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名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
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
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葹》……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
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
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
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
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鲁迅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鲁迅生平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以及革命家。
其中每一种说法都是有根据可循地,鲁迅在文学上面做出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称之为文学家是丝毫不过分的,称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以及革命家也不为过,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了人们的灵明。
但是对于鲁迅作为一个教育家和翻译家,却是鲜为人知的。
鲁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家,鲁迅在很多文学体裁上面都有很多经典之作,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杂文历来都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可以说鲁迅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精华,他笔下的文字具有唤醒人们灵魂的作用。
鲁迅同样的也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起初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后来看到了人民的无知和昏聩,便开始了毅然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民众。
另外,鲁迅还有过很多的翻译作品,鲁迅同样他精通多国语言,而且鲁迅的翻译作品的价值非常高,所以可以称为是一个翻译家。
鲁迅也是一名老师,曾经在多个学校任职过,并且能够教育开导学生。
鲁迅的作品自从鲁迅弃医从文之后,鲁迅便开始了大量地创作文学作品,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著作等身的,并且有着很多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精神内涵。
人物简介:人民作家——巴金

成名作《灭亡》
巴金在法国巴黎留学 期间,写下了反抗黑 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灭亡》,1929 年第一次以“巴金” 的笔名在《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内外 的普遍关注。
关于《灭亡》的写作
巴金后来写道:“每晚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一下疲倦 的身子,就点燃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 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 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 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 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火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 了安慰这颗寂寞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 一点东西写下来。每晚上一面听着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 在练习簿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就这样在三个月里我 写成了《灭亡》前四章。”1928年8月,他在法国的沙多吉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并第一次在这部作 品上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灭亡》带着该市的邮封 寄往了上海。
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 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 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荣誉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 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 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 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 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 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 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 代文坛的巨匠。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每册作家篇目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主编季羡林吉林摄影出版社共三十三册每册作家作品名称如下:1《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中秋的月亮》周作人《天涯处处皆芳草》曹靖华2《信心与反省》胡适《雨》刘半农《梦与现实》郭沫若3《说中年》陈衡哲《春的林野》许地山《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4《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敦煌游记》张恨水《哀思》陈西滢5《白杨礼赞》茅盾《水样的春愁》郁达夫《芦沟晓月》王统照6《鬼的世界》许钦文《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化作春泥更护花》丰子恺7《春的警钟》庐隐《荷塘月色》朱自清《海燕》郑振铎8《春风》老舍《世纪末的悲哀》瞿秋白《樱花赞》冰心9《野草》夏衍《赋得春早》俞平伯《死人复活的时候》胡风10《谈话的艺术》梁实秋《西山的月》沈从文《西湖的雪景》钟敬文11《寻梦》巴金《彭德怀速写》丁玲《又是一年春草绿》梁遇春12《雨的滋味》施蛰存《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臧克家《花潮》李广田13《雨中登泰山》李健吾《春雨》缪崇群《爱晚亭》谢冰莹14《龙年谈龙》柯灵《鉴湖魂》罗大冈《难老泉》吴伯箫15《晨光》张中行《蝉的歌》艾青《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钱钟书16《终身大事》萧乾《春归燕园》季羡林《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17《读书若乐》杨绛《可贵的山茶花》邓拓《秋海棠》何其芳18《文化问题断想》金克木《夜的进行曲》叶紫《梦之歌》陈荒煤19《书的梦》孙犁《故乡的雨》唐《茶花赋》杨朔20《天安门之夜》叶君健《花与鸟》贾植芳《浮云》严文井21《富春江畔》碧野《巍巍太行山》刘白羽《红叶》苏青22《雾里峨嵋》吴祖光《秋天里的春天》陈原《雾失楼台》黄秋耘23 《夜宿泉州》郭风《书的故事》黄裳《冬青树》林海音24《海滩拾贝》秦牧《温馨何处》吴冠中《路标》魏巍25《葡萄月令》汪曾祺《月夜寒箫》穆青《临江楼记》何为26《三峡赋》峻青《赋得三十五年早春》吴小如《十月长安街》袁鹰27《故我依然》黄宗英《重阳成都行》文洁若《霞落燕园》宗璞28 《逍遥游》余光中《闲话鼻烟壶》邓友梅《岳阳楼远眺》林非29《寻瀑》从维熙《大峡谷去来》邵燕祥《天涯海角》王蒙30《乡魂》冯骥才《往事如烟》三毛《煌煌上庠》卞毓方31 《夜雨诗意》余秋雨《领略巫山》周涛《细雨梦回》肖复兴32《冰山之父》张承志《春秋赋》赵金光《踏雪寻梅》张抗抗33 《诗魂》赵丽宏《黄陵柏》贾平凹《清欢》林清玄《塞上五记》王安忆。
王朔小说_大众文学的标本

王朔自白说:“虽然我经商没成功,但经商
动,经商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市场经济体制孕育 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个经验使我养成了一种商
和培植了计划经济外的“个体户”,这一新群体
人的眼光。我知道什么好卖……”②他懂得中国
的形成,给时代和社会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与 老百姓的“痒痒肉在哪儿”,“哪儿痒他挠哪儿”,
此同时,也许是受到“个体经济”的启发,也许是
九十年代初,当他发现老百姓不满于当时人情
他的思想情感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
关系的冷漠,渴望一种稳定、安祥、平易、温馨得
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
人伦关系,厌恶那些理想化、英雄主义的作品
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的弯
时,于是,便策划和编写了反映世俗性的基本伦
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得很近
王朔单枪匹马地开拓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新方 社会的转型,他有意识的把文化当作实业来办,
向,标示出了中国文化重新构造的路标。他在无 写电视剧本,或将小说文本进行了再生产,改编
意间担当了中国大众文学在生成期的代表人 成电视剧本,充分的利用了电视这一现代社会
物。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着重分析王朔的作 的传播利器,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他的这一
众极端的情绪在消费的快感中得到了化解。
言的鲜活性和生活气息,从而减少一些纯粹书
文学创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作家被称作 面语的陈腐呆滞,更能唤起读者的生活感受。在
“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在王朔笔下把文学、作 八十年代改革开发的背景下,“侃”成了民众的
家与“玩”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调侃和反讽,颠 一种参与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如鱼得水,善于应变,务实求实。随着市民文化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陈衡哲阎纯德当大地渴望甘霖的时候即使远天一声雷一朵云也会使人快慰若是有雨滴飘然而下人们便会欣喜若狂地感谢它大地将永远记住它《小雨点》是苦旱时候的及时雨陈衡哲是一位历史学家文学不是她的本行但她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文艺气息胡适语她是新文学史上颇有贡献的女作家在五四时期她曾作奋斗的歌吼确乎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陈衡哲只有一部出版较早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两卷《衡哲散文集》及一些未辑集散篇但她的心血铸造的小雨点却曾滋润过新文学的幼苗1890年陈衡哲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那时正值封建社会日趋崩溃的清朝末年她在《自传》里说我的祖父是湖南衡山人但因为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江苏武进人我自己又是生在那里的所以就算是武进人陈衡哲原名陈雁鸟字乙睇生在名门她的祖父陈梅生有十二个子女父亲是幼子当了清朝的官吏有五个儿女陈衡哲排行第二1897年陈衡哲的舅舅庄思缄到广西广东做官这时她家便从湖南搬到江苏外祖父那里她从小在家读书没有上过小学但她的思想和才华是在家庭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大约五六岁时每当舅舅回家省亲时陈衡哲总是天不亮便起身去看舅舅她向祖母匆匆问了安便一口气跑到还没起床的舅舅那里要他讲新奇的故事她虽然是个孩子听大人讲故事却特别认真舅舅在广东省城城经常耳闻目睹欧美文化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进步他的思想很新很佩服西洋的科学和文化更佩服那些到中国来的美国女子他把所看到的西洋医院学校和各种近代文化生活情形讲给陈衡哲最后一句话总是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的去学习西洋的独立的女子当时的陈衡哲最易受感动舅舅最后那句话往往使她热泪盈眶她问舅舅我怎样方能学像她们呢舅舅说进学校呀舅舅给她讲了许多中国以外的世界她好像作了一次次的国外旅行那么多东西都使她惊奇不已那颗幼小的心灵里装满了关于现代世界科学救人妇女新的使命等知识和认识舅舅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没有出息的人才要跟着他父母尊长的脚步走陈衡哲回忆说这类的话在当时真可以说是思想革命它在我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该是怎样的深刻她每见舅舅一次要进学校的念头便加深一层后来竟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梦想陈衡哲十三岁那年父亲到西南僻远的一个省去做官她由于求学心切便要求母亲让她到广东舅舅那里去上学这位贤明的母亲深知女儿的志愿于是同意了秋天当舅舅再次回乡省亲要回广东的时候她讲了一定要到广东去的诺言这诺言竟使她热血沸腾痛哭一场她回忆说这哭是为着快乐呢还是惊惧自己也不知道但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这个决定太重要了太使我像一个成年的人了它在一个<a name=baidusnap0></a>不曾</B>经过感情大冲动的稚弱的心灵上将发生怎样巨大的震荡呵当她决心离开母亲踏上那条陌生的人生之路的时候心里曾有过很多痛苦和矛盾但那颗正富于幻想的心却有着高远的美好追求在广东她得到了舅父舅母父母般的温情和抚爱她是梦想着上学而来的所以一到那里便央求舅母到医学校为她报名虽然在我的心中知道自己是绝对不喜欢学医的但除了那个医学校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学校可进呢有一个学校可进不总比不进学校好一点吗舅舅认为她的年纪太小想让她等两年再说但她非要上学不可舅母带她去报名但学校不收不到十八岁的学生她带着一颗失望与受伤的心回到家里只好仍旧做舅舅的学生她的舅舅是一位喜欢教诲青年的人那一年他不但自己教陈衡哲还请了一位客籍广东的杭州先生教她初级数学和新时代的卫生知识三个月后舅舅将文作武到廉州统领新军去了又过了三个月家也搬了去舅舅极忙但每天下午总要穿着新军统领的眼饰骑着马匆匆回家教她一个小时《普通新知识》《国民课本》和一些报章杂志然后又匆匆离去她回忆说舅舅对于现代的常识也比那时的任何尊长为丰富故我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可说比书本上得到的要充足与深刻得多经过这样一年的教诲我便不知不觉的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我的知识已较前一期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我幼时求学的经过》陈衡哲像一只跃跃欲飞的鸟儿虽然羽毛未丰却不畏人世的风险只是想奋翅高飞并不<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生活的顺适和安乐一心想着求学在 1917年的冬天她被舅母带到上海在蔡元培等人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后来又进了一所新办的学校上海三年陈衡哲颇感失望但她的英文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成为考取清华学堂赴美留学的关键筹码一个初踏人生征途的旅人都会珍惜和永记亲友或尊长的指点陈衡哲说督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者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除舅舅之外姑母也是她命运的导航人在《纪念一位老姑母》的文章里寄托了她许多美好的感情她把姑母的影响看作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页她回忆说这位姑母不但身体高大精力强盛并且天才横溢德行高超使我们一见便感到她是一位任重致远的领袖人才虽然因为数十年前环境的关系她的这个领袖天才只能牛刀割鸡似的施用到两三个小小的家族上但她的才能却并不像普通所谓才女的一样只限于吟风弄月她除了做诗读史写魏碑之外还能为人开一个好药方还能烧得一手的好菜她在年轻的时候白天侍侯公婆晚上抚育孩子待到更深人静时方自己读书写字常常到晚间三时方上床明早六时便又起身了这样的精力这样艰苦卓绝的修养岂是那些佳人才子式的才女们所能有的姑母的这些影响力深入到她的心灵和精神启迪她磨砺意志开辟生活在上海求学时期因父亲命令给她订婚而使陈衡哲陷入黑暗的境地这时她便跑到乡下的姑母家里一个没有人生经验的女孩子在布满荆棘的生活中是姑母对她的偏爱给了她一线光明她的姑母酷爱杜诗有一次吟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叹了一口长气对陈衡哲说这是我从前的梦想现在呵连自己的儿孙也庇不着了陈衡哲说但是姑母现在是庇着一个苦孩子啊在她眼里姑母是召唤黎明的一缕霞光使一种黑暗的前途渐渐有了光明使我对于自己的绝望变成希望使我相信我这个人尚是一块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两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经验使我对于自己发生了极大的怀疑使我感到奋斗的无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要不是靠这位姑母我恐怕将真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纪念一位老姑母》1911年至 1914年正是陈衡哲在上海求学的时期但这里没有理想的学校学习成绩等于零这是她至为痛苦的总结由于无书可读她便常去有着明秀山水环境的姑母家并在一个家馆教了半年小孩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年夏天清华学堂开始招考留美女学生当时她自觉程度浅不敢应试但她得到了姑母的鼓励认为大有考取的希望这种鼓励使她恢复了自信力听了姑母的话到上海应了考考完后仍回乡下教家馆后来姑姑和舅舅都在报上看到了她的名字并都立刻写信给她舅舅信上说清华招女生吾知甥必去应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积年求学之愿于今得偿舅氏之喜慰可知矣姑母的信她还没看完眼泪便如潮水一般的涌出来了这是生活的转折她回忆说这是我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页而引我离开这个境地使我重新走上造命大道的却是这位老姑母和她对于我的深信与厚爱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内外矛盾重重仍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新思潮把陈衡哲冲出了园门并于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她到美国后入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瓦沙女子大学 Vassa College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学习西洋文学在那里她结识了胡适任叔永鸿隽杨杏佛梅光迪朱经农胡先马肃等人并以莎菲为笔名开始写作当1915年 9月主编《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陈独秀发表著名的《敬告青年》一文举起反封建文化的大旗后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也是新文学促进派的先锋而梅光迪觐庄等人或坚决反对或不赞成胡适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一场笔战把他逼上了试写白话诗的道路胡适说民国五年即1916年七八月间我同梅觐庄任叔永诸君讨论文学问题最多又最激烈莎菲那时在绮色佳过夏故知道我们的辩论文字她虽然没有加入讨论她的同情却在我的主张一方面她不曾</B>积极参加这个笔战但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与鼓舞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小雨点·胡序》1918年她在瓦沙女子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又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陈衡哲原是一位不婚主义者为了理想和事业曾决心不结婚但直到1919年任叔永第二次到美国才由于他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方抛弃了不婚主义订了婚1920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开放大学女禁先打电话给陈衡哲聘她为教授这一年她获硕士学位后在新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潮中于夏天回国秋天与任叔永结婚1924年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半年1930年又回北京大学教历史一年1927年至1933年她曾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檀香山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加拿大班府召开的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1935年 9月任叔。
废名

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废名作者简介废名,其一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其二为马来亚华人作家。
中国作家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枣》、《阿赖耶识论》等。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作品推荐——《桥》废名写《桥》,是用满怀的诗情,在恬淡的心境下不紧不慢地勾勒着,在这部“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的作品中,“翻开一页又是一页……”的画页,可以看到:草“吞着阳光绿’夕,燕子“飞来说绿”,大雨“装不满一朵花”……这一个一个的片断就像一张张图片,把一个也许无头无尾的故事拼凑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意境,充满了恬静悠长的意味,清新淳朴的情韵,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与悠远的遐想。
无穷意味寓于有尽词语中,构建了太多朴素而诗化的情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真正达到了古典美学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超境界。
《桥》中充满了镜花水月的幻美色彩,它的乌托邦般的田牧歌情调是通过对女儿国、儿童乐园、乡土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世界等几个层面的诗性观照体现的,最终使小说生成为一个东方理想国的象征图式。
在技巧上,《桥》运用了“唐人写绝句”的手法。
这种诗化特征又使它成为一个晦涩难读的文本。
本书在对小说进行了详细批注的基础上,从诗学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和手法的层面切入《桥》的世界,通过对“心象”范畴的捕捉和辨析,揭示了小说的诗学独特性,并展示了一个学界尚未充分触及的微观诗学的研究视野。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主要中国名作家简介
一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二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
巴金(1904.11.2-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