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意象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抽象意象,如“浮云”如何象征眼前的困难。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登临诗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 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第五单元导语中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是唐代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却怀才不遇,进言不被采用还遭贬职,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作此诗时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登上飞来峰山应天塔最高层,面对眼前之景,兴怀赋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壮志。

王安石48岁任宰相后上书皇帝改革变法,遇到了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但是他毫不畏惧,坚决与之斗争。

这种精神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登高而赋的经典之作,同样是登高而赋,因描写地点、景物和创作背景的不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文章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领悟力,但想象力的发掘与情感领悟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同时文本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不熟悉,不能真正感受诗文中地点及景物与情感的联系,对此补充诗人及背景资料,由教师引导,将学生独立思考和生生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设计力求有所突破,从对比品读的角度,分析景物及情感,以读促解,边读边悟,对学生的品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难度;同时利用微写作学以致用,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对于诗文的深刻哲思的感悟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反复品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作出牺牲。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5.对《己亥杂诗》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住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3)《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突然又有了转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登飞来峰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登飞来峰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4、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写作手法: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用典: “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
六、拓展延伸: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2、走进作者(见课件)
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诗歌朗读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方法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多媒体课件
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Hale Waihona Puke 创设情境1、导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教师姓名
李羽全
单位名称
陆川县温泉镇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31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登飞来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 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登飞来峰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登飞来峰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 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 和政治抱负,和不怕 困难、勇往直前、无 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借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写 抒情 闻说鸡鸣见日升。景
蕴含 不畏浮云遮望眼, 抒 哲理 只缘身在最高层。 情
总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突出了塔极高的特点。
3、从全诗来看前两句极力 突出塔之高有何作用?
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为 后面抒情议论做铺垫。
4、第三句中“浮云”怎样理解? 本指漂浮的云彩,
这里比喻眼前的 困难、障碍、挫折。
5.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了什么哲理? 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观察事物,解决问 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够排除种种 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不怕阻挠,不 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的生 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 ,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 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 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 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 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 (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杭州,浏览飞来峰时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 新法的前奏。
初读感知:明确字音、节奏
飞来 /山上/千寻塔,
王 安 石
学 习 目 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 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 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 什么?“鸡鸣日出”指代什么?
“日”是帝王的象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学习目标
• 咬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诗歌大意。 • 梳理诗歌内容,体味其意境,把握作者情
感。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 浮云之障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 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 的象征。
•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
• 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 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 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 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情景。 3、“日”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
各比喻什么? 4、“鸡鸣日出”象征什么? 5、本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 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 不畏众议的精神。
写作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 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 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 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一二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 之景,为的是给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三四 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就使得抽 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
当堂练习
背诵、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