02
第一讲 文本解读与阅 读教学
04
第三讲 小说的解读与 教学
目录
05 第四讲 古典诗歌的解 读与教学
07 后记
06
第五讲 文言文的解读 与教学
《大夏书系·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共五个部分,均由相应的“讲”和“谈”组成。“讲”是作者罗晓 晖讲座录音的整理稿,而“谈”则是罗晓晖与合作者冯胜兰女士的讨论成果。“讲”的内容系罗晓晖为全国及成 都市武侯区语文教师所作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系列讲座;“谈”的内容,则是罗晓晖与冯胜兰女士针对文本解 读相关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对谈。本书在汗牛充栋的文本解读图书中脱颖而出,贡献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有益于语 文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自序
第一讲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
01
一、阅读 教学中的 若干问题
02
二、文本 解读
03
三、教师 必须学会 自主解读 文本
04
四、提要 钩玄:观 大意与求 甚解
05
五、文本 解读和教 学都要基 于理性分 析
06
对谈一
一、善用分 析,准确提 取语义信息
二、整体分 析的逻辑性: 以《愚公移 山》为例
5 五、散文的行
文姿态:《端 午的鸭蛋》
第三讲 小说的解读与教学
01
一、什么 是小说
02
二、小说 的虚拟性
03
三、经验 与主题
04
四、解读 小说,看 “情节”, 不如看 “叙述”
05
五、解读 小说,看 “人物”, 要分析其 行动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2023年,我有幸加入了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
加入这个团体后,我了解到了经典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书籍。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籍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黄伟、梅培军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文本解读类的书籍,读起来理论性较强。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主要谈谈我阅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我第一反应是“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哪些呢?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走入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本书。
“解读”要立足于文艺学、文章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文学文章本体知识来对课文文本进行解析。
在我们的解读中,其不仅指向理解文意和文法,同时也指向理解阅读行为和阅读方法,还指向理解过程中的阅读主体发展,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呢?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要真正实施教学解读,必须实现两个超越,必须要有三门知识。
两个超越,即必须从仅限于文学文本的解读扩展到包括文学在内的文章解读,这种解读不仅需要融入文学理论知识,也需要融入文章学、语言学等知识;必须从一般性的文学或文章解读进入阅读教学的特殊解读,它不是在对象上选取中小学课文文本进行解读,而是要实现解读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转换。
三门知识即语文本体知识,教学解读需要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阅读学知识,教学解读需要用来阐明阅读行为和如何阅读的知识,使得文本解读本身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学论知识,教学解读需要明确在课程与教学的语境下,某一具体课文阅读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哪里,选取什么样的读法,读到什么程度,等等。
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学生经常使用文本直读的阅读方式来进行阅读,而共情赏读的方式却很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于学生共情赏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将审美性诵读,会通性品读,体验性悟读,个性化重读与省己与共情贯穿于在教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跟着詹老师经典重新读!作者简介詹丹,嘉定人,文学博士。
曾先后执教于嘉定实验中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学中文系。
现为师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市古典文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古代小说、都市文化和语文教学研究。
出版著作有《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语文教学的批评与反批评》等。
容简介本书系《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的续集。
詹丹老师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重新解读,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为读者理解和语文教师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构成本书上编和中编的容。
下编则是《红楼梦》与整本书阅读,詹老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针对当前语文界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以解读《红楼梦》为例,为阅读整部经典著作的教学提供参考。
目录1 自序1 导论:文本解读与整体的关联性7 上编童诗、童话及其他9 《比尾巴》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含量问题14 以儿歌《小小的船》为例谈教学容的深浅问题20 关于童诗《影子》不同版本的思考25 “新装”的不见与所见——解读《皇帝的新装》的另一种思路30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我们还能教些什么35 《夏洛的网》第一章“早饭前”赏读45 梅子涵《走在路上》解读55 城市的诱惑:安徒生童话的一个主题67 中编古今诗文和中外短篇小说69 理想的相遇与寻找——重读《桃花源记并诗》74 诗歌的赏读和赏析——从关于贺知章《咏柳》诗的三篇赏析文说起80 子何以能说服客人——重读《赤壁赋》兼与归青老师商榷86 快乐的不同境界——从《快哉亭记》的写作脉络说开去91 理性之爱——重读《爱莲说》96 试论文言文解读中的整体关联——以《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及相关阅读测试题为讨论对象102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108 人鬼恋——重读《聊斋志异》二题114 诗意的建构与解构——重读《荷塘月色》121 狗的定位与人的逻辑——重读《变色龙》128 时空架构与心灵呈现的特殊性——重读《二十年后》135 如何理解小说的奇妙构思——重读《最后的常春藤叶》143 下编《红楼梦》与整本书阅读145 也谈《红楼梦》是怎样开头的155 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宝玉的“我予我夺”162 闻香识得红楼人165 简论城市书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173 断裂与连贯——论整体视野与《红楼梦》叙事的一种策略183 上场与缺席:《红楼梦》人物塑造的一种特殊策略194 主体建构中的个人与群体——论《红楼梦》有关“众人”的书写策略207 论《红楼梦》物与人之关系书写219 名著改编与经典代读——论《红楼梦》新版电视剧的成败得失230 马克思主义红学的审美维度——从希凡先生有关《红楼梦》的晚近论著谈起253 附录255 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关键词梳理——从《州桥》展示课谈起260 如何深化文本解读的常规路径——以《差不多先生传》的教学设计为例267 语文高考导向与学生的思维训练——以2015年高考语文卷为例274 经典吟诵与思辨性阅读的互补性280 后记读精彩书摘,写下您的精彩留言,我们将从中选取点赞人数最多的三位,送出《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签名本)。
(截止时间1月3日16:30,获奖将在1月4日微信公众号公布)精彩书摘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宝玉的“我予我夺”《红楼梦》是一部名著,“林黛玉进贾府”则是名著中的著名片段,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占据重要位置。
因为不论是把宝黛情感历程还是将贾府家族衰败视为小说主要线索的人,都是以这一回作为小说进入具体场景的起点。
第一回甄家衰败的概括和第二回冷子兴的演说,都不过是为小说这一回的真正开端做烘托的。
就此而论,把这一回选入语文教材,作为了解古典白话名著的一个窗口,相当合理。
(尽管《红楼梦》前八十回描写所达到的总体艺术高度,使得可供选择的情节片段相当丰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姥姥一进荣国府”“香菱学诗”“宝玉挨打”都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
)因为是名著中的名篇,就有各种解读、分析的文章,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
但总的感觉是,不论是红学界还是语文界,关于这一文本的解读,尚有较多深化的余地,故这里结合他人的研究,提出个人的一些解读,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一、视角切入小说是借助某些特定人物观察体验的视角来呈现小说故事信息的。
这些特定人物的视角可以假定是故事外部的不出场人物,也可以依附于进入故事的特定人物。
把视角严格固定于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现代小说修辞的一项要求;在古代,视角的处理则比较灵活。
就《红楼梦》而言,作者虽然假设了通灵宝玉为小说的叙事者,伴随着这一叙事者身份的视角又经常和贾宝玉合二为一,但作者似乎没有恪守这一写作技巧,在不同的场合,出于描写的需要,会有许多变动。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就是以林黛玉视角为主,再辅之以其他出场人物的视角。
特别是贾宝玉出场后,贾宝玉的视角和林黛玉的视角处在并置的状态。
但林黛玉的主观视角仍然可以说是这一段落的基本视角,由此引出了相关的几个问题。
1. 视角的主客观统一采用林黛玉视角进贾府,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一种写法。
因为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一如读者第一次接触到有关贾府的具体描写,与其固有的好奇心息息相通。
这样,借助林黛玉对于贾府的陌生视角,她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细细观察,就有可能较全面地呈现贾府的环境。
比如,许多学者提及的贾府靠垫之半新半旧,正是旧式大家族日用物品共有的特点,不可能像暴发户似的,一切都是簇簇新。
而黛玉观察之细致、心联想之丰富,正可以见出其性格特点。
这一点论述已多,不必赘言。
不过,如果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话,不妨把林黛玉进贾府与第六回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作比较,同样是对贾府怀有的陌生感,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和抱持的不同目的,使得这种陌生化视角的感受就有了许多差异。
观察视角不同使得用于描述这种感受的语言方式也有鲜明的差异。
这里的关键是,任何相对于贾府的陌生化视角,不是以一白纸为起点的。
不论是林黛玉还是姥姥,他们第一次步入贾府时,都是以他们的前理解为基础。
所以,他们的视角必然带有一定的预设性,林黛玉进贾府的先期预设和过程体验,在小说中有充分的展现,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
2. 视角的预设与生成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已经从她母亲贾敏那里得到了许多关于贾府日常行为及各种人物的信息,而且形成了大致的判断。
特别是贾府的日常起居礼仪,非同寻常。
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正是她观察的预设性。
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所以她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以她的所见来与自己在家时养成的日常习惯相比较,及时纠正自己的习惯,以便能够入乡随俗,而免得被人耻笑。
有人认为,她改变自己饭后暂不饮茶的习惯,两次介绍自己读什么书时却有前后的差异,比如从第一次说刚读了《四书》到第二次说只认得几个字,口气变得越来越低调,都是体现黛玉“这里见了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
如果只局限于第三回来分析林黛玉视角的预设和生成问题,不把其以后的视角联系起来,可能会对其形象造成一个整体上的误判。
也就是说,第三回中的林黛玉,目的是投靠贾府,其视角预设的关注点也在贾府全体,特别是一些长辈的言行方式。
而一旦见到贾宝玉,对其心存好感,并受到情感的近似回报后,加上宝钗的到来,又插入湘云,不断强化了情感上的竞争对手,使得其视角的关注点渐渐从贾府众人聚焦到宝玉及其周边的女性身上了。
她的留心和在意倒是依然如旧,但当初“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自我警示,已经完全抛诸脑后。
第八回在薛宝钗处,基于敏锐观察的一逞口舌之利的四面攻击,把其反应敏捷中的尖酸刻薄一面暴露无遗,几乎与言行谨慎的自我要求大相径庭了。
3. 视角的多元性如前所说,小说第三回固然是以黛玉视角为呈现故事信息的基本方式,但这一视角也并非没有变化。
特别是贾宝玉出场时,小说力图把一个多元的视角呈现到读者面前。
所以舒芜在《说梦录》中认为,宝玉是在一片争议中出场的。
王夫人关照黛玉不要搭理宝玉时,对他充满了埋怨和责备,完全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而黛玉回忆起自己母亲的介绍,却认为他很讲究姐妹情分,这就与王夫人的话有了冲突。
而宝玉出场后,把宝玉的视角与黛玉的视角交织起来,且从中能够提炼出一见如故的共性来,使得这种出自个人视角而来的观察结果更趋于复杂。
最后,小说特别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后人评价,用《西江月》词来评点贾宝玉,基本上是以贬斥为主。
有人说这是以褒寓贬的修辞手法,其实未必。
因为这一贬斥的立场与后来贾政等人的看法非常接近,所以,小说这里故意把贾宝玉这样一个社会另类放在传统也是正统的视角(如同扭曲模仿了《左传》中的“君子曰”)中来审视,正是体现出不同视角碰撞中带来的反讽效果。
而以褒寓贬的说法,反而把问题理解得简单了。
当然,视角的多元评价是与贾宝玉本身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脂砚斋也曾以点评贾宝玉的“说不得”,来说明其复杂性: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只有一颦儿可对。
这段点评对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贾宝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也并不说明贾宝玉没有一种主旋律般的性格基调。
因为脂评也曾以“情榜”中的“情不情”来概括。
二、人物与布局贾宝玉当然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
不过除他之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用于描写女性,这样的描写符合小说开头提出的为闺阁女子昭传的写作意图。
人们常说《水浒传》是写男人的,《红楼梦》是写女人的。
这样的阅读感受固然和小说实际描写相吻合,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小说提及的贾府人物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其实并不少于女性。
据《红楼梦鉴赏辞典》统计,共提及的人物近600人,男性人数还略多于女性。
前八十回提及的人物总共约为530人,男性约为270人,女性约为260人。
这样的比例大致符合生活的实际状况,但在《红楼梦》中,这些男性又没有真正占据小说的主要舞台。
这跟小说把人物的活动围基本划定在女眷活动的闱有关,但也跟小说常常有意回避对男性的直接描写有相当关系。
林黛玉刚进贾府,除拜见老祖宗外,最该拜见的当是两位舅舅贾赦和贾政。
但贾赦居然以见面会彼此伤心而拒绝出场,贾政则在外斋戒也未能见面,结果两位舅舅都是托人传话给黛玉,也算是有了初次接触。
此外,贾琏及较小的贾环、贾兰等更是没有提及。
在第三回这样安排,能够把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充分留给女性及唯一的男性贾宝玉来初次亮相,这既是作者的总体艺术构思,也说明了贾宝玉惯于和女性厮混,凸显其情种的特点。
第三回的容设计把最后的上场留给了贾宝玉,而凸显了其地位。
相对于其他女性来说,王熙凤的姗姗来迟,也是凸显了她非同寻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